倭吴国倭王的古代文献记载

由于畿内东倭吴国有意思想统一天下,于是不断的扩张,希望其他大小倭吴国把他们的政权交出来,地方豪族,贵族,僧侣,权臣等亦把他们的权力,交到畿内东倭吴国朝廷手中,当然此举会引起很多人不满。

   话说这边厢,九州岛西倭吴国国君厚鹿文,自从不服东倭吴国而被其女儿弒父之后,静了十多年,之后另一位领袖取石鹿文亦不服,又被景行天皇的皇子用计行刺而死。之后九州岛西倭吴国真真正正的静了很多年,其后有几位九州岛西倭吴国国君倭王都出现在古代的中国历史文献,例如《魏书•倭人传》《宋书》等等都有记载到。

   《宋书》记载晋安帝司马德宗,大约 397AD左右 ,倭王赞(西倭吴国倭王)遣使往来。

    《宋书》记载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 425AD 倭王珍遣使《宋书》记载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 443AD 倭王济遣使往来,后来又于451AD 倭王济再次遣使。

    《宋书》记载南北朝宋孝武帝刘骏 462AD 倭王兴遣使往来

《宋书》记载南北朝宋顺帝刘准 478AD 倭王武遣使往来,又于梁武帝时代 502-519AD 倭王武遣使往来。

就这样东与西倭吴国像以往一样,又和平相处了很多很多年,没有磨擦,直至九州岛西倭吴国(筑紫国)新领袖倭王满(或称盘井),对东倭吴国有不满,根据畿内东倭吴国的历史记载,说他叛乱,就是那著名的“盘井之乱”527AD。

“盘井之乱”之后,他的儿子牛慈(又称葛子),成为吴王夫差于九州岛西倭吴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倭王牛慈。倭王牛慈成为国君的二十三年之后,终于在 550AD,在没有任何冲突的情况下,和平地把建立了千年的九州岛西倭吴国的政权让出来,交给在畿内有血缘关系的东倭吴国接管,免了一场骨肉相残之战,从此成为一个统一的倭吴国。而牛慈亦接受了“新朝廷”的官职。

倭吴国改称日本 夫差姬氏改姓“松野”。

倭吴国于大约550AD统一后,开始了新的一页,仍然像以往一样,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就这样又过了几拾年。

大约在 600AD,统一的畿内倭吴国,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圣德太子,他是用明天皇的第二子,为推古天皇时代的摄政。圣德太子首先把统一后的倭吴国国名改为“日本”国。

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文献,对倭吴国改称为“日本”后有何反应。

后来的《新唐书》《旧唐书》《北史》《唐会要之倭国日本传》等等文献记载,对那些国是倭国,那些国是日本国都分不清楚,那些文献的作者们都认为有几个可能性:日本国可能是倭国的别种,日本国可能是由整个国改名为日本国,或者是日本国其实是一个旧的小国家,后来吞并其他倭国。就连中国古代文献作者们都搞不清楚到底倭国与日本国是那回事。(日本古代当时确实有几个倭吴国的存在)

《隋书》记载:大业三年,其王多利思比孤⋯⋯遣使者朝贡,使者的态度更比前恶劣⋯⋯(大业三年是607AD 隋炀帝杨广登基的第二年,刚好是日本圣德太子时期)

圣德太子把统一后的倭吴国改名为“日本国”,并提倡“日本国“的历史应该从日本国开始写起,那才是正统“日本国”的历史。不想采用统一前的其他倭吴国(例如西倭吴国等等)的历史为“日本国”的正统历史,于是乎九州岛西倭吴国和其他小倭吴国的历史记载渐渐地被遗忘,渐渐地没有人再提起他们。再加上当时的文字并不发达,九州岛西倭吴国有记载下来的历史文献少之又少,到后来很难找到这些倭吴国的历史文献记载,或者剩下些零星片断,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再没有人知道九州岛西倭吴国确实曾经存在过!

圣德太子为了要求记载正统历史文献,他于 620AD 修正历史,并开始重新编辑日本历史文献,例如《天皇记》《国记》等等。这些历史文献都要以畿内东倭吴国(日本国)为依据。

但由于畿内东倭吴国(日本国),与从前的九州岛西倭吴国有血缘关系, 又不能不承认与九州岛西倭吴国本来是同一祖宗的,于是在重新编历史的时候,给与从前九州岛西倭吴国的同宗祖先们“谥号”或不同名称,以“谥号”或不同名称来称呼他们。至于日本国这边厢,从第一代的国君起,到圣德太子这一代为止,全部亦给与“谥号”或不同名称来称呼。这样可以解释为何圣德太子之前的日本历史较含糊,而圣德太子之后的日本历史较清楚。

圣德太子亦开始想改革,希望经过改革后有新的局面。他引进了隋朝的文化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要摆脱固有豪族传统的联合政权,而改成君主专政,提高国君天皇的统治权力。

 在603AD,圣德太子更制度冠位十二阶的制度,一扫过往只有豪族才能占有官职的现象。现在就完全改革,不论出生或背景,只要对国家有贡献的能力,便可获得官位,在古代各倭国里,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改传统制度的重要人物。圣德太子成为英明有为的领袖,所以后来有文献把他神化了,更有文献说他是神的化身。

远古吴国有很多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例如吴王夫差舰队东渡九州岛, 尤其是上古吴国泰伯时代的故事,那就更遥远了,由于年代已久远,而且又没有发生在九州岛或后来的日本国,加上多是口传的远古或上古的吴国历史,所以过了很多很多年之后,就成为后人们的所谓神话故事了。日本古代的神话故事里,其中有些与海,海人,古吴人,坐大船渡大海等等有关连。

倭吴国统一成为日本国之后,新的领袖比从前更积极地,想把权力都集中在手上。

后来在 645AD 更发动了政变,目的是为了要削去地方豪族们的权力, 日本历史称之为「大化改新」。由新统一的日本国皇室的中大兄皇子,和贵族中臣镰足所发动,后来中臣氏被赐姓藤原氏,藤原氏后来成为最大权势的外戚,凡二百多年之久。藤原氏与姬氏(后改为松野氏)有姻亲关系。

在“大化改新”政变中杀了些豪族和权臣,夺取政权后,拥立孝德天皇。后来为了避开豪族,更迁都难波京(今之大阪)。

公元646AD,夺权后一年,颁布诏书,进行多方面的改革,要建立一个以天皇为首的中央朝廷集权国家。改革内容有: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都收归国有等等命令。

公元689AD ,持统天皇之后的文武天皇,编订制度以进一步削弱权势贵族僧侣们的权力,并防止旧姓氏贵族的复辟。大约就在这编制削豪族权力命令颁布后的五年,夫差后人姬氏津万吕,于 694AD 持统天皇之甲午年,倭王牛慈(葛子)后的第四代人,由姬氏改为「松野氏」。由黄帝姬姓开始,传到泰伯,一直到夫差,到津万吕都是姬姓,但是从694AD开始,姫氏改为“松野氏”,因居于筑紫国的松峡野,故以地为姓。被赐封“连”这个姓,是为“松野氏•连姓”。(有皇族血统关系才会被封“连”姓的)

公元794AD,(是中国唐朝德宗时代),桓武天皇再迁都于平安京(今之京都,历史学者称为平安时代),目的是为了加强天皇的权力,而进一步削弱权势贵族和僧侣的力量,亦开始利用武士阶层来控制贵族和僧侣们(但平安时代末期,武士阶层却为自己建立了权力,后来更成为幕府时代凡数百年之久)。

 可想而知要从地方豪族,权臣,僧侣们手中夺取其政权,难度很大。因为自古就是豪族集团管理天下的。圣德太子之前就己经开始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朝廷手上,直到圣德太子时代最为积极,他甚至引入隋朝的慨念,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天皇手上,于是常常带兵去平定一些反对者。

当时的畿内东倭吴国,刚刚开始有这个念头,想扩张势力,当然会引起一些人的反对,其中要注意的人物,就是九州岛西倭吴国国君倭王满(或称盘井),他反对只单独由畿内东倭吴国来代表整个倭国集团。后来他儿子牛慈(又称葛子)把政权让出,于是倭国才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亦避免了一场骨肉相残的大战。因此倭王满和倭王牛慈,是这本书里最关键的人物。

盘井是何许人也?就是筑紫国倭王满,根据吴王夫差后代的简明族谱, 在倭王赞,珍,济,兴,武,哲之后就是倭王满,即是筑紫国九州岛西倭吴国国君是也。“盘井”与“满”是同一个人,他儿子“牛慈”与“葛子”亦是同一个人。

盘井(满)和葛子(牛慈)都是被古代日本文献记载为筑紫国国君,都是差不多同时间人物。盘井(满)被记载为继体天皇二十一年,即是公元527AD的人物。但各文献都有不同的记载,有的文献说他不服新朝廷而叛乱,就是那著名的“盘井之乱”,天皇派兵杀了他。另外有日本古文献说盘井(满)对天皇不敬而被杀。亦有文献说他避入山中,在山中死去,各说各的故事,真正的情况没有人知道,但无可否认那是公元 527AD 的一件大事。《日本书纪》《古事记》《筑后国风土记》《先代旧事本纪》等等重要日本历史文献都有记载“盘井之乱”这件事。

盘井“背叛”朝廷之后很多年过去了,后来的日本史官,抄写历史时,当然只偏袒“日本国”,史官也许不知道盘井是西倭吴国筑紫国国君,拥有他自己的朝廷!但在“日本国”史官的立场里,只有“日本国”的朝廷才算是真正的朝廷,其他的都不是,所以日本历史,把盘井写作“背叛朝廷”就是这个原因。

 他的儿子牛慈(葛子)继倭王满(盘井)之后,成为筑紫国九州岛西倭吴国倭王,是九州岛西倭吴国的最后一位倭王了。

 牛慈在“盘井之乱”的二十多年后,根据日本历史文献记载,于公元550AD,在畿内(近畿)东倭吴国,钦明天皇的行宫金刺宫御宇,在没有任何冲突之情况下,把建立了千年的九州岛西倭吴国的政权,让给同一祖先, 有血缘关系的畿内东倭吴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倭吴国。从此牛慈退出而不再是倭王了,并接受新朝廷仼命的夜须评督的官衔。由于与新朝廷有血缘关系而被封“连”姓,并居住在首都的右边,从此九州岛西倭吴国成为统一倭吴国的一部份,自牛慈开始亦不再称倭王了。

此事可参看日本历史《日本书纪•第十九卷》,原文是如此记载的:“秋七月丙子朔己丑,迁都倭国矶城郡矶城嶋,仍号为矶城嶋金刺宫⋯⋯”。(当时仍然称倭国,还未改称“日本国”)。

由那时候开始,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只记载和只接触新统一的政权,那就是畿内东倭吴国(后来改称日本),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从那时候起,已经找不到和不再提到另一个旧的政权,就是从前的九州岛西倭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