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楔子

顾氏一脉,自高祖顾飞熊开埠常阴沙以来,已历七代,凡一百六十载矣!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顾飞熊在清廷为官,官拜通如海泰盐茶道台,四品实授大员,顶戴花翎,钦赐黄马褂,出门有八抬绿呢官轿,官威清道,回避肃静,好不威风。

  通如海泰是指江苏省境内的南通、如皋、海门和泰兴诸地区。此地盛产海盐,天然资源,用之不竭。所谓官盐即是指国家垄断经营的特种行业,不但要为清廷赚银子,还要打击缉拿走私盐贩,以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因此盐茶道台衙门还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富得流油,权倾朝野,实是官场人人垂涎之肥缺!

  当时长江沿岸,东海出口一带海域不靖,常有强人海盗出没。顾飞熊在一次巡视江南时,船在长江口遇上大风大浪,船倾遇难,随从均亡。他自己也被风浪卷入船底,临危时抓到一块船板,载浮载沉,不知所踪。

  隔了三天三夜,顾飞熊方始悠悠苏醒。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一片沙滩之上,金光闪烁照耀之下,忽觉身旁有异,原来是一只巨大的蟾蜍,正瞪着铜铃般的两只大眼睛盯着自己看。当时此处唯有寒鸦沙鸥,芦苇瑟瑟,空无一人。顾飞熊顾不得腹中饥饿,挣扎着爬起,对着那只救命的大蟾蜍拜了三拜。只见那只大蟾蜍微微颌首,一个转身,跳入海中。

  其时顾飞熊饥寒交迫,只得一步一步向岸上走去。蹒跚踉蹡,走走歇歇。几个小时后,才看到屋宇农舍,炊烟袅袅,终于获救。

  顾飞熊回京后向咸丰帝报告了遇难经过。咸丰帝怜其公务辛劳,为国遇险,特着户部登册,将顾飞熊遇难之沙岛赏赐给他。顾飞熊遂将此岛命名为「刘海沙」(即今江苏张家港市三兴镇一带),取「刘海戏金蟾」的含义,用来纪念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那只大蟾蜍。

  有鉴于仕途险恶,官场腐败。飞熊公经此大难后,看透人生,万念俱灰,遂有急流勇退,归隐林下之意。

  长江中下游的地貌是冲击平原,因为水流和潮汐,以及地球的自转因素,往往会造成西岸坍塌,东岸涨升的地势。浩浩长江从高山雪原转徙万里,奔腾跌荡,直到下游入海处水势才变得温婉柔顺。同时携带而下的亿万吨泥沙则沉积在河口,堆砌成沙洲陆地。这种大自然自发的造地运动,每隔若干年就一定会发生。当地人将之筑坝挡水,圈地围田,遂而形成了长江下游,东海之滨的万顷良田,鱼米之乡。世人称誉此地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不明了这种必然的地理趋势。而飞熊公郄是福至心灵,敏锐地察觉到孤岛刘海沙以东地区将大有可为。虽然目前这里尚是一片沼泽泥沙,芦苇丛生,螃蟹横行,野雁群飞。潮汐一来则沉入江水之中无影无踪。但他预测到这片沙滩日后必将涨成良田,古话中的沧海桑田,就在眼前。顾飞熊凭籍自己在官场中的人脉关系,向清政府申请购买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沙滩。以一块银洋百亩范围的代价,一次购买了刘海沙以东的大片沼泽芦滩。果如所愿,没几年刘海沙东南角方向的江水逐年下沉,沼泽浮出水面。

  随后,飞熊公回到南通、海门,启东,打出优惠移民的旗号。凡愿意去刘海沙开恳新田的农家,许以免费搬迁和安家。到达目的地后,每个家庭可以认耕沙田20亩,三年免租,两年减半。在当时农地不足,税赋严重的苏北农村,无异是一大喜讯。于是前后陆续有数万家农户跟着飞熊公,离乡背景,奔向这块神奇的土地。在当时还真算掀起了一股地域性的移民热潮。

  顾飞熊在此建庄三十六,围圩七十二。次第与横墩、关丝、登瀛、文兴各沙连接。三兴镇处于十二圩,为飞熊公属园所在地,即为道生庄之前身。

  以后湍急的长江水流团绕着刘海沙,一年又一年的东涨西坍,范围越来越大,逐渐连接了苏南的常熟和江阴两县,后人遂取常熟的第一个字,江阴的后一个字,将刘海沙易名为「常阴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