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国,很多很多年过去了,又到了传位的时候,可能是古公亶父的遗传,年老的吴王寿梦,遭遇到同一样的传位问题,就是他有五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四子季扎,五子蹶由(有文献说寿梦有第五子名蹶由)。寿梦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因为人人都赞赏季札是一个大贤人,可以成为一个仁爱贤明的君主,但季札却坚决拒绝而不受,因为他是第四子,怎能有废长立幼之理,直至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BC 吴王寿梦临终时唯有立下兄终弟及的遗旨,希望这样会把王位传到季札。
长子诸樊接位之后,他改变了吴国一惯以守的作风,主动向邻国强楚攻杀,在公元前549BC,楚国的附庸国舒鸠在诸樊的帮助下向楚国谋反, 结果舒鸠被楚国所攻占,诸樊为了替舒鸠复仇,于公元前 548BC 兴师伐楚,与楚交战,在安徽巢县攻城时候,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城门,结果中箭阵亡。他的剑还在,可以在博物馆里看到,是1958年在安徽淮南蔡岗一个墓中发现的。
诸樊之后,根据先王寿梦遗旨,由其弟余祭继位,成为吴国的第二十一世君王。当时的春秋局势是,各国诸侯内部斗争得很激烈,尤其是王族之间,争位夺权无所不有,于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暂时无闲去兼顾,大地好像静了一阵子,暂时亦没有战争。到吴王余祭三年,公元545BC,齐相国庆封政治角力失败,获罪于齐,逃到吴国去,吴王余祭当然欢喜接待,同时还把朱方県(今之镇江附近)给他作为奉邑,更将公主嫁给庆封。
楚国此时正开始了新的权力斗争,楚国的国君康王死后,儿子郏敖即位,而他的长辈叔叔围却只当了令尹,于是新国君和他的叔叔之间便开始了权力的争夺战,余祭看准这是攻击楚国的机会,于是先从吴国的后门,楚国的附属国越国着手,在余祭四年,公元前544BC,吴王余祭伐越,越国在没有楚国的支撑下,那里是吴国的对手,吴王余祭大胜,并俘获了大批越人,他分派一部分越国俘掳去看守吴国的船只。
三年后,余祭七年,即公元前541BC,楚国皇叔围杀了他的侄儿郏敖而自立为王,是为楚灵王,在他即位三年后,即余祭十年(公元538BC), 召集部分诸侯,在申这个地方会盟,以诛叛贼庆封为借口,攻伐吴国,杀庆封于其食邑朱方,吴王余祭为了替庆封报仇,于同年带军队攻入楚国, 占领楚国三个城邑后离去。次年,余祭十一年(公元前 537 BC),楚国灵王反攻吴国,楚国之精鋭部队前进时,在雩娄(鹊岸)这个地方被吴国所击败,楚军唯有班师回朝。又再过了一年,余祭十二年(公元前536BC),徐国太子仪楚出使楚国时被拘禁,后来得以逃脱返回徐国,于是楚国想派兵攻占徐这个小国,但与徐关系密切的吴国出兵相救,楚王派令尹子荡从南昌出兵阻挡吴军,但吴军却在房钟这地方,把楚军杀个惨败,于是吴楚之间,双方都休战了一段时间。
五年后,余祭十七年(公元前 531BC ),吴王余祭在踏上其中一艘由越国俘掳所看守的船的时候,被他们行刺身亡,于是余祭的弟弟,寿梦的第三子余眛继位,是为吴国的第二十二代国君。
余眜登位的第二年(公元前 529BC),楚国公子弃疾逼死楚灵王后,自立为王,是为楚平王。吴楚两国的国君都是新继位,两者暂时都没有太大的野心,两国因此而得到几年的安息。
余眜登位的第四年(公元前 527BC),余眜病死,继位的事,本来是父传子的,后来先王寿梦与大家商量过之后,大家才决定更改为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把王位传到季札,现在该轮到季札登位了,但是季札就是一直坚持不想登位,这个王位空缺究竟如何处置 呢? 要用那种方式传下去好呢? 根据以往先祖们的惯例,方法很简单, 就是一家人商量一下,推举出一位人选,或改变继位方式,当时的季札可能就是这样想。可是余眜的长子州于,在没有跟家族商量过之下,在公元前 524 BC 擅自继位称王,是为吴王僚,吴国的第二十三代国君。
由于他继位的方式,是未与家族商量后得到认同的,例如是否回到父传子的方式呢?并不明确,若从辈份来计算,他又不是长辈,比他还长辈 的,例如大伯、二伯的儿子们,大有人在,他这样的登位方式,形成日后吴国六百多年历史里,唯一的一场家族相残大悲剧。(古今中外,有那几个国家在他们的历史里,只有一场血腥的斗争?更何况有六百多年历 史)。
吴王余眜的长子州于,擅自登位成为吴王僚,他大伯诸樊的长子,公子光当然不服,他是长子嫡孙长辈,却没有人来问他,或跟他商量过此事就擅自登位,他那里会服,因为他本人亦有意思想当吴王的。于是暗地里策划夺位之路。
吴王僚二年,公元前 525BC ,吴王僚派公子光率兵去伐楚,那是一举三得的妙计,如果公子光获得胜利,那功劳是归于吴王僚,若果他战死沙场,他就少了一个想夺王位的人,若果战争中有甚么损失的话,就可以归罪于公子光了。
这是公子光的第一仗,可以说是小试牛刀,他有祖父寿梦的遗传,有勇有谋,有胆色,当年还在种田打渔的祖父,只上了几年速成军事训练,就能够把当代几位名将,打到闻风丧胆。现在寿梦的孙公子光,奉命领兵伐楚。吴国以水军为主,逆长江而上,交战于天门山。一开战,楚国一惯的精鋭先锋部队,迎战前冲的吴军,结果被公子光杀退,楚的先锋大将都被吴军杀了,楚军见此立即改变战术,将左中右三军连结成一体,直冲向人数很少的吴军,吴军抵挡不了而彻退,在一场水战中,连主力舰“余皇”号都被掳去。公子光想到回去被治罪的话,就一定是死路一条,倒不如战死沙场。于是便召集余下的残余部队,重新组织,先派部分勇士潜入楚营作内应,到了晚上待公子光的军队逼近楚营时,营内勇士首先发难,楚军忙于对付这班勇士,公子光便趁机从另一方向冲入楚营,杀退楚军并夺回“余皇”号。老虎归山,楚国以后的日子可苦了。
公子光回到吴国之后,虽然对楚之战没有大胜,但是他智勇的形象,传遍了吴国大地,经过了这一仗之后,公子光雄心万丈,和充满了自信,于是更积极地策划夺回王位的计划。终于在吴王僚五年,公元前 522BC,这个归山的老虎,得到了翅膀,就是楚国的伍员(伍子胥)辅助他。
伍子胥投靠公子光之后,一个是想夺权后发展其霸业,另一个是想籍吴兵为自己报
家仇。当然没有其他人比伍子胥更了解楚国了,他们的计划是先取得王位后再作打算,
于是伍子胥推荐了专诸这位刺客给公子光, 夺王位的计划就这样开始了。
先由公子光缴请吴王僚到他家里作客,享受一顿吴王僚最喜欢的烤鱼晚宴,然后由刺客行刺他。
专诸经过多个月烤鱼训练之后,变成了一个烤鱼高手,等时机成熟后, 便开始了古吴国唯一的一幕血腥家族悲剧。吴王僚当然了解到公子光一直想夺他的王位,所以吴王僚身边的护卫很多,除了近身护卫外,还有三个人,一个是他的儿子庆艾忌,另外两个是吴王僚的胞弟盖余和烛庸,这三个人都是大力勇士和将领,且手握重兵,公子光要耐心地等待时机。
不久之后,楚平王死了,吴王僚立刻派两个胞弟,趁楚国国丧,领兵攻打楚国。但是当吴军行至安徽怀远的地方时(《史记》说是六,灊二邑),被楚国军队抄了后路,胞弟二人暂时只有停滞在那里。四叔父季札出使外国,加上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亦有称庆艾忌)在河南地区,正在联络其他小国攻楚,公子光见此时乃大好机会,于是立即行动,缴请吴王僚到他家吃烤鱼宴。吴王僚身穿犀牛皮厚甲付宴,并带来很多近身待卫(《史记》记载从王宫到公子光之家,一直到席旁,都布满待卫)。
到专诸烤鱼的时候,待卫要他换上另一套衣服,在宴会中央烤鱼,大家正在等吃烤鱼,公子光说脚患发作要去换药,离开了会场。专诸在烤完鱼之后,准备呈上给吴王僚,由于太近吴王僚的原故,他的脖子上都被士兵架着有倒钩的长柄铍,只要他有任何危险动作,拿铍的士兵马上可以把他杀掉。吴王僚观察了一会,认为万无一失了,厨师专诸手上身上都没有武器,又不能随便乱动,难道就用那条小鱼来攻击他? 所以很放心地准备吃那香喷喷的烤鱼。 厨师専诸在吴王僚面前,动作很慢地伸手入鱼腹,取出那锋利无比的鱼肠剑,刺死了吴王僚,而他本人亦当场丧生。(专诸的墓还在。鱼肠剑乃吴越铸剑大师欧冶子之作品,他闻名古今的名剑有:龙泉,泰阿,湛卢,巨阙,鱼肠等稀世名剑。另外还有夫妻铸剑师干将,莫邪铸造的雌雄名剑干将和莫邪剑)。
吴王僚被刺杀的消息传出后,公子光马上带领埋伏在地下室的精兵,冲入宴会厅,将吴王僚的近身待卫杀死,其他兵士见状都不敢再有所行动而听命于公子光。吴国六百多年的历史里,仅此一场的流血政变就此结束(有地方志说地点就在今之泰伯庙)。
公子光登位,号阖庐,为吴国的第二十四代君王。是公元前 514 BC。
吴王僚的夫人当然早已有心理准备,所以当吴王僚被刺杀的消息传出之后,她马上逃回家郷,住在她哥哥河洛地区的河南固始県,死后亦葬在该处(由此亦可以证实吴王僚的家族方言是河洛语,最近在河南固始发现侯古堆一号吴夫人墓,内有陪葬物,包括珠襦绿崧石和珠子等等)。
根据地方志说吴王僚葬在苏州城外的塞拉利昂,他的两个胞弟,投降并居住在楚国(《史记》说受封于舒邑),吴王僚儿子由河南到了卫国,结纳死士,等待为父亲报仇。
吴王阖卢(亦有称作阖闾、合闾、合卢、合卢等等同音异字)登基之后,任命刺
客专诸之子为卿,伍子胥为行人,就在这个时候四叔父季札出使回来,合闾想让出王位
给他(见《史记》),但是四叔季札仍然是坚持不接受。
合闾自从登基之后,想做一个贤明的君主,亦想开创自己的事业,他选贤与能,施行仁政,又从自身做起,例如诸侯贵族们居室都铺上几层席(吴席),但他却只用一层,人家吃饭大鱼大肉的,而他只吃一款菜,见《左传·公子光》的记载:食不二味,居不从席,室不崇增,器不彤缕,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生活像一户普通百姓)。
吴王合闾接受伍子胥的提议,建城廓以守备,实仓库以巩固社稷,于是选了地方建造一个周长几十里的大城,名为合闾城(可能是今之苏州 城?),城内有八个陆门,八个水门,北城门叫阊门,又叫破楚门。西城南门叫蟠门,东南城门叫蛇门,(越在己位属蛇)。北城门叫平齐门,城内建筑了周长十里的吴王宫殿。
合闾登位之后才一年(513BC),就顾虑到如果不除掉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庆忌迟早会对他不利的,因为他们都是有勇亦有谋略之人。于是秘密地跟伍子胥商量过之后,伍子胥便推荐了一位刺客名要离。
要行刺庆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此人身驱高大,力大无穷,且终日甲不离身,身边有很多侍卫,是不能从正面去刺杀他,一定要用计从他的侧面入手。
伍子胥找了一位身材矮小的刺客,因为看上去就已经没有威胁的感觉了,亦没有
人想到要防范他,要离的所谓缺点反而变成他的优点。
要离先使出苦肉计,假装得罪吴王合闾,将他治罪,杀了他的妻儿并斩了他的一只手,他逃出吴国,投靠了庆忌并准备一同复仇,就这样很快便接近庆忌。有一天,要离与庆忌和各侍卫都在船中,只有一只手的要离, 突然间抢去其中一个士兵的矛,转身想去刺杀身穿厚甲的庆忌。从士兵们的惊叫声,到矮小的要离持长矛在人群中转身这剎那间,己有足够的时间,给久经训练的近身侍卫把他挡住。庆忌没有杀他,只捉住他的腿把他的头浸在水里, 庆忌可能觉得他很可怜,想复仇,想妻儿,想得多了便神经错乱而矣,完全不知道要离其实想行刺他的,所以没有把他杀掉,浸他的头入水里只不过想他淸醒一下,之后就把他放了。
但是真正了解实情的要离,觉得犠牲了自己和妻儿,任务还没有达到且受了羞辱,于是几日后伏剑而死(他的墓还在),行刺的秘密,当时应该只有伍子胥,要离和吴王合闾三个人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得知此秘密 的?要离行刺庆忌的事迹,亦只有在《吴越春秋》这本历史小说才看到有记载,其他文献例如《左传》《史记》等均没有记载此事,可能是没有“内幕”消息吧!后来有文献记载到庆忌被要离刺死。之后亦有文献记载庆忌出现在夫差的时代,庆忌和其他人应该是完全不知道吴王合闾曾经秘密派人行剌过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