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后记

前言

  我想,人们若果知道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相争之后,还有下集继续下去的,一定会很想听这个故事。话说当年勾践“卧薪尝胆”之后,带兵攻入吴国⋯⋯。人们误以为吴越故事就此结束,其实不是的,由于所有中国历史或历史小说记载自从越入吴之后,就再没有吴国的消息了,吴国后来怎 样?千百年来,大家还在猜!其实在另一边厢的日本,若要参考有关古吴国甚至夫差的资料,起码有四十多本文献以上,只不过人们对此话题不感兴趣而矣。

  一提起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越国,马上就会联想到很多精彩的故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美女西施,勾践之复国,鱼腹藏剑刺吴王,忠臣伍子胥之一夜白头,伍子胥报父仇之鞭尸,吴王合闾大破楚师,兵圣孙子之《孙子兵法》,楚大夫之哭诉秦庭,范蠡西施之西湖泛舟, 还有很多人们很熟悉的经典吴越故事,都是最佳的题材,写成小说,拍成了无数电影,电视剧,编成话剧,京剧,越剧,评弹,粤剧等等不计其数。多少年来,人们还是津津乐道,有的是真实,有的是后人所虚构,无论怎样都是很精彩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只是上集而矣,还有更多吴越故事下集,是人们从未听过的,因为在中国历史里完全找不到这些记载。那就是夫差与后代们,搬家到了古代日本九州岛,再建立“后”倭吴国的故事, 都记载在日本古代的历史文献里。下集的故事包括有:夫差舰队东渡日本九州岛,吴王夫差在古代日本的族谱,“卑弥呼”之海军称霸,千年之谜“卑弥呼”是谁?东倭吴国与西倭吴国,“倭吴国”改称“日本国”至今,夫差后代(松野“主马”,祖先是姬姓)与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等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在古代的日本历史文献里找到的记载。

   我们所说的古吴国 ,是指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倭吴国 , 共分有前期的倭吴国和后期的倭吴国 , 前期的倭吴国由公元前1100BC的第一代君王泰伯开始,直至公元前473BC (吴王夫差廿一年)越王勾践最后入吴为止 。地点在今之浙江安徽等地区 ,前期的倭吴国共有六百多年历史。

   后期的倭吴国,是指当越王勾践最后一次攻入吴国之前后,夫差搬国到古代日本九州岛的福冈地区开始 ,(后来延伸至京都奈良一带)。后期的(九州岛)倭吴国由吴王夫差开始(第一代国君),一直至到现在。

   春秋末期的吴、越、楚三国之间,年年争战,当时的战况非常激烈,是兵荒马乱的乱世,谁去留意战况而不逃命的,所以当时的真实战况应该很芜糊。二千五百年前此地区的文字非常不普遍,见出土的文物便知道了,文字不发达,战况又不太淸楚,但在此事的几百年后,居然有作者能够记载出当年的详细过程!再加上楚国越国在吴国国都的多番扫荡,烧光了吴国仅有的书册记录(那时的书册是一大卷一大卷竹片做的,搬起书册上来要费很多人力,战争期间人们赶快逃命,那里有时间去把大批书册搬来搬去的)。后来秦始皇又烧了数量很多的书册,所以有关吴越的真实记载,能留下来的絶少,就只有寥寥数本文献简单地记载有关吴越的事迹,例如:《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等等。由于越国最后攻入吴国之后,吴国的历史就这样停了,没有再记载下去,于是后来的人们纷纷推测,说吴国亡了,说夫差自刎了⋯⋯之后的二千年来,述说吴越事件的就只剩下这几本文献,没有别的选择,后人们开始相信这几本文献所说的一切。慢慢地由推测的故事演变成历史事实。但这几本留下来的文献,各有各不同的历史故事版本,而且都是在吴越楚相争之后的四五百年后写的,都是作者们重新臆想和猜测出四五百年前吴越楚之间所发生的事,再写下来的文字记录, 其故事的准确性确实令人怀疑,因为毕竟己経相隔太多年了,亦留下很多谜团,正等待后人去解开。

 

后记

  原来后记是在本书的最后一页,但笔者不想大家错过这精彩的一篇,故此把后记放在前面。 话说笔者为了要更深入去了解此谜团,于是亲自多次到了日本、九州岛的福冈、熊本、久留米和八女市等地区。

   熊本就是远古时代吴越相争,吴王夫差大撤退到了古代日本九州岛之后, 在那里建立筑紫国(后吴国)范围的地方,那地方以前称“竹斯”“菊池”“筑紫”等等同音异字。现在该地还可以见到有菊池神社,后来由熊本地区慢慢往北方迁移,范围扩大至现今之九州岛福冈,亦在福冈附近的夜须地方立足下去,夜须周边的山峡名松野山峡,夫差后代多聚居于此地,694 AD 更以所居之地为姓氏,由“姬”改姓“松野”氏。

   在夜须、松野山峡这地方是一大片极之广阔的平原,土地属肥沃的黑 土,河流纵横交错,难怪在古代这地区是国家的粮仓。地方志亦记载到古代的粮仓就在附近。

   我们来谈论一下本书的重点关键性人物,就是筑紫国国君盘井是也。在书内已多方面证实此人的确是吴王夫差的后代,亦已经证明了吴王夫差族谱的真伪。在这里表过不提。笔者在福冈夜须南部的八女市附近古墓群,“岩户山”古坟堆,在三百多个古坟中看过盘井之墓,乃众墓之中最高最大者,位于山顶,眺望山谷。地方志和有石碑上的石刻字,说明此乃盘井墓之所在地也。并记载当年盘井之墓上有很多站立的石人,现今的资料馆内仍然保存着部份石人展览。亦有地方志记载到后来当地有豪族盖城堡时,搬走了大量的石人去建城墙。八女市有日本著名的“八女茶”,“八女茶”乃当年日本僧人从远古吴国苏州的灵岩山附近茶区,把茶种带回日本八女市地区引种成功。现今苏州灵岩山上还有石碑为记。

     墓内的入口可以见到大神宫,乃「吉田」大神宫是也,左边的石柱刻着“吉田”

氏子中,乃“吉田”氏子女的意思。“吉田”氏乃吴王夫差的“姬”氏于 694 AD  改

姓“松野”氏,传到“松野”氏的另一支派松野重光这一代人(松野重光仕织田信长,

卒于1583AD  ),再传到他儿子松野重基的时候, 把“松野”氏改为“吉田”氏。

“吉田”氏乃筑紫国国君盘井后人也。所以为何盘井墓入口刻有“吉田”氏就是这个原

因。

   再上到盘井墓地山丘的最高点地方,见到一间神宫的原址,用现代仪器测出骸骨就在此旧神宫之下。(笔者一直在怀疑,这座墓的确很高很大,是一座人工修建的大山丘,后圆外方的墓,很有可能就是古吴王夫差的墓?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境内,找不到夫差的墓)。

  根据日本古代正统历史文献记载,盘井之死有几个不同的说法,有正统历史记载筑紫国国君盘井于 527 AD  不服新朝廷而叛乱,天皇派兵杀了他。亦有正统文献说筑紫国国君对天皇不敬而被杀。更有正统文献说他叛乱朝廷后逃入山中死去。各说各的故事,真假难分!

  但地方志却完全没有记载到筑紫国国君盘井(或称“满”)有背叛朝廷这回事!当时应该是一件大事,而地方志居然没有记载!可能因为筑紫国国君“倭王满”拥有他自己筑紫国的朝廷,不须要去背叛任何其他朝廷!那只是后来新“日本国”历史官加上去的“罪名”。畿内奈良的“东倭吴”国和其他“倭吴”国合并之后,并于 600AD 把新统一后的国家,改称“日本”国。后来的历史官记载历史时,认为应该以“日本”国为正式朝廷,其他的都不是朝廷,例如九州岛西倭吴国的朝廷,就不是朝廷了。若然不承认“东倭吴国”“日本国”为正式朝廷,那就是“背叛”朝廷!

   让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情况,若果“东倭吴”国(当时还未称“日本”)要从畿内地方向九州岛福冈筑紫国(“西倭吴”国)进攻的话,一定要动用海军,因为九州岛是个岛。就算出动大量海军去进攻九州岛的话,亦未必可以取胜,对方可以暂时撤退,茫茫大海,到那里去找他们。到那时候留守在九州岛抑或返回畿内?正是进退两难!离开九州岛敌人又会返回原处,驻守在九州岛?畿内朝廷又不放心,大量海军驻守他乡会生变化。加上畿内国内没有海军保护易生危险。若只派少量的海军去攻打九州岛,根本是无济于事。当年“东倭吴”国的景行天皇亦说过他们(“西倭吴国”“筑紫国”)有八十枭师(乃国家级海军),其锋不可挡也!见《日本书纪》,可想而知,要去攻打九州岛倭吴国和杀倭王满(盘井),实非易事也。所以地方志完全没有提到倭王満(盘井)叛乱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事实上没有发生过。

   况且筑紫国国君倭王满(盘井)和东倭吴国(后改称“日本”)的天皇,是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批注十六:神武天皇后代的姓氏)。另外日本的“金川”氏族谱记载:“姬”姓的倭王满(盘井)就是筑紫国国君,乃畿内东倭吴国(即日本)孝元天皇长子大彦命的后代,九州岛倭王满是吴王夫差的后代。(姬氏于694AD 改姓松野氏,倭王满是金川氏的始祖)。换句话说,九州倭王满是东倭吴国(即日本)孝元天皇长子的后代,孝元天皇亦是夫差的后代,由此证明他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

   筑紫国地区的地方志很少提及当时筑紫国国君盘井与新朝廷交战,亦无清楚提及交战的战场在那里?或双方阵亡的军人葬在那里?倘若盘井真的背叛“朝廷”,犯如此滔天大罪而被杀,“朝廷”还会容许他们选择一个好地方高调地将他风光大葬吗?他的陵墓大到像一座山丘,墓的形状和当时天皇陵墓的形状大致相同。盘井墓上站立了很多大石人,还有很多家族成员都葬在盘井墓附近!

   九州岛的西倭吴国,由夫差起到最后的国君倭王牛慈,把西倭吴国政权交给东倭吴国而统一为止,足足长达千年历史之久!可是一点点西倭吴国历史记载也看不到!除了文字在当时不普遍要靠口传之外,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统一后的东倭吴国(后改称“日本”),要以日本新朝廷的历史为“正确”的历史,其他倭吴国的“历史”都慢慢地被淘汰而消失。我们只有在地方志找到片片断断的西倭吴国“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