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泽之战乃越国给吴国最致命的一战 !黄池大会夫差成为霸主的四年后。即是公元前478BC,夫差(年号)十八年,亦即是吴王终累(夫差)大撤退的五年前。
越王勾践自从黄池大会期间,成功偷袭吴国,并攻入吴国国都,但鉴于自己当时的军力有限,没有把握打败吴国的精锐甲兵,于是暂时退回越国。经过四年养兵蓄锐之后,见吴国还是势虚力弱,就在这年的春天,给吴国来一次致命的攻击,由于战事发生在笠泽(今江苏吴江県),后来的人们称之为笠泽之战!《吴越春秋》记载了笠泽之战。《吴越春秋》是后汉时代赵晔,在笠泽之战发生之后的四五百年间所写的。
越王勾践看准了这个大好机会,就动员全国士兵,再次攻入吴国境内, 吴王夫差临急临忙集合了大约五万兵马迎战,迎战的地点为笠泽,吴屯兵于江之北面,越国屯兵于南面,越王勾践分其军力为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六千人组成的主力部队。
黑夜时分,勾践命左军北上五里,右军北上十里,到了半夜,佯攻吴军, 吴军在半夜被越军所惊醒!以为越军兵分两边来进攻,吴军于是把军队分为二,来抵抗两面进攻的越军,结果中部的大本营却没有人把守,被勾践的六千名中军如入无人之境。一个能征惯战的吴王夫差,就这么简单地被越国攻进了大本营,实在叫人难以置信! 难道这个夫差不是以往的夫差?而是另有其人?以往的夫差已经不在这里?因为”夫差”只是个年号而不是人名。
笠泽之战后,越国再次了解到自己的国力与人口,若要完全占领和控制这样大的国家,会有困难之处的。勾践于是再次撤回越国去。
吴国自从把国力,消耗在几场远征战争之后,加上几年前黄池大会时, 被越国攻入国都。(吴国的城池很坚固,但守城的太子友却毫无实战经 验,忍不住挑战,竟敢开城门与越国交战,倘若他能等到夫差的精锐甲兵部队回来的话,那历史可能要改写了)。话说越国入吴都之后,抢光烧光, 吴国国库粮仓都是空的。再加上这两年来对楚的两场战事,正是百上加斤,兵疲甲钝。农作物失收。现在再来一场笠泽之战,可想而知吴国就只剩下一个躯壳而矣。要走的走了,想搬家的早已经搬了,大家都知道,下一次勾践再来的时候,可不是开玩笑的,因为勾践说了很多次要”沼吴”来复仇(其实是何仇之有呢?是他当初不听智囊军师范蠡的忠告,自己擅自带领很单薄的军队去攻打吴国而失败,被囚,要怪谁呢?),这个时候, 吴国的国都苏城(即苏州城也,亦即水城,”水”在突厥/古土耳其语读作”苏”)。应该是只剩下一个空城而矣。越国就是不去攻打其他国家,正在养兵蓄锐,准备慢慢的”沼吴”。此时吴王夫差当然知道吴国的处境,那就是向前有生路,向后有追兵。左有楚国晋国越国,北有齐鲁二国,全部都虎视眈眈,迟早会向吴国进攻的,吴国还能拿甚么跟人家拼呢?这边厢国库粮仓被抢光,农作物又失收,若再守下去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右边是海可以撤退,倒不如把家人和愿意撤离的人,驾船撤退到其他较为偏远和较为安全的倭吴地区,保存实力。好让倭吴国继续生存下去。
公元前 473BC 即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份冬季,一个很寒冷的秋冬季节,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记载到吴国和夫差这个年号了。自此之后就再没有任何有关吴国和夫差的记载了。
黄池大会后九年,笠泽之战后的三年期间,越国不停地招兵买马,养兵蓄锐了三年之久,天天操练,现在正是人强马壮。勾践开始发布消息,准备顷全国之力大举进攻吴国。吴国境内还未撤退的人开始离开了,情况非常混乱。现在还不走的话,就再没有机会了。
勾践率领着非常庞大的舟师海军,过太湖准备「接收」吴国,还残留在吴国的吴军迎战于没溪这地方,老将军主帅胥门巢阵亡殉国。另一支越兵渡溪,与吴军交战于苏州城水关之外,主将王子姑曹亦阵亡,根本无力抵抗越兵的吴军退回苏州城内。
根据数百年后的历史小说记载到吴王夫差们此时逃到苏州郊外的山上,越国军队在苏州城外和那山区进行长时间的重重围住,但不同的历史小说,有不同的故事构想!
有文献居然构想出吴王夫差应该在这个时候挥剑自刎而”吴亡”。亦有“历史”文献记载到被围困的夫差将秘密訉息挷在箭上,射到越国的范蠡和文种大夫跟前,吴王用“兔死狗烹”的比喻来劝他们离开勾践,参看《吴越春秋》或《越绝书》。兵荒马乱大逃亡之际,居然有竹片笔墨来写信?在距离很远且身穿战甲的众多越国将士之中,竟然能够认出那两位越国大夫?而且吴军的箭术一定是很利害,能够把那很重的竹片,挷在箭上,射到范蠡文种的跟前?这个故事「记载」得非常不合理。
更有“历史”文献(例如《越絶书》等)还「记载」到越王勾践,范蠡和文种大夫逼吴王夫差自刎前的一幕对骂。这段四人对骂的记载就好像电影剧本里演员们的对白一样,你一句我一句的,又好像在法庭内的书记,记录当时每个人的说话。四五百年之后《越绝书》的作者就好像自己当时正亲身在现场目击这事件,并清楚地记下他们的对骂内容!所以这个「历史」构想故事又是不合理!
后来亦有“历史”小说构想出吴王夫差派大夫负荆请罪求和,勾践同意了,但越国大夫范蠡却说不接受,(范蠡的权力比勾践还要大?)大夫哭着回去报告夫差。之后勾践心软,给夫差一个管理百户人家的职位而免他一死,但夫差却仰天长叹。在他伏剑而亡之前,说了一段说话,文献作者亦好像当时正身在几百年前的现场一样,将那段秘密谈话“记载”得一清二楚!
除了这些构想故事之外,越入吴而“吴亡”之后的数百年间,还有很多其他历史文献和历史小说,“记载”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吴亡“事实”。各“历史”文献作者们都好像自己当时正亲身在几百年前的现场,作内幕消息独家报导一样!
“吴亡”时候是兵荒马乱的日子,人们赶紧逃命,谁还有空闲用“文字”将当时的真实情况记录在竹片上。并带着一大卷一大卷的竹片来逃生?要知道二千四百多年前,当时的文字有限且不发达,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吴国,居然没有留给后人任何文字证据,来证明真实的“吴亡”故事。那“吴亡”四五百年后的“历史”文献作者们,是如何得知当年所谓“吴亡”的详细事实?假如当时真的有夫差“伏剑”这一幕,在场的应该只有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文种和范蠡两位大夫。但作者们居然能够写出夫差“伏剑”时的四人对话,作者们又不在现场,是如得知的呢?难道是口传的?后来
的作者们居然能够写出很多“吴亡”的故事!很多年之后,人们竟然相信这些故事。
夫差葬在那里,如何下葬等等,连这些「详细」数据作者们都可以构想出来!只可惜后人们根据那些「详细」资料想去找出夫差墓的所在,踏遍整个卑犹山,也找不到任何墓的迹像!要找夫差的墓?到日本九州岛北部的古坟堆吧!
那些文献在当时只是“历史”小说,但是经过若干年后,人们竟然开始相信那些“历史”小说是真实的历史记载!
究竟谁「记载」的故事才算是正确?他们的故事是真是假?后人很难去证明!
那古吴国最后一段日子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没有人知道!吴国有六百多年很长的历史,博物馆里居然找不到吴国当时的文字记载。在那个文字不发达的年代,或许有留下,但那些书册竹简可能后来被抢光烧光了,所以后来的人才找不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