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岂知千万树,都向岁时开》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第二十一期征文

《岂知千万树,都向岁时开》

 

作者:常照

 

    说说侯方域。

    侯家先世原是贱民一族,至侯方域祖父时始贵。侯方域祖父侯执蒲乃两榜出身,官至太常寺正卿;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以进士为言官,后官至户部尚书,崇祯年间因“蜀中无大将”居然被授兵部右侍郎,又因督左良玉军而被称作“督治侍郎”。侯方域生于河南商丘,娶有元配夫人常氏。1639年(崇祯十二年)在南京结识李香君,时年方域21岁,香君16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看过一部黑白电影《桃花扇》,王丹凤的李香君,冯喆的侯方域。这部片子改编自孔尚任的《桃花扇》原著以及欧阳予倩的同名话剧,拍摄于1963年,比我年纪还大两岁。也许是冯喆前辈的演绎太过于精彩,从那时起,不管正史、野史如何褒贬作为历史人物的侯方域,我个人对于侯是再也生不起一丢丢的恨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我心目中,侯方域和唐伯虎几乎能划等号。以至于成年后,我认知中古人的玉树临风、潇洒儒雅、风流倜傥,几乎全部来自银幕上的侯方域,而这一切,都要拜冯喆先生入木三分的艺术塑造所赐。

    现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此刻我的脑海里,依然时常牢牢铭刻着电影中的这样一个场景:侯方域左手托着右衣袖,右手执一把纸扇去敲阮大铖的头,口中振振有词地喝到:

    “阮大铖,你枉读诗书啊!”

    2018年4月底,比侯方域晚到了380年,我第一次来至在秦淮河畔。那一天游人众多,到了夜晚,秦淮河上下像开锅的饺子,喧嚣异常。当年侯方域到南京,是因去北京探望羁押在牢的老爹时,受了老爹的指点而前往拜会曾在金陵任职的叔叔,乞帮忙打点官司。“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结果不期遇到了千古佳人。侯方域名列“明末四公子”,又是当年南京新文人团体复社当之无愧的老大,这些都是正史;而所谓的“明末四大名妓”却属于野史,更接近正史的应是“秦淮八艳”。然而“四大名妓”在民间似乎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些。其中,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最有名气;柳如是则是被陈寅恪大师立了传的;董小宛似乎知名度稍逊,但却是最具诗情的(董小宛本名董白,一字青莲,懂的都懂);而李香君呢?她的青史留名却是因为侯公子,因为血溅桃花扇。

    后世的相关文艺作品中,我很佩服曾在清廷任国子监博士的孔尚任敢于大胆描写前朝异类的勇气,而电影《桃花扇》所述之结局其实是最不属实的,也最惨不忍睹。历史上真实的侯李二人的感情生活基本上还算很圆满。入清后,李随侯回归河南故里,以小妾身份嫁入渐转颓势的昔日豪门侯家,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四大名妓”中李香君与董小宛的人生经历几乎像是重叠着一般。更为不幸的是,李香君后来因被方域之父侯督师发现其原身份而逐出了大家庭,被赶到侯家在城外的“打鸡园”与儿子相依为命(就传统的士大夫而言,彼时侯督师的行径当属正常)。自古红颜多薄命,李香君三十岁出头就香消玉殒,而侯方域也在度过了多情思念的半年之后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国破家尚存,侯方域能于人生鼎峰的壮年时期固不仕清,其节气难道不值得称道吗?个人觉得相比于时势造英雄的范文程、洪承畴等,侯方域在经历了大风大浪之余,真正做到了一个读书人的自敛与慎独。

    距今六年前那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在李香君的闺楼前徘徊了很久很久。眼前来往人流嘈杂,熙熙攘攘,如过江之鲫。唯独我一个人,沉闷而迟缓。我始终迈不开步走进那座小楼,不是怕对秦淮名妓的失礼,而是怕亵渎我心中的偶像侯方域。最终,我在路边吟就两首诗,掉头消失在夜幕里。那两首诗中,一首致敬侯方域和他的佳人,缅怀他们二人的遇见;还有一首写秦淮河的,给我自己,纪念我与历史的重逢。

    不枉读诗书,这是士大夫的生存底线。

    侯方域最擅长散文,在文论方面自成一家,所遗名篇不少;侯方域亦能诗词,现存诗近400首,前期多感慨时事、忧民悯乱之作,诗风雄浑慷慨,不乏苍凉之音;后期则多书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之作,诗风渐转深沉,或沉郁顿挫,或雄浑悲壮,老杜气象尽显。后人感慨侯方域的生平,其实,是在慨叹世间所有的身不逢时。

    常照旧诗曰:

《别秦淮河》

 

今日城头月,

昨夜河上船。

六朝名士录,

一代圣人言。

扇墨人添彩,

金粉自承传。

辞君三杯酒,

何时我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