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涓涓细流 汇成爱的海洋——记打满抗疫新冠病毒全场的ACCEF的义工们》

郭俊丽

 

        2020年是个多灾之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就始于武汉进而席卷全球,肆虐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气势汹汹无人可以幸免。然而风雨之中更加彰显着人性中善良的光辉,人们行动起来,或服从居家令以遏制病毒的传播,或奔赴抗疫一线救死扶伤与死神搏斗。然而猝不及防的病毒不给人们任何准备的时间,抢救用品严重匮乏,病人气息奄奄等待着呼吸机,医生护士穿着垃圾袋权当防护服,感染者无数,李文亮等医生的死亡更是让人们无限悲伤和心痛。

        医护人员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冲在抗疫最前线,不能让医护人员”裸奔“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和动力。全美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创会会长黄青,现任会长赵京以及理事夏广陆,蔡晶和吕晓炯闻风而动,马上开会并行动起来,他们带领着众多义工筹款购买医护用品并发送到急需的医院,诊所和养老院等,这一忙就是整整半年有余,从支持中国到助力美国对抗病毒,可以自豪的说他们打满了抗疫全场。

        到今年6月底ACCEF共筹得三十余万美金善款,并与合作单位先后向中美的八十余家医疗机构捐赠呼吸机和防护用品等五万五千余件紧缺的医疗物资,它们是六十二台无创呼吸机,十二台ICU 有创呼吸机,一百五十件手指血氧仪,三台精密血氧分析仪,十三台心电监护仪,四百件额温枪,一万多只N95口罩以及四万多医用外科口罩。每一件仪器和医护用品都落实并送达到了具体的医院和有名有姓的医生手中,他们做到了无遗失,无错投。

        到目前为止共有600余华人参加了他们的捐赠和义工的工作,是ACCEF的凝聚力让个人捐赠的涓涓细流汇成了大爱的海洋,其中感人肺腑之事比比皆是令人频频泪目,也让我们为身为华人倍感骄傲和自豪。

        筹善款购仪器 助力武汉医护

        2020年新年伊始,全美华人文化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ACCEF)第十四届“汇聚乡音乡情,共襄慈善义举”的新春晚会即将举行,却从武汉传来了新冠疫情的噩耗。一月二十三日武汉封城,事态更加严峻起来。 ACCEF的理事会立即开会并作出了决定,停止一切春晚活动,由理事蔡晶为主要负责人马上开展救助武汉疫情的工作。

        ACCEF自1月30日开始向公众募捐, 到2月23日为止,共进行了四轮筹款。第一轮只用了一天,筹到善款2万多美元,第二轮用了两天时间就超额达标到6万美元,第三轮三天便超过了7万美元。第四轮历时四天,完成了5万美元的既定目标。每次募捐号召令一经发出,接龙的人流便滚滚而来,几次筹款金额达标后,组委会立即叫暂停,公众的热情却止不住,善款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有的捐款人第一、第二轮已经慷慨解囊,第三轮或第四轮又参加接龙,有的人甚至每轮都捐,这慷慨付出表达着善良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令人震撼和感动。

        这次募捐活动的一个特色,是与一些兄弟社团合作共事。比如:美国青年领袖基金会(American Youth Leadership Foundation -AYLF),主要从事教育和慈善方面的 公益事业,他们认捐了5台便携式无创呼吸机。 SABPA是由南加州生命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学术团体,认捐了5台便携式无创呼吸机。 Chines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ssociation, 简称CIEA,合作捐赠了8台便携式无创呼吸机,还有手指血氧仪150件,KN95口罩100只。2001年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成立的百华协会,是活跃于全球特别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生命科学、医药健康领域方面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行业协会。百华协会与其战略伙伴担当者行动组织共同挑起了一个大头,他们一下捐赠了8台ICU有创呼吸机,这是一笔不可小视的经费(每台约18万人民 币)!

        这次ACCEF 抗击新冠病毒的行动,能有效顺利地进行,也得益于无锡的一个医生义工团队-“爱未来公益组织”,爱未来团队通过战斗在疫情一线的医生朋友,通过和武汉及周边地区医院的密切联系,了解医院的实际需求,比如说什么样的器材最适用于当下,器材的型号品牌等。通过了解医院现有呼吸机总数,有创呼吸机和无创呼吸机的比例,病员人数,以及政府和其他地方捐赠的数量,来判断每个医院的需求量。爱未来团队会贴上ACCEF和合作单位的卷标,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渠道,及时将呼吸机等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直接送到一线医生手上。在前些时候物流艰难不畅的情况下,医用器材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真的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当地医院的医生收到器材以后,立刻开包验货,拍照留念。 ACCEF再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捐款人,让每一颗善良的爱心都得到安慰:大家的每一份付出,都真真实实地用在了治病救人的关键点上。

        在这样高效率大成果的的背后是ACCEF的义工们做出的巨大奉献。至今ACCEF 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义工,每天的下班之后才是他们为ACCEF工作的开始。他们接了数不清的电话,向捐助者解释自己的组织,款项的用途等信息,周末和深夜时间是他们的工作常态。财务人员认真地工作,开出的每一张支票,每一项善款都记录在案并返回收据,捐款人的信息被反复核实,力争准确无误。义工们在各个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很多捐款个人和合作团队的信任和赞赏。

        ACCEF会长赵京表示,疫情初始,华人就有了帮助同胞的意愿,但是找不到救助的渠道。我们发出了捐款号召,引发了一呼百应的火热场面,让无数颗爱心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通过这次捐助的实践,我们越来越熟悉怎样组织民间捐款,类似“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的程序和做法。

        ACCEF和他们的义工们用行动诠释了重洋虽远,却阻隔不了海外华人的故乡情怀。

        添薪火送瘟神 驰援美国白衣

        2020年三月新冠病毒也开始在美国的大地上狂飙,纽约州成为了重灾区。来不及为死去的人们收尸,一个个冷冻车就成了临时的尸房。医护人员告急,防护用品告急,呼吸机告急,三万已经退休白发苍苍的医生护士自愿签下“后果自负放弃抢救”的生死状奔赴纽约一线,此情此景惊天撼地震人心魄。

        抗击新冠控制疫情,为我们扎根立基、生枝散叶的这片土地尽一份责任 ,向我们的第二故乡献一份真情,成为了ACCEF全体义工进入抗疫下半场战斗的新动力。

        ACCEF组织了两轮募捐活动。前一轮募捐在三月份举行, 筹得5多万美金,用于订购美国当地医院急需的医护用品。 ACCEF已经将到手的物资,以当面递送或直接快递等方式,送到了急切求助的医院,红十字会组织,养老院,小区服务机构等部门。这些医护用品,除了遍及圣地亚哥当地需要医护用品的医院和部门,也走向了加州其它地区(如旧金山的Petaluma Valley Hospital,洛杉矶的红十字会;UCLA medical center),并且送到达疫情中心纽约州的几所医院和机构(JFK Airport,Mount Sinai Hospital,Northwell Hospital,Stony Brook University Hospital,SUNY Downstate Hospital in Brooklyn,Elmhurst hospital);以及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多个医院和机构(如麻州的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中华颐养院-South Cove Manor, Vero Health & Rehabilitation ;康州的Naugatuck Valley Radiology;伊利诺伊州的Amita St. Mary andElizabeth Hospital;宾 州的Albert Einstein Medical Center,St. Luke's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路易斯安那州的 Baton Rouge General Hospital-Mayo system,HAART Open Health Care Clinic)等等。

        四月的一轮募捐活动(ACCEF新冠抗疫捐款第六轮),目标是:2.5万美金,用于订购10台飞利浦便携式无创呼吸机,以支持美国东部疫情中心纽约等地的医院,很快活动就超额达标。特别的是Daniel & Caili Chang Family Foundation,根据ACCEF基金会前五轮在抗击新冠捐款活动的积极表现和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决定再次和基金会合作,捐款2万美金,购买呼吸机和口罩、 防护服等PPE(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以支持ACCEF面向圣地亚哥、加州、以及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部重灾地区医院的全面捐助活动。其中1.3万美金认捐的5台飞利浦便携式无创呼吸机,已经于4月22日运往疫情中心纽约SUNY Downstate Hospital in Brooklyn,这是在纽约死亡新冠病例最多、抗疫情形最为惨烈的医院之一。

        继4月22日向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医学院捐赠10台无创呼吸机和五万美元的PPE之后,5月13日,ACCEF又联合亚美医师协会(Coalition of Asian American Independent Practices Association-CAIPA),向纽约市艾姆赫斯特医院提供了十五台无创呼吸机,一万个FDA二级医用级别外科口罩,四百个FDA二级医用外科N95以及大量面罩和护目镜的捐赠项目。艾姆赫斯特医院(Elmhurst Health/Hospital NYC)因为就诊人数和住院病人巨多,呼吸机及医疗防护用品极为短缺,是纽约最需要帮助的医院之一。捐赠仪式于五月十三日上午十时进行,美国国会议员孟昭文、纽约州众议员金兑锡、纽约州参议员拉莫斯等政府要员,艾姆赫斯特医院副院长首席执行官西摩盟、小区医疗拓展部高级主管梅志豪、以及医生代表黄华俊、朱自强等参加了捐赠仪式。 ACCEF纽约地区负责人张维雅医生,亚美医师学会主席刘季高医生、副主席(COO)沈卉、外事主任雪莉等人,作为捐赠人代表出席了仪式。

        张维雅医生代表ACCEF和华人小区向参加捐赠仪式的当地政界代表以及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向纽约人民转达了美西华人高度的关切,向战斗在纽约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张医生说,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关键时刻,ACCEF通过多次医疗器械和医护用品的捐赠活动,让广大美国人民看到了美国华人团结的力量以及对抗击疫情所做出的无私贡献。

        美国国会议员孟昭文(United States Congresswoman Mrs. Grace Meng) ,代表国会对ACCEF和加州人民对纽约抗疫工作的奉献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也赞扬以纽约为基地的亚美医师协会CAIPA为华人小区树立了榜样。

        纽约州众议员金兑锡(New York State Assemblyman Mr. Ron Kim)接下来发言,他说,从ACCEF和CAIPA联合捐赠的行动,看到了亚裔小区对美国抗疫的贡献。纽约州参议员杰西卡·拉莫斯(New York State Senator , Jessica Ramos)也连声感慨,美国华裔为其他族裔树立了完美的榜样,各族裔团结起来,才能对抗我们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

        艾姆赫斯特医院副院长西摩盟医生 (COO Wayne Zimmerman MD.)说,ACCEF和CAIPA雪中送炭,实时解决了医院呼吸机和PPE短缺的问题。他代表医院和病人对美国华人慈善机构的大爱之举,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这一切的发生都离不开义工杨莹锲而不舍的努力。杨莹是这次活动中负责加州以外各州的捐赠联络工作。她通过我们的捐赠者提供的信息不停的打电话发邮件,与不同的医院诊所以及养老院联络,了解他们的状况以及需求。由于大量危重病人的涌入,医生们都夜以继日地工作而无暇接听电话,杨莹就反复坚持决不放弃。她告诉我们,四月初的时候,我们一位捐赠人帮我们联系到Baton Rouge一所服务低收入小区急需PPE的诊所。诊所的负责人郑医生听说我们手上有五台无创呼吸机,她马上帮我们联系到当地最大的医院Baton Rouge General Hospital. 4/6周一早上,医院的COO主动和我们联系告诉我们他们急需呼吸机,按照趋势,他们那个周四呼吸机就会用完了。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后,我们马上跟他们设备科和呼吸科的两位主管取得了联系,并迅速地把我们手头的呼吸机连夜快递发给了他们,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当听到ACCEF会给他们捐呼吸机时,医院总管都差点不相信他们的耳朵了。因为很少有组织会关注到他们那个地方的医院。他们特别感激,还问我们是否有渠道帮他们去采购其它急用的防护和新冠治疗用品。

        五月初期的时候,ACCEF在Boston的捐赠人告诉我们他们那边有几家老人院专门照顾华人。有一家老人院有一层全部是华裔老人家,共有二十张床位,十五位护士/护工。护士长告诉我们到5月初,老人院只给了他一个N95防护口罩。他只好把那个口罩晒太阳,然后反复地使用。老人院甚至无法保证他们一班能提供一个医用外科口罩。护士长说他们做护士非常不容易:工作辛苦不说,每天还要顶着被传染的危险上班。他们都有孩子,就怕自己哪天中招。老人院最开始不让他们戴口罩,后来医院有了阳性病例,麻省有规定这样的情况医护需要戴口罩,但是老人院仍然不提供足够的PPE. 医护说养老院因为没有通风设备,窗门都打不开的(因有发生过精神问题和老年痴呆的老人从搂上跳下去过),里面空气混浊,唯一能保护他们的只有口罩和面罩。听到他们那样的情况,ACCEF马上给他们寄过去了一批N95口罩,防护面屏,和医用防护口罩。我们的ACCEF群的群友听到他们这样的情况,马上又给我们捐了些布口罩送给这家老人院。老人院的医护收到防护用品后非常感动。后来护士长告诉我们他们那里大部分老人都新冠检查阳性,还好我们给他们赠送了个人防护用品,保护了他们。

        ACCEF的义工们用行动为华人赢得了尊重和认同,为提高华人地位做着实实在在的事情,也奉献了我们对驻在国的一分责任和心意。

        点点滴滴微光 聚为璀璨星河

        ACCEF的捐赠负责人蔡晶介绍说自三月以来他们共进行了六十余次捐赠活动,从甄别医疗物资到打包送运事无巨细环环相扣,ACCEF的理事和众多的义工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用他们的默默奉献将个人的点滴微光聚为抗疫大爱的璀璨星河。

        由于防护用品奇缺,美国对医疗用品的质量要求极高,这就给ACCEF的订购医疗物资带来了极大困扰。正好有位ACCEF的长期资助人Lee Marinano是经营医疗产品的专业人士,,在她的指导帮助下ACCEF顺利地买到了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标准的防护用品和医疗器械,有些物资比个别医疗机构的自购物资还要好。

        这一批承载着捐款人心意的物资,包括飞利浦无创呼吸机,及防护服、N95 、外科口罩、普通口罩、护目镜、护面罩、鞋套等各种PPE,必须根据不同的需求重新组织打包邮寄送货。 4月16日,是ACCEF义工团队最典型的繁忙的一天。捐赠的医疗物品需要分发到九个不同的地方,而每家受赠单位的物品及数量完全不同,这需要耐心细致的确认核实、分装打包工作;因为遵守各级政府关于保持社交距离( social distancing )的要求,不能动员更多的人参与,ACCEF几位义工就承担起分装打包的任务。他们前前后后花了七个小时买包装盒,清点分装,封口打包,光是印刷快递地址就花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总共包装出了十七个箱子,将这些又大又重的箱子送到FedEx,把大门都挡了个严严实实。

        ACCEF没有办公场所,义工许鹂家的车库就是他们打包这些物资的集中地。货物都先集中到她家,然后再分别根据不同的需求打包或邮寄或者送到各个医院诊室等。在六十余次的夜以继日中,许鹂的老公被他们感动了也加入到了义工的阵营,胶带不够了,打印机的墨用完了,箱子还缺几个,许鹂的老公马上出门采买。看到义工们到她家忙碌,许鹂的老公心疼他们还饿着肚子,甚至还就挽起袖子给他们做饭,许鹂的两个八九岁的女儿也来到车库帮着粘贴。一家四口与义工们常常没日没夜的连轴转。

        会长赵京有着“UBER小哥”之称,是因为他不仅参与深夜打包工作,还包揽了大部分的送货工作。他说,这么危险的时候,我不能让别人去冒险。我还年轻,带好口罩做好防护就好。他开着自己的车,上到OCEANSIDE 下到帝王县,奔跑在空旷的路上,运送着华人的爱心。有一次在给一家妇孕保健中心送口罩和防护服时,几个医生带着一群护士都迎了出来,他们拿到防护用品有如“久旱逢甘霖“,衷心表达着感激,并与赵京拍照留念,。赵京给”FATHER JOE'VILLAGES”送过两次防护用品,这是个号称“流浪者之家”的救助场所,那里的专职工作人员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还要跟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们打交道,处于感染的高危之下。 ACCEF的捐赠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他们的CEO专门接待并举行了交接仪式,对华人的爱心赞美不已。

        此外 ACCEF旗下的青少年爱心俱乐部( Youth Care Club-YCC)近期组织了多项活动。其中的募捐活动,筹得善款九千美元,用于给圣地亚哥本地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送餐的义举,以支持一线辛苦的抗疫英雄。 YCC组织者已经安排了多次送餐活动,并附上张张暖心的感谢卡片,受到了医护人员的欢迎。

        孩子们隔离在家,除了坚持上网课,一些青年学生还自发组织在一起,运用他们的智慧,亲手制作起护面罩(face shield)。先期制成的几十个产品送往医院,经医护人员试用,反应很好。据反应比医院提供的面罩质量还好,戴上很舒服。义工们还根据医护人员的反馈,不断地对护面罩进行改进。比如如何选择面膜片的软硬度、如何保证其清晰度和重复使用性,怎样减少整体重量以便医护人员能够长时间配戴,怎样设计合理的挂钩以保方便舒适。目前ACCEF 开始资助YCC,同多个学生团队(包括两个机器人队)展开合作,进一步推动面罩的制作。为了及时交流经验,青少年义工及其家

        长们组建了一个3D打印群,大家一起讨论制作流程,技术细节,材料选择,产品组装,包装流程等相关问题。受到青年学生热情的感染,妈妈们和爷爷们也参加进来,面罩的制作队伍不断壮大,上至八十高龄的爷爷,下至十来岁的少年都在热心制作面罩, 争取多出产品,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提供更好的防护装置。目前由3D打印群制作的3000多个护面罩,已经被送往全美各地的医院、小区服务中心、养老院等机构和组织,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在抗击病毒大作战的每一步都遇到又有能力又有爱心的伙伴,是ACCEF的幸运,ACCEF 再次衷心感谢所有捐赠公司和个人对抗疫的慷慨捐助和对ACCEF的信任!衷心感谢这次抗疫活动中与ACCEF紧密配合的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们!由衷感谢每一位默默无闻夜以继日地工作的ACCEF义工们!

        这一系列的捐赠活动还给ACCEF今后的发展助力,通过这次抗击新冠的捐赠活动,ACCEF已经名声远播,意大利的著名品牌Armani 已经决定将他们在Fashion Valley店的一段时间里的利润的百分之十捐献给我们,“Father Joe's Villages”的CEO已经与我们的青少年爱心俱乐部商定,由我们的年轻学子向流浪者之家的孩子们长期提供免费的助学项目, SAN DIEGO COUNTY 的上层也关注着我们,他们非常乐于提供任何帮助,这些结果都是我们没有料到却求之不得的,这让我们倍感欣慰。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ACCEF的抗疫捐赠只是人类与病毒大战的一部分。它告诉我们人类彼此关照休戚与共,才是我们地球人的生存发展之道。

 

         首发于《华人》杂志2020年8月,第十九卷总227期

記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劉麗容教授

作者:郭俊丽

人們稱孤獨症兒童為"星星的孩子",兒童孤獨症又被稱為兒童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是一類以嚴重孤獨、缺乏情感反應、語言發育障礙、刻板重複動作等反應為特徵的發育障礙疾病!患病的孩子們就像星星一樣,遠遠地孤獨地生活這自己封閉的世界裏,不與他人交流。對這些發育異常行事古怪的孩子,人們往往避之不及。然而,劉麗容教授伴隨著他們四十七年,始終不離不棄,耐心的教他們說話,悉心地研究其病症,傾盡全力幫助他們,並且呼籲社會理解保護這些被人們忽略的弱勢群體,她無愧於一個“星星孩子”的守護者。

為弱者發聲的“女俠” 

      劉麗容選擇保護弱者的職業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她的天性使然。

      劉麗容嬌小,秀麗,渾身充滿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才女氣質。卻不料她還是個疾惡如仇的果敢之人,從小就是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仗義“女俠”。

     劉麗容出生於上海,長大於臺灣。在她七歲那年,麗容和小夥伴一起去家附近的小鋪子買糖果。店主是個老男人,他把一個小女孩叫到儲藏間,一會兒那個女孩哭著跑出來,告訴麗容遭到了非禮。麗容二話不說,馬上跑回家,找了一根長竹竿,沖回糖果店,用竹竿痛打那個男人,還告訴了媽媽和住在附近的人們,讓大家知道他們有一個壞鄰居。在麗容十歲那年,她和同學坐公車回家,她的同學遭到了一個用雨傘遮掩著猥褻女孩的流氓。女孩嚇壞了,小聲告訴麗容。麗容一聽,沒有一絲的猶豫,馬上大聲喊起來:“有這麼無聊的人,幹這麼不乾淨的事,趕快給我滾下車去。”至今回憶起來劉麗容仍然不平於心:“對著這麼壞的人,你叫我當啞巴,那絕不可能。”

      打抱不平源于同情弱者,劉麗容強勢的外表下有一顆柔軟的心,這也是她選擇“溝通障礙”作為學習專業和為之工作終生的原因。劉麗容上小學時,她的一個同學非常漂亮秀麗,可惜只能數數字到十,到了十一就怎麼也學不會。還有一個鄰居的孩子,是個“唐氏症”以前被叫“蒙古症”,看來呆頭呆腦的生活不能自理,被同學們嘲笑,人罵“呆瓜”。為什麼會這樣?怎麼才能幫助他們?同情之余,劉麗容產生了幫助他們的念頭。

      最讓她難過的是,一個姓戚的太太,左手提著一隻雞,右手抱著兒子,上門向她哭訴說,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到處都中斷了供電,出生在漆黑裏的孩子大腦缺氧成了腦癱兒,至今五歲了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丈夫卻因此提出離婚。望著目光呆滯的孩子和走投無路的母親,劉麗容告訴自己: 幫助這樣的人,就是我的使命,這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情。於是她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溝通障礙”作為自己的主攻專業,從此她與各種有溝通障礙的病人為伍至今。

      四十七年,彈指一揮間,劉麗容對當初的選擇無怨無悔,她說:“我就是要替不能說話的孩子說話,替不能表達的人表達,這是我生活的樂章,是我生命的意義。我喜歡走這條路,絕不回頭,絕不後悔。”

精心呵護“星星的孩子”

      從臺灣大學到南伊利諾伊大學,到密西根大學,再到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劉麗容獲得了語音語言病理學與多元化教育博士學位,之後她一直都在如何排除人類溝通障礙這個領域裏研究考察探索尋覓。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第一手的臨床案例和經驗。劉麗容最初從自己的語言治療診所開始,幾年後走進了一家大醫院的語音治療中心,接觸了無數的病兒,用耐心,愛心,呵護著這些被社會遺忘嫌棄的孩子們。有一個腦癱的病兒,不會說話,手也不能用,他就用腳寫字而且寫了一首詩,告訴劉麗容:大家都嘲笑我,但我心中有詩。劉麗容十分難過,發誓要為他們多做些事。

      每當病兒就診,劉麗容都仔細觀察他們,發現他們的喜好並充分利用他們的優勢,給予發揚。“一個孩子不願意說話,我就讓他畫圖。畫一陣子再跟他說畫得是什麼。好動的孩子就讓他打球,一直不停地打。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找到使他們快樂的事情,就是家長,老師和教育家的責任。發現他們的長處,找到孩子的天性,給他們創造機會,就是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使命。”

      後來劉麗容任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語言和聽覺科學院教授,她還經常受邀去大陸和臺灣各地開辦講座,為自閉症患者和痛苦不堪的家長們診療。一次在上海開特別門診,前來求教的病兒實在是太多了,劉麗容就放棄休息,連續工作了一個通宵。

      “孩子不能等”,是劉麗容的名言。因為孩子在零歲到三歲之間是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如果自閉症在很小就診斷出來,他就有機會得到治療,也會有較好的療效。如果晚發現,加上孩子有了自己的各種習慣,治療起來就很困難。有一次講座後,已經是晚上九點了。一個兩歲多男孩的爺爺聽完課後打來電話說:“我的孫子,不說一句話,不同人交流,晚上不睡覺”。劉麗容馬上問他,容許我去看看這個孩子嗎? 摸著黑劉麗容來到他家後,一進門男孩就開始哭,表示不願見生人。劉麗容就在邊上靜靜地看,孩子在擺放一堆小汽車,反反復複,不厭其煩。劉麗容試著拿了一個車,男孩馬上尖叫起來,鬧得天翻地覆。由於他只吃米飯和胡蘿蔔,長得十分瘦小。劉麗容最後建議家長去看醫生。不料檢查後醫生認為“沒有什麼事,再等等吧。” 劉麗容那時已經回到了美國,她告訴家長:“我肯定孩子有事,而且不能等。你們能去別的醫院再看看嗎?”果然孩子被確診為自閉症。他們問劉麗容怎麼辦?在劉麗容建議下,他們全家搬到美國。劉麗容一直耐心地教他說話,寫字,不再挑食,現在這個孩子長得高大健壯,已經是高中的學生,成績是班裏的第一名。

      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劉麗容總結出來溝通障礙的“RIOT"診療法,R即Review(總覽),概括性的一覽個案成長歷史與問題發展; I即Interview(訪談),針對個案本身及其家人親友老師進行訪問;O即Observation(觀察),從與個案相處對話過程中,觀察並歸納出個案的行為模式以供研究;T即Test(測試),即針對個案的測量法對個案進行各種評估測試。把這個診斷法運用到臨床,取得了預期效果。劉麗容曾經被馬爾他大學邀請講學,專題就是RIOT診斷法,她選取諸多案例,進行比較分析,受到學生的好評。 

每顆星星都有自己的光輝

    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會給你開一扇窗,這種現象在自閉症的孩子中間尤其明顯。

    劉麗容教授信手拈來許多個案例,告訴我們自閉症孩子往往有著他特殊的才能,有的甚至是天才,因為“白癡與天才之間只是一線之隔”。

    早年在劉麗容自己的診所,她讓兩歲的兒子在一個角落裏玩玩具,一個小患者進來後,只看了劉麗容的兒子一眼,就跑了出去。第二天這個小病人拿來一張素描,跟她的兒子惟妙惟肖。在義大利,一個自閉症患者坐上飛機在羅馬上空飛了一圈,回來後,他坐下來,憑著其特殊的記憶,把羅馬的大街,建築全部畫出,連個窗子也不少。

     究竟天才和自閉症是什麼關係?人類至今沒有答案。莫札特七歲彈出的鋼琴曲,其水準之高至今無人能及,人們只能解釋為他的樂感超常的強烈,手指一動,天籟之音就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

      人們都熟悉的邁克爾--菲爾普斯,是三屆奧運會十八枚金牌的游泳運動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他小的時候,他的媽媽和老師為他的學習問題苦惱不堪,因為他是個多動症患者,根本就不能坐下來念書。怎麼辦呢?邁克爾的媽媽是個教育家,就跟老師商量,既然他坐不住,就讓他游泳吧。經過多年的悉心培養,他果然具有超常的才能,並被挖掘出來發揚光大,成就了他輝煌的體育夢。

     世界著名的路易威登品牌集團,有一年他們選中了一個號稱“圈圈中人”的自閉症患者做設計師。她是一個日本人,從小就生活中自己的圈圈世界,每天都躲在一個小角落裏不停地畫圈圈。老師講課,她根本沒反應,只是安靜地沉浸在圈圈裏。後來她去巴黎留學,還是畫她的圈圈。二十幾年的練習,她的圈圈舉世聞名,好到全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都有她的作品。如今“圈圈中人”實現了她心中的夢想,成為著名的設計家,在自己的天地裏如魚得水,盡情的發揮她的才華。遺憾的是她始終不能與人很好地溝通,不能成家生子過普通人的生活。

     有一個香港大學的學生,也有與人溝通的障礙,每次求職面試都以失敗告終。可是他的老師瞭解他,說他是一個觸覺超常的自閉症患者,後來他在一家大銀行做驗鈔員,真假鈔票一摸就知。從此他安安靜靜地工作在自己擅長的崗位,不用與人打交道。

      劉麗容教授在我們面前打開了一個鮮為人知又令人驚歎的世界,她告訴我們,這些自閉症病人往往有他們超常的潛能,如何發現它們,發揮這些才能,就是我的工作。比如說,有人嗅覺超常,可以做品酒專家,可以做香水鑒別專家,還可以做偵探破案工作。有人聽力超常,去做音樂家吧。有人動個不停,去打球吧,去游泳吧,去做指揮家吧,去做大廚吧,可做的事情多著呢,而且成功的實例不勝枚舉。所以說不論是“靜若處子”的自閉症,還是“動若脫兔”的多動症,只有發揮其長處,都是可以大有可為的,這個理論稱為“智慧多元化開發”。“我希望全社會都理解有同理心並幫助這些特殊異樣心靈的人群,給他們施展才能的機會”,劉教授對這些一樣心靈的人群一往情深。

穩定的職業還是快樂的職業

      說到人盡其才,劉麗容教授感慨萬千。為高中畢業的孩子選擇大學的專業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相信每個家庭都有過一番掙扎幾番糾結。家長大多希望孩子有個穩定高收入的職業,孩子大多想要心儀的夢想的專業,如何取捨呢?劉教授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

      在奧巴馬的總統就職典禮上,大家最關心的是第一夫人的晚禮服,紅黑搭配的裙子垂下來的曲線是那麼的漂亮,給人們以驚豔。接下來的年月,第一夫人的很多服裝採用了同一個設計師的產品,那個紅遍歐美的設計師就是出生在臺灣的年青人Jason 吳。吳先生有一個不同尋常的童年,從小就非常喜歡布娃娃,所有的人都嘲笑他,布娃娃是女孩的玩物,男孩子應該去打球,玩槍呀。可是他的媽媽不聽那一套,我的兒子喜歡布娃娃,我就給他買。於是家裏到處都是布娃娃。高興的兒子就想方設法地給這些布娃娃做不同的衣服,每天給她們換裝,沉浸其中。後來吳先生來到美國紐約,在這個時尚之都學習服裝設計。他對布料的敏感度與眾不同,而且根據布料不同的垂感,設計不同的時裝。他的才華很快被時尚界的人士發現,如今他在一家有名的設計所工作,早就跳出的布娃娃的世界,進入到一個創作美麗生活的領域。他天馬行空一樣地發揮著才能,從茶杯到被罩,囊括了生活的各個領域,每日都有新產品開發出來,忙得不亦樂乎。吳先生的幸運是有一個理解他的媽媽,如果換成你,你會這麼做嗎?這是一個要問天下每一名母親的大問題。

     還有一個義大利的世界頂級的服裝設計師Versace,他設計的服裝奢華高貴,優雅迷人,總是讓人們眼前一亮,被稱為“瘋狂的天才設計師”。他小的時候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是個裁縫,每日埋頭縫紉,沒有時間陪孩子玩耍。他就坐在媽媽的腳邊,用那些下腳料的小小布頭做小衣服。看到孩子喜歡,而且做得像模像樣,媽媽就給他大一點的布頭。後來有顧客來做衣服,他就告訴那個阿姨,你穿這樣的裙子會跟好看,按照他的想法一試果然如此。那時他已經知道不光要量體裁衣,還有根據個人的身材和性格特點進行設計,揚長避短,才能穿得與眾不同,光彩照人。他的媽媽不認為男孩就該玩槍玩炮,就該打棒球騎自行車,而是“他喜歡,就讓他做”,從他的愛好出發,給他創造條件,發揮他的特長。摸著媽媽做衣服的下腳料長大,他走進了時裝設計的殿堂成為舉世矚目的設計師。

     “再也沒有比能從事喜愛的職業更快樂的事情了,那種激情和持久力,其能量和效果是巨大的,是生命的動力,所以說快樂的職業應該是選擇工作和學習專業的標準。能夠讀懂隱藏在孩子內心的樂章,找到孩子的天性和內心的渴望,能夠不顧世俗的觀念,給孩子的喜愛創造條件,發揮他的專長,讓所有的人都能有一個以此為樂,樂此不疲的職業,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為了這個目的的實現,我們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們責無旁貸”,劉麗容的心中有著如此的使命,有著永遠不竭的力量,不正是“快樂職業”所發揮的能量嗎?

    “其實個人愛好和生存的維持並不矛盾,關鍵在於早期開發,隨著孩子心靈的呼喚找到職業的雛形,進行後天的培訓,是完全可能實現的。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慧眼識人的伯樂,那麼千里馬就能被發現。祝福所有的人都能發現自己的喜愛,都能從事心儀的職業,讓快樂和成就感激發人類更大的潛能”,劉麗容為天下的人們送上她衷心的祝願。

排除溝通障礙 傳播中華文化 

    劉麗容教授告訴我們,在人群中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溝通障礙問題,比如說聾人,自閉症患者,以及缺氧和中風造成的腦癱病人。輕度自閉症患者很容易被忽略,他們表現出性格怪異,孤僻,存在著暴力傾向。一些出現婚姻問題以致家暴的產生,人們以為是性格所致,卻不知道他們有自閉症的問題。2007年前佛吉尼亞理工大學韓裔學生槍擊事件,造成23人死亡,很多人受傷的惡果,殺手就是一個選擇性的自閉症病人。這些病人不被理解,反被嘲笑,而且沒有出路,到最後自殘自殺並殺人。在監獄裏服刑的刑事犯也有很多是自閉症患者,給我們的安全和社會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所以作為專業人士就有更大的使命感和急迫感。

     最近劉麗容教授被“國際言語矯正和語音矯正學會”選為下一屆會長,更讓她肩負著新的使命,激發出更大的熱情。“這是我們專業組織的一個小聯合國,與世界衛生組織掛鈎,有六十個會員國,專門為有溝通障礙的人群服務。屆時我會逐個訪問很多國家,宣講我們的理念,幫助他們建立治療系統。現代科技的發展,給了有溝通障礙的患者以新的希望。比如聽力損害的,我們可以通過手術,植入人工耳蝸,就可以恢復聽力。不能說話的,可以植入人工咽喉,就可以重新發聲。通過刺激腦前庭,也可以讓自閉症患者恢復一些功能。總之有很多途徑可以幫助這些社會的弱勢群體,一個先進的社會應該能處理好這個問題,讓人類的溝通的途徑更加流暢,讓生活更加美好。”

    長相知,才能不相疑,這不僅適用於個人,家庭,社會,同樣適用於國家之間。所以溝通順暢互相瞭解是良好國際關係的開端,孔子學院的誕生就是基於這個理念,為增加中美人們之間的相知相識,為願意學習中文的美國人民提供機會和最好的學習環境。作為孔子學院管理院長,劉麗容為它的創建和發展傾注了心血。

    從2009年至今,孔子學院走過了五年的歲月,除了面對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在校生開設了系列中國語言,文學和文化課程外,他們還舉辦了孔子課堂論壇,漢語教師培訓以及中國特色的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內容包括中文體驗,旗袍秀,詩歌朗誦,猜字遊戲,太極拳,中國醫學,留言牆,書法,茶藝,書法,京劇,民歌,剪紙等等,多姿多彩,花樣翻新,讓傳統文化伴著驚喜走進美國人們心中。

     走出校園,孔子學院還在洛杉磯,聖地牙哥,濱河縣,橙縣以及帝王穀五個地區的小學,中學和高中建立了二十七個孔子課堂,已經有幾千學生學習了漢語,培養了大量的漢語人才。在小學裏,為了孩子們快樂地學習,他們採用遊戲,唱歌,跳舞,繪畫的多種方式教學,寓教於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從中發現了不少語言天才。

    劉教授舉辦了許多學生和教師的交流項目,曾帶領許多文化和學習團到中國,泰國,越南以及港臺地區考察。此外孔子學院組織了許多社區文化專案,包括一年一度的中國新年和五月的亞洲傳統月慶祝活動。

    劉麗容還是一個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的社會活動家,她現任中華歷史博物館主席,曾任中華婦女會會長,中華科工會副會長,聖地牙哥亞裔聯盟主席等職,並參與主流社會的活動,利用每一個機會傳播中華文化。她身兼數職不知疲倦地工作著,永遠神采飛揚,永遠激情無限,這股讓年青人汗顏的力量從何而來呢?劉麗容教授一語道破:“天生我才必有用,讓人們各盡其才就是我的使命,我以此為榮,以此為樂,樂此不疲。”

 

《余生重新启程 --记ACCEF理事长董晓侬博士的慈善事业》

 

作者:郭俊丽

       功成名就每个人都渴望的并不惜为此砥砺打拼奋斗一生。

      ACCDF 理事长董晓侬博士也是这样风雨兼程地走过了他的前半生。

      董博士是一位富有多种经验的高级商业主管,曾受朱镕基总理的邀请,由联合国赞助,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地举办研讨会及一系列培训讲座。他先后在数家全球大型公司(BP, Deere)工作了三十多年并参与成立了一个新的医疗科技公司(Wellinx)。他的工作经验涵盖诸多领域,如制造业、科技业、卫生医疗保健业、教育业、公用事业及行政管理业(纽约市)等。董博士曾被Beyond Computing杂志(《财富(Forbes)》杂志出版物)评为21世纪首席信息官(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曾获美国Smithsonian博物馆认定对计算机科技有创新的贡献,曾被Crain‘s Business、Microsoft、Computer World以及Business Week等杂志上以专文介绍。

      2004年一个很好的时机,董博士转让了他创业成功的软件公司,彻底赋闲下来,届时他五十多岁,干点什么呢?这给了他机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经过深思熟滤他决定自己的余生要重新起航,他要活出截然不同的更有意义的下半生。

 

人生从头来过

      董博士出生于古城南京,九个月大时被父母抱着移居台湾。

      1970年他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获数理统计学学士学位。1973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统计学硕士学位。1977年又获得该大学的作业研究和人类发展学双博士学位。

      从1978年开始,董博士先后在美国伊利诺斯州莫林市DEERE 公司,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BP Aerica 以及密苏里州SouthwesternBell等大公司 担任高级科技主管,副总裁以及执行长官和首席信息官。

      1989年董博士任加州Land Mark 卫生医疗保健公司副总裁,他们将传统中医的针灸疗法,中草药等融入服务中。公司的服务遍及美国的太平洋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海岸地区的十一个大州,覆盖约百万人之众。

      1999年董博士担任纽约市所属公立学校的执行官和首席信息官,负责配置纽约市所有公立学校,包括幼稚园到高中一千两百五十所学校的网络设施。这个项目包括一百一十万学生,八万老师和十万员工,每年的实施经费为三亿五千万美元,五年的资金预算超过十亿美元。董博士在任期间实现了这一千两百五十所学校连接网络的目标。

      二十年来董博士担任着位高责重的工作,他在业务和管理上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002年董博士又过了一把创业的瘾,他创建了Wellinx 公司,担任执行副总裁及首席信息官。这是一家从事医疗保健方面的公司,主要为医生提供临床管理方面的软件。董博士负责产品的研制开发执行及技术支持等。在董博士的主持下,公司业务发展迅速,不断成长壮大引人瞩目,终于转手他人。

      喜欢做的都做过了,曾经的梦想也都实现了,功成名就的董博士好像登山的壮士,一路披荆斩棘登上高峰后却有点高处不胜寒的失落。

      再去重新工作或创业?那不是又走老路了吗?董博士拒绝重复的日子,他回忆说:“我的钱大概够我活到一百五十岁,怎么才能花掉多余的钱让我颇费思量。现在我要开始全新的生命,说得自私一点,我很贪心,想把一条命当成两条过。前一条命已经过得十分圆满,可以说是梦想成真,后半生要走一条全新的路。这条路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中国人做点事。” “回首往事我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种族,但是压根底我还是一颗关注中国的心,希望她发展强大。我希望能够帮一把,而且要从最底层帮起,如果做到了,我就心满意足了”

      “活到最后要觉得自己没白活这就是我认定的人生的意义”,2005年董博士在UCLA的一个教授的推荐下来到中国云南,无偿介入大凉山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继而又开始了他自掏银两帮助贫困学子的慈善之路,至今为止,他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十二载,始终无怨无悔并乐在其中。

 

艾滋病又称“珠宝病”

      2005年开始董博士任云南昆明医学院健康与发展研究所客座教授,并任云南健康与发展研究会的首席专家,将他的经验和专长献给中国的卫生医疗保健事业,用无偿工作来实现他人生的又一个梦想。

      董博士利用自己自身的优势,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救援组织联络,从立项申请项目基金开始,写报告,开会,与双方联络沟通,往来于中美之间,然后带着得到的全部的项目经费来到云南,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他不仅分文不取,还是个不拿工资的义工。

      董博士已经是古稀之年,他还是常常穿上雨靴,走在雨后泥泞的羊肠小路上,来到大山里农户家中拜访,跟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带给病人们以关爱温暖和防病治病的知识,这对于饱受歧视冷漠的患者来说弥足珍贵。董博士还将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即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状况,病情发展以及需求书写报告,以便卫生管理部门制定出确实有效的方针政策。

      从1988年开始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并对死于艾滋病的人表示哀悼。截至2017年艾滋病已经造成全球4150万人死亡。

      中国的艾滋病形势也不容乐观,至2003年12月底止中国的现存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84万,而云南是该疫情的重灾区。母婴,血液(吸毒公用针头及献血等)和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三大主要途径,但是这个医学常识并不为云南大凉山的村民所熟知。

      董博士初到云南,就被大山里村民们的无知和义气吓到了。他说比如说傣族的百姓,他们非常豪爽讲义气,自己打了毒品感觉很爽,就一定要给好朋友和哥们打,有‘福’同享。而且一支针头几个人用,在他们的淳朴观念里是我怎么能够嫌弃哥们呢?最后他们感染了艾滋病都不知道为什么。还有不少的村民去缅甸挖珠宝,在当地找小姐也不采取保护措施,感染了艾滋病回来就称之为‘珠宝病’而且继续在家乡传播。乡村里的牙医,拔牙的钳子根本从不消毒,带着许多人的血迹就给下一个牙疼的人拔牙,就此染病的也为数不少。

      董博士与云南昆明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和教授们一起,从普及卫生知识改变老乡们的观念入手来做艾滋病的防范工作。他们在当地的喜庆节日里,编写短剧,在舞台上演员们表演因为共用不消毒的钳子拔牙而感染艾滋病死去的小品,寓教于乐,在村民们的笑声中普及艾滋病的感染途径和常识。

      云南在修建昆曼公里的时候,都是从贵州福建等地来的技术工人,他们在大山里一呆就是几年,找小姐解决生理需求的同时也有不少工人感染上艾滋病,等他们完成了修路又把病毒带回到家乡。董博士和他的团队们就特制了很多钥匙串,里面放一个安全套,非常广泛地发放,并把口号张贴出来:白天带安全帽,晚上带安全套。

      就这样,他们一点一滴地将艾滋病的知识传播给大山里的民众,提高他们的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了许多染病悲剧的发生,做着造福一方功德无量的事业。

 

光荣女生

      在董博士深入农家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两个都是父母罹患艾滋病后去世的女孩,她们恰好同龄,刚刚初中毕业就成了艾滋孤儿。村里的人对她们孤立冷漠,”嫌弃她们肮脏“,就连亲戚也避之不及,唯恐跟她们牵上瓜葛。

      董博士替她们发愁了,“这可怎么办呀”,他辗转反则彻夜难眠,为了两个不相干的孩子。

      人生的道路漫长,但是关键的时刻只有那么几步,尤其对青春期的女孩子更是短暂。“不行,这两个孩子我得管。这个情况你不救怎么行”,董博士找到她们,告诉孩子们“你们不要再烦了,读书的事包在我身上。学费的事你们不要管,只管好好念书就行了。”

      董博士在昆明医科大学同仁的帮助下把这两个女孩接到昆明的一所高中,医大的教授们从家里拿来了衣服被褥锅碗瓢盆帮助两个孤儿安家,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都伸出了温暖的手,令董博士更加感动。他告诉财务,“不管多少钱,只要她们需要就从我的账户里取,不用通过我。”

      财务专门为这两个孩子管账,从洗头水到新华字典,从存车费到公共汽车票,很快报销的单据装满了一个鞋盒子,他戏言道:“这两个人的帐比我们整个大学的帐还难管。”

      七年后两个孩子大学毕业了,一个财会,一个教英文,她们一如妈妈的宝贝在爱的呵护下走过了她们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在两个女孩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董博士询问她们这样的资助是否可以有改进的地方,女孩告诉他:“董老师,坦白地跟您讲,确实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您给的钱太多了,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也没有打过工,等参加了工作就跟别的同学有了差距,他们已经有了工作经验,进入状态比我们容易得多。”

      董博士总结道:“应该只给孩子们需要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在接受资助的同时也自己勤工助学,不但积累工作经验,也更加感恩来自他人的帮助,而且增加他们锻炼自我生存的机会”

      就这样董博士也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资助方案,一切改变都从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出发。

      云南猛连县存在着女孩严重失学的问题,那里的贫困让女孩失学几乎到达了百分之百。董博士和太太徐步云以及楚荣夫妇共同倡导了“光荣女生”助学计划,鼓励支持女孩们努力求学,在当地带起了一股女孩读书风。当地的猛连县教育局也积极配合,并拨款共铸“读书光荣”大业。

      十年来经过董博士资助的孩子们已经接近两百人,短则三五年,长则六七年,董博士通过帮助孩子们读书改变他们的命运。

       董博士也常常被孩子们所感动,他资助过的一个学生在北京语言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教英文。董博士问他:“你在北京呆了好几年,怎么回来了?是不是不习惯呀”。那个孩子瞪着我:“董老师,您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呀,当初您资助我,没有任何条件,我能从北京的大学毕业,当然要回到家乡服务家乡才能报答您的资助。”

      慈善传递的不仅是物质和技术,还有心灵的力量。面对着孩子的答复,董博士安心了。

      董博士周围的朋友们也被他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加入到了资助因贫困退学的孩子们的行列。2010年董博士带着“光荣女生”的项目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到了圣地亚哥全美教育基金会并将项目改名为“光荣学生”。在这里董博士如鱼得水,与大家一道共同为失学孩子回归课堂而努力。

 

另一种慈善

      董博士的善行被人们传颂,猛连县要为他书写县志,要采访所有他资助过的学生。董博士谢绝了,他说:“我知道孩子们有了一技之长,学到了生存的技能,有了喜欢的工作,心里就踏实了。让他们轻装前进吧,不要再去触动他们的平静的生活和脆弱的自尊。或许他们不想让人知道那苦难的过去,或许他们不堪回首那心灵的伤痛, 干嘛要揭起孩子们已经平复的伤疤?总之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以好好地工作和生活。”

      董博士认为慈善是真正从心里觉得,我的前半生事业有成,是社会帮助了我,我不能只索取不付出。我的后半生就是要为社会做一点事,这是我的社会责任,是我回报的时候,不需要感激,不需要书写。

      董博士很少同被资助者联系,他即没有被资助者的名单,也没有总共的资助数目,对资助成果不焦虑不纠结,只需要轻轻松松踏踏实实做事就可以了。他认为如果花钱换得心里上的满足和别人的感恩戴德,那是一种交易,不是慈善。

      表达善意和帮助,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而是不动声色地帮到孩子的同时还要极力维护他们稚嫩的自尊,董博士做到了。

 

慈善事业面临的新挑战

      在基层工作的十几年,董博士看到和感受着中国的发展强盛,他十分敬佩习近平主席的魄力和能力,尤其是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每个村官都有自己负责的扶贫目标,效果显著。董博士欣喜地看到中国这个东方的巨人巍峨地站立起来,作为华裔他倍感骄傲和自豪。

      在新形势下,董博士和CAEEF 的团队也及时调整了工作目标和策略,他们的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孩子们的实际需要而转变。

      走出大山的孩子初居繁华的城市,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急于改变命运的特点又让他们容易听信骗子的谎言。

      没有规划的人生叫拼图,有规划的人生叫蓝图。这些大学生们的父母都是祖祖辈辈的山里人,而且他们大多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更给不了孩子做人生规划所需要的视野和见识,在孩子们的心中,只知道做裁缝和理发师就是理想的工作。

      另外社会上一些惟利是图的人利用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编造学校课程骗取钱财,有一个骗局说他们的学校不需要付费,毕业后就是药剂师,结果孩子们被骗进工厂打工。还有的英文补习班,学生交了学费却找不到学校。他们无端损失了金钱,浪费了时间,一无所获。

      董博士说,面对学生们新的需求,我们也要“精准助学”,他和CAEEF与相应的部门合作,举办各种讲座,”青春期教育”,“心理学讲座”,“职业教育”,“人际关系论坛”等等,告诉孩子们选择职业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爱好,还有考虑社会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教会年青人全方位思考的方法。而且他们请来银行的经理,外企的高管,医科大学的老师们给他们现身说法,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见识,为他们打开一个全新的职业画卷。另外告诫他们专心在大学里读书,这里有最好的老师和教材,千万不要被各种谎言诱惑迷失了人生的大方向。  

       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人生规划就是视野和见识的体现。帮助孩子们理解人生规划,教给他们如何规划,从观念上,心理上,资讯上和知识上,全面地进行指导,让孩子们走对路,选对职业是一种更加周到和有效的慈善。

      董博士还注意到,比起过去的因贫失学,现在又出现了“因富辍学”的苗头。上大学的学生寒假时回家过年,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亮出票子,尤其是到缅甸割胶的人挣了大钱,他们喝酒打麻将嘲笑那些在校的“穷学生”,告诉他们上学不如打工。董博士就请这些学生组织村里的青少年搞联欢活动,给村里的弟弟妹妹们讲解读书的重要,与“读书无用论”争夺我们的下一代。

      对这些学童,董博士不仅是经济上的支持者,还是思想上的支持者。

      对待孩子,亲生父母能做的也不过如此。

 

 

 

                                                         采访后记

      掩卷却意难平,“钱的事你们不用管,你们只管好好读书就行了”,这是我们家长对自己孩子常说的一句话,董博士却对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说出来而且一帮到底,直到女孩们大学毕业有了心仪的工作;不去触动他们心里的疤痕,给他们保留自己的尊严,董博士又疏远着被帮助的孩子。

      “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董博士做慈善做得从容潇洒,他对慈善的认识和作为令人感慨。

注:原载《华人》2018年第一期

《漂泊为歌剧  追梦走天涯》

作者:郭俊丽

      著名歌剧艺术家孙禹为了让民族歌剧走上世界的舞台,漂泊欧美二十载。他有过饿着肚子徘徊荷兰街头的困窘,有过在捷克被打耳光的耻辱,有过试图跳下六楼结束生命的万念俱灰,有过国际声乐大赛的屡败屡战,有过求职三十几次失败的落魄,可以说是历尽苦辛四处奔波。

      这些孙禹都挺过来了,他从人生的低谷艰难地攀登,二十年后终于站在了世界歌剧艺术的巅峰。他回顾说:“我每一天都在快要放弃的时候,咬着牙对自己说,你要相信自己,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吃了很多苦。我感激自己那个倔犟,感激自己的一根筋,感激自己性格中的血性。在终于站在国际歌剧舞台上接受大奖的时刻,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告诉自己‘天道酬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孙禹为了痴迷的歌剧之梦,从未停止过他泣血般的奋斗。

      “性格即命运”,孙禹骨子里的强悍和超人的坚韧铸造了他独特的人生,也注定了他梦想成真。

 

国际赛场  万千磨砺

      “你千万不要给我机会,你要是给我机会,我就告诉你,歌还是可以这样唱,这种如长江如大潮,这种波澜壮阔的东西,可以用声音来表现啊”,孙禹对歌剧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痴迷,他行路万里四海为家只为找到这样一个向全世界展示歌剧魅力的机会。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孙禹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当年不识简谱的孙禹被弟弟-著名歌唱家节目主持人孙国庆戏称为“简谱债”。

      1987年在北京的国际艺术节上,孙禹扮演《原野》男主角仇虎轰动了国际歌剧界。从不识简谱到登上中国歌剧界的高峰,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努力和勤奋,才能跨过了这样的鸿沟,这是他结缘歌剧并苦恋歌剧的九年。

      然而初试牛刀就执掌牛耳的孙禹并不满意,“如果能在世界舞台上表演中国的歌剧,那将是更有意义的事情”,“只有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在我的有生之年,我真正的梦想是能为民族歌剧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事”,心中装载着一个更大的梦想,孙禹踌躇满志地出发了,在那一刻他并不知道等待着他的是什么,但是他的热血性格决定了他只管前行。

      1989年三月,孙禹跨过太平洋就读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他很清楚作为中国人,想要在歌剧起源地崭露头角,必须参加国际大赛拿奖。在学校的资助下孙禹首次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声乐大赛。

      孙禹在高手如云的舞台上引吭高歌一曲后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听着观众的掌声,我肯定得奖啊,我都在想象着升国旗的辉煌了,结果咣一下给刷了,从天上摔到地面,”之后的几天孙禹浑身发热,夜不成寐,万念俱灰,后来是评委的一番话扑灭了孙禹心头的怒火,他说:“孙禹,你是一名杰出的男低音青年歌唱家,但是你的路还很长,唱西方的东西,在西方的歌剧发挥你的才干,你必须要优于本土歌唱家三到五倍。”

      就在孙禹准备返回美国的学校时,一个好消息从天而降,两周后在奥地利即将举办国际歌剧大赛,反败为胜的机会就在眼前,孙禹不舍得放弃,可是他已经囊中羞涩,吃饭的钱都没有了。走还是留?望着商店橱窗里的香肠面包吞咽着口水,他徘徊在荷兰街头寻找机会。

      一家名叫“国庆”的中餐馆就在眼前,孙禹推门进去,冷清的餐馆里只有老板娘在打毛线,孙禹开门见山地说要打工,老板娘打量着他说;“我们生意不好,不需要雇工。看你穿得干干净净的,也不像个打工的,说说你怎么了”。

      听完孙禹的经历,老板娘十分同情但是她说要等丈夫回来才能决定。那几个小时的等待就像是过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到了晚上孙禹又来到“国庆”餐馆,一个小个子的温州人-黄老板从厨房里走出来:“你什么也别说了,我都知道了。我们楼上有职工宿舍,你可别嫌脏。开餐馆不怕你吃,我们吃什么你吃什么”。

      孙禹吃住在餐馆,要干活不让干,每天苦练参赛的歌曲。临走的那天,黄老板递给孙禹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千荷兰盾。孙禹感动地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们萍水相逢。”黄老板告诉他:“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也就客死他乡了,你不一样,总要有人为我们中国人争光,所以我要帮你。”

      带着为同胞争光的使命,孙禹拼尽全力通过了比赛的初试。在第二天四分之一决赛的名单中孙禹上上下下找了好几次,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再次失败让他的精神濒临崩溃,孙禹孤独地一个人喝下了一瓶白酒,吐得翻江倒海。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卷铺盖卷回家,从此不再参加国际比赛,因为我根本就不可能拿奖”。

 

事不过三   屡败屡战

      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的孙禹在导师威廉姆.锐的鼓励下重新振作起来,他反思失利的原因,更加刻苦努力,他许诺自己“事不过三,一定要再试一次”。

      数月后孙禹再次参加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以伊丽莎白女王命名的皇家歌剧大赛。在皇家歌剧院里孙禹发挥出色,赢得了观众热烈的喝彩,但是仍处于以前失利的阴影中,在宣布比赛结果时孙禹感到自己的身体开始往下出溜了,紧张得搓着双手。在最后一秒,孙禹听到了自己的名字:中国,孙禹。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假的?不是做梦吗?就像是范进中举他掐掐自己试试疼不疼。

      在决赛中孙禹以一曲“国王咏叹调”征服了皇后,评委和观众,经管他拖拍了一小节还是赢得了大赛的第二名。由于他出色的演唱获得了女皇的赏识和观众的追捧,孙禹还获得了观众金奖和伊丽莎白女王特别奖。终于孙禹站在了梦寐以求的领奖台上,这时奇迹发生了,观众齐喊:“中国,孙禹,中国,孙禹”。孙禹百感交集,泪水控制不住地流淌下来。他不想观众看到他流泪,就用那捧鲜花遮住脸,转过身去。

      孙禹走过了事业的寒冬,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此后,孙禹参加了众多的国际大赛,在法国,西班牙,日本,美国等一系列歌剧比赛中接连获得最高荣誉奖,艺术大奖等殊荣。

      1992年美国歌剧院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排演《原野》,歌剧院的执行总监普林斯顿邀请孙禹参加男一号仇虎的竞选。他告诉孙禹:“我们要排演你在北京国际艺术节上演的《原野》,男女主角选好了,歌剧就成了。你别大意,我们要在全美海选演员,你一样要通过考试。”

      孙禹凭借着实力过五关斩六将,在一百多个竞选者脱颖而出争取到了仇虎的角色。1993年1月13日,孙禹主演了这部建国以来唯一一部走向世界的中国歌剧,圆了他海外漂泊的梦想。

      孙禹的演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誉为“演与唱无一不精的国际级歌剧艺术家”,“孙禹那巨大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嗓音,证明了他的歌唱造诣和潜力,可与已故的保加利亚世界男低音鲍里斯.克里斯托夫媲美。我已经没有更高的词语来形容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歌剧艺术家。”

      同年孙禹拿到了皮博迪音乐学院的毕业证书。

      本以为锦绣前程就此开启的孙禹却在现实面前再次碰壁。

      孙禹开始在纽约找工作,没想到“经纪人连理都不理你,你演个《原野》算什么?你所有的演出剧目都得拴在腰带上,琳琅满目才有底气。试唱时刚唱了两句,院长就说谢谢你,下一个。你就得赶紧下台,再去另一家试试。”不信邪的孙禹跟自己说我要考五十次。到了三十次面试都以失败告终的时候孙禹心里没有底了,他的父亲说:“你看看吧,如果实在不行,我们给你凑点钱开个餐馆吧。”

      听后孙禹特别愤怒,他发着狠说:“我告诉你,美国不缺开餐馆的,美国缺唱歌的,我一定要在美国唱我的歌剧。”

 

求职心切  再荡谷底

 

      孙禹决定要到歌剧真正的发祥地欧洲去寻找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1993年孙禹再次开启了他追梦的漂泊之旅。

      孙禹首先来到了捷克首都布拉格,这里的国际民族歌剧院是世界一流的,每一名歌唱家都以在此高歌而荣耀。

      第一次登台,孙禹就以歌剧的咏叹调赢得了院长的青睐,他当即决定由孙禹演出歌剧《唐璜》的主线人物莱波莱略,他问孙禹:“你唱过吗”,有过几十次求职失败的孙禹太想拿到这份工作,他撒谎了:“我演过多场”,孙禹拿到了这份演出合同。

      《唐璜》用古意大利文写成,艰深晦涩佶屈聱牙,尽管孙禹夜以继日地背诵歌词台词,但是他很快就发现靠短期内的死记硬背一种语言是痴人说梦。彩排开始了,维也纳著名的大导演汉斯来了,骑虎难下的孙禹硬着头皮登台演唱,毕竟是第一次演唱这部歌剧的孙禹乱了阵脚,念台词时竟然抢先了一步。于是孙禹被院长叫到了办公室,上来“啪”就打了孙禹一个耳光,“我打你说谎”,接着又是一个耳光打过来并喊道:“你根本就不是一个职业的歌唱家。”

      孙禹听了这句话就决定自杀谢罪,“我还活什么劲?第一,这是个巨大的耻辱。第二,圈子里传出来怎么办?你没有这个能力。第三,一个国家歌剧院的院长说了这话,名声坏了,以后谁还敢用你?”

      孙禹站在六楼的公寓里想着怎么死,“死就这么难吗?跨出去不就行了吗?六楼足以把我摔死。”

      在这个生死关头是孙禹的室友救了他,他骂孙禹:“你是个胆小鬼,懦夫,作为一个真正坚强的男子汉,再苦的苦果也要自己吞下去。”

      孙禹如梦初醒,从此后他以一个职业艺术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如果一部作品不能做到倒背如流,即时演唱得再好也不能登台表演。

      孙禹再一次从谷底爬起,这次的耻辱让他成长成熟起来“向死而生”。

      听过孙禹唱歌的一个评委推荐他到德国萨尔布吕歌剧院应聘,孙禹得到了这个工作机会,他格外珍惜,加倍努力。歌剧院排演《露露》,孙禹饰演剧中的一个小混混,要用柏林口音说出大段的台词,导演就在柏林长大,又以严厉著称。孙禹拼尽了全力背歌记词,以地道的地方口音和细致入微的表演,折服了导演,在庆功宴上对孙禹赞誉有加,并盛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孙禹没有辜负好心的餐馆黄老板的期望,为中国人在歌剧的故乡争得一席之地。几年之中,他以出色的演唱成为了这家剧院的台柱,共演出了16部歌剧。

      后来孙禹又到奥地利,意大利等歌剧院参与演出,吸吮着欧洲歌剧演唱的精髓,他的演技日趋沉稳精湛,期间获国际比赛大奖无数。德国主流媒体《莱茵报》这样说:“万万不曾料到,这个来自中国的孙禹,塑造的沙皇,在精神分裂与杀人后自责的癫狂中,将角色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又丰富多变。”

 

羽翼丰满  一飞冲天

 

      2000年孙禹载誉归来,回到三十几次拒绝给他工作的美国。

      孙禹参加了在纽约举办的国际瓦格纳声乐大赛,成为第一个获得金奖的中国人,好评如潮。

      当年投资《原野》的普林顿先生听了孙禹的演唱后激动地说:“你以前是一个声音条件很好的青年歌唱家,经过欧洲八年的磨砺,让我听到了一个成熟的,用歌声展示艺术的歌唱艺术家。你能否在下周三到我们国家歌剧院给多明戈先生演唱?”

      多明戈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时任美国华盛顿国家歌剧院的院长。孙禹的机会终于降临,他精心准备了五首咏叹调,来到多明戈院长的办公室。原本坐着的多明戈听着孙禹的演唱,他慢慢地坐起身,最后站了起来鼓掌,连说三声“太好了。”

      孙禹拿到了世界一流歌剧院的五部演出合同,并有幸与心中的偶像多明戈先生多次同台演出。

      回首往事,孙禹感慨万千:“你做到了别人都不愿意做,甚至一切似乎都结束了,跌倒了爬不起来的时候,你还在往前走,总有一天你会修成正果。”孙禹就像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悟空师徒终于走到西天取得了真经。

      孙禹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音乐家是有祖国的”,孙禹带着积累了二十余的经验和在欧美学到的理论技艺回归祖国,为发展中国的歌剧事业尽一己之力。

      2007年到2009年,孙禹在内蒙古歌剧院,上海歌剧院和国家大剧院领衔演出了歌剧 <成吉思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人民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评价他的演出“孙禹塑造的成吉思汗,再现了八百年前统一蒙古的一代天骄,那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柔肠似水的博大情怀,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这位英雄,那种对草原对苍生潜藏于内心的热爱与关怀,那长达十五分钟的咏叹调《天问》,是至今为止我国声乐史上难度最大,声音最宽,时长最长的一首咏叹调般的叙事曲。这部歌剧以大量而丰富多彩的草原合唱元素,让交响乐艺术充满了声乐独唱与合唱的魅力之外,并开创了交响乐‘声乐化’的新纪元。”

      孙禹高大魁梧的形似神似的形象,让人惊讶他是否真的具有蒙古人的血统。

      漂泊的游子终于回归,他正在为祖国的歌剧事业“挽弓射大雕”。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目前国家一级演员,供职于中国煤矿文工团并担任总团声乐艺术指导的孙禹对自己的歌剧事业充满了信心:“像我们这个男低音声部,人们都说五十岁才刚刚开始。我现在就是刚刚开始。”

 

呕心沥血  文学梦圆

 

      孙禹这样描述他的人生:先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上了“贼船”,下不来了。文学是业余爱好,又是父母的耳濡目染,“在劫难逃”。故歌唱是我的妻子,文学是我的情人。

      至此我们已经见识了孙禹对“发妻”爱的坚贞和一往情深,孙禹对他的文学“情人”同样是浪漫诗意,用心血书写着心中的激情爱情和深思彻悟。

      孙禹的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文学杂志的编辑,可称是文学世家,自小他就在妈妈的

      ”恩威并用”下背诵了《朱之家训》以及大量的唐诗宋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孙禹儿时的记忆不时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是妈妈的爱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为他今后的文学写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不仅如此,孙禹从描红到颜真卿再到柳公权,又是妈妈的的预见,让孙禹尝到了“一个男子,字若写得好,无疑,潇洒飘逸”的味道。

      孙禹在 “温故乡愁”中抒发着对已故母亲的怀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只是这么谈谈的一句,便像一滴晶莹的露珠,徐徐落下,陡地碰响了我心底里的金色竖琴,瞬间撩动起我记忆的深湖中,那一层层对母亲无尽思念的涟漪。。。。。”

      如今孙禹已经是中国作协的成员,可谓是子承父业,已经著有百万余字的小说,散文,评论,歌剧和电影剧本,在国家级的期刊杂志社,出版社出版。如长篇小说《悲剧英雄》,《黑蝴蝶》,漂泊英雄》,中短篇小说《诞生》,散文集《大家闺秀》等。其中的《悲剧英雄》荣获中国作协与煤矿作协共同举办的长篇小说“乌金奖”,《为神父祈祷》入选《中国作家》杂志社“建国以来优秀散文系列”,《悬崖土陶》荣获《散文选刊》2013年年度奖,中篇小说《残阳如血》荣获台湾《联合文学》全球华人华文征文首奖。

      此外孙禹还创作了剧本《杨靖宇将军》,《成吉思汗》以及《开国领袖毛泽东》等歌剧和影视剧本。

      自从孙禹二十八岁就获文学大奖以来,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停地体会人生,思考人生,描写人生,可以称为勤奋的多产作家,因为他不相信“天才”,他说:“天才,是最靠不住的东西。一个再天赋异秉的人,终日躺在昨日的阳光下,享受着微风的轻拂,鲜花的芳香,那温柔的灵感绝不会光顾。”

      孙禹的《黑蝴蝶》描写了主人公-一个来自中国的歌剧演员在德国的一间小公寓里与一个纯真乐观的舞蹈演员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故事以女主人公因病去世结尾,孙禹写道,“在寒冷刺骨的空气中,那个高耸入云的焚尸炉口正欢欣鼓舞地朝着浩渺的天空狂吐着骨灰,那一层层争飞的骨灰一挨涌出炉口,瞬间变成无数只遍体漆黑的蝴蝶,它们扶老携幼,沉着从容,煽动着巨大的翅膀,在傍晚时分,那沸沸扬扬的瑞雪中,奋力旋转飞舞,腾飞着。。。。。”

      孙禹体验着男主角心中的悲伤悔恨,他深入其中难以自拔,常常不能自己地“写得浑身颤抖,甚至不可抑制地失声痛哭”。

      孙禹就是这样蘸着自己的泪水和心血写成了一部部感染人心的作品。

      不论是钟爱的歌剧,还是融入血液里的写作,孙禹都拼尽全力,努力到极致,他戏称自己是“一根筋”,专注地狠狠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要想成为不朽,其代价是生命。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你走的是一条别人无法走的路”,孙禹的胞弟孙国庆这样评价哥哥的歌剧演唱和文学创作之路。

 

注:原载《华人》2018年第三期 

 

《为了爱的传递 ——记纽约人寿优秀业务员姚惠莉从业九年回顾》

· 报告文学 ·

 

郭俊丽

 

      人寿保险是以保险人的寿命为标的,且以被保险人的生存或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身保险。购买人寿保险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为所挚爱的家人特别是年幼的孩子购买一份安心和维持生计的费用,是充满着爱和信赖的无私的高尚的行为。

      这也正是纽约人寿保险圣地亚哥分公司优秀业务员姚惠莉(Helen Feng)对这份她热爱工作的理解和动力。从业近十年来,姚惠莉努力工作,在这片充满爱的田野里辛勤耕耘,连续七年获得纽约人寿的优秀业绩奖。2016年她荣获了公司最优秀的业绩奖,并第一次成为世界级的百万圆桌会员。

 

未雨绸缪   安心坦然

      人的一生,充满了变数和无常,没有任何人可以预知未来。

      于是,当难以预料的暴风骤雨来临时,保险就是一把保护伞,为风雨中的人们提供庇护,替这些人遮风挡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早在姚惠莉赴美前她就感受到了这一点。

      1998年姚惠莉拿到了赴美读书的签证,她不仅要准备学费,还要应对未卜的前程,希望能多带些钱以备不时之需。这时她的朋友告诉她可以把姚惠莉以前买的保险退掉,就能拿到了一笔钱。姚惠莉几乎忘记了多年前跟着朋友起哄一样购买的人寿保险,在她需要钱的时候钱就来了。她告诉记者,我真是幸运,说实话如果那个时候没有买保险,花钱大手大脚的那笔钱也早就花掉了。

      姚惠莉一个同学的父亲患重病住进重症监护室,每天一万元的费用使这个家庭不堪重负,而且患者没有任何医疗和生命保险。迫不得已家人拔掉了老父亲维持生命的管子,那是锥心的痛,是无奈悲伤的选择。

      今年二月份,姚惠莉的一个客户患癌症去世,留下了老公和一个12岁的女儿。由于她购买了人寿险,她的家庭就不会因为她的突然离世而惶恐不安,她的孩子也有了长大成人的经济保障。看到客户的家人可以安然渡过失去亲人的痛苦和难关,姚惠莉倍感欣慰。

      所以说是否拥有保险,对于幸存者来说,他们的心态截然不同。没有保险的家人,既要忍受失去亲人的悲伤,又要面对陷入经济的困境,是雪上加霜的双重灾难,而且迫不得已终止家人生命的事情还在发生着。

      姚惠利莉告诉我们,保险能做到不出事锦上添花,出了事雪中送炭。投保的人群大多为年轻的父母,希望给年幼的孩子一个生活的保障。另一类人群是年长者,希望留给孩子一份办理自己后事需要的费用,不给他们增加生活的负担。一张保单满满都是投保人对家人的爱和亲情,这样即使投保人万一离去,却还能继续为家人提供衣食温饱,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也是人寿保险的意义和投保的初衷。

 

保险是最难做的生意

      2008年工商管理硕士毕业的姚惠莉经过三次考试拿到了经营保险业的资格证书,走进了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大门。其实姚惠莉并不是保险业的新兵,早在1997年她就是中国人寿公司深圳分公司的员工,而且拿到了公司业绩的第二名。

      但是美国的保险业不同于国内,尤其是英语的熟练程度欠缺的姚惠莉还是忐忑不安。第一次同经理谈话,经理问她一个月的业绩是多少?姚惠莉脱口而出“一个月完成三张保单。”实际上这是她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时的目标,完成三张单才是合格的业务员。

      这许诺的三张单去哪里找呢?

      已经皈依基督教的姚惠莉回到家中向神祷告:“神啊,如果这是你给我的选择,我的目标就交在你的手中”。尽管她心里没底,但是有神的依靠,她安静下来。很快就有教会的姐妹打来电话,要她去洛杉矶聚会。正好她的老公有事不能相陪,第一次开长途的姚惠莉壮起胆子一个人开车参加了聚会,拿到了第一张保单。在回家的路上,她记起有一个朋友住在 Carlsbad 附近,就顺路去看望。不成想那个朋友知道她刚刚入行,马上“拔刀相助”买了二张保单。仗义的姚惠莉不顾自己的需要,告诉朋友你买一份保险就够了,硬是推掉了到手的生意。

      就这样第一个月结束的时候,姚惠莉简直不敢相信她卖出了十六份保险,拿到了公司新人业绩的第一名。

      尽管开局顺利,姚惠莉很快就遇到了事业发展的瓶颈,接下来的日子多了忧愁。家人说,看你做完了亲人和朋友,你还能做谁?不如好好找一份工作来的踏实。教会的姐妹也警告她不要在教会里谈保险。有一个月姚惠莉经历了七张保单的取消和退保。

      保险的生意是世界上最难做的,因为客户购买的仅仅是一张纸的承诺。但是不服输的姚惠莉一边向神祷告,一边在心里发誓,要奋斗,要勇往直前,要有爱人的心,就像爱家人和教会的姐妹一样爱客户,以一颗真诚的心帮助他们。乐观开朗的姚惠莉没有在困境前退缩,她更加勤奋地工作,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每一年都给自己定下再进一步的目标,一直稳步向前走到了今天。

 

朋友们的“黄页”

      姚惠莉是个经历丰富走南闯北的人,从新疆,天津,北京,深圳到美国,她一路走来没有停歇。对“出门靠朋友”这句话她的体会最深,受益也最多。

      刚到美国时姚惠莉举目无亲,是朋友到机场接机,是朋友帮她安排住处,是朋友带她指点她找工作,是朋友给她介绍男朋友。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朋友的聚会赶走了她的孤独和寂寞。她深知对于远离家人的海外游子们来说朋友意味着情同手足,意味着大家互相提携和精心呵护。如今在圣地亚哥小有名气的姚惠莉对朋友那叫有求必应,电话保持24小时开机,以备有人需要她的援手。从家庭和餐馆的设计装修,到买房买车,从给朋友介绍对象到帮助孕妇找医院做检查,她既是陪护又是翻译,忙得不亦乐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家的“黄页”,有了问题都找她。有时遇到姚惠莉也不知道的,她也不放弃而是求助朋友,要来信息再转给需要的人。如此一来,真诚热情的姚惠莉赢得了“大姐大”的称呼,她就像是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的客户和朋友。

      姚惠莉说起一个故事,有一个客户给她的宝贝儿子买了一份保险。当她的儿子要结婚用钱的时候,儿子打电话给我,说是妈妈告诉他的,急用钱时可以找我解决。我马上给他办理了借款事宜,当他收到钱时,高兴地说,好快呀,三天就到账了。今天,有事业有家庭有孩子的这个小朋友也成为了我的客户。

      姚惠莉还说起另一个故事,有一位客户,实际上不是我的直接客户,找她的代理人找不到,电话也没人接,公司就把电话转到我这里,当我得知她急需用钱时,就帮助她向公司解释,并帮助她办理了保单借款,利用公司的特别服务,第二天借款就转到了她的账户,她即惊喜又感激。有同行提醒我,不要管闲事,对你又没有什么好处。可是在别人需要帮忙的时候我是一定会帮的,一如朋友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日子伸出的援手。

      从业十年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姚惠莉的朋友自然就很多,她的客户也就更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处何方,这都是人类共同遵守的普世信条。

 

爱由敬生 心中的英雄

      初到美国时,姚惠莉错过了学校的开学时间。在等待的日子里她在一个台湾家庭做家务。有一次能干的姚惠莉做了一桌子美味佳肴招待她家的客人。等她忙完了来到餐桌,客人们竟然吃完了所有的饭菜,没人想着给她留一份。自小在父母和哥哥姐姐呵护下长大的姚惠莉好委屈,一个人躲起来哭了很久。她多么需要一个家,一个有人惦记和心疼的家。

      人们常说,女人的爱情大多源于崇拜。让姚惠莉崇拜不已的人就出现在她最需要亲情的时候。

      在姚惠莉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教会姐妹告诉她一个来自中国的残疾人留学生冯钟盟的故事,并拿来了一本书《寻梦者》,其中的一篇文章就是写的冯钟盟。

      冯钟盟自小患有小儿麻痹,双腿无力,要靠拐杖才能行走。八十年代初期,他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超过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校录取,就是连工厂的大门也对他紧闭。他失望愤怒,给高教部长写信,去省教委静坐抗议,才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然而大学毕业了,他仍然因为同样的原因不具备报考研究生的资格,多年的备考努力付之东流,工作更是没人要。

      冯钟盟再次向命运抗争,拿到了美国大学一年的全额奖学金去书读深造,但是面谈时签证官却五次拒签。不向命运低头的冯钟盟又第六次去了美国的领事馆,才“修成正果”,飞到了大洋彼岸。

      在美国生活,没有车就是没有腿。到美的第二年,奖学金没有了。为了早日开始工作,冯钟盟要学会开车。第一次开车他的腿没有力量也不听使唤,他的脚放到油门上就一直踩在那里,没法移动踩刹车,直到车撞到了停在路边的垃圾桶才停下来。可是他需要挣钱交学费,他必须学会开车。第二次他又坐进车里,用左手扶住方向盘,右手提起腿,把脚放到刹车板上,车慢慢地停住了。

      在停车场他独自练习了两周,他的手与腿可以熟练地配合了。冯钟盟仅一次就通过了路考拿到了驾照,他终于可以与常人无异了。

      文章中还介绍了冯钟盟如何与命运决战的诸多故事,让姚惠莉即感到震惊又充满了敬佩。在她看来,这个身残却志坚的冯钟盟才是生活中的强者,他的顽强不屈和聪明智慧是超乎寻常的,是她心中真正的英雄。

      开始时在纽约的姚惠莉与在洛杉矶的冯钟盟靠着电话联络,他们无所不谈,有一个月竟然打了八百美元的话费。四个月的交流后,他们决定见面。1999年的圣诞节,姚惠莉飞往洛杉矶。在机场,送她的姐妹告诉她:“你如果有哪怕一丝的不情愿就马上飞回来”。可是很奇怪的是,在登上飞机的一刹那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你是去结婚的。

      看到冯钟盟的那一刻,姚惠莉就像是纯真的少女见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掩饰不住满脸的笑容。然后他们一起去餐馆吃姚惠莉喜欢的面条,在排队等待的时候,姚惠莉感到人们注视他们的目光,可是她一点点也没有感到不自在,还是一直笑,就像是见到了久违的亲人。

      很快姚惠莉和冯钟盟登记结婚,两个信了主的人一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如今他们的儿子一个16岁,一个14岁,时光飞逝,冬去春来,他们依旧相敬如宾,恩爱如初。

 

 

(注:美国《华人》杂志2017年3月首发)

专访《心手相連, 讓世界充滿愛》

--全美華人文化教育基金會ACCEF十年風雨路

作者:郭俊丽 

        “多幫助一個因交不起學費而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多幫助一個清貧學子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十年前就是這樣一個既簡單又切實的信念和理想,將聖地牙哥一群愛心人士彙聚在一起,成立了全美華人文化教育基金會(American Chine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以下簡稱ACCEF)。自2004年成立以來,他們奉獻出時間,精力和金錢,盡心盡力投身于慈善事業。許多的參與者即是義工又是捐助者,他們不僅不收酬勞,為了讓捐款的每一分錢都能交到受資助人的手裏,而且還常常自掏腰包,承擔著慈善工作中產生的成本,經常就是工作餐的費用大家分攤,通訊和交通旅店費用由經辦人自付,連資助人與受助學生之間的通訊郵費也是義工自付。

      十年來這些志願者們默默地奉獻,無名無利,無怨無悔,不求聞達於人,但求幫助有需要的學子們。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動容,令人肅然起敬,令人感慨萬千,他們的言行舉動,無不闡述著這樣四個字:大愛無疆。

 

      第二屆理事會成員(自左到右):何紹義,曾晶,李峴(第二任理事長),周甯芸,高瑋,常萱和黃青(會長)。

 

一切都是為了失學的孩子 

       2004年ACCEF 的創會及現任會長黃青偶爾在中國共青團基地扶貧計畫的網站上發現了兩個令人心碎的孩子,兩個孩子家在廣西百色,楊正海,當時才六歲,父親病逝,母親改嫁,他與七十歲的奶奶相依為命。米丙仙,當時十一歲,父親因築路事故早逝,為父親治病的債務壓得一家抬不起頭。照片中的他們貧寒無助,茫然麻木,面臨著失學的處境。那憂傷的面孔緊緊地抓住了黃青的心,他立即決定資助包括楊正海和米丙仙在內的四個孩子上學。

      幫助了四個孩子並不能讓黃青心安,網上還有那麼多交不起學費的孩子依舊讓他焦慮,於是他發動了公司裏的八位華人科學家,與國內的助學團體“心守家園”合作,資助了二十二名廣西貧困山區的學生。

      黃青說:“剛開始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多幫助幾個孩子上學,再有就是希望我的兩個兒子知道在國內還有上不起學的孩子,讓他們知道感恩現在的生活,並在慈善的環境裏長大,學會幫助別人。”

      在捐助過程中,黃青發現了更多的孩子因為貧窮而失學,等待著更多人的救援,但是在聖地牙哥以至加州竟然沒有華人慈善組織,使他們的捐助行動十分不便。不能因此就放棄了幫助可憐的孩子們,黃青和他的同伴們開始了ACCEF的籌備工作。

       那一段時間,黃青向所有他認識的朋友反復遊說,不厭其煩地宣傳慈善理念和需要救助孩子們的故事。他的無私和執著感動了許多人,漸漸地聚集了一批人。

       2004年6月,ACCEF 召開了第一屆會員大會,19位創會會員以民主的方式,選出來第一屆理事會(周甯芸,李峴,常萱,施曉勤,黃青),並確立了基金會的宗旨:弘揚中華文化,傾力愛心助學。

      同一個信念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從此這些志願者們走上了十年風雨助人之路。

愛心鑄就彩虹橋

       2005年廣西百色市淩雲縣雜福村的小學在一場暴風雨中坍塌,原本就破爛不堪的讀書場也地不復存在,孩子們去哪里讀書呢?沒有人知道。ACCEF第一屆理事長周甯芸周大姐是首位到廣西農村探訪的義工之一,她和其他志願者們得知此事後,每人幾十元幾百元地湊出來一筆建校款,放了半年假的孩子們又回到了嶄新的校舍(圖片)。從這第一個美華學校開始,ACCEF到目前為止已經幫助籌建17所學校。

 

      可是還有更多的孩子們要每天翻山越嶺步行幾個小時才能坐在壁不遮風簷不擋雨的學校(圖片),還有更多的孩子就在樹下用石塊和木板搭成課桌椅讀書,到了寒風刺骨的冬天,他們只能躲在家裏,等來年春暖花開才能重新上學。孩子們的境遇讓ACCEF的義工們感到心酸。 

      在綿延貧困的大山裏,幾百塊錢的學費不知難住了多少想上學的孩子。 ACCEF的志願者們發動他們的親朋好友加入幫助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活動,許多經他們救助的輟學孩子回到學校,考上了初中,高中以至大學。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第四任副理事長黃卓婭領頭建立了“彩虹計畫”的工作模式,即一個資助人或一個家庭資助一個學生,他們之間直接建立通訊聯繫,不僅幫助孩子交學費,還給予他們人生的指導以及心理諮詢的工作。是愛心將這絢麗的彩虹連接著太平洋兩岸,給一千多名貧困中的孩子送去溫暖和希望,由此改寫了他們人生的篇章。邵暢同學高三複讀了一年,她的資助人不但要照顧自己的孩子讀書,同時也在資助邵暢弟弟讀高中,但是他們還是支持邵暢複讀。而好學的邵暢也終於拿到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圖片)。

 

      期待著大學圓夢的高中生們,經過寒窗苦讀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還是有人為籌措大學的學費而苦惱,竟然有一個母親因為拿不出學費覺得愧對孩子而懸樑自盡。不能讓這樣令人痛心的情況再發生了,ACCEF由此開啟了一個“大學生救助活動”,即由ACCEF 資助的高中生如果考上大學,品行端正,家境貧困的,都可以申請一次性5000元人民幣的獎學金,用以支付他們開學時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這樣他們進入大學後就可以申請學校的各種獎學金和國家貸款,這個活動幫助他們邁出人生關鍵的一步。

      此外ACCEF還有眾多的精短助學項目,2012年他們接到國內義工發來的“為美華文教第五所小學捐助棉衣建議書”後,緊急聯繫陳氏家庭籌集2000美金為山區衣衫單薄的孩子們提供冬季棉衣,即“棉衣計畫”。 2013年五月,他們為廣西淩雲縣的兩所學校提供250套單人課桌椅和30套六人餐桌椅,總價值9000美金。同年他們為河南省的一個小學捐贈圖書和足球籃球等體育用品。他們不僅幫助孩子,也關注成人教育,將不用的校舍建成社區文化中心,為當地居民提供閱覽書籍,學習電腦知識的場所,豐富了一些貧困山區的業餘生活。

       ACCEF 諸多專案的實施,不僅需要聖地牙哥華人的慷慨解囊,還需要國內義工們的辛苦工作。義工們為了落實一個受助學生,常常走上一天的山路,來到孩子的家中瞭解情況,務求將款項送到真正有需要的孩子們手中。家訪的工作細緻而辛苦,探訪過程中還發生過義工翻落山崖,身受重傷的事故。正是國內外幾百名義工的默默奉獻,無私付出,ACCEF的很多款項才能真正落實,捐款人的每一份愛心,才能完整地傳遞到失學孩子們的手中。

      其中志願者陸然的經歷非常特殊,他是Qualcomm的高級工程師,2010年他自願來到貴州省山區的高潮小學做志願老師,整整五個學期帶領著孩子們直到中考結束。為了讓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們增長見識和增強學習的動力,在ACCDF的幫助下,2011年陸然和學校的一位老師帶領著初二的十名學生去上海高校和公司參加了十天的參觀學習活動(圖片),並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2年全鄉中考的前六名,五個是去年參加了這次出遊活動的,目前那十名學生中其中九個都在讀高中,一次簡單的遊學經歷就直接改變了孩子們的人生軌跡,其影響遠超過活動本身。

 

      第二屆理事長李峴感慨地說,如果沒有管理團隊各部門負責人的兢兢業業及義工們的無私奉獻,再好的人生理念也只能束之高閣;如果沒有其他社團的大力支持,很難想像ACCEF 所有的活動和助學專案能夠順利展開。

 

海外遊子  心向故園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再一次將聖地牙哥的華人聚集在一起。地震當天ACCEF 就成了以會長曾晶為首的抗震救災籌款小組,籌款中心就設置在曾晶保險公司的辦公室,曾晶率先捐出了第一筆善款,並且放下了自己的生意,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組織募捐和救災的活動中。

     此後ACCEF 協同聖地牙哥其他華人社團開展了一系列的紀念和募捐活動,曾晶和理事長黃青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爭取到了一筆捐款。ACCEF 還與聖地牙哥中國人協會聯合舉辦抗震救災大型義演“希望之光”晚會(圖片)。在短短的時間裏,募集了一筆款項,他們將兩千名捐款名單刊登在《華人》週末版的報紙上,以示他們對奉獻愛心華人的衷心感激和深深的敬重。

 

      這是一次跨國界的救援行動,在ACCEF 全體成員和國內義工們的努力下,地震發生後的第十天,他們就把向災區捐獻的第一批十噸物質運送到重災區都江堰(圖片)。據《北京日報》報導,這是第一批到達災區的海外捐贈物品。聽說救災的武警官兵一連幾天吃速食麵以至於到了嘔吐的境地,他們買來大批的蔬菜水果以及生活用品送到搶險的戰士手中。大量受傷的災民急需手術治療,但是醫院也成了危房,救治傷患都只能在大街上搭建的地震棚中進行,醫院急需手術器械和消毒設施。根據醫生們開出的需求名單,基金會先後購買了四批醫療器械,有心電儀,骨科手術器械和兩套紫外線消毒設備並立即送到重災區的什邡市急救醫院。當前線的醫生告訴他們在帳篷中的五十多次手術無一感染時,ACCEF的所有志願者和捐款人都感到由衷的欣慰。

      國內的義工們全力以赴奔波在救災的前線,將一批批災民們最需要的物資送到他們的手中。成都的義工負責人叫朱江,他自己開著一個電信器材商店。震後的日子裏,他停下了自己的生意,帶領著店裏的七八個年青人忙碌在救災的前線,為了購買災區所需的物資並運送的災民手中,他們跑到了青海和四川的邊緣,在餘震不斷,坍塌危險的山路上奔跑,硬是跑壞了一部自己的吉普車。

      正是有無數個像朱江這樣的義工,ACCEF 才能將聖地牙哥華人對受災同胞的救助落到了實處,完成了華人華僑幫助骨肉同胞的心願。

      此後的六年裏,ACCEF 沒有忘記那些在地震中失去親人的家庭,他們繼續給予倖存者們以多方面的幫助:一個小學老師,地震時他撐著門,讓孩子們跑出去,他卻沒有出來。ACCEF 馬上給他的太太一萬元的資助,去家裏看望,幫助她找工作,並跟蹤幫助她五年。還有一個老師,情急之時把一個學生壓在身下,孩子得救了,她卻永遠地離去。 ACCEF 得知後,立即派義工去家裏看望她未成年的女兒,提供經濟上的援助,關注女孩的成長,並承諾任何時候都會為這個失去媽媽的孩子提供幫助。一個失去父親的小學生張興雨如今已經上高中了,六年來她一直在ACCEF 的資助下讀書,她寫道:“ACCEF每個學期都給我送來獎學金還有書包文具,國內義工四川的負責人朱江叔叔常常鼓勵我,告訴我要堅強。我慢慢的變得自信和開朗起來,感到心中又充滿了溫暖,看到了希望,生活不再灰暗”,“沒有地震,我不知道還有那麼多好心人在關注著我們,真心感謝那些幫助我的人們,我不會讓你們失望。”

      在ACCEF 和當地政府的共同出資下,一個擁有四座教學樓,圖書館和

      宿舍的學校重新建起,孩子們回到了更加堅固和安全的校舍讀書。

      ACCEF 經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通過這次成功的救援活動,他們迅速成長並名聲遠播。

 

聖地牙哥華人的“春晚”

      自2006年起ACCEF 共舉辦了八場“心手相連”新春慈善晚會,人稱聖地牙哥華人自己的“春晚”,它深受廣大華人的喜愛,以至於每年都一票難求,成為華人迎新春過農曆新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唐可春,張宏躍,張偉榮以及劉連祥擔任歷屆導演的新春慈善晚會不僅喧鬧了聖地牙哥農曆新年的節日氛圍,更為基金會搭建了一個對外宣傳溝通的管道。

      基金會第二屆理事長李峴告訴我們,“這不是一台單純的文藝演出,它是富有愛心的人展示人性善良與仁愛的舞臺,是基金會一年一度向支持它的父老鄉親們做彙報的舞臺,是在異國他鄉為本民族的文藝愛好者搭建的文化舞臺。”

      在ACCEF 成立之初,他們就有一個願望,將聖地牙哥華人的文藝團體聯合起來,通過集體的力量,展現出華人在美國的精神風貌,並搭建一個可以為中國貧困地區的少年兒童募捐教育經費和建校資金的平臺。2006年李峴擔任了第一屆晚會的總導演,她感慨地說,剛開始的時候起步艱難,當時的社區文化團體雖然很多,但是大多數屬於自娛自樂。所幸的是當大家瞭解到“心手相連”的命題和意義時,許多文藝團體不僅踴躍參加,並且互相配合,使"心連心,手牽手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的主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渲染。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晚會籌集到了三萬美元的扶貧教育經費。完全達成了為同胞解鄉愁,弘揚中華文化和幫助中國貧困地區兒童的三個願望。

      在第二屆“心手相連”春節慈善晚會上,他們不僅募得幾萬美金的建校款,還為聖地牙哥罕見的火災捐助了一萬六千八百八十八元作為在這次火災中犧牲的消防隊員家屬的撫恤金,這對於ACCEF 擴大其對美國主流社會的影響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013年的晚會上,他們特意請來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臂卻自立自強的少年張家志,並且與ACCEF 的青少年愛心俱樂部的孩子們座談,分享了他身殘志堅的感想和體會,他說:“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時,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還是那句話,堅持就是勝利。”由於張家志的傑出表現,他獲得了ACCEF的“勵志獎”。

      “鼓樂齊鳴,龍獅共舞,親朋相聚,舊友新知。唱出心聲,舞出手足,慈心善意,華人同慶”,李峴用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高度感慨了晚會的盛況和意義(圖片)。

 

                          播種希望和愛的種子       

       2009年ACCEF成立了青少年愛心俱樂部(YOUTH CARE CLUB),華人子弟也開始了他們自己的慈善之路,幾百個小義工們遍佈南加州的各個小學中學和高中,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幫助貧困中的孩子們。

       他們利用一切機會收集用過的啤酒瓶可樂瓶,比如學校裏的聚會,周日教堂的禮拜,收集的瓶子裝滿了車子的後備箱。他們將賣到的錢拿去幫助山區的孩子交學費。在ACCEF的協助下,他們與山區的貧困孩子結對,不僅經濟上幫助他們,還和他們通信交流,成了好朋友。第四屆會長曾晶說:“我相信這種愛心啟蒙教育會讓這些生長在美國的華人子弟們從小就學會奉獻,學會分享,學會助人,會令他們一生受益無窮。”

       在社區的不同場合和活動中,處處都有我們青少年愛心俱樂部成員的身影。他們每年都定期舉辦“才藝表演”(圖片),將門票收入作為慈善教育基金。汶川地震,他們利用中午的午休時間,在校園裏搭起臺子,為災民募捐。每年的感恩節和耶誕節,都有不同的聚會為流浪者們提供免費大餐,那些的志願者們當中就有我們青少年愛心俱樂部的成員。一年一度中國館新春佳節慶祝活動中也有這些小志願者的行蹤。他們定期到老年院義演,給老人們帶去歡樂和笑聲。在如此種種活動中,他們不僅鍛煉了領導能力,也培養了助人的理念。

       還有一個高中生,自願利用暑假的時間去中國的農村學校做英語老師,不僅收穫了助人的快樂,也更加珍惜今日他生活中擁有的一切。

       看到孩子們積極努力地助人為樂,黃青高興地說:“我們當初的願望實現了,樂於助人的思想已經融化在孩子們的血液裏,就像春天播種,到時候就會發芽開花結果。當他們長大了,有更大的能力時,他們一定會是慈善事業的主力軍。這樣有愛心的孩子,你還用擔心他們吸毒學壞嗎?”

 

挑戰與機會並存

      隨著中國全面實施中小學9年的義務教育,因沒錢交學費而失學的情況不復存在。因為農村年青人外出打工以及孩子們來到城市上學,村中的學校因生源不足而關閉,孩子們要到很遠的中心小學讀書,住宿費用又難住了很多貧寒子弟,ACCEF 的工作重點也轉移到救助這些新型失學的孩子身上。

      面對著形勢的變化,需要改變以往的做法,尋找新的專案和切入點,ACCEF面臨著新的挑戰。

      此外由於ACCEF 沒有專業工作人員,理事會管理團隊都是義工,大家在繁重的工作之餘犧牲休息的時間做著無私的奉獻,不免讓很多人感到不堪重負。再加上做慈善,大家都是新手,邊學邊做的過程中不免出現紕漏和差錯,他們的探索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但是,如今的楊正海已經17歲,黃青資助了十年的流浪兒已經中專畢業,他走出了大山,在縣城裏是一名電器的組裝,維修技工。米丙仙也讀了中專,來到縣城在中國移動手機部門工作,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儘管這兩個孩子沒有考上大學,目前的處境對於他們已經是巨大的進步,黃青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並衷心希望他們的後代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走得更遠。

      接受ACCEF 資助的學生已經有幾百人考上了大學(圖片),並且在大學畢業後一直與贊助人保持聯繫,感恩他們的無私幫助,而且他們中間不少人走進了慈善志願者的行列,參加當地的慈善機構,來到貧困孩子家中做家訪,幫助他們得到ACCEF的救助。受助的大學生謝德生說:“社會給予我們關愛,我們定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社會。待有能力之時,事業成功之日,定將關愛傳遞,給予任何需要幫助之人。”還有什麼能比這樣的結果更令人欣慰和自豪的呢?這不就是“慈善”二字的最好詮釋與最佳回報嗎?

       正是這樣的結果令ACCEF的同仁們感到振奮和自己價值的實現。在採訪結束時,他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感謝十年來所有支持和幫助ACCEF的人,是你們的不懈努力才有了ACCEF 的今天(圖片)。ACCEF的志願者們正在做著積極的探索,力爭走出一條新路。他們希望將ACCEF 辦成全國性質的慈善機構,希望走進主流社會,與美國大的慈善機構合作,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們計畫在中國貧困地區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的義工團體,建立專項獎學金支持美國大學和高中學生在夏季去中國貧困山區做義工的機會。他們已經開發出針對美國學習中文的學生做出資助的專案,而且正在研究如何開發更多更好的專案,能夠惠及更多的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深信,有了ACCEF 工作團隊不竭的激情和愛心,有了廣大捐贈人的慷慨支持和義工們的無私奉獻,將來這項授人以漁的事業將會以更完善的運作體系,在華人慈善業界,做出更卓越的成就。

   

 

两块带鱼

作者 郭俊丽     

我小的时候,春节才每个人可以买两斤带鱼。妈妈的炸带鱼最好吃,金黄色,又劲道。年夜饭时舍不得吃,就偷偷藏在兜里,准备慢慢享用。

      吃完饭就和小伙伴们打着灯笼疯跑,不小心摔个跟头,带鱼也摔进了土里,心疼得哭起来。发誓等以后有钱了,天天吃炸带鱼。

      现在带鱼满大街了,担心胆固醇太高,白给也不吃了。这个带鱼梦看来是没有机会实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