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古吴国故事未开始讲述之前,我们来看看古倭吴国之前的其他故事,先来了解一下己被我们遗忘了的古代,我们从那古代的人物谈起,花两三页的篇幅,很简单地再重温一下这个令人沉闷的话题。
中华民族已有数千年历史,要硏究起古代的人物来,太遥远了,真是谈何容易,学者们提出的意见又很多,我们就归纳他们的见解来探讨一下。
学者们都认为先从数万年前的冰河时期说起,当时因为天气极之寒冷,生活在地球北部的人们,慢慢地向较暖和的南方迁移,学者们通常称这批人种为蒙古利亚人(或称黄种人),他们现在还在北极圏附近生活着,像冰岛北部,斯干的纳维也北部 ,鲜卑利亚(意即鲜卑人之地,译作西伯利亚(鲜卑利亚),现在改称为通古斯加(党项羌人),加拿大北部, 阿拉斯加北部等地,蒙古利亚人往南迁之后,与不同的人种混合,后来为了易于分别, 给他们起个不同的名字。
百越人:部份蒙古利亚人从寒冷的北方向南迁移 ,慢慢地迁往东南亚 , 成为百越人种(所谓岛人或南岛人),后来有部份百越人沿海北上到了中国南部,东部和㴾海周围。
最近的DNA 鉴定证实 ,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族与台湾的某些原住民是同一批人,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并将其拍成电视记录片。另外由夏威夷大学及其他几所大学所
组成的联合研究组,研究关岛,夏威夷,菲律 宾,新西兰 ,福建南部,台湾等地的原
住民之间的关系,从他们的音乐,舞蹈,语言,生活习惯等等来硏究,认为众原住民之
间,他们可能曾经是来自同一批族人。
阿尔泰族人:部份蒙古利亚人迁移到黄河流域成为此族。(阿尔泰就是金的意思)
突厥族人:部份蒙古利亚人迁往黄土高原 ,河套等地成为此族 蒙古族人:部份蒙古利亚人分布在河北平原地区成为此族。
通古斯族人(党项羌):部份蒙古利亚人迁移至㴾海周围和朝鲜半岛成 为此族 ,是古代羌族的支系,党项羌或唐兀(唐兀是党项的同音异字,是色目人,党项日本语读作通古斯)。
东夷族人:部份百越人与通古斯族人混合成一民族 ,称东夷人(讨渔人) 分布于中国沿海东岸,或古代的日本,唐宋时称他们为“蛋家”,“东夷”日本语读作"Tall-i" (讨渔),河洛语谓打渔的人,向大海讨渔的人。
藏缅族人:突厥族(在黄土高原、河套的蒙古利亚人 )与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合并(吐火罹文字后来影响欧洲语言)合并之后西迁至中亚,之后又再与另一支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混合。于是突厥,吐火罗,雅利安三族大混合,一起生活了很多年,我们称之为“混合突厥族”。
很多年之后 ,三族大混合的“突厥族”离开中亚,往东方迁移,到了昆仑山,河西走廊一带时“突厥族”分成两大批族人,一批留在当地或往南迁移,称“藏缅”族,另一批迁往东方去,称“汉缅”族,(或简单地称“汉”族)“藏缅”族里,有羌、藏、蜀、巴、氐等族人,都分布在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及四川等地区。
往东迁徙的“汉”族,多居住于湟水流域、渭河上游、甘肃天水、陕西宝鸡等地。
印度古藉记载:大约公元前1500年,即3500年前,已有雅利安人入居北印度地区。
古倭吴国的故事,就是从这批原始“汉缅”族开始说起,这批东迁的“汉缅”族人后来演变成为“华夏”族,演变情形大约是这様的:
前仰韶文化:这批古代早期的“汉”族,散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创造了前仰韶文化。
伏羲氏文化:部份古代“汉”族带着前仰韶文化向东行,遇上在沿海的东夷(讨渔)人 ,并与东夷人的海岱文化混合 ,成为太昊伏羲氏文化。
神农氏文化:公元前3000BC(大约五千年前)原始“汉”族和“东夷”族大混合成为新的一族,族中出了一位首领神农氏,族人便进入耕田农业为主的新经济生产时代 ,就是神农氏文化。
黄帝部落的出现:神农氏文化的末期 ,原始“汉”族中出现了两批族裔:有熊
氏(又名少典氏)和有牛氏,两族通婚之后繁衍成为黄帝部族。
炎帝部落的出现:原始“汉”族中的有熊氏,与另一原始“汉”族通婚,之后繁衍成为炎帝部族。
阪泉大战:黄帝与炎帝的部落相争 ,在汾河下游(今河南西北河洛地区) 用战争方式解决了。炎帝部落被黄帝部落接管,结合成为新的部落,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多散布于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及中部, 即是后来司马迁《史记•封襌书》所说的“河洛”地区,后来人们称这地区的人为“河洛”人,称该地区的语言为“河洛”语。
涿鹿之战:中华三大始祖之一的蚩尤(苗语读作“子尤”是父亲的意思) 乃山东附近东夷族的首领,为了与炎帝黄帝部落争夺统一天下,于是在2584BC大约4600年前(参看《大荒北经》)蚩尤联合苗族领袖夸父,和他带领的苖、瑶、畬三族联军,以战神蚩尤为大统领,与炎黄二族展开大战,炎黄部落擒杀夸父,受重伤的蚩尤死在郊野(坟墓至今犹在),大败的三苗部落南逃至湖南、湖北。东夷族返回山东泰山一带。华夏族占领大部分河南地区,定都于新郑,后来黄帝更将炎帝,三苗及东夷等各大族连合起来,成为新的华夏民族。
让我们来简单重温一下古代民族的始祖,黄帝的故事,黄帝乃原始“汉”族首领,有熊氏之次子,有土德,被称为“黄”帝,号帝鸿氏,有熊氏,帝轩氏等等,妃子乃西陵国之女,名嫘祖,教民养蚕,抽丝和织耕等科技。
黄帝生于寿丘(山东曲阜县之东北六里)本姓公孙氏,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
又长居于姬水,之后改姓姬(从黄帝到夫差都姓姬)。
黄帝时代发明了很多东西,有些至今还在用着,因为常住水边,开始造舟造船(甲骨文时代己有舟字)又有织耕,养蚕抽丝等等当时的先进科技。
黄帝的长子名少昊,赢(燕)姓,东夷部落及赢姓部落的首领。(东夷人以燕为图腾,多以燕(赢)为姓)。
黄帝的次子名昌意,昌意生颛顼(黄帝的孙),颛顼生喾(音库,黄帝的曾孙)。
喾三十岁为帝,迁都于毫邑(河南河洛区西北之偃师県),帝喾是炎黄二帝大联盟的首领。
帝喾有四妃,长妃名姜源,有邰国国君的女儿(有邰国即陕西武功县)。
帝喾的长妃姜源生子名弃(黄帝第五代孙)弃又称为后稷,为农业天才, 长大后教人种五谷生产而丰收,为周族人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