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阴沙地域归属之正名

据考常阴沙地区最早发现人类活动是在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一带五千年前就有古文明流传,今人定义为良渚文化。商朝以来属于吴国。秦统一天下后划归会计郡。至晋代置暨阳县,梁代又设梁丰县。隋唐之后分属常熟和江阴。清至民国时期以常通港为界,北属南通,南归常熟。

  一九六一年时人民政府将常熟县的十四个乡(当时称之为公社),以及江阴县的九个乡,加上东部的常阴沙农场并在一起成立沙洲县。一九八六年全国掀起撤县改市运动,因当地有港口之利,沙洲人将文章做足,遂将沙洲县改名为张家港市。以后张家港市大出风头,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城之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二零零五年时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二零一三年上榜褔布斯「中国最富县级市榜单」。其中位于锦丰乡的沙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在中国最强五百家企业中排名35,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名第274 位。小小常阴沙也算是崭露头角,一枝独秀了!

  张家港市北部的滨江地区,又称沙上,面积达 6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这里是长江里的泥沙在江流和海潮的作用下,不断沉降淤积,天长日久积成沙洲,经人工围垦而形成。这块土地上没有原住民,居民全部从外地迁入。围垦与移民紧紧相连,先进行围圩造田,接着就是移民定居。最早开发的西南部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而其东南部的围垦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末期。

  沙上的移民主要来自长江南、北两岸的沿江地区。他们大都是失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其中江南农民约占 20%,江北坍江失地的农民约占 75%。另外人口即是围垦业主、屯田出租的富豪、商家、船民、仆人以及流寓于此的外乡闲杂人等。

  沙田对于贫苦农民而言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原因是沙田价廉,只及普通漕田的55%,而丈量沙田的弓尺比之丈量漕田的弓尺要大,所以实际上两亩沙田才抵一亩漕田的价格。如果租种沙田,缴纳租子也只及漕田的七成左右。加上顾飞熊当年为吸引新移民推行的两免三减法,遂使得江北数县失地的农户们扶老携幼,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来到沙上发展,随后落地生根,世代居住。

  顾飞熊开创刘海沙以来,因为他在南通官场的人脉关系,就到南通府府台衙门申请了一应地契文书,关防四至。当时的江苏布政司衙门颁文以常通港为鸿沟,南隶常熟,北属南通。民国初年,顾氏等大姓士绅在段山筑北夹坝,刘海沙始与常熟境内之中沙区盘篮、水关、东兴诸沙连接。几年后又筑南夹坝,刘海沙又与常熟境内南沙区的青屏、长兴、褔兴、寿兴、带子、天褔、庆凝诸沙相接。段山坝筑成,大片沙洲与江南古陆连接,常阴沙疆域愈广,居民愈众,物产愈丰。而风潮之灾,舟楫覆溺之患益减。更与常熟、江阴、无锡诸县车辙沟通,连成了一片。相对而言,刘海沙西端毗连江阴境之西兴、常安及通境之毛竹镇、南兴、老海坝等地则次第塌陷入江,膏腴之地沦于洪波者,何止数十万亩。

  百多年前的交通极其不便,除了乡间的田埂小路外,官府还会修一条驿道,又称官道。虽说是官道,也是黄土泥地,只是结实宽敞一些,可容马车通行而已。刘海沙地处长江南岸,是江南水乡的最北端,距最近的行政区域常熟县有一百多华里之遥。即使在官道上快马奔驰也要两三个小时,一般官场上使用的马车、大轿,那走一个单程都要天把时间了。但刘海沙距南通仅一江之隔,用官船摆渡,风平浪静时个把小时即可到达彼岸。于是将刘海沙归属南通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飞熊公过世后,后人把刘海沙改名常阴沙,这是因为刘海沙不再是个孤岛,其地域日见扩大。已经连接了常熟和江阴两地,以常阴沙命名更为确切,但其行政归划仍属南通麾下。

  抗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常熟县,把个渔米之乡搜刮得缸空甏空。沙家浜芦荡火种就是讲的当时国共日伪间的殊死争斗。日本人当然不肯放过常阴沙这块肥肉,于是由汪伪政府下达行政命今,将常阴沙归入常熟辖下。自此常阴沙脱离南通,完完全全成了江南市镇。

  抗战八年中,常阴沙地区也并非日本人一统天下。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一直在骚扰偷袭,进进出出牵制日伪。省保安队挺进军、伪军、日寇迭为消长。而共产党也已瞄准这块膏腴之地,派出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主持江苏省东南地区的党政军工作(谭震林解放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为中共党内的重要领导)。中共为什么如此重视常阴沙呢?因为此地有多处长江港口,从江阴的八圩港起,其余的九圩港、十一圩港、十二圩港等全都在常阴沙境内,是新四军南来北往的一块重要跳板,对于补充给养,运输军火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谭震林到达常阴沙后,成立了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军指挥部,自任司令员兼政委。他手下有一位重要大将,也是此次进驻常阴沙战役的先锋,就是常阴沙出身的作战参谋杨知方。杨知方不光是当地人,他的嫡亲兄长杨行方手下有千余人的地方武装商团。早先的商团是靠当地士绅接济供养,用以保境安民,抵抗盗贼的。因此杨行方的商团就驻扎在三兴镇十二圩港,道生庄的北市梢。后来日本人、汪伪政权、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纷纷打起了兼并商团的主意,又是打又是拉,软硬兼施。商团活动只能转入地下。最后摄于当时的日伪势力,挂起了伪军的旗号,这样也就与道生庄新一代掌门人顾家齐等地方士绅势力交恶反目了,当地的乡贤士绅们将之称为「红胡子」,既不来往,又不能得罪,乱世中的地主富豪想要自保实在也是不易。

  杨行方和杨知方两个亲兄弟却走了不同的道路。共产党动了这个脑筋,让杨知方策反哥哥。当时杨行方做了个窝囊汉奸,要粮饷自己去打劫,要军火自己去走私偷运,心中本就忿忿不平。但手下以王参谋长为首的一帮子流氓兵痞,宁愿躲在日本人的旗帜下,也不愿冒风险反水。当时的几次重要会谈和密议都是借在道生庄庄主顾家齐,下人们尊称为齐爹的寓所举行。开明士绅顾家齐居间调停,推波助澜,并答应只要杨行方脱离日伪势力,仍以商团名义活动在常阴沙一带,弟兄们的粮饷给养概由顾氏宗亲供给。同时为配合策反工作的顺利进行,谭震林派出了作战处长夏光率东路军三支队武力进逼杨团驻地,并发出最后通牒,限定了起义的最后时间。终于杨团成功起义,被谭震林军改编为常阴沙抗日自卫常备队,由杨知方、杨行方兄弟分任正、副队长。不久又改编为沙洲江防支队,由杨知方任队长,驾空了非党人士杨行方。

  一九四一年时,常阴沙地区大局已定。中共即将常阴沙地区另设行政辖区,定为沙洲县。当年2月2日,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统辖该地区的7个区。这段历史为时很短,毕竟那时还是国民党的天下,由不得你共产党说三道四。但沙洲已成常熟、江阴、无锡三地之北门锁钥,兵家形要之区,似乎不可能再隔江过海的隶属于南通辖境了。

  此外,常熟至十二圩港的公路告成。常阴沙居民诣常熟县境仅需两小时车程,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如凌大江而趋南通,其潮汛不时则不得行,风势不利则不能行。江水茫茫,咫尺千里,望洋兴叹。舍坦途而赴险阻,弃快捷方式而就濡迟。岂非荒谬。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一意孤行,选择仍以南通县统一管辖常阴沙地区。这是因为各地方势力与官场勾结,利益所在。当时的江苏省主席王懋功、省民政厅长王公玙、省建设厅长王柏龄都是苏北人。这伙权贵上位者抱着狭隘的地方主义,以及盘根错节的私人和家族利益,从中作梗。并派出国民党南通市党部负责人吴朝宰回到常阴沙召集一些可被利用的人,集会抗议,上书请愿。最后将常熟方面的合理请求,批覆从缓后议。常阴沙改隶运动终告失败。

  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摧枯拉朽,攻破江阴要塞,席卷江南城镇,常阴沙遂归江阴县管辖。随后几年,常阴沙邻近长江南岸的滩圩迅速发展,人民政府不断地围田开垦,一波波新移民再度涌入,致使该地区人口急剧增涨。尾大不掉,江阴已经难以掌控了。于是在一九六一年时将常阴沙分割开来独立成县,又划拨了部分原属常熟的村镇合并成一个新的行政单位。因这块土地是长江沙滩围垦而成,历史上谭震林部曾成立过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故命名为沙洲县,县城定在中心地区杨舍镇。沙洲县内自然又分成新沙和老沙两大部分。原常阴沙地区称作新沙,包括顾四爹发迹开创的三兴、乐余、双桥、锦丰、兆丰、南丰、西港、农场等乡镇,当地人说话的口音类似海门、启东一带方言,因为很大部分是这些地方的移民后代。而原属常熟划拨过来的村镇被称作老沙,主要有妙桥、恬庄、塘桥、后塍、港口、大新、德积、晨阳、西张、凤凰等乡镇,这里大都是常熟过来的移民,操着接近常熟的江南口音。

  从民国初年起直到上世纪60年代,常阴沙不停地西坍东涨。这是因为南、北两条夹江筑坝断流,江水少了两条泄洪道,水流直冲北沙西部,造成那里的西兴镇、常安镇、毛竹镇、德安镇、九龙镇、南兴镇的坍塌,那里的居民不得不二度东迁,有的迁移到乐余、南丰以东的新围垦区。所以新沙地区操各种方言都有,那里的新一代只知自己家庭来自中沙的盘篮沙、东兴沙和常阴沙西部,而不知自己祖籍何在。

  沙洲地区的乡民特别聪明能干,这是因为江南水乡,富甲天下,绝非浪得虚名。尤其是半边天的娘子军们,当地话称作唐娘娘,个个是当家理财,能说会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农田里一把好手,插秧竖稻、挑土打坝、浇粪种菜、喂猪养鸡,件件拿得起。回到家里侍奉公婆、生儿育女、锅灶瓢盆,缝洗浆补,桩桩不怵头。尝有一家巧媳妇传出一心四用的本事:灶头里添柴烧火,灶沿上炒菜做饭,怀抱里还在给婴儿喂奶,间忽还要冲出门外给猪槽里加食。这些还不算,更厉害的是把男人管得一个个服服帖帖,外面应付裕如,像阿庆嫂般八面玲珑。家下亲友交往,妯娌勃溪,邻里纠纷,子女教育,无不一贴药搞定!

  而常阴沙一带又以移民为主,其祖先基因中有较多吃苦耐劳,冒险奋斗的遗传因子。因此沙洲人的智商不要说是在全国,就是在苏南地区近百个县属中也是佼佼者。加上新沙地区讲话口音更接近上海地区崇明人的口音,充一个上海人问题不大。

  得十里洋场风气之先,籍改革开放洪流所赐,沙洲县的乡镇企业飞速发展,人民收入稳占全国县级市前五名之列。沙洲近长江口岸,当地人头子活络,想出一招:加速发展港口建设,把个沙洲县打造成了全国的经济模范县。沙洲地区无山无水,更无矿产资源,南北周边又是常熟、江阴等千年古城,想要出头实在不易。后来当地出了个农民书记秦振华,大字不识鸡脚爪,但泥腿子也能干大事!秦振华担任沙洲县委委书记时率先提倡步行街、无烟区,把个县城所在地杨舍镇打理得一尘不染。卫生事迹层层上报,惊动了紫阳总理。有一日赵总理来南方巡视时顺便弯了一弯,佛脚上带了一带,称赞了几句,引起了一股全国县市参观学习风,俨然成了「江南大寨」。一九八五年,国务院因势利导,下令将沙洲县升级改制成张家港市,以港区码头一跃而成中国县级市中的三鼎甲。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也来凑热闹了,亲自为张家港人的创业精神题字:「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一经皇上品题,立马身价百倍。原先默默无闻的江南新县,终于名声大躁,扬名天下了!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眼红常阴沙一带的飞速发展,妒嫉常阴沙人的聪明才智,歪曲诋毁说张家港人是江北人,辣妈妈的!真让人笑掉大牙。无论从自然地理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来分析,常阴沙的区域归属非江南莫属,切切实实与苏北沾不上边。充其量、讲到底,也就是苏南地区的江边乡镇。对此一派胡言,飞熊公泉下有知,当一声猛喝:胡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