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报告文学《与魔鬼博弈》第一章(1)

1999年12月作者赴比利时采访钱秀玲老人.JPG

1999年12月作者张雅文赴比利时采访本书主人公钱秀玲老人

第一章

与魔鬼博弈——为了生命的权利 /1

  一张绞刑布告贴出了全村人的绝望。一个柔弱的中国女子,却叩开了纳粹德国将军的大门;一位深受希特勒赏识的德国将军,却被盖世太保关进集中营。这一切,将演绎出怎样的故事?对过去闭上眼睛,就是对现在的盲目,不想记住那种非人的行为,就会失去抵抗力,再次染上新的疯狂!

——西德总统里夏德·魏茨泽克

       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一台少数人操纵的绞肉机,多少无辜的生命,多少美满幸福的家庭,都毁于这台绞肉机里。那些不顾自己被绞死的危险,拼命从绞肉机里抢救他人性命的人,就是人类的天使!

[一]

      一张绞刑布告贴出了全村人的绝望。一个柔弱的中国女子,却叩开了纳粹德国将军的大门。一位深受希特勒赏识的德国将军,却被盖世太保关进集中营。一位比利时的反战女英雄,却疯狂地爱上生死未卜的比利时头号战犯。比利时政府为什么将一枚英雄勋章,授给一位中国女性?这一切,将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传奇故事,它跌宕起伏的情节,深邃旷达的人性展示,有着虚构无可比拟的珍贵,因为它来自历史的真实。我对故事中的人物,曾经苦苦追踪了15年,2014年夏天,终于完成了有关人物的最后采访。于是,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开始了这篇纪实作品的书写。

      就从1945年7月,那个遥远而激动人心的时刻说起吧。1945年7月21日,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欧洲国家比利时,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国庆日。这天上午,在比利时英雄城市艾克兴市,当年击毙三名盖世太保头子的中心广场,举行声势浩大的缅怀英灵、表彰英雄大会,以纪念为抗击德国法西斯做出贡献的英雄志士。广场上,彩旗飘扬,人头攒动,人们翘首盼望着一位最重要人物的到来。随着一阵渐近的汽车马达声,市长派去的轿车驶进广场,只见一位身材瘦小、美丽端庄、气质高雅的东方女性与她先生走下车来,全场顿时沸腾了。鲜花、掌声、热泪,一双双激动不已的臂膀,一张张热泪盈眶的笑脸,纷纷上前拥抱她——

     人们给她戴上花环,簇拥着她,用人类最美好的语言赞美她,称她是“圣母玛丽亚”,是“比利时的母亲”,是中国与比利时人民的骄傲,对艾克兴市有着再造之恩,将以她的名字命名街道,向她颁发比利时的英雄勋章……她却微笑着,连声道:“不不!请不要这样,那是我应该做的。而这一切,都是法肯豪森将军帮助的结果。”此刻,她所说的法肯豪森将军,却不知被关在哪个阴暗潮湿的监狱里,等待着生死未卜的大审判呢。当时,在黄种人备受歧视的欧洲,一位中国女性为什么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那位曾在比利时叱咤风云的纳粹将军,将会受到怎样的审判?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这要从更久远的1943年,那个可怕的早晨说起——故事发生在比利时一个叫艾尔伯蒙的偏僻小村。我曾去过艾尔伯蒙,它位于比利时南部,人很少,不足千人,很幽静,周围林木茂盛,一条清澈见底的色莫河,从村外蜿蜒而过,远远望着,隐约可见远处13世纪奥斯弗古城堡的屋顶。1943年3月12日,那是一个充满阴霾的早晨。在此之前,艾尔伯蒙小村很平静,虽然驻扎着四名德国兵,但并没有发生流血及杀戮事件。村民的生活虽然很艰难,食不果腹,常常用蘑菇充饥,但日子过得还算太平。

      可是,3月12日早晨,从广场上传来一阵悲绝的哭声,突然打破了小村的宁静。全村男女老少纷纷向广场跑去,只见一对中年夫妇扑倒在一张布告前,痛不欲生。这是一张绞刑布告,上面写着:三天后,将对本村反战青年罗杰执行绞刑,绞刑地点就在村中的广场上,全体村民必须参加!1943年3月12日这无异是一声晴天霹雳,把原本平静的小村,给炸开锅了。一时,绝望、恐惧、哭喊、不知失措,撕扯着每个人的神经,使小村陷入了灭顶般的绝望与恐慌。

      罗杰是一个很优秀的青年,长着一双灰蓝色的大眼睛,很帅气,在村里口碑极好,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是警察。未婚妻是一个很漂亮的小学教师。两个深深相爱的年轻人,已经定好婚期,几天后,就将走进教堂举行婚礼了。可是,这张绞刑布告却像阎王爷派来的小鬼,瞬间撕碎了一切美好愿望,等待小伙子的不是婚礼,而是绞刑架。而且,上帝留给小伙子的时间,只有三天了!三天后,他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盖世太保送上绞刑架……

       原来,罗杰是一个有血性的爱国青年,秘密参加了地下反战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比利时就饱尝了德军的蹂躏。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又入侵了比利时。这个独立小国根本无法独立。它像所有被侵略的国家一样,被搞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就连不足千人的艾尔伯蒙小村,也驻扎了四名德国兵。比利时民众对纳粹恨之入骨,组织起名目繁多的各种反战组织,偷偷地捣毁德军设施,炸坏铁路,摧毁矿山,秘密发行四十多种反战报刊。而且,布鲁塞尔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欧洲的谍报中心,曾使希特勒及希姆莱大为恼火的“红色乐团”总部,就设在布鲁塞尔。自从1940年5月,纳粹德军占领了荷、比、卢三个中立国家及法国北部之后,比利时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

      这天深夜,罗杰正在铁路线上偷偷地埋地雷,准备炸毁德军军列时,突然被盖世太保发现了。盖世太保对反战分子的政策,极其残酷:一律格杀勿论!反战志士一旦被捕,就休想活命,等待他们的只有绞刑或枪毙。罗杰被逮捕后,他父亲四处求情,连比利时国王都找了。国王和王后出面,找到布鲁塞尔的盖世太保头子米哈耶上校,为罗杰说情,却遭到了米哈耶上校的拒绝。罗杰父母悲痛欲绝,认为儿子肯定没命了。全村民众纷纷跑到罗杰家里,围着罗杰家人,哭作一团,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胸前默默地画着十字,祈祷上帝。可是,上帝在哪里?就在全体民众悲痛绝望,呼天不应,叫地不灵之际,一位长相出众、身材瘦小的东方女性,出现在众人面前……她进门就说:“请大家不要难过,我想办法去救罗杰!”

      听到这话,村民们顿时面面相觑,纷纷向她投来质疑的目光,心想:比利时国王和王后出面都不行,你一个无职无权的中国女人,有什么办法能救罗杰?村民们觉得奇怪,这个从不爱说大话,有教养,深受村民爱戴的白兰芝太太,今天这是怎么了?为什么在这种时候,开这种天大的玩笑? 罗杰父母老泪纵横地摇摇头,向中国女人表示感谢。他们根本不相信她的话,他们知道,他们的儿子必死无疑,任何人都回天无术了。这个中国女人到底是谁?为什么敢在这种时候,说出这种大话?她跟纳粹德国上层,到底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

[二]

      这事要从更久远的年代,从一位更重要的人物说起。1934年4月末,一个雾霭沉沉的早晨。在中国上海码头,在一阵海鸥的嘎嘎叫声及人群的喧嚣声中,蒋介石派来的梁秘书及几位官员,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他就是蒋介石从德国聘请来的高级军事顾问团团长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只见年近花甲的法肯豪森将军,身材挺拔,长相冷峻,一手挽着气质高雅的夫人,一手牵着三条爱犬,迈着军人特有的步伐,走下了“杜伊斯堡”号客轮。这对老夫妇没有儿女,养了三条爱犬,爱犬就像他们的孩子一样,与他们朝夕相伴,形影不离。法肯豪森将军要来中国就职,不忍心丢下三条爱犬,就把它们带到船上,跟他们在海上颠簸了数十天,一起来到中国。我在采访中发现,法肯豪森将军的确很爱犬,他的好多照片都抱着爱犬。坐在敞篷汽车里,身边还坐着一只德国牧羊犬呢。

       法肯豪森将军所以被请来中国,担任高级军事顾问团团长,源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与德国的军事交往。当时,蒋介石看到德国的军事和工业发展很快,希望将德国先进的军事化管理、战争方略、战斗技能,尤其将“德意志精神”引进中国军队,在中国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队,对其捍卫统治,抵御外寇,起到重要作用。于是,就以月薪2000美金,从德国高薪聘请退休的高级将领,来华担任军事顾问。1928年11月,马克斯·鲍尔上校率领包括十名军事训练专家,六名军械后勤专家,四名警政专家和五名经济、铁路管理、医疗、化工专家,共25人组成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来到南京,成为第一批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之后的十年里,先后有135位德国顾问来华任职,其中八人客死中国。

       由马克斯·鲍尔、赫尔曼·克里拜尔、乔治·魏采尔、汉斯·冯·塞克特、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等人为团长,组成了四批德国高级军事顾问团。这些在德国赫赫有名的军官,以日耳曼军人严谨的工作作风,高超的军事素质,对蒋介石的军队进行改编、指导、培训,对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及军人素质,推动军队的现代化装备等诸多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日军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在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等战役中,都出现了德国顾问团的身影,都有德国顾问团的参与。当然,在蒋介石发动对中国工农红军展开五次大“围剿”中,也少不了德国顾问团的参与。

       这期间,中德两国在贸易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成为德国工业品和军火的庞大倾销市场;中国是德国在远东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所拥有的丰富的战略物资钨、锑、锰等,则是德国制造先进武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1934年3月初,被誉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因身体原因,向蒋介石提出辞呈,辞去顾问团团长一职,并向蒋介石郑重推荐,由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来接任他的军事顾问团团长一职。塞克特将军曾与法肯豪森将军一起工作过,他高度赞扬法肯豪森将军的军事才能及人品。蒋介石接受了塞克特将军的力荐,同意聘请法肯豪森来华接任顾问团长一职。于是,已经退休的法肯豪森将军,于1934年3月下旬动身,带着夫人维德考帕女士,牵着他的三条爱犬,从德国汉堡港登上了开往中国上海的“杜伊斯堡”号客轮。在人才济济的德国军界,塞克特将军为什么力荐法肯豪森将军来接任他的顾问团长一职?法肯豪森将军,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三]

法肯豪森出身于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

       1878年10月29日,一个小生命背负着父母两个家族的显赫地位,在西里西亚(今波兰地区)一幢豪宅里降生了,成为冯·法肯豪森家族的第二个小公子。其母亲共生了九个孩子,五男四女。法肯豪森的曾祖父是德国巴伐利亚著名城市安斯巴赫的公爵,是拥有两块领地的大领主,参加过抗击拿破仑的战争。其祖父子承父业,也是一位大领主。其外公舒勒·冯·桑布德恩公爵,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德国军官,曾在德法战争中,因指挥有功而获得过勋章。父亲是天主教的主事,一位骑马高手,但身体欠佳。出生在这样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法肯豪森从小过着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钓鱼、游泳、骑马、狩猎。不过,像许多纨绔子弟一样,他和哥哥给这个显赫家族带来的不是什么荣耀,而是留级,不堪入目的成绩单,是让父母在老师面前深感汗颜的顽皮和淘气。

      童年的法肯豪森,从不把心思放在学校的书本上,而是沉迷于古希腊的英雄故事当中,就像中国的青少年沉迷于金庸的武打小说,今天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一样,整天捧着古希腊的《历史》、《荷马史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等书,沉迷于古希腊史诗般的战争中,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成为一名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像奥尔甫斯、奥德修斯、埃涅阿斯那样,去打败敌人,去拯救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这种英雄情结,主宰了法肯豪森的整个童年。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教育他做人要勇敢、正义,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不要退却。英雄情结所给予他的优秀品质,渐渐成为他的生命底色。

       他所出生的西里西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的杂居之地,居住着波兰、德意志、捷克、摩拉维亚、犹太人等,说着德语、法语、斯拉夫语等多种语言。这使法肯豪森从小不仅学会了多种语言,而且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后来,当希特勒开始反犹太人时,他却认为,犹太人在粮食、牧业、科技、商业等方面,为德国做出了很大贡献。犹太人同样有生存的权利,不应该敌视他们。父母对这不争气的哥俩儿大为恼火,为了让他们“改邪归正”,父亲到更具有文化气息的布里格市买下一幢大房子,希望哥俩儿在新的环境里能好好学习。可是,刚转到新学校不久,父亲却收到校主任送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希望将您的两个宝贝儿子带回家去,学校实在无能为力了。于是,哥俩儿被劝退学了。哥哥比弟弟的学习更糟,留级留到跟弟弟同一个班了。不过,哥哥是老大,学习再不好,将来也有家产继承权。按照当时德国沿袭下来的规矩,一个家庭只有长子有继承权,其他子女只能分得一小部分财产。父亲看到两个儿子太不争气,只好放弃他们受正规教育的打算,1890年10月1日,将哥俩儿送进维尔斯达特一所贵族子弟军官学校,哥哥上四年级,法肯豪森上五年级。

      对一个爱幻想的少年来说,常常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法肯豪森这把打不开的锈锁,却被军官学校这把钥匙给打开了。打开锈锁的,并不是军校严厉的校规,而是一个少年的自我“醒悟”。按理说,军官学校军事化的生活,严酷而枯燥,每天要上五六个小时的课,还要练体操和剑术。除了严格的训练,学校还规定学生必须在一个破旧的公共食堂里进餐,一日三餐不仅简单,而且供应不足。学生们经常为争一块小面包而大打出手。对一个12岁的贵族少年来说,军官学校的生活是乏味而厌恶的。但是,对一个怀有英雄情结的少年来说,却是另当别论了。

      尽管当时,法肯豪森并不知道中国孟子所说的那段名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是,他却觉得,学校严格的管制将是对自己毅力的最大考验,是对自己成为英雄的最好磨炼。他知道,他将在戎马中度过一生。他坚信拿破仑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当然想当将军,而且要当最大的将军!于是,他不仅刻苦学习,认真操练,而且,开始阅读德、英、法国的诗歌,在朗诵歌德与邓尼生的诗歌中,排遣寂寞,寻找乐趣,从中得到自勉与启迪。

      他喜欢读历史,历史使人明智,还喜欢读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作品。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为真理而死”,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阅读不仅使他获得了知识与自勉,而且使他思路大开,经常考虑一些世界与国家的大事。他小小年纪,居然考虑一些与他年龄并不相称的问题:欧洲政局这么不稳定,各国政治动乱,随时都会爆发战争,作为一名年轻士官,我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呢?知识使他过早地成熟起来,而成熟的思想,又使他与其他同龄人拉开了距离。

       1894年3月18日,法肯豪森离开西里西亚,升入特菲尔德的高等军事学校,被分到第8 军团,成为一名戴头盔、佩枪支的真正军人。升入高等军校以后,他对学习更加自觉,更加努力了。而且,经常考虑一些他这个年龄不该思考的问题,什么君主制度是否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制度,人们是否更倾向于共和制?……对于德国来说,当时君主制还是比较适合国家体制的。当然,他想得最多的,还是作为一名年轻军官,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1896年,18岁的法肯豪森,已是一个英姿勃发的英俊少年,他在全校考试中一举夺魁,获得优秀学生称号,成为高等军校的一名佼佼者,从而获得比同龄学生早一年提升军官的机会,并且参加了国王护卫队,为国王生日庆典服务。第二年被任命为奥尔登堡步兵团少尉。就这样,这个从小被老师劝退,让父母大伤脑筋的调皮学生,变成一名德国著名高等军校的高才生,成为这个显赫家族的骄傲。父亲得知儿子获得优秀学生的称号,高兴得眼含泪花,说他相信儿子,将来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1904年9月24日,26岁的法肯豪森,挽着美丽、聪慧的维德考帕小姐走进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维德考帕小姐出身于德国北部奥尔奔堡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当得知女儿要嫁给一名军人,母亲对维德考帕说:“女儿,你跟着法肯豪森,注定是动荡的一生。”这话果然让她言中了。但是,维德考帕对法肯豪森却一往情深,跟随戎马一生的丈夫,四处奔波,无怨无悔,直至离世。法肯豪森的天资与才能,为他的戎马生涯铺下一条光明大道。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以德军中尉身份,跟随联军统帅入侵中国。不久,进入参谋大学学习,后来又进入柏林大学东方学院学习,1909年毕业,被派到德国参谋本部任情报官。1912年,被派驻德国驻日使馆任武官。1914年,以连长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他担任军事教育与训练监督,后来升任步兵团长。因其在战争中的卓越表现,曾获得勋章。1927年,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1928年4月,被晋升为少将;1929年10月,被晋升为中将;1930年1月31日退役;1934年3月,被晋升为上将。至此,他的人生就像战地里的黄花,一片金灿灿的辉煌。然而,任何人的命运,都逃不脱大时代所赐予他的人生“宿命”。无论是一介草民,还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都是如此。

[四]

      法肯豪森没想到,他会第二次来中国。第一次来中国,是以侵略者的身份,第二次,却以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的身份被总统聘请来。法肯豪森是一名职业军人,戎马一生,在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旅生涯中,为其国家打过无数次仗,见过太多的残酷与血腥。但是,第一次入侵中国的情景,给法肯豪森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了。所以,当他踏上开往中国的客轮,那段残酷的记忆使他经常陷入回忆当中……三月天,北方的海很冷,尤其在海轮上,寒风凛冽,寒气袭人。不过,每当无风的夜晚,法肯豪森经常身披大衣,独自一人,在甲板上散步。直到夜深了,妻子维德考帕出来唤他回房间休息,他才回到头等舱里。维德考帕发现,丈夫原本就冷峻的脸上,越发显得深沉而凝重。她问他:“亲爱的,你好像有什么心事,是不是不愿去中国?”法肯豪森却没有回答。

        时间回溯到1900年6月14日,22岁的法肯豪森以中尉的身份,遵照长官的命令,跟随几万名八国联军,以镇压中国义和团的名义,入侵北京,中国皇帝和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北京守城的15万清兵及30万义和团,毫无战斗力,仅仅五个小时,联军就攻进了北京城。之后所发生的一切,给法肯豪森留下的记忆太深刻,令他终生难忘。联军统帅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将军,向官兵们宣布命令:“听着,你们官兵可以抢劫三天!“你们在作战中,只要碰着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于是,千年古都,被抢劫了几天几夜,数十万中国人被杀。

      据英国人记载,“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到处都是死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外国人说:“(北京)除了残毁、残毁、残毁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了!”皇宫、大大小小所有的宫殿,所有的文物,统统被劫掠一空。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据称,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里,有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其中很多都是这次抢夺的。在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里,有一个中国馆,专门陈列从中国掠夺来的珍品。在日本、德国等联军国家的博物馆里,都收藏着从中国掠夺去的大批文物。

       翻开历史看看,当时的清政府,的确太软弱无能了。皇帝和慈禧仓皇出逃,15万的守城清兵,抵挡不住几万人的洋枪洋炮,不到五个小时,就弃城逃跑了。一年之后,清政府又被迫与入侵国家签订了遭受奇耻大辱的《辛丑条约》。德、日、英、法、美、意、俄、奥等八国联军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挪威等国家,以“受害国,要求中国赔偿其攻打中国的军费”为名,向中国索要大笔战争赔款。一帮强盗闯进中国的家门,将其财宝抢掠一空,反过来,还要中国对强盗进行赔款。而且,不是一次两次,翻开中国的近代史,一千多条不平等条约,条条都写满了屈辱,写满了欺人太甚,写满了弱肉强食的霸道!

   《辛丑条约》仅赔款一项,就需向各国列强赔付白银4.5亿两,按照当时中国的人口,每人一两,4.5亿人,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加一起高达9.82亿两。加上各省地方赔款0.2亿两以上,总数高达白银10亿两。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

各国列强分别索要的赔款数目如下:

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两;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其余的43万两由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士等国分了。1901年开始,一直赔到1937年,中国向各国列强已经赔付白银近6.532亿两。

       此刻,我的手在键盘上敲击着这些赔款的数字,就像翻阅着一部发黄的陈年老账。我的心却如同行走在充满荆棘的崎岖山路上,看着那一串串数字,仿佛看到祖先遗留在山路上的一行行血迹——那是中华民族赔付各国强盗的一笔笔血债!1925年前后,美、俄、法、英、比、意等国家,决定向中国退还这笔欺人太甚的庚子赔款,大多数国家是以招募中国留学生来退赔的。但是,对日本的赔款,一直支付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才被迫停止。而且,日本是唯一一个没有退还庚子赔款的国家。日本就是用这笔巨额赔款来发展军事工业的。

       在海上颠簸的那些日子里,法肯豪森将军的脑海里,不止一次地浮现出当年攻入北京的情景……外面起风了,海轮颠簸起来,海浪猛烈地撞击着甲板,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在这冷风呼啸的夜晚,法肯豪森将军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心里默默地承诺:到中国以后,我将尽最大努力,帮助中国统帅蒋介石,帮助多灾多难的中国……不过,法肯豪森将军来中国的航程并不顺利,“杜伊斯堡”号客轮从德国汉堡港出发,经易北河到达北海驶往远东,途中因与英国船只发生碰撞,客轮不得不泊船靠岸,接受两个星期的维修。4月末,经过数十天的海上颠簸,“杜伊斯堡”号客轮终于抵达了上海港。

[五]

      法肯豪森将军来华的1934年前后,世界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战前夕,一场席卷全球的人类大战,正在日本与德国的某些大人物心中孕育着。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以阴谋手段登上了德国总理宝座。1934年8月,希特勒又夺取了德国总统一职,独揽了德国统治大权。法肯豪森将军对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奥地利流浪汉,并没有什么好印象,觉得他因啤酒馆暴动失败而入狱,靠在狱中写的一本小册子《我的奋斗》来蛊惑人心,靠张牙舞爪的讲演来煽动民众,利用德国经济萧条、民怨沸腾的背景,带动纳粹党徒推翻政府,以实现他独揽德国统治大权的政治野心。法肯豪森觉得希特勒是一个野心家。所以,有人曾多次动员他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都被他拒绝了。

     人所共知,中国的形势就更糟了。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三省。1932年3月1日,日本在长春成立了“满洲国”。1934年3月,日本又扶持溥仪登基,成为“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933年3月,日军大举进攻冀东,对北平形成了三面包围圈,5月30日,又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法肯豪森将军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被蒋介石请来担任军事顾问团团长的。法肯豪森将军于1934年4月末来到中国,至1938年7月被迫离开,在中国工作了四年零三个月。在这四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悲惨、最艰难、最愤怒的时期: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残酷的淞沪大战、血腥的南京大屠杀、激烈的台儿庄大会战……法肯豪森和他的德国顾问团都是亲见亲历者。

      在到达南京后的欢迎仪式上,法肯豪森将军第一次见到蒋介石,对这位中国统帅的印象不错,觉得他身材高挑,长相俊朗,目光深邃,言谈举止,无不带有一种强势的领导魄力。他甚至觉得,蒋介石是唯一一位有能力来统治这个地球上人数最多、战乱不断的国家领袖。但他很快却发现,这位中国统帅缺乏对当前世界形势的研究与判断,更缺少对当前战争时局的准确把握。蒋介石对这位面相冷峻的将军,倒是寄予厚望,希望德国军事顾问团能帮助中国打造一支强大的军队。

      法肯豪森与他的顾问团成员,被安排居住在南京市中心一幢小楼里。法肯豪森居住的小楼前,有一座美丽的花园,花园里养着许多白鸽和锦鸡。在田园式的小池塘里,还有鸳鸯戏水。他的办公室与住处仅一墙之隔,通过一扇新月形的拱门,就可以走进办公室。法肯豪森很喜欢这个幽美的环境,尤其喜欢有鲜花、白鸽和鸳鸯的花园。傍晚时分,他经常携夫人牵着他们的爱犬,在花园里散步。法肯豪森和他的顾问团成员,很快就投入了工作,跟随蒋介石派来的官员,去各地视察国民党军队。在视察中,法肯豪森对中国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看到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却发现,距离他1900年第一次入侵北京,过去快40年了,中国男人剪掉了辫子,改换了朝廷。但他发现,中国久经战乱,民不聊生,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内忧外患,军事力量薄弱,急需强化军队训练,进口先进武器,尽快建立一支武器精良、训练有素的国防军队。他还发现,国民党军队内部纪律涣散,裙带关系严重,腐败成风,“部下与官员之连带关系甚深,即长官多恃其地位,而部下又恃长官保障其生活”。他觉得这种状况下的军队,无法进行严格训练,更无法建立起铁的纪律。一支军队要没有铁的纪律,就像没有灵魂一样,不可能有战斗力。所以,必须对军队进行严格整顿。

      于是,他向蒋介石进言:要整顿军队,要更新武器装备。否则,操着落后的武器,与拥有先进武器的军队战斗,不可能有强大的战斗力!在他的建议下,国民政府向德国又购置了大批军火及武器装备。法肯豪森还发现,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政府,并没有认识到中国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谁,而是一味地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同胞,一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认为蒋介石没有放开眼光,看看隔海的岛国,到底在干什么?要知道,法肯豪森曾担任过德国情报官,任过德国驻日本使馆武官,很早就开始研究日本,对这个岛国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研究发现,一百多年来,日本上层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占领中国,掠夺中国……

[六]

      的确,我们翻开日本的近代史看看,几乎就是一部侵华史,大大小小的挑衅事件,一个接一个,不平等条约,一个接一个,我们不妨把它简单梳理一下:

1874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出兵打台湾,侵占了中国附属国琉球,并将其改为冲绳;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1895年,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同年,日军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日本是亚洲唯一一个参与国,而且是联军中官兵人数最多的国家;

1901年,中国政府被迫与入侵国家签订《辛丑条约》,日本从中分得赔款白银3479.31万两;

1915年1月,日本政府与中国袁世凯秘密签订丧失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

1926年3月,日本军舰炮轰天津大沽口中国军队,蓄谋挑起大沽口事件;

1927年7月,日本首相田中义向天皇呈奏呈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声称:“吾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1928年5月,日本军队大举进攻山东济南,屠杀中国外交官员,打死打伤中国军民数千人,制造了“济南惨案”;

1931年9月18日,日军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三省;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

1933年,日军制造“热河事变”,攻占山海关和热河等地;

1935年,日军制造“华北事变”,策划华北五省独立……

      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逐渐完成了“脱亚入欧”的资本主义转身,发展成一个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军事强国。其军国主义扩张理念,已经渗透到整个民族的骨髓,而且,把“武士道精神”作为军国主义的思想武器。1878年,日本发布了《军人训诫》,要求日本军人效忠天皇,宣扬为天皇而死,是军人的无上荣光。1882年,又颁发了《军人敕语》,要求军人以武士道的忠节、勇武、信义、礼仪为道德准则。武士道精神,已经成为日本民族的一种道德标准,一种深入人心的文化。日本强化全民习武,崇尚武士道,提出“八纮一宇”,其宗旨就是:全世界都是我的,都是天皇的。

      在日本,很早就形成了全民为扩张领土而战的观念。五六岁的男孩儿,大人教他杀鸡来训练胆量;学校里十几岁的学生、寺庙里的年轻和尚,都在习武。日本浪人所作的诗词,多是以进犯中国来激励斗志:“雄心空屈书窗里,枉拔宝刀试击撞。何时鞭起铁蹄马,踏破坚冰鸭绿江!”而且,日本人编出侵略扩张的歌谣,让孩童们天天唱,以鼓励民众入侵中国的决心。日本为了达到入侵中国之目的,很早以前就开始以浪人、武馆、烟馆、妓院、餐馆等各种名义,向中国派遣大批间谍,进行数年、数十年的潜伏。潜伏下来的间谍,不是几千、几万,而且数以十万。这些间谍打入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阶层,一方面以大烟和妓女来腐蚀中华民族的体质;一方面以金钱、美女、高官、拜把子等各种手段,来收买贿赂中国人的灵魂,为其侵略做好准备。面对日本所做的一切,中国却很少有人清醒地意识到这点。

      而且,就在日本张开蓄谋百年的血盆大口,一心要吞掉中国,灭绝中华民族之时,中国国民政府统帅蒋介石,不但不抗击日寇,反而调动大批军队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五次大“围剿”,蒋介石向他的剿匪部下将领们,接连发出措辞严厉的训令:

“抗日必先剿匪,匪未剿清之前,绝对不能言抗日!违者即予以最严厉的处罚!

“外寇不足为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我们要以专心一致剿匪,要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大计,为革命立根深蒂固之基础,皆不能不消灭这个心腹之患!如果在这个时候只是好高骛远,奢言抗日,而不实事求是,除灭匪患,那就是投机取巧……无论外面怎样批评毁谤,我们总要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

“奢言抗日者,杀无赦!”蒋介石不顾中国东三省的沦陷,不去抗击日寇,反而于1934年9月调动近百万大军,向中国工农红军发起第五次大“围剿”,迫使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就在1935年,日军又以惯用的伎俩,挑起了诸多事端。小的不算,大的就有好几宗。1935年1月15日,日军制造了“察东事件”;1935年5月初,日本又逼迫中国签订了屈辱的《何梅协定》;1935年6月,中国政府再次屈服日方的压力,与日本又签订了《秦土协定》,使中国丧失了河北省及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日本为吞并中国又迈进了一大步。其间,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与中国“亲善”,并分别邀见蒋介石及汪精卫,向中国提出“亲善”的观点。蒋介石和汪精卫居然联合发表训令:严禁反日、抗日活动!而且,中日两国居然将外交关系,由公使级晋升为大使级……

[七]

      法肯豪森觉得,根据他对日本国家及民族性的了解,侵略扩张已成为日本帝国的核心主宰,日本的野心绝不止于中国的东三省,而是整个中国!整个日本岛,都在磨刀霍霍,随时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可是,对于日本蓄谋已久的野心,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政府,却没有清醒的认识,更无抗击日本的决心和意志。中国政府对日军的一再挑衅,不但不抵抗,反而一再妥协,接连签订丧失主权的《秦土协定》及《何梅协定》。他认为,日本入侵中国绝非一般纠纷,而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是中华民族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的战争,这场战争绝非是靠“亲善”和“共荣”所能解决的。为侵略而发动的战争,与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所进行的战争,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他觉得,作为一位国家元首,大敌当前,应该看清当前的战争形势,率领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同抗敌!一国元首的态度,将决定全国人民的态度!元首的意志,将决定全国人民的意志!多年的军旅生活,使他养成一种果敢、率直的性格。不过,他更多继承了母亲急躁、直爽,而又火暴的脾气,处事往往过于急躁。当他得知中国政府与日本又签订了《秦土协定》,立刻打电话给蒋介石的秘书,要求面见蒋介石。1935年7月31日下午,在南京总统府宽敞的会客厅里,蒋介石面带微笑,热情地接待了法肯豪森将军,亲切地问他,将军在南京生活得怎样?南京的夏天很热,比德国柏林热得多,将军和夫人在这里生活得是否习惯?法肯豪森却说:“南京很好,我和夫人在这里生活得很习惯,只是当前贵国的形势不容乐观。请恕我直言……”

      法肯豪森向蒋介石坦率地谈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尖锐地提出,蒋总统对日军消极抵抗的态度,将对中国的形势大为不利。他说:“这只能使日本越来越猖狂,越来越步步紧逼。如果领袖没有顽强的抵抗意志,这将会严重影响人民抗日的决心!”他说:“‘华北事件’及‘张北事件’,就是日方用最后通牒之恫吓,导致中方一味退让的结果。如果日军看到中国真正的抵抗态度,那么,局势完全可能不一样!”他告诫蒋介石:“若不倾其全力奋斗以图生存,则华北全部、包括山东在内,必将脱离中国……”他劝告蒋介石:“希望蒋主席丢掉幻想,对日军要实施坚决的抵抗!”遗憾的是,德国将军这番真知灼见,这番苦口婆心的肺腑之言,并没有撼动中国国民政府最高统帅“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心。法肯豪森从蒋介石微笑的表情上,读懂了这位中国统帅的内心,他了解东方人的性格,表情含蓄,内心却深藏不露。

     但是,日耳曼人的性格却恰恰相反。法肯豪森一连数日,伏案疾书,写出一篇很有价值的长篇文章——《总顾问法肯豪森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1935年8月20日,法肯豪森派联络官将这份《建议》书,送到蒋介石面前,希望蒋介石在对待日军态度上能有所改变。他在《建议》书中写道: 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数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细。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一心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迟延其实现……鄙意民气即是千百万抵抗,故不容轻视。若领袖无此种意志,则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须有实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础,目前中国陆军,故不能担任新式战争……

      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空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目前国军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北方则掩护陇海路及沿路有关生存之设备,故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是以沧县、保定之线宜绝对防御,……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个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两者有密切之连带关系。次之为武汉、南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建议》书很长,不必赘述。法肯豪森提出“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迫切者,当数日本”。这是德国顾问团组团以来,提出此见解的第一人。这份凝聚着法肯豪森将军军事才能、智慧及责任心的《建议》书,无论对中国所面临的战争危局形势,对中国军队的现状分析,还是对国民党政府应付当前危局的方略,都提出了宝贵建议。遗憾的是,这份凝聚着法肯豪森将军智慧与心血的《建议》书,并没有撼动蒋介石那颗“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心。蒋介石的全部心思,完全放在如何消灭中国工农红军身上,并没有放在打进国门、一心要灭亡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身上。此刻,遭到国民党百万大军第五次“围剿”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开始了长征,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出发,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途经12个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北。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壮举,气坏了蒋介石,却受到法肯豪森将军的高度赞赏。他后来在《战外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只有熟悉长征地形及当时沟通方式的人,才能体会到红军长征的巨大成就和伟大之处。这群人带着自己的妻子、孩子和所有的装备、机械、器皿,越过高山峡谷,穿过惊涛骇浪,行进了数百万千米。熟悉地形的人都知道,这注定是一场胜利的抉择,没有人能够阻止!法肯豪森将军从中国工农红军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担当着中华民族的未来。这种精神正是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所希望看到,但没有看到,却在中国工农红军身上看到了。所以,他很赞赏中国工农红军。他觉得一个民族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才有希望,才是不可战胜的。

[八]

      接下来的中国,仍然按照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与日本“友好”、“亲善”的训令发展着。1936年11月23日,国民政府竟然以“危害民国”之罪名,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时七人逮捕入狱,造成骇人听闻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以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兵谏之前,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的领袖张学良将军,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向蒋介石慷慨陈词,声泪俱下:“日寇侵略我国步步进攻,继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名存实亡,最近绥远又在告警,国家民族之存亡已到最后关头,非抗日不足以救亡,非停止内战举国团结一致不足以抗日,继续剿共绝无出路!”

     蒋介石却勃然大怒,怒斥张学良是非不明,不肯“剿共”,轻言抗日,阻挠党国大计,实属年轻无知!“苦谏”不成,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只好发出“捉蒋”命令,以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抗日!在张学良和杨虎城“西安事变”发往全国的通电稿上,这样写道: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

      有血性的国民党人,终于发出了震惊世界的愤怒吼声!两位将军以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结束了蒋五年不抵抗政策,国共两党开始联合抗日,结束了日寇在中国国土上为非作歹的日子!过去国民政府一再的妥协,换来的绝非什么“亲善”和“东亚共荣”。一切“亲善”、“共荣”的美好字眼,只不过是狼外婆为了掩盖其丑恶嘴脸,戴在脸上的假面具罢了,一旦摘掉面具,必将露出人类最残暴、最丑陋的狰狞!法肯豪森将军早在1935年7月,曾向蒋介石阐释的国家危局,终于出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法肯豪森为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站在中国一方,参与了激烈的“淞沪大战”等许多战役。

1937年12月5日,法肯豪森将军在一篇《简论形势》中这样写道:

     大体上可以说,我们完全可以成功地、长时间地加以抵抗!目前,到处都出现了可以给敌人以重创的机会。但这要有一个前提,即所有的军官、士兵以及全国人民都必须奋起,全力抵抗……在对日作战中,蒋介石很尊重法肯豪森将军的意见,很多决策都采纳了法肯豪森所领导的顾问团的建议。不过,在激烈的交战中,法肯豪森与蒋介石的指挥思想也经常发生矛盾。上海沦陷后,法肯豪森反对中国政府迁都西部重庆。他认为西部远离海洋及所有的交通要道,国民政府无法发挥作用。另外,日军一旦掌控了中国最富饶、人口最多的地区,战争会无限期地延长。他建议国民党军队撤到南京南部,利用长江以南的武汉、南昌的资源,以侧翼保护南京。但是,他只是一名顾问团长,只能提出建议,决策权并不在他手里。

      1938年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史称“台儿庄大捷”。中国军队围歼了日军两万余人,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地鼓舞了中国官兵抗击日寇的信心。初战告捷后,法肯豪森向蒋介石提出:“要命令部队向前推进,要发动进攻,乘胜追击!否则,日军很快就会将八到十个师团的部队调到徐州前沿,到那时就来不及了!”法肯豪森却发现,中国军队并没有按照他提出的建议进攻,没有乘胜追击,他气得暴跳如雷,狠命地揪着自己的头发,大喊“岂有此理!”

[九]

      台儿庄的会战,引起了日本军界的极大关注。日军发现,中国军队不仅使用德国的武器装备,而且有德国军事顾问团参与指挥。日本政府立刻致电德国政府,要求立刻解散德国驻华顾问团,顾问团成员全部撤回德国,终止对华武器贸易!早在1936年11月,德、意、日三国就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及《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纳粹德国当然不允许他所培养的将军,跑到中国来出谋划策,帮助中国去打日本了。德国驻华大使馆打来电话,向法肯豪森提出:“德国政府不支持你帮助中国抗日。”法肯豪森却说:“我早已退休,并非在职军人,我帮助中国人是我的自由和责任。”

       1938年6月21日,法肯豪森收到一封德国外交部发来的措辞严厉的电报,电文严令全体来华顾问:“尽速离华,违者即认为公然叛国,国内当即予以取消国籍及没收财产之处分!”这天晚上,法肯豪森将军一夜未眠。他不愿离去,他希望自己能完成德国军事顾问团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他希望与中国军队一起抗战,直到中国胜利那天。可是,德国政府向中国下达了最后通牒,中国政府收到德国外交部发来的威胁性电报:“中德外交关系之是否继续维持或由我方予以断绝,须视关于顾问问题之以后发展而定。”蒋介石只好同意德国军事顾问团回国了。1938年7月,就在中日交战最激烈的时刻,法肯豪森将军所领导的德国军事顾问团,不得不离开中国,启程回国。1938年7月4日,德国军事顾问团临行前一天晚上,蒋介石在武汉为顾问团全体成员,举行盛大的送别晚宴。蒋夫人宋美龄及军政要员一百多人,参加了宴会。

      在宴会上,双方的惜别之情,溢于言表。蒋介石发表讲话,高度赞扬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华期间的贡献,向顾问团全体成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全力帮助中国人民抗日,参与了“淞沪大战”、“徐州战役”等战役,对中国军队,无论从战略筹划、作战计划、国防工业建设,还是部队的培训、整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贡献。顾问团亲手训练的国军87、88师,则成为中国军队的样板……在此,他向以法肯豪森将军为首的德国顾问团,表示诚挚的感谢!但是,在觥筹交错当中,一丝不易觉察的忧虑,却悄然浮上中国官员的脸庞。他们担心,顾问团的离去,不仅使军队失去了军事高参,而且,法肯豪森将军参与了中国最高机密的全部筹划及战略布置,日本与德国是同盟国,如果顾问团成员向日本泄露机密,那将给中国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

      然而,中国官员们的忧虑,很快在法肯豪森及顾问团成员的坚定誓言中,化作一阵阵感动与敬意。法肯豪森起身,面色严肃,向全体人员敬以军礼,郑重地讲道:“我以德国顾问团团长的名义,以德国将军的名义,向蒋委员长,向各位长官发誓:我们顾问团全体成员,要为中国保守一切军事机密,绝不向日本泄露任何有关中国的信息……“哇——”宴会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随后,顾问团全体成员纷纷起立发誓,绝不向日本泄露中国的任何机密。

      事实证明,他们很信守承诺,日军绞尽脑汁想从这些掌握中国军事机密的德国军事顾问身上,获取中国情报,始终未成功。在法肯豪森将军身上,除了他本身具有正义感之外,还体现出日耳曼人做事认真、恪尽职守的优秀品质。他觉得,既然受聘于中国,就要忠于中国的工作,绝不能出卖中国的利益!他在中德军火贸易当中,也是尽量考虑中方的利益,促成公平交易。他说:“我在为中国服务,唯有介绍适合中国需要的物品,才算称职。”为此,他曾多次受到德国外交部的秘密警告。

       1938年7月5日上午,在汉口的长江码头,法肯豪森将军及其顾问团成员,与蒋介石派来的贺耀组、何应钦、俞飞鹏等一百多名军政要员告别,登上了开往广州的舰艇。 在送行的人群中,与法肯豪森将军最后告别的,是一位名叫钱卓伦的将军。四年来,钱卓伦将军负责与法肯豪森的联络工作,与法肯豪森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法肯豪森说:“卓伦将军,今后德国那边什么事情,请尽管直言,我一定尽力。”钱卓伦说:“谢谢!您在中国这边有什么事,也请直言,我一定尽力而为。”两人相约,要保持通信联系。这本是两位将军分别时,所说的一番客套话,没想到,在后来的日子里,却成了拯救他人性命的重要阶梯。7月15日午夜,法肯豪森将军及其顾问团全体成员,从香港乘客轮离开了中国,8月10日抵达威尼斯。

[十]

      1938年8月下旬,法肯豪森将军携同妻子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德国柏林。这时的法肯豪森,戎马一生,已经厌倦了四处奔波的生活,本想回故乡颐养天年,安度晚年了。但是,个人的命运常常由不得自己,它常常与国家、与世界的命运密不可分。尤其一位将军的命运,就更加难以自我掌控了。此时的德国,正被希特勒统治着,就像日本被军国主义统治一样。整个德意志被希特勒带入一种疯狂状态,一场世界大战正在希特勒张牙舞爪的指挥下,拉开了序幕——1938年3月14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不知下一个要吞并的国家,又是哪个?

      前面说过,法肯豪森对希特勒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尤其看到1938年11月9日,德国爆发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事件,对犹太人展开大屠杀之后,法肯豪森跟几位要好的将军,私下里议论:“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是上帝所不容许的罪恶,是德国人的耻辱!”他们担心,不知希特勒会把德意志带向何处?但是,希特勒却很赏识法肯豪森的军事才能。再说,这时的纳粹德国正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1939年5月25日,退休九年,已过花甲之年的法肯豪森,却接到了一纸命令,命令他重新披甲上阵,重返军队,仍是上将军衔。1939年8月25日,法肯豪森被任命为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军事地区代理总指挥官、兼德累斯顿第四军区总指挥官。1940年5月28日,纳粹德军占领了三个独立国家——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1940年5月17日,法肯豪森接到新的命令,任命他为纳粹德国派驻荷兰的军政总督。5月18日,法肯豪森驱车前往荷兰海牙。5月26日,却又接到新的指令,任命他为比利时及法国北部的军政“总督”,命令他立刻奔赴布鲁塞尔。代替他去荷兰赴任的,是一个叫英夸特的强硬纳粹分子,二战结束后,这名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被纽伦堡国际法庭送上了绞刑架。

1940年5月30日,法肯豪森离开海牙,前往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十一]

      现在,我们该回到1943年3月12日,那个充满恐怖的早晨了。当时,艾尔伯蒙村里的人,全都陷入了灭顶般的绝望与恐慌。一个年轻的中国女人跑来,对大家说:“请大家不要难过,我想办法去救罗杰!”她就是国民党将军钱卓伦的堂妹钱秀玲女士,一位毕业于鲁汶大学化学系的博士。1999年12月,我曾专程赴布鲁塞尔采访她,受到她及她大儿子全家、以及侄子钱宪人夫妇的热情接待,使我的采访获得了巨大成功。

       如今,老人已经过世。但回忆起来,老人的音容笑貌仍然历历在目,86岁的老人,一套红色纱质套裙,化着淡妆,脸上洋溢着亲切而慈祥的微笑,流露出一种大家闺秀的高雅气质。就在老人两室一厅、挂着钱卓伦将军条幅、摆着几张混血儿照片的房间里,我开始了长达20多天抢救性的采访,从而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当时,老人年事已高,好多事情都淡忘了。我一点点地启发她,引导她,陪她聊天,陪她散步,慢慢地唤醒她沉睡多年的记忆,有的记忆却永远也唤不醒了,只好随着她生命的逝去,永远地逝去了。

     在20多天的采访中,老人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有一次,老人带我去她当医生的大儿子家,路上,天空忽然飘起了少见的鹅毛大雪,漫天大雪,飘落我俩一身。我怕老人累着,就让她趴在我肩头休息一会,我俩相拥着站在鹅毛大雪之中,开心地哈哈大笑。那一刻,真像母亲趴在我肩头一样,令我终生难忘。还有一次,我帮她化妆。她嫌我给她画的眉毛不好看,擦了重画。画完,我俩相拥着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就这样,伴随着老人时断时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记忆,一位中国留学生波澜壮阔的人生,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我面前徐徐地展现开来——

     1913年3月12日,钱秀玲出生在江苏宜兴王婆桥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绅士家庭。父亲是恩泽四方的乡长,家有良田千亩,是远近闻名的开明绅士。钱家为人善良,全村的孩子都分文不出地到钱家的学堂里读书,钱家深得乡亲们的爱戴。 我曾去宜兴采访过,那里是紫砂之都,地灵人杰,自古就崇尚文化,盛行读书之风。小小的宜兴,曾出过10名状元、10名宰相、20多名院士、7000多名教授、两位大学(清华和北大)校长、两位“教育部部长”(大陆和台湾)。蒋南翔、周培源、徐悲鸿、吴冠中、潘汉年等许多名人都出自宜兴。钱秀玲出生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丰厚、家风纯朴的环境里,给她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钱氏家族人才济济,曾出过两名国民党将军,出了钱秀玲、钱卓儒、钱宪人等八位博士。

     钱卓伦将军,曾就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级军事参谋、国民党国防部第一厅厅长、国民党国防参谋总长办公厅主任、江宁区要塞司令部中将司令等职。钱卓伦的长子钱宪章,曾任国民党驻上海师管区少将参谋长。不过,据说钱卓伦将军随国民党去台湾不久,家里却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宴上,突然闯进来几个国民党宪兵,当场带走了钱卓伦的另一个儿子钱宪明及其妻子。不久,这对在台湾中央日报社当记者的年轻夫妇,以中共派去的间谍为名,双双被国民党宪兵杀害。钱卓伦将军从此告退政坛,回家颐养天年。钱秀玲兄姊三个,她是最小的幺妹,从小聪明过人,四岁就晃着小脑袋读《百家姓》,五岁背《木兰诗》,六岁跟哥哥到镇里读小学,11岁考上苏州女子师范学校附中,没等念完中学,又跳到上海大同大学读预科,专攻化学。

       1929年春,钱秀玲听说在大同大学读冶矿专业的哥哥钱卓儒,要去比利时留学,就跑回家去央求父亲,她要跟哥哥一起去留学。父亲不同意,她就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吃不喝,以绝食相挟。当时,比利时政府以招揽中国留学生的方式,来退赔中国支付的庚子赔款。1929年11月3日,钱秀玲以绝食抗争来的权利,随同哥哥等三十多名中国留学生,兴高采烈地登上了上海开往法国马赛的客轮,开始了她一生的欧洲之旅。她在留学生里,年龄最小,16岁,活泼可爱,经常在甲板上跑来跑去,深得乘客们的喜爱。同船的宋庆龄把她叫到头等舱里,给她巧克力,问她会不会唱歌。她说会,开口就唱起了当时流行的《运动歌》:“世界风潮涌,获得山河动!亚东病夫供人嘲弄,苦痛!苦痛!尤其我女界,几千年来叮叮摇摇尤苦痛!运动!运动!愿我女界齐奋勇!运动!运动!亚东病夫休梦梦!休梦梦!快醒忪!快醒忪……”

      宋庆龄问她,去比利时留学,准备学什么专业?钱秀玲脱口说道:“化学。”宋庆龄问她为什么要学化学。当时,女孩子很少有学化学的。钱秀玲说:“我最敬佩居里夫人,我想当一名中国的居里夫人。”宋庆龄笑着,拍拍她的肩膀,鼓励她,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名化学家,像居里夫人那样,为人类做出贡献。然而,她的“居里夫人”之梦,却被战争给打碎了。钱秀玲在150名中国留学生中,年龄最小,却是最聪明、学习成绩最好的。一年预科之后,她以优异成绩考进了比利时著名的鲁汶大学化学系,成为该系两名女生中唯一一名中国女性。1933年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同时攻读博士。三年后,年仅22岁的她,以骄人的成绩获得了鲁汶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在鲁汶大学,她以东方女性娇小美丽、聪慧过人、爱唱爱跳爱打球的独特魅力,赢得了许多外国学子的青睐。不过,在她三岁时,父亲却给她订下一门娃娃亲。未婚夫就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父亲让他们选个良辰吉日尽早完婚。可是,钱秀玲第一次见到未婚夫就不喜欢,便毅然解除了这桩没有爱情的包办婚约。为此,父亲对她大为恼火,“未婚夫”一家与钱家反目成仇,闹腾了好多年。钱秀玲冲破父母之命的封建枷锁,大胆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医学系的两个白俄罗斯青年,同时爱上了她。他们每天都跑来给她送鲜花。其中一个叫米歇尔的青年对她说:“您必须在我们两个人中间做出选择!”

     于是,钱秀玲选择了一个叫白兰芝的白俄罗斯青年。他们深深地相爱了,经常手挽着手,漫步在落满梧桐叶的小路上。他给她唱俄罗斯歌曲《伏尔加河》。她则给他唱中国的《运动歌》和《小麻雀》。他经常陪她在化验室里,一陪就是半宿。他的志向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的志向却是当一名中国的居里夫人。然而,她的爱情不仅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而且遭到许多中国学子的质疑:“我们有这么多中国留学生,你为什么不选我们,为什么偏偏嫁给一个外国人?”

钱秀玲却笑着回答:“我觉得他最可爱!”

白兰芝,俄罗斯与希腊人的后裔,身材瘦高,英俊端庄,谈吐高雅,有着很好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