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死里逃生的人第六感官比较发达。其实不然,那只是多了前车之鉴,为避免重蹈覆辙而发展的生存本能而已。大病初愈后,我曾试问过美国研究系研究生负责人Dr.Swann 是否可以用两年时间完成一年的硕士课程,答复是“没有先例”。即便“破例”,第二年还得重付高出当地英国学生三倍的学费。典型的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既然被逼上梁山,就得面对现实,义无反顾,背水一战。
痛定思痛,我们对生活饮食、作息时间、学习安排做了重新调整。除了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外,无论学习多紧张,坚持锻炼、散步,按时睡眠休息。重要是对学习的“战略”和“战术”的调整。前车之鉴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反其道而行之,战略上要分清主次和主攻方向;时间安排上不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战术上,即便会出现顾此失彼,也不能因小失大,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我的学习薄弱环节很多,首先阅读量就不够,更谈不上阅读的质量。课堂讨论、交流又是一个弱项。唯有提高文学理论、分析批判能力才能提高举一反三的思辨和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作为突破点,除了有选择地读课程规定的读物外,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各种文学分析批判理论和哲学,以此提高思辨能力。结果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成绩好并不等于老师们对我“满意”。前面讲到私下听说老师们对我有些失望。因为我不仅是校园首批东方人,而且是东方马列的传承。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千里迢迢自费来到英国,为了传播马列文艺理论?宣讲毛泽东在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之所以远渡重洋除了“镀金“外,难道还不是为了多学些国内学不到的“西学”?那时有谁会想到西方高等学府的教授、学者们以前所未有的期待,盼望着“东方”太平洋底来的人和他们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当然知道我们是来“西天取经”的,但“东方”人的来到,毕竟披着“一千零一夜”的神秘色彩。更何况我们是来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革,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也多少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分析角度。
英国的老师们并不缺乏“好”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是看法、观点完全不同的“异己”,标新立异的“持不同政见”的学人。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也是我所发现的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中国的课堂上,老师所期待的是蹈矩循规、千篇一律的“五好学生”。英国课堂上,老师所期待的是“有理有据”、有建设、甚至挑战意义的争论和辩论!英国大学本科中,就有专门设置的“辩论与逻辑思维”(Logic & Debate or Reasoning & Debate)课。课堂上即便大家争得脸红脖子粗,只要是“有理有据”,这是老师所期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