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莉
2021-10-28
山水篇
山说,我是高度,
视野辽阔,坚定恒久
水说,我是长度,
蜿蜒四方,滚滚无休
山说,我要留住你,
冻成冰雪,为你白头。
水说,我要离开你,
融化无形,为你泪流
山送走了水,
赋予了水的催枯拉朽。
水冲下了山,
敞开了山封闭千年的歌喉
水,千回百转
不息不休
滋润大地养育众生
绿色 渐渐爬满山坡山沟
终于,水累了,停在山坳
汇成一弯静静的翡翠湖,
山 映在水心里,水 拥在山怀中
永永远远 彼此守候
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仝莉
2021-10-28
山水篇
山说,我是高度,
视野辽阔,坚定恒久
水说,我是长度,
蜿蜒四方,滚滚无休
山说,我要留住你,
冻成冰雪,为你白头。
水说,我要离开你,
融化无形,为你泪流
山送走了水,
赋予了水的催枯拉朽。
水冲下了山,
敞开了山封闭千年的歌喉
水,千回百转
不息不休
滋润大地养育众生
绿色 渐渐爬满山坡山沟
终于,水累了,停在山坳
汇成一弯静静的翡翠湖,
山 映在水心里,水 拥在山怀中
永永远远 彼此守候
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仝莉
中秋时节友相逢,
灯红酒绿笑声浓。
休提好汉当年勇,
再笑英雄白发生。
四海做客游子意,
五洲难忘故国情。
花好月圆几时有?
把酒问天抱秋风。
仝莉
重阳九九艳阳天,
登高临风归自然。
两只小鹿钻丛树,
一行大雁上青天。
凭栏极处放望眼,
湖光天阶色正蓝。
松岚枫岭层林染,
万物自由竟霜天。
仝莉
每年从11月份的感恩节到12月份的圣诞节再至新年,在美国被称之为节日季节(Holiday Season)。 这段期间的节日最集中,假期最长,庆祝也最广泛。
我们华人对节庆是情有独钟的,有节就过,逢节必庆。别看咱大溪城比不上大城市的华人多,但我们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聚会。大概是因为大家都是海外游子,远离了故土的亲友,所以周围的华人就愿意聚堆,平时生活工作都很忙,到了节假日,正是朋友们团聚的好时光,再加上大冬天户外冰天雪地没处可去,正好在家大开party。 通常party 都在傍晚举行。只见一辆辆车子鱼贯地停在主人房前,除了没有喧嚣外,几乎可算是车水马龙。如果你看到哪家经常开Party, 而且车子多,那多半可能是华人。我的邻居就婉转抱怨过,吓得我们赶紧再开Party请请邻居们。不过他们说“你们中国朋友开的都是好车啊。”倒让我很得意。
来参加party的客人们或手捧鲜花,或怀揣美酒,更重要的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家都带来一两样拿手菜。室外虽然漆黑寒冷,室内却是灯火辉煌,高朋满地(美国人的习惯,站着聊)。圣诞树妆点出节日气氛,厨房里更是香味扑鼻。中国人的party自然离不开吃,民以食为天嘛,更何况是过节,一定要大块朵颐,一饱口福了。各式美食摆满台面,应有尽有,美不胜收。难怪有人说,去过中国人家的party, 老美的party就甭去了,就是老三样——色拉,主食,甜点。Party 一律为自助式,大家自由落座,吃着,聊着,笑着……谁家添人进口,包括领养了小猫小狗;谁家买了新房,新车,谁新换了工作;谁家孩子考上大学等等,都是晚会的热门话题。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节日季节参加的家庭聚会就有7,8个。总结一下家庭聚会受欢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划算,2、自由,3、温馨,4、热闹,再加上在家里自由,而且还显得隆重。去餐馆,美国的餐馆有几个有包间的? 桌子码的你都要缩着身子过,节日期间更不要说宽松了。加上大家是华人,你不能大声喧哗怕影响别人,可你若不大声说话隔边人都听不到。所以,去餐馆吃饭很简单,约好时间,到达后直奔主题,三下五除二,吃完,分账,走人,那算请客吗?那叫欢聚吗?打打牙祭而已。咱们在家里,饭厅,客厅,客房,都是包间,小孩子可以随便打闹戏耍,大人可以随便海阔天空,玩过半夜也没人撵,吃的开心,玩得尽兴,虽说张罗一次家庭聚会也挺麻烦的,但大家轮流坐庄,不仅增进友谊,还可以品尝到各家各户的南北大菜,东西风味,值!
今年咱这儿的一个新变化是,大人兴唱卡拉ok, 小孩子们玩wii。几乎家家都添了万利达卡拉ok机和wii 游戏,卡拉ok机中两万多首中外歌曲供您选择,即便是平时不太唱歌的人,听到自己熟悉的老歌,也禁不住吼两嗓子。有些人经过几个party 下来,速成培训就可以结业了。不信,您就问问大溪城春晚的歌手吧。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华人所从事职业的变化。80,90年代来美国的中国人多以穷学生居多。进入21世纪,白领职业占多数,其中多以科学工程技术类的职业为主。在咱大溪城里,教授和高学历科研人员占很大比例,初算一下,仅在本地各高校任职的教授就不下20位。近年来,又有新趋势,那就是医生职业和自己做老板的business owner 悄然兴起。华人医生不下7位。以前说起华人的business 多以餐馆为主,而今也多元到很多领域,像房地产经纪人,房屋贷款经纪人,保险销售和投资理财,计算机服务,进出口贸易,供应商等等。随着新移民在美时间的加长,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势必给在美华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从下一代华人子弟的考学及工作意向上看,他们的选择将更加多元,无需质疑,像医生,律师,金融师等高端职业将会更多。我们也期待有更多华人子弟能从商,从政,从军,从事影视文化媒体和社会工作事业。在美国这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大熔炉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美国的感恩文化与中国人的饮水思源文化异曲同工。记得以前在国内时,一到年终,各单位都要总结,各家各户也要盘点一下一年的收获,最终归结为“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现在朋友们酒足饭饱之后,仍不忘感恩,什么“江八点,胡六条”,每家都能报上几件值得庆祝感恩的事。自己真诚地感恩,别人由衷地祝福,这也是咱华人社区的新风尚,值得提倡。从中国来的新移民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过去在中国谁得了先进或拿了奖金,非常容易遭到嫉妒,惹上闲言非语。升级和评职称时就更别提啦,似乎人人都愤愤不平,牢骚满腹。而在美国这种现象就不多见,尽管贫富差距是存在的,但攀比少,抱怨也少。归根结底,我觉得最值得感恩的是——自由。只有老百姓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发挥的可能,并有有效的制度保障公平平等竞争,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各尽所能,并不过分妒羡别人。也许你不相信,有调查显示,美国的亚裔的平均寿命高于美国平均寿命。为什么?我想这可能与东方文化与美国经济体制有关。比如我们传统的中国人,尚勤奋,重教育,家庭观念强,在美国自由经济体制的保障下,这些文化特征具备生存优势,因为个人奋斗是美国价值中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则意味着好工作,好收入;家庭观念强促使家庭相对稳定,适合子女抚养。加之华人大多节俭,善于理财。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就会使个人财富加快积累。而私有财产在美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看看周围的朋友们,当年都是提着两只箱子来到这片新大陆,短短十几年,就跻身于美国中产阶级之列。故而退休后多无后顾之忧,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心养性,养生之道,又有良好的医疗条件,要不长寿才怪呢?从咱大溪城退休的华人已有例证。目前大陆来的新移民还未到退休年龄,但也有许多人家进入空巢期了。为了更好地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迎接“黄金时代”的到来,强身健体已成为咱华人社区的又一热点。
当午夜的新年钟声敲响时,当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型水晶球落下时,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华裔美国人,欢聚一堂,吹喇叭,抛花环,开香槟,握手拥抱,互祝新年,那气氛一点不亚于时代广场的现场。只听得照相机咔嚓作响,闪光灯频频闪烁,记录下欢庆的时刻,将一家家幸福的笑脸定格……(请注意,聚会摄像已成为新时尚。希望华协举办老照片展,华人新风展,有趣一刻展等)
这不,春节又要到了,咱更不能不庆了。说到过年就想起家。因为过年总是和回家连在一起的。家是什么?一个老屋,还是老屋里曾经发生的亲情故事?春节是什么?一个必须回到老屋住几天的节日,还是让老屋的人走到一起聊聊过去和未来的借口?如果必须“四海为家”,我仍愿相信“团聚是福”。即便成了“世界公民”,也不愿忘掉咱中国人的“人情味”。一到年关,我们真正想看看的不过是那份萦绕在心中割舍不断的挂念,看见了才会放心,看见了才觉得这一年过得完整了,看见了才有勇气迎接新的一年。
在充满浓情的大年夜里,回家的人是幸福的,不回家的人是兴奋的,不能不回家的人是庆幸的,不能回家的人有了其他人的惦念也是满足的。过年,过的就是一种情意浓浓的气氛,管它在哪里。
美国的节日如果再加上春节,从十一月到二月份就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节日季节了。
衷心祝愿朋友们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友谊地久天长!
仝莉
6月24日至6月28日这一周,雅歌堂教会里有点特别,走进儿童主日学的教室,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城堡一样,进门处有城门吊桥,四壁青石城墙,有身穿盔甲的卫士,侠客,和马匹道具,帷帐飘飘的王宫,还有国王的宝座和王冠,甚至连墙上那些仿制的火炬,那风吹绸质的火苗也格外栩栩如生。
原来这一周教会里正举办《Kingdom Rock》《王国基石》主题夏令营。以前我曾带我的三个孩子参加过不少夏令营,也亲自组织过夏令营,但这种Vocational Bible Study 圣经主题夏令营还是第一次。我和女儿都报名做义工,参加服事,当带班小组长。
夏令营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可是一早就有很多人来到教会忙碌起来。穿黄马甲的同工摆上路标,指挥交通;接待员在门口摆上桌子,准备学生签到;各活动站的老师准备就绪。所有参与的同工们必在8:30就开始集体祷告。为每一天乃至整个夏令营的顺利进行求神同在,预备心智和力量。
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来了,各个小组的组长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第一天刚来时,孩子们还有点生,过了一天就和老师和其他组员熟了,彼此问候招呼,又搂又抱,可亲热了。9点准时夏令营会以装扮成国王和勇士演一段小剧开头,引出当天的圣经主题和圣经经文。一周五天,每天一个主题,依次是:
1. God’s Love helps us stand strong.
上帝的爱帮我们站立得稳。
2. Family and friends help us stand strong.
家人和朋友帮我们站立得稳。
3. Prayers help us stand strong.
祷告帮我们站立得稳。
4. Trusting God helps us stand strong.
相信上帝帮我们站立得稳。
5. Bible helps us stand strong.
圣经帮我们站立得稳。
全体在一起看表演,唱摇滚,口号喊得震天响。祷告之后,各个小组轮流参加五个活动站的活动,例如,圣经历险记(Epic Bible Adventure),每天结合当日专题以真人秀的形式讲授不同的圣经故事,如大卫王的故事;以斯帖的故事;尼西米修圣城城墙的故事;耶稣受难复活的故事等。想象力实验组(Imagination Station)则通过一些动手实验,帮助孩子们理解体验上帝的爱。Chedder 皇家影院通过电影让孩子们看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圣经的教导。还有户外游戏比赛(Tournament Game),培养团队合作和勇敢精神。国王厨房(King’s Kitchen)每天为孩子们精心准备健康又有创意的点心,每天都有一组孩子们参与制作。
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从学前班到5年级的都有,有的来自基督徒家庭,有的是慕道友的子女,还有社区周围居民的孩子,家里并不上教会。可是我们这些老师惊喜地看到所有的孩子们都被深深吸引,每天都非常愿意来夏令营,那样认真投入地参加每个活动,做实验时爱不释手,不肯罢休。每天看一集录影不过瘾,纷纷猜测后面的结果,总想多看下去。 圣经故事的场景和人物都很引人入胜,有的小孩子认识演员,就忍不住大声叫他名字,可这个小演员很会随机应变,从容地说,“我现在不是内森, 我是尼西米,我们是双胞胎。”玩游戏时,有个小朋友摔倒,膝盖上擦破了皮。老师赶紧上前救护,孩子们自动围在周围,大声喊“God helps us stand strong!” ,为跌倒的朋友鼓劲加油,所以孩子挺住了,没有掉一滴眼泪。家长说,要是在家里早就哭了。最让人激动的是每天的结束聚会(Fanfare Finale),把这一天的学到的圣经教导用故事的形式用幻灯片放出来,而故事的人物就是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摄影团队随时抓拍下活动中的镜头,巧妙地穿插在故事中,做成幻灯片。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和认识的朋友时,都会发出会心的欢笑。这样,在亦乐亦教中,孩子们轻松地就学会和记住圣经的教导。很多孩子经文出口成章,连哪一章哪一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女儿有一天告诉我说,今天她得到有史以来最多的赞美,她带的小组,有的孩子夸她漂亮,有的赞美她的长发,发卡,指甲,甚至还有说喜欢她的牙箍的。哈哈,知道为什么吗?原来吃点心时,要用糖果搭巴比伦塔,每说一句赞美的话,她就给学生发一颗糖果,所以每个孩子都拼命想出赞美的话。现在知道西方人为什么会说赞美话了,那是从小练出来的。其本源来自于圣经教导我们要多说鼓励造就人的话语,学会赞美神,自然也会赞美人了。
我虽然是成人,信主多年,但在服事中也收获颇多。一个人的信仰,真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像一张白纸,接触什么就沾染什么,面对这个变化纷繁充满危机挑战的大千世界,要站立得稳,必须有坚定的信仰。世间的准则是经常变化的,没什么可以永恒可靠,只有那自有永有的上帝,那创造一切万能的神才是永恒可靠的。建在其上的信仰如同房屋建在磐石上,坚实稳固。如果能让孩子尽早知道基督耶稣,在神的爱的指导规范下成长,对他们将终生受益。
通过这次服事,我有两点印象,颇为深刻。一个是看到祷告的作用,一个是见证了幕后工作。
上帝是不可见的,所以很多人不承认有上帝存在。但上帝的所作所为却无处不在。上帝是最大的幕后工作者。我在这次事工中,也领略了很多幕后的工作(the work behind scene)。
这次夏令营一共有48个孩子参加,而每天参加夏令营服务的老师,领队,讲员,摄影,音响,中华文化课老师,厨房帮厨等义工就有40多人, 这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幕后工作。为了老师们能专心教学,需要有人帮忙看护某些老师的小孩子,姐妹会的老姐妹们不声不响地承担下来。每天完成了所有的活动后,孩子们吃过饭就去休息准备上下午的文化课了,而带着孩子们又喊又叫又唱又跳了一上午的老师们,也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了。这时总会有热腾腾香喷喷的午餐等待我们,这是姐妹会的姐妹们每天排班,从家里做好可口的饭菜按时送到的。吃着打卤面,茶叶蛋,肉汤泡饭等,不得不感激那些幕后的默默奉献,而神是那最大的幕后工作者,默默奉献着。还有教会教室里那些精美的装饰布置,都是十来个教会的姐妹兄弟花了一个周末搞好的。夏令营的组织者每天又收发多少Email 来安排协调诸般事宜 。牧师说关于VBS的事工,是从去年11月份就着手预备了。
以前我不信神,一看到基督徒祷告说感谢神如何如何,我心里就觉得好笑,心想那不都是人做的吗?为什么偏要说是神的功劳呢?现在想明白了,如果只感谢人,那就需要报答;如得到帮助不报答,就长久不了。感谢神,就不一样了,因为大家都是以感恩的心态与神同工,做基督的肢体,不论大小,都是做神喜悦的事,不求回报。再说了,如果没有神的成全,赐给我们的平安顺遂饱足健康,我们就是想干什么也干不成啊!中国也有老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因为上帝是创造万物的神,而且白白让我们享用,所以祂才是最终端的奉献者,难道我们不该把荣耀归于神吗?!
VBS的负责人Janet告诉我,从头到尾都离不开祷告。这也是我这次感受深刻的地方。每天我们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提前半小时到达,在没开始工作之前全体跪地祷告。说心里话,我当时对此不以为然,祷告也多偏于技术方面的具体问题,比如,求神保守孩子们安全到达,活动过程中别出乱子啦,老师能有充足的耐心和精力等等。而我听到别人的祷告确是求神给孩子们一颗受教的心;让我们一起认识神;看到神的恩典和大爱大能;经历神的同在。然后才吩咐一些具体事宜。结束时,各组先汇报一下,如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Janet 的工作作风特别细致,总是及时通报和协调情况,又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给予表扬鼓励。然后大家再跪地祷告,感谢赞美神,把一天的成就荣耀归给神。
办夏令营我是知道的,事无巨细,要操心的事很多,常常费力不讨好。雅歌堂教会这次是第一次办VBS夏令营,大家都没有经验。Janet讲牧师当时跟她谈此事时,她心里没底,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祷告,才决定承担此任。可当时只有两个人愿意同工。他们持续祷告,求神再拣选两位合适人手。果然又有两位姐妹同意加入筹备委员会。从此他们每两周都要开祷告会,为能有足够的学员报名,称职的老师和适合的教材祷告筹备。预计的夏令营规模是招收40名孩子,收费极低,一周40美元学费。(一般的夏令营至少$200/week) 可直到五月份,报名人数还不超过20人,还有场地的问题等,一直都在教会的祷告单子上,每个周日崇拜都要提到。这次用的教室是教会决定新购进的单元,及时装修完毕,一切就绪,可是就在开营前一周 使用许可证还没批下来,开营的前三天,还要在市政府听证。当时全体教会为此祷告,教室都布置好了,学生也超过预计的人数了,真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万一要是有人反对,那是否将前功尽弃? 这可真是信心的功课。很多参与的人都有担心,我是如此,也包括牧师,尽管他表面上安然自若,可零晨3点就起来祷告神了。私底下说,“我又添了白头发。”可以理解他承担多少压力啊。人就是这样,说信容易,但遇到事时,要全心信靠,全部交托,真不容易。可神是信实的,自有祂的时间和能力。据参加听证会的执事会主席于京华弟兄讲,到会的人没有一个反对的,动议顺利通过。可为了预防在观察期出现任何状况,牧师和夏令营筹委会做了细致安排,制定了接送行车线路和工作人员的停车位置,又有专人维持指挥,保证交通顺利安全又不扰民,所以这个内部看来热热闹闹的夏令营,在外面看来却平静如常,一点儿不打扰周边办公或居民的正常秩序。
回过头来历数这些大事小情,我似乎明白了祷告的力量和与神同在的意思。虔心祷告是为了检验所做之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神的心意,从而得到启发和激励;与神同在就是要委身投入,并不断与神呼应,得到力量和信心以坚持到底。神看重的是我们的心意,看重我们是否愿意委身。只要我们全身心信靠祂,并全身心投入地做祂喜悦的事,祂必成全我们的请求,祂必与我们同在完成事工。It works!
在夏令营的闭幕典礼上,家长们都来了,看着孩子们写的毛笔字,做的手工,纷纷照相留影。孩子们在台上大声歌唱,跳舞,没有一点初来时的羞涩,完全融入爱的大家庭中。
有的家长说孩子回家后还在唱《stand strong》的歌,讲在夏令营里学的故事,有的孩子还让爸爸也去参加大人的VBS。参加服事的义工也收获颇多,义工中有大学生,中学生,和我们这些家庭主妇,有会唱歌的,会表演的,会美术的,会摄影的,会电脑和音像的,会做饭的,会干活的,没有专长也没有关系,都能找到发挥用处的地方。看,这不就是神的大工吗?很高兴能见证神利用我们每个人的特长去成就祂所喜悦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顺服神的呼召。
我看到我女儿在意见反馈上“明年你还会参加VBS的服事吗?”一栏中答道:YES! ! !
是,神啊,差遣我吧!
2013年7月5日 San Diego
作者:仝莉
一看这个题目,你一定纳闷,这要说的是哪儿跟哪儿啊?别急! 听我慢慢道来。
电影《阿甘正传》(Forest Gump)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好影片,1994年这部电影荣获6项奥斯卡大奖。至今我都不知看了多少遍,它也是我们家人孩子喜爱的家庭电影,几乎每年 都要翻出来再看上一两遍,我儿子连主要台词都能背,可仍是百看不厌。这不,周六晚上又和孩子们看了一遍。同时也像往常一样,和孩子们看电影,讨论电影,这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阿甘从小是一个智商较低的孩子(IQ 70),而且腿脚还有残疾,需要带矫正器,为此,从上学起,其他孩子都不看不起他,并且遭欺负。只有Jenny是唯一接纳他并在他受到欺负时,让他快跑的人。“Run, Forest, run!”是他唯一听懂的指令,也是鼓励。就像是“阿甘,加油!”一样。这个为逃避欺负而逃命的男孩,反而练就了快跑的能力,这一跑,不仅甩掉了矫正器,还跑进了高中橄榄球队,大学橄榄球队,并作为出色的球手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可是他本色简单,并没觉得有什么特殊,只是看到有那么多免费的食物很好吃,喝了太多的新饮料Pepsi,结果当总统问他“作为美国公民,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时,他煞为憨实地说“我想撒尿。”(笑喷)。毕业后,看到一纸征兵昭示就上了越南战场;同样,后来成为好友的、也是第一次在车上接纳他的黑人哥儿们鲍勃也是这样到了越南战场。鲍勃在常人眼里也是个一根筋的家伙,满脑子里只有他的Shrimp(大虾)。
不论是在训练还是实战中,阿甘都没想过当英雄,照他的话讲,就是“Yes, sir!” “Do what your order to do!”(是,长官!,坚决执行命令!) 战斗打响了,当他接到“撤!”的命令时,想到的是Jenny 告诉他的“快跑,快跑!”他就一门心思地跑,直到跑出丛林才发现只剩下自己了。突然想到,鲍勃呢?不能丢下朋友呀,他就回去找。 途中遇到其他战友求救,他就一个个把遇到的人背出危险区,包括上尉丹。最后终于找到鲍勃了,可他身受重伤,只留下一句话 “回家捕虾!”瞧,临死都没忘了虾。
被阿甘救出的炸断了双腿的上尉丹,本来一心想战死疆场,成为英雄,并不感激阿甘救了他的命,对身残的现实无法面对。而屁股受伤的阿甘却随遇而安,还找到了打乒乓球的乐趣。这一打,又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打到中国,打开了乒乓外交。感谢编导的睿智,将一个小人物的生平和各个重要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使人们不经意间与历史邂逅,会心一笑。比如,60年代的种族隔离,马丁路德金的人权运动;肯尼迪总统遇刺;70年代的越战和反战嬉皮时代,尼克松的乒乓外交和水门事件。。。
阿甘再一次受到总统接见,这一次是尼克松总统。阿甘不仅得到军功章,又成为乒乓名人。但他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儿,一拿到自己的退伍抚恤金,他就履行对朋友的诺言,跑到鲍勃的家乡,给鲍勃妈妈一些生活费,又倾其所有买了一艘捕虾船,取名“Jenny号”,开始捕虾。别人都不理解,可他只管做,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空载而归,也不放弃。一直消沉的上尉丹,为了曾经打过的赌来加入他。在一次遭遇台风的过程中,自认为不信神的丹,骑在高高的桅杆上,向苍天高声呐喊,像是向上帝挑战,又像是诉求。结果起网捞上来的竞是沉甸甸的鲜活大虾。而停在岸边的船只却遭台风损毁,全军覆没,只有Jenny号满载而归。这一次危机又造就奇迹,阿甘和丹创建鲜虾的打捞加工一体化公司,不仅实现了好友鲍勃的生平梦想,自己也成为百万富翁。
这时阿甘的事业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可他并没有为风光的成功所困,当他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后,便毫不犹豫地回到母亲身边,尽孝送终。他卖掉生意,捐建了教堂,医院和学校。其余的钱经人拿去投资,他自己也不在意,还以为是买了一家水果公司的股票,其实那是后来著名的Apple 苹果公司的原始股啊,回报超好,若干年后衣食无忧,当地政府为了感谢他对公益的慷慨捐献,特奖励他一份割草的工作,从此他就在自己的老家过着简单纯朴的生活。
说到这里,有必要讲一讲阿甘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女友Jenny。
阿甘的母亲是一个坚强,智慧,有信仰的女人,从小就教育他相信自己,“你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上帝造人,生来平等。”妈妈总能用他能听懂的话开导他。妈妈的话成为他的经典语录——“My mom said, stupid is as stupid does.” ( 我妈妈说,愚蠢就是像蠢人那样做事。) “My mom said,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et before you open it.” (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打开之前,你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的。) 正是这位平凡母亲的言传身教,为阿甘奠定了人生的基调——简单,正直,执着。这与中国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伟大,异曲同工。
女友Jenny 是他儿时青梅竹马的同学和玩伴儿,善良,纯真,她是第一个在校车上接纳他,又最懂得他的人。但因幼年所遭受的性虐待,使她选择了另外的人生轨迹——叛逆。辍学,酒吧歌女,反战嬉皮士,酗酒,吸毒,甚至要自杀,最后身患绝症。阿甘从未忘记过Jenny,不论是在大学,在战场,还是远在他乡。在他心中,Jenny 就像女神一样圣洁,谁要欺负她,他就挺身而出保护她。不管她怎样,他都尊重她,对她抱着纯真的感情,他的大门一直为她开着。最后这两条似乎永无交集的轨迹,终于汇于原点。Jenny 身患癌症,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终于在电视新闻里看到长跑三年的阿甘,并取得联系。阿甘毫不犹豫地接Jenny和他们的儿子小阿甘回家。Jenny 这个漂泊半生的女人,终于在安全的港湾——阿甘的怀抱里平静离世,叶落归根。
忘不了那一家三口手牵手回家的背影,总让我热泪盈眶,唏嘘不止。是啊,要经过多少远行,才能找到回家的路?要经过多少浮喧,才能归于平静祥和?从此,阿甘带着小阿甘又开始了新的生命轮回。
由此可见阿甘的性格特点——简单,执着。他一生最相信三样,一信母亲,二信Jenny, 三也是最根本的,信上帝。他只是全心全意地尽自己的本分,不问后果,不问为什么,这一点特别符合基督徒的理念——相信一切掌控在上帝手中,信天命,尽人力,谦卑敬虔的生活。行为上也符合中国儒家传统道德标准——仁义忠孝悌, 但不同之处是更尊重个人的选择和权益。比如,阿甘妈妈对他的抚育,从小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就把他揽在翼下,过于保护,而是只提供建议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如为他矫正腿,选择学校等)让孩子自己去生活历练,从没干预过他的选择。
阿甘对Jenny 的态度也是一样。他深爱Jenny , 但从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尊重Jenny的选择,尽管他不明白。当Jenny回来时,他仍不计过往地接纳她。这不正是基督教所主张的不忘恩典,宽恕为怀吗?(Grace and forgiveness.)阿甘是个小人物,他没有任何高尚的表白,但内心却信仰坚定。还记得电影中,上尉丹对他说:“我从未谢过你曾救了我的命。”然后跳进大海,用双臂拖着半截身躯奋力划去,阿甘的旁白是:“他还是没说出谢谢这个词,但我知道,他和上帝和好了。”(“He still didn’t say ‘ Thank you’,but I know he made peace with God.” 阿甘从来没想过要得到别人的感谢,因为他只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而这本分就是顺服上帝的引领。要谢就谢上帝吧!那海水,不就意味着洗礼吗?从此,丹开始了全新的生命。
忘不了,阿甘在Jenny墓前说的话:“我不知道生命是不是像丹说得那样有宿命,还是像羽毛一样,随风而飘,随遇而安。也许都有吧!”其实背后的潜台词则是:无论如何,我顺从上帝的安排,就像耶稣在钉十字架前的祈祷一样——“Father, do you will, not my will.”正是他的信仰,使他能平静从容地对待名誉,金钱和成功。这就是在恩典中,过敬虔生活的真实样板。
看到这儿,你可能会说,这是电影,是艺术创作,当然高于生活。没错。但两者价值观所立足的基石是相同的。如果说阿甘是电影中的一个虚构人物,那么我们可以找一个大家熟悉的真实人物,来看看他们的生平有何异同。这是一位平常的大人物,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大家知道,吉米.卡特是39届美国总统,就任于1977至1981年间。其前任是大名鼎鼎的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后,福特接职。)后任是叱咤风云的里根。卡特的总统生涯似乎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圈可点的政绩。可二十年后,里根患老年痴呆,风光不再,七十八岁的卡特却站在奥斯陆的领奖台上荣获2002年诺贝尔和平奖。又几年。福特去世,里根去世,尼克松也去世,美国已换成黑人总统了,卡特还健在。据说,只要不怕远,去他的家乡,乔治亚州的小城普雷斯(Plains),周日的礼拜堂里还有机会和老先生见上一面。这让人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当坚硬的牙齿掉光时,柔软的舌头还在。”
Plains小城像她的名字一样朴素平实,但以出产花生闻名。卡特家族就是当地的花生农,卡特从小就捡花生,并在街头卖过烤花生。二战爆发后,卡特应征入伍,战后留任军官。事业刚有转机,父亲离世,于是沉甸甸的乡情又把卡特拉回老家。返乡后,卡特一贫如洗,硬是靠卖烤花生和农用机械脱贫致富,闻名乡里,还顺势担任小城一些公益事务,因成绩显著,当选议员,当选州长,任期内深得民心,便一路绿灯当了总统。总统在任期间不得经营个人生意,卡特只好将生意托人代管,可待四年卸任后,发现生意被搞砸,自己负债累累。卡特于是重操旧业,几年后扭亏为盈,这才为自己置了新家,只是依旧守着小城,守着良田和花生,这个人生轨迹与阿甘何其相似啊!
照理说这样平常老实的一个人,怎么能当上总统呢?据说卡特的竞选很特别,当卡特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整个小城都来了精神。卡特首先必须在民主党内出线,而民主党的大本营在东北部,卡特的地盘在封闭的南方。于是整个小城都行动起来,人们自愿放下自己的工作,成群结队,顶着隆冬严寒,跑到宾州,纽约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尔州, 闯进他们一生都没去过的美国文化重镇,挨家挨户地敲开门,塞上一份传单,面对挑剔的北佬,宣传者会解开冬衣,露出贴身的T-恤, 上面印着花生图案,“吉米卡特要竞选总统,我是他的邻居,来自普雷斯,请给我三分钟,为您讲讲我们身边的卡特……”
人们看惯了演讲台上的明星做秀,看惯了百万拥趸的疾呼呐喊,未曾想到会有人千里之外送来一对一的情感交流。风雪里,家门前的片刻倾心交谈,胜过电视上的造势宣传。卡特在竞选时也宣称:“我不是律师,也不是从华盛顿来,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如果有半句假话,请不要投我的票。”
你瞧,他的业余反而成了优势,几个月后,卡特成功了!全城人聚拢在作为临时竞选办公室的火车站台, 为租来的特快列车披红挂彩,取名“花生特快号”。这就是卡特总统的就职方式,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沿着运送花生的铁道线,一直驶向白宫……
四年后,卡特败给里根,卸任归来,同样坐火车,终点是他曾经出发的小站。没想到刚进站,一片人声鼎沸,乡亲们倾城出动来迎接卡特——这位自己的儿子,兄长和邻居。
是的,粗粗一看,真不知道卡特的主业是农民还是政治家,按世俗的眼光看,他干哪一行都是“业余的”。当农民的时候,他常不顾自家生计,跑去为小城植树,修路,为老弱粉刷房屋,他以农民之身,身兼无数虚职,(volunteer)其中包括任本地中学的校董,医院的院董,图书馆的馆董,致力于为老百姓做实事,办好事。卡特当选总统后,又经常被指责为“业余”,“缺少政治智慧”“只靠良心决策”等等。他一改美国对外的强硬态度,促成埃及和以色列和平协议;与中国建交;将运河归还巴拿马;就驻伊朗使馆被占的人质事件,他费了一年多而无所作为,只是因为“怕死人”……在某些美国人眼里,这位来自乔治亚(Georgia) 的花生农,永远不会成为专业政客,至多只是一个软弱的老好人。对此,卡特并不恼,他只做他自己。卸任后,他一边务农,一边又“业余”地出访斡旋,执着地坚持着任期内没有实现的政治理想。他创建无党派,非官方的机构——卡特中心,作为独立的和平使者为埃塞俄比亚、利比亚、波黑等国调停,为地域民权冲突到北朝鲜、苏丹、卢旺达、尼泊尔、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斡旋,为印尼、巴拿马、墨西哥、尼日利亚、刚果、黎巴嫩、苏丹等国的大选做中立监察员;卡特和他的团队们,游走于动荡的各国,出没于是非之地,为很多国家和地区解决冲突,保护人权,促进民主,改善贫困和传染病防治,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呼吁呐喊,出谋献计,筹措周旋,直到国内民意回升,直到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直到国际舆论一致称他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前总统”……
其实作为总统的卡特,成也好,败也罢,关系都不大,那不过是4年和8年的区别。我相信他做不做总统,都会按着他的原则去做事为人。但他作为总统存在过的事实,却意义不同寻常。它足以让人相信,在这个国度里,有一种最基本,最普世的价值认定:有一天,有一个人,不是因为专业的政治手腕和谋略被选上台,而仅仅是因为他的正直,真挚,和平,亲善而成为全民的领袖。
87岁的卡特老人,在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小城教堂里曾当过多年执事(Deacon)。他摊开圣经,念了一段,便感慨地说:“其实,我就是想提醒大家,提醒所有的美国同胞,不管你到哪里,去爱你身边的人,去爱你面前的人……”
阿甘与卡特, 一个电影人物和一个真实人物;一个不平凡的小人物和一个平凡的大人物.
这会儿, 你看出点儿门道了吗?
2012-2-1 完稿
作者:仝莉
朋友小云的老公Hal一个多月前因病去世了,她悲痛万分,每天以泪洗面……刚好她的生日要到了,有姐妹提议为她操办一个惊喜生日会(surprise Birthday party), 建议悄悄地在Email中传递,马上得到很多相应,结果有二十几个朋友参加,聚会定在一家日式餐厅。小云并不知情,只是由一位姐妹去接她出去吃饭。大家早已在订好的单间等候多时了。房间里装点了气球,桌上摆满了生日礼物。等小云出现时,大家齐声高叫“生日快乐!”着实给她一个大大的惊喜。她感动得热泪盈眶,不住感谢大家的盛情好意,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奇特的故事。
就在小云生日这一天,来餐馆之前,她打开电脑例行查看email,突然发现一封她老公Hal给她的信。小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会是有人开玩笑?她连读了好几遍,那口气,那态度俨然就是Hal的亲笔。最后终于搞明白了,原来这封信确实是Hal于2005年12月19日写的,通过一个名叫“FutureMe.org”的服务性机构保存,并约定好,在小云五十岁生日时发给自己的爱人。哇塞,太感人了!一下子,小云感情的洪水冲破了闸门,崩溃了……
当我读到这封信时,我也热泪盈眶了。
信是这样写的:(原信为英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小云,我的生命,我的爱!
但愿你知道我是多么爱你。过去发生的过错都是因为我是男人的缘故,没能更好地理解你。我试图尽我最大努力,尽我所能地爱你!希望你懂得。
你是我今生所知道的最特别、最了不起、最可爱的女人!你待我比世上任何人都好。
我希望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你能感到并明白我心中对你的爱。
我爱你,从今天,明天,直到永远!
LOVE, XOXOXO
HAL,2005-12-19 ”
我后来跟别人谈起这件事,反应不一。女士们大都感叹唏嘘,而有些男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老美的文化习惯,表达技巧,说几句甜蜜的话还不容易?可我无法认同。如果一个人能经常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爱,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小云讲,她嫁给Hal八年,他天天如此。在Hal的追悼会上,我们也亲眼看到Hal平时写给爱妻的卡片,有生日卡,圣诞卡,情人节卡等等,全都密密麻麻写满甜蜜的祝福,他还写诗给她,并特地请中国同事翻译成中文,然后Hal再亲笔抄下来,送给小云留念。那汉字像小孩子写的一样笨拙,但却执着地表达着他的一片爱心。如果心里没有爱,要装样子,而且长时间地装样子,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况且Hal能事先就写好信,做了周密的安排,将信在爱妻过生日时,寄给她。这份用心是何等良苦,这份爱意又是何等绵长,难得他能有这份心啊!他怎么会知道,五年后他竟然离开人世?这封信竟成了遗言。他怎么会知道,这短短的留言,会对他的爱人乃至周围不相关的人产生如此影响?他平时已经跟妻子说过无数遍了,还有必要这么麻烦吗?可他无论如何都用心地去做了,尽其所能地去做了。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实际上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的事。
说实在的,难道我们就不知道吗?人人都知道, 爱对我们有多重要;人人都知道, 有一天我们会死去。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认真地活,用心地爱呢?不仅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
如果我们能用一点心,我们就会常回家看看,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梳梳头,将她打扮得利利索索,然后搀着妈妈去散步,让街坊邻居都投来羡慕的目光;如果我们有心,我们就会为年迈的父亲锤锤背,洗回脚;趁父母身体尚健的时候,带他们去看看想去却没机会去过的地方。这样有一天我们就不会因为“子欲孝而亲不待”而遗憾……
如果我们能用一点心,太太们就会毫无怨言地为奔波一天下班回家的老公端上可口的饭菜;先生们也会由衷地夸一句:“老婆,你真能干! 辛苦你了。”
如果我们用心,我们就能腾出更多时间给孩子,不只关心孩子们学业上的进步,而是更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学会耐心聆听,学会分享快乐。不论在进步和挫折时,都有你鼓励的“加油”。这样,当孩子放飞之后,你就不会空虚地想“孩子是什么时候长大的?”后悔失去和孩子一起重活一回童年的机会。
如果我们用心,我们就会对所爱的人经常说甜蜜亲切的话;为朋友和亲人写张卡,留个言,发个短信,表示你在乎,惦记他们。这样你就不会孤独。痛苦因分担而减轻,快乐由分享而加倍。
如果我们有心,我们就应该体谅别人,就应该为所犯的错误真诚地道歉。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这样当回首过往时,才能感激曾经与你结伴同行的人。
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在忙碌的间歇里,发现风花雪月,气象万千。明白宇宙万物中的大道厚德,从而学会谦卑,懂得感恩……
朋友,生活如此短暂, 让我们用心地爱,认真地活吧!
读过一首诗,与大家分享:
《采访上帝》
梦中我采访上帝
上帝问:“你想采访我吗?”
“是的,假如您有时间的话。”
上帝说,“我的时间无穷无尽。
你想问点什么呢?”
“我想问我们人类有什么地方使您惊奇吗?”
上帝答道:
“我惊奇他们为什么腻烦童年,着急长大,
可长大后又渴望回到童年。”
“我惊奇他们用健康去赚钱,再用钱去买健康。”
“我奇怪他们忧虑未来却忘了现在,
所以他们既没活过现在,也没活过将来。”
“我奇怪他们活着时好象不知道有死,
而当死期临头,却好像从没活过。”
上帝拉过我的手,彼此沉默片刻。
我又问:
“作为父亲,您最希望儿女一生中学到什么?”
“我希望他们懂得你无法强求别人爱你,只有使自己变得更可爱。
不要与人攀比。
在包容中学会宽恕。
我希望他们明白,伤人只需几秒钟,但治愈却要数年。
我愿儿女学到,富人并不是那些拥有最多的人,
而是需求最少的人;
我愿他们明白有些人深爱他们,只是不知如何表达。
我愿他们知道各有己见,不能强加于人。
我愿他们学会不仅原谅别人,还要原谅自己。”
“谢谢您!”我谦卑地说。
“您对儿女还有什么嘱托吗?”
上帝笑笑说:
“告诉他们,我就在这儿,永远,永远。”
无名氏
The Interview With God
I dreamed I had an interview with God.
“So you would like to interview me?” God asked.
“If you have the time” I said.
God smiled. “My time is eternity.”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in mind for me?”
“What surprises you most about humankind?”
God answered...
“That they get bored with childhood,
they rush to grow up, and then
long to be children again.”
“That they lose their health to make money...
and then lose their money to restore their health.”
“That by thinking anxiously about the future,
they forget the present,
such that they live in neither
the present nor the future.”
"That they live as if they will never die,
and die as though they had never lived.”
God’s hand took mine
and we were silent for a while.
And then I asked...
“As a parent, what are some of life’s lessons
you want your children to learn?”
“To learn they cannot make anyone
love them. All they can do
is let themselves be loved.”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good
to compare themselves to others.”
“To learn to forgive
by practicing forgiveness.”
“To learn that it only takes a few seconds
to open profound wounds in those they love,
and it can take many years to heal them.”
“To learn that a rich person
is not one who has the most,
but is one who needs the least.”
“To learn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love them dearly,
but simply have not yet learned
how to express or show their feelings.”
“To learn that two people can
look at the same thing
and see it differently.”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enough that they
forgive one another, but they must also forgive themselves.”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I said humbly.
"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your children to know?"
God smiled and said,
“Just know that I am here... always.”
-author unknown
2010年9月
仝 莉
很久以前,一位朋友送我一盘音乐CD,《秘密花园》(Secret Garden)。 从此这盘CD 就列入我的典藏,放在车里百听不厌。
这是一段何等优美的音乐啊,我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它美得让人揪心动容,凄婉得使人黯然神伤,恍惚中似乎不知身在何处,不觉两行清泪已挂在腮旁……
听得多了,慢慢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其实这盘音乐旋律舒缓,音韵简单,就像一个人平和的讲述,娓娓道来的故事,却没有几句歌词;偶尔有一个女声缥缈地哼唱,纯静,柔和;小提琴温婉轻柔,大提琴沉稳幽伤,还有竖琴轻轻拨动着心弦……
我想,这一定是一个女人的故事。
那应该是一个暮春的午后或黄昏,在那空旷幽深的秘密花园里,古木参天,藤箩枝蔓,青草萋萋,鲜花烂漫,暖暖的阳光为一切涂上亮色,也投下斑驳的影。
从散布着落叶和青苔的石板路上,远远走来一位女子,身姿娇袅,长裙婆娑……
她可是从《诗经》中走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似可见,在树林的尽头,一片雾蒙蒙的水系,隔开了尘世的喧嚣。这一隔,也使她冷落了千年,却成就了多少男人朦胧的可望不可及的情感思恋……
她可是那个绝世的女词人?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来园中排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哀叹自己的命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可是那《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游园惊梦,萦思不已,自叹红颜易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她可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伤春悲秋,来园中葬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不!不是,都不是,她们都和这秘密花园的氛围不谐合。中国的美女含了太多的悲剧成分,中国文化留给女人的空间实在太逼魇了,把多少红颜佳丽摧残成思妇、弃妇和怨女。
你可听出《胡笳十八拍》的呜咽,《昭君出塞》的苍凉决绝,“西厢”“牡丹”的偷偷摸摸、 无可奈何,《梁祝》的心有不甘,《红楼梦》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而我在秘密花园里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
那徐徐走来的更像是一西方女子,不饰钗簪镯坠,没有玉带环佩。她赤脚, 露着健康的臂膀,一袭白裙逶迤,一头长发随风飘扬,因为这音乐是纯净、从容的,虽然有淡淡的忧伤,也是那悲天悯人的伤感,就像从耶稣基督的眼睛里看到的那种忧伤一样。从那淡定从容的舒缓中,你能感受到她是享受的;她一点都不害怕,不痛苦,或者说完全忘记了痛苦。你可以倾听到她的眷恋、赞美和诉求,也可以分享她所得到的抚慰、爱怜和慈恩。她在这秘密花园里感到安全随意,流连忘返。虽然形只影单,不免让人心生怜惜,但她知道,不论是天色将晚,还是四野茫茫,她在这座园里不会丢失;待她玩得人倦身乏时,必会有一颗星,或一盏灯指引归程。
我常常思忖,这作曲者的心根一定长满终极关怀的宗教情结,才能谱出如此阳光和煦的抚慰眷恋,还有那饱含希望的幽伤和温婉。
常想为什么中国的音乐人写不出这般音乐呢?也许因为他们太沉溺于世间的纠缠了,难于做到普世的关怀,心灵的慰藉。即便偶尔也讲出世,寄情于花鸟山水之间,但求高山流水,物我两忘,那也不过是世间不得志的自命清高罢了,境界上总略逊一筹。
朋友,你心中是否也有一方秘密花园呢?
是的,我有。那是我躲避嘈杂的地方,是我心灵修养的处所。
当身心疲惫的时候,悄悄躲进自己的秘密花园,面对上天,面对自己,做一次全身心的修养充电……
她是我的持守,心中的天堂。
(首发个人文集《泊居彼岸》,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
仝 莉
从第一次登上赴美的飞机起,我就领略了微笑的魅力。航空小姐们在近二十个小时的飞行中,始终面带微笑,热情周到地服务乘客,竟从未露出过一丝倦容。我当时曾对这种微笑又好奇又有点怀疑,心想这大概是专门训练出来的笑容吧。
待正式踏上这片土地,则看到了更多的微笑。记得刚入学时,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灵光,然而却需要到学校的有关部门办理各种手续,申请校园工作等,心中未免忐忑。但每到一处,不等开口,必有人主动相问:“Can I help you?”一律地面带微笑,让人感觉好多了。
时间长了,渐渐发现,微笑并非仅是一种职业的装饰品,而是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线。不论在何处,不论是熟人还是陌路,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一声“Hi!”一声“Thank you!”都带着微笑,即便是目光不经意地与某人撞上,四目相对,招来的也不会是白眼,而是无声的点头微笑。
微笑虽是一种简单的表情,但在美国,在我们这些外国人的眼里,你不得不承认这微笑的魅力。它自然,从容,随心所欲,少有造作,没有勉强,始终如常。如此之普遍,不得不算之为一种文化了。
很多人都会注意到,美国的小孩很爱笑,不像中国的小孩怕生,见生人就哭。这多半与两国培养孩子的习惯有关。美国妈妈拎着刚出生几天的婴儿篮到处逛的不足为奇,而中国出生的孩子至少过了满月才能见天日。孩子接触的人多,在轻松的氛围下成长,自然活泼爱笑。加之美国非常注重对笑的培育,从家里到学校,从儿童电视节目到幼儿园里,孩子们看到最多的图画书是happy face,听到最多的词是smile。回忆我自己的童年,从幼儿园到小学,除了照相时,没人教过我微笑。
另外,美国人很少用五官长相来直接评价一个人的美丑,而多用sweet, cute, nice, lovely等与人的印象和感觉有关的形容词来评价。微笑胜过化妆品。一个甜美的微笑,能使一个不算漂亮的姑娘成为sweet girl。天长日久,微笑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最常见的表情。如果绝大多数人,一生中的多数表情都是微笑,那就不能不说明问题,因为微笑毕竟是轻松,快乐,满足的反映。
在中国文化里,微笑当然也没错,只是经常不能由衷。在实际运用中也要小心,不敢随便滥用。大庭广众之下的表演是需要面带微笑的,照相也都挂上笑容。但如果平常在街边或公共汽车上,一个男士对迎面而来并不相识的小姐注目微笑,没准回报他的就是一个白眼和一句“神经病!”同样,女子对男人微笑也容易被视为轻浮,或被人误会。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人口关系紧密型,人们文化心理上沉淀成相互攀比,彼此嫉妒的习惯。再加上崇尚随大流,自己不敢太出头,也不能容忍别人太出格。干什么都有点吞吞吐吐,就连笑也不能尽情。即使你真是春风得意,也得找个没人的地方偷着乐。否则太显眼,必招“公愤”,非把你的好事搞砸了不可,末了再加上一句解恨的话——“我让你小子高兴!”
所以小毛孩子笑笑还可以,毕竟幼稚可爱。可到了青年就不敢放声了,否则就是太轻狂,太骄傲,所以脸上只能抹上谦恭的笑。人到中年更应该深沉有城府,岂能喜怒形于色?结果让人看到的是皮笑肉不笑。老年人德高望重,就更不苟言笑了。再加上天灾人祸,生活艰难,能开心的时候本来就不多。那些年又处处“提高警惕”,“紧绷阶级斗争之弦”,人们脸上的微笑凝固了,一个民族的活力和精神窒息了。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敞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政治空气宽松了,文化气氛浓厚了。尽管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微笑渐渐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脸上绽现,而且笑得自然多了,自信多了。由此可见,百姓脸上的微笑,在某种程度上是体现社会自由宽松度和生活水平的寒暑表。
今年中国央视春晚上,赵本山和宋丹丹演出的喜剧小品就颇能反映中美文化的差异。赵本山说他被儿子接进城里住,甚觉闷得慌。见一群老人扭秧歌,忍不住加入其中。可才扭上俩步,还没尽兴,就上来三个老头儿要揍他,原因是他对人家老太太“飞眼”啦。哈哈,在中国对人乱笑,乱瞟是要挨骂找揍的。可怜的赵本山,假如他是对一个美国老太“飞眼”,那老太太肯定喜不胜收,不但不会生气,没准还会回报他一个飞吻呢。
年初的一天,我去听一场钢琴音乐会。观众大多是美国老年人。这些老头、老太太们穿着考究。男人西装革履,女人们都化了妆,戴首饰,甚至戴礼帽,给人以社交场合的郑重之感。更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些老人不论是满头银发还是步履蹒跚,脸上都带着明朗的笑容。这从容安详的微笑,像这冬日的阳光一样可贵动人。也许有人会说,能来听音乐会的老人多数属于有钱有闲的中上阶层,自然幸福快乐,笑口常开了。但我也注意过一些下层平民,比如黑人老太太们,同样快乐,而且笑声更爽朗些。她们多数儿孙成群,体态肥硕,在商场或停车场经常能听到她们的爽朗笑声。其实,美国的离婚率高,单亲家庭很多,而且女性寿命又长,所以很多女性过着独身或寡居的生活。按中国的传统观念,寡妇和独身女人是最孤独凄凉的一族。可她们不是,她们活得很洒脱,过得很快乐,因为她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外界很少说三道四。
对镜反思,我们这些受过西方文明教育,又身缠中国传统藤葛的女性们又有何感想呢?记得我当时不无羡慕地想:等我老了,也一定做个乐乐呵呵的老太太。
不,用不着等到老了,从现在起,就要快乐地活着,好好地活着。
让青春永驻,微笑常存。
(首发于个人文集《泊居彼岸》,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
仝 莉
翻飞似蝶影,
瑟瑟如梦吟,
已是秋霜落天际,
犹有变色勤。
细梗牵一缕,
欲去却难离,
随风飘飞千万里,
依旧归大地。
无言道珍重,
相约在风里,
待到春风吹又绿,
枝头再相聚……
(首发于个人文集《泊居彼岸》,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版)
【三级授权】我授权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简称:美中作协)在www.chinesewritersusa.org网站上刊登我提供的本人作品。无论是已发表过的作品还是未发表过的作品,我都保证本人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保证此作品不含侵害他人权益的内容,如果产生作品纠纷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并赔偿美中作协因此而遭受的名誉和经济上的一切损失。我了解网站编辑有权拒绝与作协章程相违背的作品。我同意美中作协将我刊登在作协网站上的作品选用在《龙裔文学》微信公众号上,以及制作成有声读物。除此之外,未经我的允许,任何其他媒体不能转载我在本网站上刊登的作品。如果有人或其他网络平台及纸媒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转发,我有权利追究其盗用版权的违法行为,但是作协不承担相关责任。有意转发我在本网站刊登作品的部门,请通过作协 cwaa@chinesewritersusa.org与我联络。
(1)美中作协为每位会员在www.chinesewritersusa.org网站“作家作品”一栏里建立“个人专栏”,会员可以刊登已发表和未发表过的作品。会员提交作品可发到编辑邮箱editor@chinesewritersusa.org或请点击“关于我们”查阅。
(2)会员提供的作品等同授权网站刊登,如果是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作品首发日期和出版单位;没发表过的作品注明【首发】(请参照网站刊登的作者授权声明)。
(3)美中作协网站是为会员建立一个更大的读者群和收藏会员作品的平台,尽管文责自负,刊登的作品仍需经过网站编辑部的审阅才能刊登。编辑团队有权删减图文、提出修改意见或不予采用。
(4)美中作协网站及相关平台刊登的作品均没有稿费。
(5)每月15日收到的稿件为“每月集锦”栏目的截稿日期,15日后收到的稿件归为下一个月审阅。详情参见2021年7月10日发给会员的《投稿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