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裔文学》集锦0020 李景宽和《我心空的星》作者:李景宽


长篇自传《我心空的星》,李景宽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5年2月第1版。




章节选读

 第十章  夕照灿烂(片段)

十三、李默然老师带头鼓掌

从(1993年9月)10日晚开始,到19日晚,皆是利用晚上时间,把第三稿写完了。这期间,惟有18日晚间不得不停笔,因为那天晚上艺校音乐舞蹈专业开学典礼,由我主持。

20日上午,我乘40次特别快车赴沈阳,晚上十九时四十五分抵达。李旗山接站,下榻于沈阳皇姑区林业宾馆。

21日上午,我心里没底,特意请闫清秀到我住的房间看这部修改稿,她看完后,认为剧本有突破,剧中两个人物从空中楼阁落到了实地,画家年轻时“毁画”而不是“毁容”,老女人回来“寻梦”而不是“复仇”,真实可信。听她这样一说,我心稍安。但是,心里仍然没底,怀疑她是为了安慰我,才说出这样肯定的话。

下午三时,在王继厚老师办公室讨论《夕照》第三修改稿。李默然、周虹、刘喜廷、王继厚、闫清秀、贾华、刘玉山等参加。面对众多的大艺术家,我读剧本依然情绪饱满。

可是,当我读到剧本的三分之一时,我的眼睛余光发现刘喜廷导演站起来了,在屋里来回踱步。我想:坏了,刘导演听不进去了。但我仍然坚持有感情地朗读,读到“剧终”时,屋里鸦雀无声。我心想:完了完了,没有任何反应。

这时,只见李默然老师把两手一拍,起身站起来鼓掌,顿时,屋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的眼泪“唰”地流下来了,我知道成功了。

刘喜廷导演第一个发言,他说:“我听到三分之一时,就激动了,坐不住了。如果说,最初的本子有三流作品嫌疑的话,那么,这一稿我敢肯定,它是一流的。我的导演构思,也初步形成了。”

然后,大家又提了一些具体意见。李默然老师说:“原定这个戏在天津开幕式上首场演出,现在改为在闭幕式上演出。《新剧本》杂志要为这次展演编辑小剧场剧本专辑,《夕照》定为专辑中的重点剧本,大会组委会催着要最后定稿剧本,要译成英文。”

会后,我又做了精心地修改,重点修改了高潮部分,重写了老画家的核心独白。然后,和刘玉山老师把这个修改本送到附近的打字社打字。

27日,贾华团长把写给齐齐哈尔市文化局并戏工室的信交给了我,这封信实际上是给我做的鉴定。




 李景宽简介

李景宽,194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1968年于肇东一中毕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2016年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聘任为教授。

创作舞台剧、广播剧、影视剧百余部,荣获国家、省级奖励六十余项。

散文200余篇,其中《晚秋的夕阳》《小阳天礼赞》《蝴蝶雨》《伞》《甘霖》《明月岛传说》《剥核桃》等七篇选入由国家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阅读首选读本《伴悦读.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丛书(长春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长篇传记《我心空的星》、理论专著《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V电影.V广播剧.V戏剧编剧技巧》、戏剧集《夕照》等。

品鉴

美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我心空的星》代序 

                           孙天彪

     从“一鸣惊人”到“樱桃红了”,李景宽以苍凉的情怀,细腻的笔触,详实地记叙了自己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尤其是四十多年的创作甘苦。

   景宽是共和国同龄人,我比共和国小一岁。这部传记让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经历惊人地相似,更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我们祖籍都是山东,先祖都是闯关东来到东北;都出生于贫寒的大家族;上小学时都戴过“三道杠”,都喜欢语文和作文;同样考上了县一中初中和高中,同样在这时爱好文艺;同样参加过文化大革命;毕业后同样因为爱好写作舞文弄墨,与县文化馆和县剧团结缘;然后一起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挤上了高考“末班车”,同样拖家带口,名列前茅,考进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之后同样从事戏剧工作。1997年,景宽凭借人品和才华,被省戏剧工作室由齐齐哈尔调入,从事《剧作家》编辑工作。期间,我们既是上下级关系,更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此前此后,我欣赏过他的全部戏剧作品,颇为赏识他的创作才能与特色,曾为之撰写过长篇专题论文:《发现生活美,创造剧诗美——李景宽剧作论》,还为他的话剧《天鼓》和《鞋匠世家》,以及长篇电视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发表过剧评。此外,又为他的专著《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写过序。

由于以上这些特殊因缘,加之传记写的独特,所以,我读景宽的这部传记,分外感同身受,读来津津有味。当合上这部传记时,真是不胜感叹,感慨系之!

我最深切的感慨对象,是这部传记的主人公——李景宽其人,是这个人的人品,这个人的精神。传记总要写经历,尤其是独特的经历;必须写事情,尤其是趣闻轶事;当然还要写成就,尤其是重要成就。这些经历和事情乃至成就,对作者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珍贵回忆,对读者而言当然也是观照人生的重要情境。但经历和事情以及成就,毕竟是过眼云烟;惟有其中的人,人的人品与精神,才是历久弥新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那么,传记里的李景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景宽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他是世俗生活中的笨人,却是人生旅途上的智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戏剧创作。他做这件事,源于对文艺和戏剧创作的酷爱。酷爱给他以勤奋,给他以智慧,更给他以人生的乐趣和幸福。他在自传尾声中说:“这辈子干了我自己乐意干的工作。”这句话不可小看,它诠释了人生的最大欣慰与幸福。须知,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多数人只是为谋生和责任而辛苦劳作,其劳作并不是“人的第一需要”,即个人所喜欢的;只有少数被上帝眷顾的幸运儿,才一辈子从事着“自己乐意干的工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之”指的是“仁”,推而广之,五行八作皆是如此。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由衷地“好之”“乐之”,谁就是幸运的幸福的人。快乐原则是人生的普遍原则,孔子的话是人生的大智慧。俗话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景宽爱人早就看透了:你是非干这一行不可了。景宽半辈子干了编剧这一行,虽然付出了不少牺牲,遭受了不少磨难,但既然“好之”“乐之”,那就是宿命,就该满足了,就该欣慰了。

景宽是一个恒久勤奋的有心人。优秀的文艺创作,需要天才,需要灵感,更需要勤奋与恒心,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天才是天赋与勤奋的结晶;灵感是长期积累的馈赠。天才与灵感使创造成为可能,只有勤奋和恒心才会把可能化为现实。景宽的勤奋,他的恒心与“有心”,在作家中是罕见的。有三件事让我敬佩的五体投地。一是他坚持写生活积累札记,四十年多年如一日,试问几人能够?二是他坚持写日记四十多年不间断,请问谁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札记和日记,不仅有用于当年,而且成就了这本自传的真实与详实,独特与生动。这也印证了“只要耕耘,必有收获”。三是他保存了全套《剧作家》杂志。这点他自传里没写。据我所知,惟有他是《剧作家》最完整的收藏者。我在任《剧作家》编辑部主任期间,写过四十来篇卷首语,前些日子收集以往的写作资料,发现自己竟然缺少期间的十多期杂志,于是立即向景宽求助,结果他将十多篇卷首语复印件,完完整整地交到我手中。景宽如此有心,令我佩服,也令我汗颜。

更重要的是,景宽创作极其勤奋,从爱好写作那天起,他基本上是笔耕不辍,尤其是成为优秀专家之后,更是夜以继日奋笔疾书。退休以后不仅没有封笔,反而写的更多了。他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不仅创作了十多部大型优秀舞台剧,还创作并播出两部长篇电视剧,三部电视电影。在广播剧创作方面,更是硕果累累,他是黑龙江广播剧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小品创作也成就斐然。他还写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曲艺、广播小说、栏目剧等,出版了剧作集《夕照》,理论专著《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这部洋洋洒洒的自传也即将问世。其创作之勤奋,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景宽在读书学习方面同样十分勤勉。他为人虚怀若谷,千方百计抓紧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在生活拮据时,挤出柴米油盐钱买书看,数十年如一日书山览胜,艺海泛舟。他多年来抓住一切机遇,向恩师请教,向名家请教,向朋友请教。数年来他像一只辛勤忙碌的蜜蜂,奔波于知识的原野,采集百花酿为甜蜜,营养自己创作的大脑。《文心雕龙》要求文学家,必须终身加强艺术修养,不间断地读书学习,以便“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然后方能在写作时匠心独运,游刃有余。景宽深谙此道矣。

景宽在生活、创作、学习方面的勤奋、恒心、有心之举,让我们更加坚信:天道酬勤;天道酬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功夫不负有心人!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惟有像景宽一样持之以恒,方能大器晚成。

景宽更是一个志存高远拼命硬干的人。景宽搞创作,以艺术为生命,用生命投入创作。他在创作上志存高远,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匠心独运。传记中有几件事,让我颇为感叹。一件事是,他创作话剧《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一边写戏一边排戏,连续一个多月夜以继日,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因为心里压着戏不可能睡好,结果到第三十二天时,因为劳累过度,突发神经性耳聋,住院一个月未能痊愈,此后双耳失聪,靠助听器维持听觉。当朋友们戏称他“真龙天子”时,他憨厚地苦笑,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再一件事是,多次因为拼命写戏和改戏,血压陡增,引发冠心病发作,最严重的几次是在修改话剧《夕照》,以及宣布《夕照》荒唐的评审结果时,可他只是一个人到药店,默默地买了点牛黄降压丸服下了事。太危险太可怜了,这不是在玩命吗?另一件事是,他退休后与爱子晨雨合作创作长篇电视剧《樱桃》,因为被反复推翻,反复修改,过度劳累,过度紧张,致使血压升高,罹患腔隙性脑梗,幸亏老伴发现及时,抢救及时,才基本痊愈。

景宽用这种拼命精神,追求极致的精神,硬是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夕照》根据名家意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数易其稿后,化蛹成蝶,终成精品。该剧主演李默然先生,对景宽改戏的韧劲与巧劲很是佩服,说他“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话剧《天鼓》出手后,被朋友们否定了。但十年后,他重新构思,多次打磨,终于点铁成金,把《天鼓》敲响了!长篇电视剧《樱桃》的创作,更是历尽艰辛,多少次“山重水复疑无路”,几回回“柳暗花明又一村”,父子二人多次穿梭哈尔滨,屡次奔波北京城,希望与失望交集,痛苦与欢乐交融。历经三年,八易其稿,终于让《樱桃》红了。真个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除了这几块硬骨头,还有几个香饽饽,也是他用心蒸出来的。他奉命创作过纪实话剧《孔繁森》、《师魂》和《生命之光》等。一般来说,这类遵命行事的纪实剧,大多是应景之作。但景宽全身心投入激情,投入智慧,把创造性发挥到极致,力求让这样的戏是个戏,是好戏。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三部戏均演出超百场。

景宽的确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竹精神;更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牛精神。毛主席说。人要有一点精神。人类有多种精神。能有景宽身上这两种精神,我看就很了不起了。

景宽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大好人。景宽性格内向,质朴憨厚,外拙内秀,幽默睿智,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他做事认真,做事低调。景宽为人诚信。与他共事,无论公事还是私事,他从不“掉链子”。景宽有一颗感恩的心。传记里念念不忘他的恩师,还有一切有恩于他的恩人们。更要提及的是,景宽孝敬父母老人,友爱兄弟姐妹,也是模范丈夫,慈祥的父亲。同事和朋友们喜欢他,亲人们更是喜欢他。熟悉他的人,都说景宽是个大好人。景宽身上仿佛有一种磁场,在他身边你会被这种磁场所裹挟,感到亲切,平和,安详,舒适。他身上没有戾气,没有浊气。这是前世修来的吧?

景宽的人品,源自朴素的家教,尤其来自父亲的遗传,也来自他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就我的阅历来看,像景宽这样的大好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尤其在今天。开个玩笑,我建议把他的人品,列入黑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老实人往往吃亏,正如自传所载,景宽在毕业分配,奖励住房,奖励工资,职称评定,创作稿酬,作品获奖等诸多事情上,多次吃亏,甚至蒙冤受屈,尽管他为此郁闷过,但最终还是看淡了,放下了。放下得大自在。吃亏是福。佛教认为:只要一心向善,一生行善,敦伦尽份,一心敬业,那么,你不必刻意追求得到什么,你最终所得到的,差不多就是你需要的。佛家无妄语。景宽现在不正是这样吗?如今,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了。

以上是景宽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一部作家的传记,本书大量篇幅是记叙创作甘苦的,其中隐含着诸多创作启示。比如,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创作必须源于生活,最好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作家必须加强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并超越自己;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规律锐意创新,以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创造精品;创作务必要“为情而造文”,切莫“为文而造情”;创作过程即不断修改的过程,好戏是反复多次改出来的。等等。这些问题比较专业,不宜在这篇序里多唠叨,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感悟更多。更难能可贵的是,景宽将他的读书、积累生活、写作等的“秘籍”和盘托出,并把一些代表性作品从素材来源到艺术构思,以及写作心理历程如实奉告,这在作家传记里是罕见的,一般是不为外人道的,这对写作爱好者是雪中送炭,对文学研究者是意外课题,对一般读者是大开眼界。

我在这里,想着重谈及景宽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他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什么样式,都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创造沁人心脾的美感,给人以清新的健康向上的审美力量。这不是所有作家都能达到的境界,这美的境界不仅源自自然与生活,更须源自作家的人格美和心灵美。由前文所述,我们知道,景宽恰好是一位保有人格美和心灵美的作家。景宽自己便是美的化身,他的作品能不美吗?文艺创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如其人,百试不爽。综观景宽全部创作,他正是用真诚的人格美与心灵美,去发现自然美与生活美,创造出人性美和艺术美。一个美字,涵盖景宽的人与文,贯穿于这部传记。使之成为景宽其人的灵魂,其作品的灵魂,其传记的灵魂。

我十分赞赏景宽在传记尾声中的这一审美理想:

人应该是具有人性的,那么,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的人群中都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存在。让我们用天使之笔,去大胆地发掘吧,不要浅尝辄止,往深探进,再探进,真善美就在假恶丑的层层包裹之中。提炼,再提炼;用心,再用心……

景宽是当之无愧的灵魂工程师,因为他有菩萨心肠,因为他是美的天使。

以上就景宽的人品和作品谈了我个人的感受。但为传记写序,不能离开“文本”胡说八道。但我一开头就离题万里,写了一篇跑题的文章,这要是考学的话,只能得个大鸭蛋。现在我必须回头扣题,就这部传记作品说几句话了。传记有悠久的历史,是颇受读者青睐的很重要的文学体裁,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首先以其中的传记而著称。传记,指记录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叙事视角,有自叙与他叙,篇幅有短篇、中篇、长篇。传者,传也。传记了不得,它要传之后世。靠什么传下去?靠三点。一靠真实,二靠价值,三靠文学。价值随时代而变化,没准;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无恒;惟有真实,可靠。真实,不是真理,不是哲学,既是真善美,也是假恶丑。但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传记,真实而已。真实到赤裸裸,就是最好的传记。但有些传记不是赤裸裸,而是羞答答,甚至东施效颦,沐猴而冠。景宽这部传记,对人对己,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是苦还是乐,是失还是得,是英雄还是狗熊,都是赤裸裸的。我看过不少传记,包括古今中外所谓的什么什么,有的不过是欺世盗名的“传奇”,有些传记“名著”也不过如此。还有些传记,实在就是文字垃圾。《我心空的星》,别的我不敢说,敢说的是,真实,真诚。

                                      2014年11月18日于哈尔滨

孙天彪简介

   孙天彪,笔名:林泉。研究馆员。先后任《剧作家》杂志理论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省戏剧工作室副主任,多次出任田汉戏剧奖评委。曾撰写发表戏剧、文艺、文化、美学论文约200万字。主要戏剧研究论文和戏剧评论文章50余篇收入200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孙天彪论文选《北疆戏剧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