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月,林东宁放弃了加拿大籍,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国青年报》曾以题为“北美洲燕子飞回来”加以报道。1980年7月1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她的“遗憾吗?”
那时看守编译局大门的是张师傅。他的妻子是个白俄后裔,叫马璐霞。有一次碰到林东宁打开水,便问她是从哪里来的。当听到林东宁讲是从加拿大来的时候,马璐霞惊奇地说道:“啊,你不是咱们中国人哪!”
刚来编译局时,林东宁每次骑车出编译局大门时,张师傅总是问:“小林子,到哪儿去?”或“吃了没有?”起初林东宁暗想怎么能随便问人家到哪儿去?吃了没有?不知如何回答。后来才知道这是张师傅打招呼的口头禅,如同说“早上好”一样。以后,张师傅一打招呼,林东宁就痛痛快快地回答“出去!”或“吃了!”
另一个让林东宁为难的是当有人出于客气讲“到我们家坐一坐,喝杯茶”时不知如何应付。更难对付的是当你在人家真的做客后起身告辞时,主人的那句“急什么,再多坐一会儿”总是难以谢绝。后来才知道,这也是客套口头禅,不必认真。
1978年1月3日,我到中央编译局毛著室英文组报到上班第一天所看到的林东宁和左边这张相片是一样的。辫子盘在头两侧,两只套袖罩在上衣胳膊上。我原以为她是维修打字机的工人!
林东宁盘辫子、戴套袖的习惯可以追朔到1976年她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英文时期。1977年春节后,林东宁被调到中央编译局参加《毛选》五卷英文译审工作,临别前在她的学生、好友吴翠玉陪同下和戴着套袖的大厨师告别合影。
林东宁戴套袖的照片是她1979年春节在好友赵秀琴家里照的。1978年春,吴翠玉来北大短期进修,正赶上春节。林东宁邀她来编译局一起过节。期间,毛著室尹承东、黄栽桃、好友王毓琳分别邀请她俩吃年饭。转眼一年过去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眼看着毛著室的年轻同事都在筹备回家过年,林东宁一人没有地方去。她听说俄文组好友赵秀琴也要回东北农村过年,便主动提出,想和小赵一块到她家过年。本来到朋友家过年不算什么大事,可对于林东宁来说,按当时的规定,需要领导批准。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刚刚从加拿大回国,入中国籍一年。作为好朋友,小赵虽然答应了,但不得不请示毛著室领导尹承东。老尹告诫小赵,林东宁虽然加入了中国籍,但要绝对注意到她的安全,否则就对不起她在国外的父母亲。小赵担心的也正是她的安全和饮食问题。这些林东宁当然不知道。当得知可以和小赵一同回家过年后,林东宁便开始欢天喜地的忙活“盘点年货”的事。
她托英文组专家Neil Burton从友谊宾馆买茅台、中华牌香烟、富强面粉、肥皂、大白兔糖果等等。小赵此次回家过年还有一项任务。她和列斯室任建华是大学同学,工作期间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此次计划一同回沈阳,见见未来的公、婆。林东宁随行无意中给任建华家增添了麻烦。
小赵的家是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上有父母、兄嫂,下有妹妹、侄辈。这是林东宁第一次在中国农村过年。为招待好远道而来的客人,尽全家之力,杀了猪、宰了鸡。节日期间全家热热闹闹、喜气洋洋。上顿东北水饺、下顿猪肉酸菜炖粉条。足足待了半个多月,林东宁才恋恋不舍地和小赵踏上了回京之路。
前面提到小赵此次回家有两个目的,一是探亲回家过年,二是见未来公婆。所以衣着入时新颖:脚蹬皮靴,身穿厚呢大衣。林东宁只知道东北寒冷,所以出发前东拼西凑,借了一身冬装:脚穿我插队后淘汰的“抗美援朝”大头鞋,下身穿着我母亲借给她的棉裤,上身穿着自己的棉袄,外面裹着王毓琳借给她的棉猴儿(带帽子的棉大衣),头上裹着自己的黄绿格子头巾,手拎一个半旧的浅绿军用帆布旅行代,一副典型的乡下村姑的打扮。难怪回北京在甘石桥下车后,小赵看有人向林东宁走近时,连忙说“没有!没有!”事后林东宁才知道,别人误以为她是乡下人到城里卖鸡蛋的,所以小赵连忙替她挡驾。
东北之行的“行头”把“不是咱们中国人”的林东宁打扮成貌似乡下到城里卖鸡蛋的村姑。此段“洋相”表明,光凭打扮,林东宁足以蒙混过关为“咱们中国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