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外学习成绩表上有一栏第二外语:法语。使我想起那时英语系的学生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诸如“许国璋”之类的称呼。外号“许国璋”,顾名思义,此公大概“许国璋”不离口、唯识“许国璋”为英语祖师爷。虽然听起来不伦不类,带有贬义,但毕竟是本行本业,不能冠以不务正业。但你在英语系,什么都好,唯独英语不济,那和不务正业就难脱掉干系。本系某君英语一般水平,却整天钻研日语,据说日语同样水平一般,到头来竹篮打水两头空,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还有一类,专业虽是英语,但属半路出家,第一外语是其它语言。这类人在英语系人数不多,本人就是其中一个。多一门外语,原本是好事,无可非议。我曾在《北辛庄》“哪有时间准备?”中提到:
“文革期间,因中苏关系恶化,学校停止教授俄文。一夜间,俄语老师摇身变为英语郎。不知为什么我所在的北京五十一中那时改教法语。从初中到高中的五年中,我便鹦鹉学舌地学讲法文。那时也没有法语广播,甚至连像字典一类的工具书都难买到。为了掌握复杂的法语动词时态和习惯用法,我还特意苦心积累、自己编篡法语动词词典。……我曾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法文上,下乡后还和朋友用法文通信,唯恐疏于应用后,把它忘记。”
1977年高考我报考的是法语专业,在二外通过笔试后,又去北外考口试,最后被刷下来。79年考上二外英语系后,为了偷懒省事,我自然选择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为此几成众矢之的。起初我实在是因懒惰选法语应付第二外语的要求。但当教授法语的刘振卿老师知道我的背景后,我就不能在课堂上打盹了。为了引起大家在课堂上学法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刘老师总是调动我来和她配合、对话、示范。一时间第二外语法语课上我被点名对答的次数明显增加。不知道我背景的同学还以为老师偏心、偏向,对我另眼看待。不服气的同学还特意找茬。我的二外学习成绩表上第二外语法语栏目中出现的99分,就是其中一例。那是82年7月5日一次考试,我仅用了一半时间就交了卷。老师当场判了100分。不服气的同学考完后,要求老师把我的考卷拿出来给大家看看。结果发现一处拼写错误,老师无奈,在众目睽睽下,只好将100分改为99分。使我想起十年前,曾跟着一大群不知道那年级的孩子们,一起参加的那场中学入学考试。被录取的那位名叫刘根友的同学,他的考卷得分99分。也许遭遇了和我同样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