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池大会盟 夫差争霸主

在艾陵之战和伍子胥事件之后的两年,夫差得到了身心的休息,终于可以重拾心情,北上与诸国,尤其是晋国争霸。

《史记》记载,夫差十四年,公元前   482BC,春天。吴王夫差为了想称霸中原,以保全周室(因为他是当今周宗室诸侯中辈份最高的,这是他的责任),于是夫差亲自率领吴国最精鋭的甲兵,北上与各诸侯会盟于黄池(今之河南封丘)。只留下太子友及一些老弱残兵把守吴国。

在北上黄池之前,太子友等人亦劝諌过夫差,太子友甚至用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比喻来劝諌过吴王夫差勿北上,但对夫差来说,这盘棋己到了残局,是最后的险着,北上争霸,为了完成他一生的事业。

在吴国宫中 ,差不多所有的人,甚至吴王夫差本人亦都知道,越国积极地招兵买马,训练军队,准备进行其复国及复仇的计划,只是在等待时机而矣。

之前孔子的弟子,子贡游说吴国去攻齐时,吴王夫差已经提出,担心越国正在准备复国的计划。到后来子贡游说越国时亦说过,当吴国攻打晋国时,乃是越国的最佳复仇机会。甚至远至晋国,他们亦早就已经知道此事了,后来在黄池大会上,大夫童褐说夫差的脸色不好,可能是吴国被越国入侵(见《吴越春秋》),所以在当时,有关吴,齐,晋,越等各国之间将要发生的事,正是人人皆知也。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 482BC ,六月十一日(见《史记》《吴越春秋》,但《越绝书》完全没有提到黄池大会),夏天时分,吴王夫差率领吴国最精锐的甲兵,到达黄池(河南封丘)。

越国国君勾践得知,吴国最精锐的军队,已経远离吴国两千里之外,是偷袭的时候了,于是调动那已经秘密训练多年的军队,从吴国南方攻入吴国,直达吴国国都苏州城外。

九天之后,六月二十日(见《史记》《吴越春秋》),守城的太子友,忘记父亲的吩咐,沉不住气,受不了越方不停的叫阵,竟敢开城门与越兵开战。越国派先头步队五千人与太子友交锋。正是老狐狸,对初出茅芦的战场新手,这一仗当然是越军先诈降,其正副统帅被「俘」,吴国守军大喜庆功,完全松懈了下来。

第二天,勾践亲自率领主力大军,就是那批受训于名剑手越处女剑之剑术,及楚国名射手陈音教弓努术的那批军队,直踏苏州城下,吴军太子友的老弱残兵,与这批武林高手交战,简直是以卵击石。吴军大败,太子友被俘(见《史记》《吴越春秋》),亦有说被杀,实不可信,又有记载太子友被降为庶人(是谁降他的?)居于苏州唐王県,太平乡上望里(今之吴県), 墓在婺源泰伯岭,生二子。

《史记》《吴越春秋》记载:夫差十四年,公元前 482BC ,六月二十二日, 越王勾践攻入吴国首都,烧姑胥台,缴获吴人的大舟,吴国失陷了,至于有没有烧苏州城,文献都没有记载。伍子胥被赐死前所说的一番话,三四年后便应验了。夫差当然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的,但是他要兵行险着,尽全国精兵北上二千里去争霸主之位,目的就是要了结他本人最后的一个心愿!

六月十一日,吴国精兵到达黄池。六月二十二日,越王勾践攻入吴国都城。吴国使者跑了二千里,在七月初到达黄池,把吴国失陷的消息报告了夫差。但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

《史记》这样记载:夫差为避免泄露消息,怒斩使者七人于帐前。

《吴越春秋》没有记载夫差怒斩使者,可能因为当吴国北上晋国时越国会趁机去攻击吴国,乃人人皆知的事实,没有甚么秘密可言。所以《吴越春秋》的记载别于《史记》就是这个原因了。

《吴越春秋》是这样记载此事:“夫差方会诸侯于黄池,恐天下闻之,即密不令泄,己盟黄池,乃使人请成于越,勾践自度未能灭,乃与吴平”。

数日后,七月初六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 482BC ,是黄池大会盟约的大日子,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为了以盟主地位的身份先歃血, 双方各不相让,吴王夫差说他在周室宗族中他的祖先泰伯排行最大(要注意的是:其他诸侯包括晋定公在内,完全没有挑战夫差的身份与辈份), 晋定公却说他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晋国曾当过霸主地位。(晋定公与夫差是同姬姓同祖宗)

《史记》记载在黄池大会上,是晋定公当了霸主,并不是吴王夫差。

司马迁《史记》在黄池诸侯会盟的几百年后是这样记载的: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史记》又说这时晋国大夫赵鞅发 怒,要攻打吴王夫差,吴王大惧,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试想吴王夫差打了几场大仗,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军,刚刚在艾陵之战歼灭了十万齐兵, 带甲兵北上晋国目的就是准备与晋国交战抢霸主之位,现在却听说赵鞅要攻打夫差,夫差大惧,而让晋定公当盟主?)

《吴越春秋》的记载如下:“吴王夫差与晋定公争长,未合,边候,合诸侯谋曰,吾道辽远,无会,前进,孰利?(大夫)王孙骆曰:不如前进,则执诸侯之柄,以求其志。以明其令,劝之以高位,辱之以不从,令各尽其死”(意思是先取得盟主之位后,才返回吴国)。

《吴越春秋》又记载:吴王同意先取盟主之位再说。于是连夜布阵,把甲兵精锐部队三万六千人,布成方阵,各持吴国利剑,(那是当时最锋利无比的剑,能把普通的青铜武器砍断),握犀牛皮长形盾牌,左边的甲兵以红色为主,望之似火。右军甲兵以黑色为主,望之如墨。中军以白色为主,望之若荼(白花),后来成为成语:如火如荼。

吴王夫差手执铜钺,在中央指挥,甲兵们衔枚,战马络首。让我们来看看历史小说《吴越春秋》是如何作“现场报导”的: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造(灭了灶火),闇行而进⋯⋯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话说鸡鸣时分,晋人突然间听到,一里外吴军杀声震天,如此庞大的军事阵容,那有不惊之理,乃令周天子派来的大夫童褐去问明根由。吴王亲自应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诸侯又不纳贡,以至无力祭祀上天,天子遣使臣来吴国相告求助,使者冠盖不绝于道路,天子依靠晋国,可是晋国不仁,辜负天子,所以吴国才出师中原,襄助天子,以全周室⋯⋯《史记》亦说吴王夫差欲霸中原,以全周室。(因为吴王夫差乃当时天下周宗室诸侯中的最长辈,所以他有此责任)。

无论怎样吴王夫差的三万六千甲兵,已经在晋国面前,晋国只有两个选择:打或是不打。但是晋国内部本身不是很团结,真正掌权的不是晋定 公,而是大夫赵鞅,况且仓惶召集军队,与吴国的精锐甲兵开战,未必有取胜的把握。

好几百年后的历史文献,对当时的黄池大会各有不同的记载,《吴越春秋》是这样说的:大夫童褐将还⋯⋯及报,与诸侯大夫列坐于晋定公前,既以通命,乃告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大则越人入(晋国老早就知道越国会入侵吴国,因为子贡不断地提醒晋国,而晋国当然亦会猜到当吴国攻打齐国之后,会转而攻打晋国的)。不得还也,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大夫童褐提议说(有文献说是大夫司马寅提议的)夫差的气息发黑,吃肉的人脸色是不会发黑的,一定是出了大事,夫差是无心恋战的,吴师亦不会久留,晋国军民亦不必为此作无谓牺牲,不如由夫差先行歃血,待他走后再说。于是赵鞅许诺(不是晋定公,是赵鞅先批准的)《吴越春秋》继绩说:后来大夫童褐去见晋定公曰,姬姓于周,吴为先老, 可长,以尽国礼,晋定公许诺,命童褐复命(童褐这番说话己证明了夫差于周族的身份)。

于是吴王愧晋之义,乃退幕而会,二国君臣并在,吴王称公前,晋侯次之。在大会上吴王夫差把牛血涂在脸上及咀角,成为黄池大会各诸侯的霸主。又得到周天子赐弓弩王阼(祭肉之类)。

《吴越春秋》记载到会盟结束之后,夫差赶回吴国去,并息民散兵。另外根据《国语》《楚语》等文献记载,吴王夫差夺得霸主之后,鲁、邾等小国分别赋于吴国八百乘和六百乘为礼物。

《史记》有不同的记载:归国之后,士兵疲乏,于是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媾和,越国当然同意,因为勾践亦想到,越国的军力有限,若果现在就跟吴国正面开战的话,越国亦未必可以取胜,于是勾践取了厚礼,便撤出了吴都。

吴国的精锐部队回到吴国之后,虽然免了一场与越国的正面交战,但是国库,粮仓,整个首都被抢光烧光了。从此吴国的国力开始走下坡。夫差本人最后心愿的中原争霸已经达到,没有其他的计划了,于是散兵息民。黄池大会盟亦告一段落。

     《越绝书》奇怪地完全没有提到黄池大会盟之事。

黄池大会之后的两年,夫差十六年,公元前480BC只稍为休息还未复原的吴国,战事又起了,这次是楚国,虽然双方都不想交战,但是为了要争取陈国的控制权,吴楚又爆发战争了,结果是吴败,楚国攻入吴国境内桐讷的地区。

      夫差十七年,公元前 479BC,吴国因为去年楚国攻入吴国境内的事,决定攻楚国,吴国被击退。这是吴国与楚国之间,最后一场战争,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吴楚的第一场战争,是比夫差早一百零五年,公元前 584BC,夫差的曾祖父寿梦时期,楚国首先派兵伐吴,掀起了日后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