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魂断蓝桥》轶事

作者:荆奇(笔名肖尔)

 

   你说的不就是那部著名的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电影英文原名“Waterloo  Bridge”,即”滑铁卢桥“)。它还有什么“轶事”吗?它有,且轶事多多。

   对中国老一代影迷来说,电影《魂断蓝桥》无疑是大家最喜爱的美国电影,在众多的好莱坞女演员中,费雯丽也是最为中国观众熟悉和喜爱的美国女影星。

本文是为纪念费雯丽版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和美国首映80周年,收集各国大量历史资料,荟萃改编而成的一部文献式的散文随笔。

 

(一) 中国成语故事“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原本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它的来源是2000多年以前就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古代一个为爱殉情的成语故事:

   2400年前的《庄子》“盗跖”篇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即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是2400年前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的创始人,所著《庄子》是先秦历史,哲学和文学的大全。)

   另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梁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他的意中人相约在桥下相会,但是久等未见姑娘来会,此时桥下水面陡涨,尾生为不失约,仍然抱着桥柱等待。最后竟被大水吞没,死于桥下。(《史记》是公元前100年成书的中国先秦综合性思想文化历史文献)

   同样,《战国策》有云,具有“信,廉,孝”最高品行的三个历史人物“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皆天下之高行也。”(《战国策》是一部记录中国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综合性政治军事历史文献。)尾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为情而死的男性。

   另据《西安府志》:故事“尾生抱柱”的桥就在陕西省蓝田县的蓝峪水上。

   2000多年以来,中国这则成语,就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称作“魂断蓝桥”。

 

(二) 美国电影《魂断蓝桥》

英国二战时期的故事“魂断蓝桥”,1930年首先是以百老汇舞台剧的形式,在纽约首演,轰动一时。1931年发行了美国第一个电影版本,却反应平平。

    1940年美国米高梅公司重新拍摄了电影《魂断蓝桥》(电影定名为“The Waterloo Bridge”)。并因此走红全美,享誉世界。

   故事讲的是,一战时期,在英国发生的一个荡气回肠的凄美爱情故事:来自苏格兰英俊潇洒的英国上尉军官罗伊,在休假途中,和聪明美丽的芭蕾舞演员玛拉在伦敦桥(即滑铁卢桥)上的空袭警报声中偶遇,一见钟情,遂定终身,玛拉把自己脖子上戴的护身符送给罗伊作定情之物。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罗伊还是坚持要在重返前线前与玛拉完婚。罗伊是军官,结婚必须首先经过上司批准。几经周折,批准下来。两人又立即赶往教堂。因为已经过了下午三点,牧师说按照法律,过了下午三点,牧师的主婚将不能生效,只好约定第二天上午11点再到教堂来。

   哪知当天晚上,罗伊忽然接到立刻随军出发的命令,离火车开动只有半个小时了。此刻,玛拉正在集合准备去演出。由于罗伊此去也许会牺牲疆场,而玛拉的剧团也预定要去美国演出。两个来不及结婚的恋人将天各一方,生死未卜。两人相约在伦敦车站告别。为了按时赴约,玛拉不顾违反芭蕾舞团规定而耽误演出时间,当她赶到车站,火车已经开动,两人只能在“友谊地久天长”的乐曲声中,挥手告别,预祝平安。

   待玛拉赶回到剧场,已经误了演出,玛拉被剧团开除。穷困潦倒之时,又看到罗伊战死的通报(实为误传),玛拉顿时崩溃,重病卧床,她的朋友为挽救玛拉的生命,不惜出卖肉体。玛拉病愈后。与朋友一起,为战时生计所迫,贫病交加而误落风尘。

   一战后,实际上只是被俘的罗伊,顺利归来时,两人又在伦敦桥相遇,旧情复发,两人发誓再也不能分开。随后罗伊要带玛拉返回苏格兰家乡,举办盛大的婚礼。当玛拉得知罗伊家是个非常讲究门第和声誉的家族。为了她深爱的罗伊,清纯的玛拉不忍隐瞒自己的过去。

   在婚礼前夕,玛拉选择离去,最后在两人初次见面的伦敦桥上,玛拉殉情诀别。

   1940年版的《魂断蓝桥》,在美国和西方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主要归功于电影剧本的成功改编,特别是电影公司启用了此前红遍全美的电影《乱世佳人》的女主角费雯丽,她惊人的美貌和卓越的演技为该片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其实,导演最初选定的女主角并不是费雯丽,理由竟是嫌费雯丽长得太漂亮了,导演无意用帅哥美女盖过情节。同时,费雯丽的母亲也试图阻止过她,不要接受玛拉这个角色,因为这个角色是个风尘女。费雯丽坚持说服导演,表示演出时不化妆,素颜上镜,以减低漂亮程度。充分显示出她对电影的执着和为艺术的献身精神。

   片中的男主角罗伯特•泰勒曾是费雯丽在剧团的同僚,当时还是个学生,他们二人正堕入情网。罗伯特亦被星探选中,担任男主角罗伊。他的形象和演技同样成为该电影的亮点。

   最为电影增色的当属它的电影插曲《友谊地久天长》,它原本是一曲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 ,后来在英国广为流传,英译名为”Old Long Since”,或”Farewell”,别名“Times Gong By”,(中文译为“友谊地久天长”,也译作“一路平安”)。它本是由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根据一个老人吟唱的民歌记录下来,歌词深情委婉,曲调醇美悠扬。也成为电影广为流传的绝配。在这部电影中只作为主题音乐,重现了八次之多,音乐中没有配歌词,却因为该民歌的众所周知,反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外效果。观众从音乐曲调中,就联想到歌词,从而深刻领略到它对突出主题,烘托剧情,展现内心的作用。

   在中国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即使没有看过电影《魂断蓝桥》,也一定熟知该电影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别名 “一路平安”,或者叫“骊歌”。

 

(三) 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的轰动

1940年,电影《魂断蓝桥》在美国首映的半年之后,就在中国和英国同时放映,成为在美国以外最早公映的国家。使英美学者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纯粹的西方电影,竟然在中国引起比西方更大的轰动效应。

   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的轰动,有着诸多因素。

   当时在中国放映前,片名的翻译就很传奇,电影英文原名叫《Waterloo Bridge》(意为“滑铁卢桥”),英文以此为片名是恰如其分的,男女主人公的三次最有意义的相会——“初遇”,“离别”,以及最后“诀别”,都是在伦敦“滑铁卢桥”。但是如果生硬直译成汉语,采用《滑铁卢桥》作片名,不但不够雅致,同时难免使人不得要领,而且还很有可能使中国观众误以为电影与拿破仑有什么关系。

   发行商曾一度属意于《断桥残梦》,以取“断桥殉情”之意。寓意虽然耦合,但仍觉得意思不够。于是决定从社会中广为征集,其中一位女士提出的《魂断蓝桥》被选中,竟成为该电影在中国被广为接受的“点睛”之笔。“滑铁卢桥“虽然和“蓝桥”同为桥,却与“蓝”字毫无关系。天作之合的是,近百年后,英国的“滑铁卢桥”被拆除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从新落地,而哈瓦苏湖的印第安语原意即是“蓝湖”,于是“滑铁卢桥”竟然真的变身为不折不扣的“蓝桥”。

   同样,费雯丽的译名,也颇具戏剧性。费雯丽英文原名Vivian Leigh, 如果按英语发音直译应为“薇薇安•雷“,最初选用的是薇薇安•李,后改为三个字的费雯•丽(按英美人名的习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并且费雯•丽的译名已经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了。

   然而,中方制片人仍觉得还不够味儿,中国人连名带姓通常不都是三个字吗,索性把姓也改成汉语姓氏,就姓“费”了,就叫费雯丽,又“雯”又“丽”,既响亮,又顺口,还容易记住,既遵从英语人名的发音,又符合中国女性姓名的语言习惯,真正是中国女性绝妙的好名字。

   而且事实也证明:这个译名毫不意外地受到一致好评,歪打正着地,连同美国著名饮品“Coka Cola”的中译名一起,竟成为英译中,名字翻译的杰出典范。(中国不就有一个著名的电影女演员叫蒋雯丽吗?)由此,好莱坞女星费雯丽,连同她主演的电影《魂断蓝桥》,以及她响亮的译名,在中国深入人心。

   鲜为人知的是,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放映之前,已经先有李艳芳主演的同名改编版越剧,后有严幼祥导演的申剧(沪剧),1941年首演的沪剧版《魂断蓝桥》,使当时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上海传统剧种“申剧”,转升为影响力更大的“沪剧”。

   更奇妙的是,同年还上映了中国版的电影《魂断蓝桥》,是由中国艺华影业公司出品,郑君里和李丽华分别担纲男女主角,而相似的故事被移植到杭州西湖,倒是正应了“断桥残梦”。该影片讲的是航空学校学生陆宁,在西湖边上,偶遇来杭州演出的银光舞蹈团的舞蹈演员梅蓝,在西湖断桥生离死别的凄婉爱情故事。电影中仍采用了“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旋律,经由导演梅阡亲自填词,著名作曲家陈歌辛编曲,女主角李丽华亲自演唱,作为电影主题曲,该插曲词风婉约,唱腔优美,不输原曲。

   只可惜改编的中国版电影《魂断蓝桥》势头不敌美国原版,被淹没在浩瀚的时代角落里。试想,那时贫穷落后的中国,千里贫地,能有几个地方能够看得上电影,百姓万亿,能有几人能看得起电影,目不识丁,又能有几个人能看懂电影?能看到、看上、看懂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的上层富老阔少,又能有几个不是崇洋媚外之徒?

 

(四)再说一说《魂断蓝桥》女主角费雯丽

费雯丽是英国国家级功勋演员。她于1938年赴美国好莱坞, 主演过30多部著名电影,其中,因主演《乱世佳人》荣获194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也因此成为英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电影演员。1952年因主演《欲望号街车》,再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此外,她还主演了《魂断蓝桥》这部传世之作,而红遍美英,享誉全球。并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从而实现了她“幼时的梦想”。,  

   她是当之无愧的“戏剧之王”,她使得《乱世佳人》里那个美艳动人,性格执拗的郝思嘉(斯嘉丽)能够深入亿万观众之心,同时,这个角色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费雯丽的父亲是个英国军官,早年被派驻英国当时的殖民地印度,原名薇薇安•哈特莱的费雯丽于1913年出生在英属印度西孟加拉总督区的大吉岭。她出生的第二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这无疑对她的一生都影响颇深。

   费雯丽自幼聪明美丽,3岁起,就跟着母亲登台表演儿歌,深受舞台文化的影响。6岁半,父母把她送进伦敦圣心女修道院寄宿学校,使她从小就接触了音乐、戏剧、芭蕾,学习了钢琴、小提琴,还学习英语、法语、德语。受到良好而全面的艺术教育的费雯丽,由此立志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但是由于她是寄宿学校年龄最小的,显得十分孤独,自幼就被不断地不安和孤独压抑着,很可能就是她成年后,因为强烈的为爱一生和婚姻的不幸,导致患精神失常的诱因。

   后来,她考入了伦敦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

   1935年,费雯丽出演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欣欣向荣》,尽管在电影中她扮演的女学生在剧中只有一句台词。其实,这原本只是一个跑跑龙套的小角色,根本没有台词。但即便如此,她却是每天早早到达片场,一有空就向别人请教电影创作特点。无论有没有她的戏份,她都会认真观察揣摩每个细节。她的认真敬业的态度和显而易见的演出天赋,引起了导演的注意,并特意为她设计了一句台词,费雯丽就是这样,从一个默默的群众演员,迈进一小步,成为一个只有一句台词的小配角。同年,她第二次走上银幕,扮演的也是个配角,但是已经有一些表演和台词了。

   1937年时,费雯丽在主演戏剧《哈姆雷特》时,她的精神失常就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了。1945年的流产事件更加重了病情。后来在拍摄电影《埃及艳后》时,由于角色的悲剧深入她的内心,使她伤心过度,无法控制地打骂她深爱的丈夫,自己又气急晕倒在地,醒来后竟全然不知自己做过什么。就这样一次一次反复地生病,治疗,再发作,致使她的婚姻崩溃。

   离婚后,费雯丽一直孤身一人,也一直保持着端庄美丽。

   费雯丽在拍摄她的最后一部电影《黑人船》时,为表演真实,50多岁的她还跳入冰冷的水中,不幸患上肺结核,于1967年辞世。

 

 

    费雯丽   图片来自网络

  世人称颂道:

  她是《乱世佳人》里热情洋溢的郝思嘉

  她是《魂断蓝桥》里忠贞美丽的的玛拉,

  也是《汉密尔顿夫人》里及其聪慧的艾玛

  她是《安娜•卡列尼娜》里命运多蹇的安娜

  费雯丽是人们心中超越时空的经典

   丘吉尔说:

  费雯丽是“上帝的杰作”

 《纽约时报》称颂:

  她是如此美丽,以至于无须有如此的才华

  她又有如许的才华,以至于无须如此的美丽

   而费雯丽则认为:

    她的美貌

    有时会妨碍了人们

    把她当作一个演员去看待

     良好的英国式教养赋予了她

    善解人意,殷勤好客的性格

    她终其一生

    都保持广交朋友

    关心他人的,充满善意的生活习惯

    无数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人

    都曾在失落的时候,收到过她的问候电话,信件或者礼物

    《乱世佳人》制片人大卫说:

  费雯丽那双灰蓝色的眼睛既温情又流露着像猫一样的狡狤

  高贵的外表下压抑着的是

  瞬间即可爆发的力量她没有一丝的怯懦和造作

  柔媚可人中混杂着桀骜不驯

  这种非凡的个性

  可以让一个女人

  在任何时候都与众不同

   曾三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奖的加森•卡宁说

  她是位非常迷人的女士

  她使人倾倒的美貌

  经常会使人忽略了她作为一个演员的惊人成就

  大美人很少能成为伟大的演员

  只是因为她们不必要这么做

  费雯丽不一样

  她有抱负,有恒心、又认真、又有灵感。

 

(五)有关伦敦“滑铁卢桥”的奇闻

伦敦桥是跨越伦敦泰晤士河,连接伦敦市南北两大区的交通要道。始建于公元43年,以前是一座木结构桥。后来由于天灾人祸,几经重建。大家都知道的英国童谣里的名句:“伦敦大桥要垮啦!”就是指这座木桥。这座老木桥经历了不少灾难,有一年伦敦发大水,桥被冲垮了;修好不久北欧海盗入侵英国,大桥在他们的烧杀抢掠中被毁掉了。伦敦人终于下决心造一座石桥。

   于是他们用了30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拥有20个桥拱的伦敦大桥。至19世纪初,又重建为花岗岩石桥,这次改为9个桥拱,每个跨度120英尺(36.6米),用石柱分开,长2,456英尺(748.6米)。这座气势恢弘的拱桥,像是给美丽的泰晤士河戴上了一顶桂冠。由于此处位于伦敦闹市区中心地带,而泰晤士河恰好又在此转了一个近乎90度的大弯,因此观赏两岸的绮丽风光,可以说视角绝佳、景致最好。1817年大桥建成时,正赶上英国威灵顿公爵率领英军,在比利时的要塞滑铁卢,意外地以少胜多大败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雄师,彻底推翻了拿破仑王朝的两周年,为纪念此战役,于是伦敦桥改名为“滑铁卢桥”。

   随着中世纪古迹的让位,滑铁卢桥标志着崭新造桥技术的开始。它代表了当时世界造桥技术的顶峰。竣工这天,伦敦市长率皇家家族卫队游行跨过大桥,一个盛大的宴会在新桥上举行,国王和皇后亲自莅临。新的伦敦桥作为伦敦市的主要入口处,它曾有过辉煌的时刻,外国贵宾和历届君主从欧洲大陆回来时都要踏过这座桥。但它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让难以数计的车辆和行人通过。有人曾统计过,每天早8点半至9点半,在伦敦桥上步行通过的人就差不多有1万6千人。在19世纪40年代,该桥还获得自杀胜地的声誉,莫奈等世界知名印象派画家也以该桥为主题作画。该桥于1878年被国有化。这座大桥还是二战期间,唯一被德国空军轰炸机损坏的泰晤士河桥梁。

   随着英国工业化的进程,滑铁卢桥已经不堪重负。此后又发现该桥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桥墩陷落。到1960年代,这座老桥终于奄奄一息了,眼看就要坍塌到泰晤士河里。是年英国伦敦市政府决定拆除这座年久失修的大桥。但是拆除旧桥,重建新桥,需要一大笔费用。于是有个市议员提议,鉴于滑铁卢桥历史遗迹的商业价值,可以把旧桥拍卖掉,拆除带运走,总底价开价一亿英镑,伦敦市政府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但是有哪个傻瓜会花这么个天价,买这么座破桥?

   1967年这座大桥决定挂牌出售。为了引起重视,英国有关部门把投标小册子印得非常精美,并发到全世界英国驻外大使馆和领事馆。不久,国外就做出不少反应。美国石油商兼地产商,亿万富翁罗伯特•麦克古洛奇看到其中巨大的商机,决定斥巨资买下破旧的滑铁卢桥,并在他的家乡领地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重建。

   1968年4月18日伦敦、纽约、凤凰城同时宣布,滑铁卢桥(即伦敦旧石桥)被卖给美国洛杉矶麦克古洛奇石油公司,售价为二百四十六万美元。从价格上来说,这也许不是最高的投标价,但是,当伦敦市代表团参观美国亚利桑纳州的哈瓦苏湖市,并看了在这儿造桥的计划之后,他们认为这个投标是最合适的。消息一传出,全世界的报纸都在头版发布消息。麦克古洛奇也非常高兴,他说,伦敦桥将按着苏栏兰建筑家约翰•兰尼的原设计图,以伦敦人和世界游客所熟悉的形式重建。

   完整拆掉伦敦桥是非常困难和危险的事。130年前的大桥灰浆,仍完好如初。特别当心的是要避免发生意外,更不能将石块掉进河里。桥体由10800块花岗石组成,每块石头重一吨以上,最大的一块重5吨,共一万多吨的外墙石头被拆下来,并一一做出编号,标出位置图,集中放在码头上,用船跨过大西洋,经巴拿马运河,运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长滩市,再从那儿用卡车运抵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市。

   整个拆桥过程费时3年,同时一座新的钢筋混凝土“伦敦桥”在泰晤士河同一地点竖起,而且交通不中断。

   哈瓦苏湖市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是于1964年在荒凉的沙漠上按规划建造的新生城市。原来只有100多人,现有人口2万多人,发展很快,计划发展到75000人。该城市由伍德设计,他曾参与设计过迪斯尼乐园。为适合滑铁卢桥的重建,还必须由该市挖掘一条连接科罗拉多河的新运河——哈瓦苏河,而根据当时美国法律,挖建运河需要由美国总统批准。哈瓦苏湖市的滑铁卢桥是边运石头边建造。 

   1968年7月9日第一块石头运到哈瓦苏河。1968年9月23日举行建造开工仪式。仪式隆重非凡,伦敦市长率多名重要官员专程前来参加庆典,仪式前,亚利桑纳州州长在州府凤凰城举行正式州宴。州长和伦敦市长亲自为哈瓦苏湖市的伦敦桥放下第一块石头,成千上万的人,见证了这个如此重要的事件。伦敦市长深有感情地说:我们再也想不出还有任何什么比这座桥梁,更能连接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伦敦桥能从世界上一个最古老的城市迁到世界上一个最新的城市,这实在令人高兴和愉快。

   重建伦敦桥历时三年多,耗资700万美元,1971年秋天竣工。第643届伦敦市长和亚利桑纳州长参加竣工仪式,并正式宣布启用。比起这座桥的交通价值,她的旅游价值无可估量。如今,越来越多英国、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旅游者,前来一睹这座象征英国辉煌过去的伦敦桥,和在它周围兴起的国际新村,当然还包括,回顾举世闻名的电影“Waterloo  Bridge”的故事发生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哈瓦苏湖城成了亚利桑那州有名的旅游景点。之后有好多人把家移居此地,但建桥富翁的后裔却没有多少在此定居,而是去了花花世界纽约等地。大桥主人麦克古洛其像传统的、典型的美国富翁,赫氏古堡(Hearst Castle)的所有者赫斯特(Hearst)一样,他将建成的伦敦桥,及其它附属设施,捐献给了亚利桑那州政府,赠给了国家,成为了国有财产。

   说起来这座伦敦桥——“滑铁卢桥”,毕竟原来是英国的,它目睹了大英帝国的最繁华时代,见证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也经历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它曾经作为伦敦市的地标,它代表着英国的文明发展,代表着曾经的繁荣。

   而今“滑铁卢桥观光旅游”却成为了美国的游览圣地,不禁让人觉得有些时过境迁的遗憾。而当把伦敦桥卖给美国后,全世界也发现,美国也是使出了自己的全力,保护着这座名垂青史的古老旧桥,从最早花费大把的金钱和力度来进行伦敦桥的搬运工作,就是明证。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还有,哈瓦苏河的印第安原意,即为“蓝河”,而如今美国哈瓦苏湖市“蓝河”上的“滑铁卢桥”,竟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蓝桥”。真正暗合了古老中国的“魂断蓝桥”。

(全文完)

    (本文初版发表于《海外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