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奖胡青青《夜未央》 (加拿大)

【个人简历】

   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材料系,在校期间担任校级社团“神剑社”副社长,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社会调查论文发表于专业刊物并合集出版。工作期间曾在省级电视台独立制作电视节目《快乐寻宝》,创立过个人文化工作室,担任过多部省级专题片及央视获奖故事片主笔。为中国石油总公司编撰首版环保科教片《话说HSE》。移民加拿大后,在华人报纸发表诗歌散文及长篇小说连载《烟花之恋》…… 2018年, 几篇微小说被凌鼎年老师收录于《加拿大华人微小说集》;之后在2019年出版微小说集《独行时间》。

【故事梗概】

    我有一个爷爷但是我有两个奶奶。四十年代,到上海谋生活的爷爷子良与父亲住在茅棚里。那时,混血的大奶奶正住在租界的洋房露台上学中国山水画,安徽农村的小奶奶家里被日军炸毁正跟着家人沿着铁路一路往上海来.

    已经到上海谋生活的爷爷子良,看见黄浦江边有英商汽车公司的人在做客流数据收集,爷爷子良直接去找英商经理要项目,把有轨电车的铁轨合同拿到手。以此起家,涉足多行业,同时义捐、助学、修桥、铺路,也买了洋房,娶了两个太太。 

     但是,日本进入租界那天,刚好银行冻结了英商汇进来的45000银票。老父急死。嘱咐子良回乡下,不给日本人干。 

     子良带着徒弟们回乡打铁,但在乡下因为有人杀了一个日军埋在他家后院,他被毒打伤残后交赎金回家。不得已又回到上海。 

     彼时小奶奶生了儿子,一直不怀孕的大奶奶忽然有喜又丢了,就有点神志不清。

日本人投降后,子良工厂开工,但英商公司不肯按银元付欠款,只愿意按贬值不到一半的英镑付。两家在上海滩打了两次官司都是爷爷这边输。西陵一气之下入了共产党,他一心要推翻旧政府赶走洋人。哥哥子良却坚持继续打官司,他一心想赢洋人,第三次去英国大理院打的官司胜诉了,但这次上海解放了。所有外国资产全部冻结上交。 

     解放后哥哥被定为开明资本家。弟弟西陵被暗杀定为烈士。国家实行一夫一妻,只能留一个老婆,因为大奶奶神志不清,只能让小奶奶留下儿子独自离家。 

     小奶奶走时爷爷子良把英商公司的欠款单据和自己父亲的相片以及兄弟西陵的相片都放在一个铁皮盒子里让小奶奶悄悄带走。 

     大奶奶担心爷爷去看小奶奶,吵架提到变天帐,被居委会大妈听见,于是开明资本家经常被抓去批斗,公司合营的股份也被没收。他们被从洋房里赶出来住到棚户区。 

     小奶奶那边带着变天帐东躲西藏,爷爷给的房子被烧了,银元宝被偷了。她再次沿着铁路一路走回安徽老家,躲到老家谋生。 

      文革结束后,她一路卖烤红薯一路找到上海棚户区的爷爷一家,爷爷因为被拉去扒有轨电车的铁轨被气死,儿子一直想入党,但是因为因为变天帐交不出来最后自杀。儿媳妇带着小孙女与大奶奶住在一起。

落实政策后,她们又搬回洋房。忽然清醒的大奶奶一定要儿媳妇带着小孙女去国外找亲戚。并且嘱咐儿媳妇一定要把孙女培养成律师。 

      出国前,奶奶交给孙女一个盒子,嘱咐她成为律师的那一天再打开。 之后,大奶奶与小奶奶渡过了一段相遇为命的日子。 孙女拿到律师执照回到上海,已经人去屋空。 

    女孩在家墓前打开铁皮盒,一张张亲人的老照片,几张发黄的收据在风中摇曳,寂静无声的世界,清明上河图般的历史画卷,往事都随风飘散。 

      最后,女孩来到爷爷的老铁厂门外,崭新大公司招牌跃然入目。大型现代化公司里一片繁忙景象。 

      女孩又来到外滩一角,一截观光用的有轨电车安静地泊在夕阳下。最后一班乘车游玩的年轻人和孩子们的身影消失在暮色里,司机跳下车,关上车门,看见女孩,朝她摆摆手。剧终。 

 

剧 1.江湾镇 

此集人物:十几岁的少年子良,兄弟西陵以及他们的父亲树森。 

时间:1936年前后 

地点:上海附近小镇,老火车轨道旁 

 

 

字幕一行行打出:淞沪战爆发。1937年的上海北站,战火纷飞。 

 

日军猛烈轰炸上海北站,火车站被日军占领,日军持枪占一旁,看着工人将“上海北站”的牌子扔到一边,换成“上海驿”。 

场景一:城外一辆老火车,叫了一声,吐了口气驶出。在一个山坡拐湾口,被风吹落到路边很多煤渣。一群半大孩子拎着篮子扑过去拾煤渣。其中一个带帽子的男孩是孩子王,他站在另一拨小孩面前,在棍子在地上画了一道线。 

戴帽子男孩:线那边是你们村的地,你们捡。线这边归镇上,我们捡拾。 

(双方僵持)。 

一个更小的男孩过来拉住戴帽子男孩胳膊:哥,我们的篮子都满了,可以回家吃饭了。 

戴帽子男孩看见自己这边孩子的框都满了,对刚才朝他虎视眈眈的几个男孩摆手:你们请。 

这边的孩子开心地拎着框,打闹着往镇上跑去。 

 

画外音:我有一个爷爷,但是我有两个奶奶。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与我爷爷奶奶有关的故事。 

 

场景三:镇上一个铁匠铺。一个男人在炉前打一把锄头。戴帽子男孩和兄弟把拾来的煤渣放在打铁炉边。 

两个小男孩自己煮面。一家三口吃面。 

弟弟对哥说:想吃姆妈做的那种有浇头的面。老好吃的。 

男人默不作声,白了吃饭的孩子们一眼。面色黯淡。 

男人对两个半大儿子:淞沪战争爆发,镇上人越来越少,所有人家的日子都越来越不好过了。邻镇上的顾家,一直托人问我,要招上门女婿。以前你姆妈在,总是拦住不让……不过呢,顾家也算是望族,去了再不好也是比打铁强。 

西陵懵懂地看向父亲。父亲目光坚定,转向大儿子:侬嚒岁数与人家女儿不相当,侬想去顾家享福还没得资格。侬娶老婆的事情要看侬自己家的本事嘞。 

大儿子:我才不要做上门女婿,我将来要娶个海派女人回家,光宗耀祖的。 

阿爸手指爆了大儿子的头:梦话,瞎讲八讲呢。城里那些女人哪个会嫁到乡下来? 

大儿子:可不是,但是我们为什么不搬进上海城?!听说租界那里的有轨电车,都是老铁匠老师傅们锤出来的。 

阿爸:手艺我倒是有的,可人家都是汽锤的。那个钱要很多嘛,要从洋人国家买的。 

大儿子:可是无论怎样,他们以前都是铁匠,现在人家都开工厂了。 

阿爸;买汽锤…… 

儿子:先搬去好了。搬过去了侬弄铁铺,总是好过镇上。然后嘛我去船公司找个工作,学习一下洋话。然后嘛,上海再建新的有轨电车,机会来了我们就可以做啊。 

 

 

剧2:进城 

此集人物:子良和子良父亲,大奶奶和家人,小奶奶和家人 

时间:1936年前后 

地点:子良在火车站,大奶奶在自家洋房,小奶奶在安徽农村

 

场景一:火车载着子良和父亲缓缓驶离,弟弟西陵和一群小伙伴站在火车外送别。哥哥把头上的帽子摘下来,从车窗里扔到弟弟头上。 

哥哥大喊:谁要是敢欺负侬,告诉我。我的弟弟谁都不要想给气受。 

西陵和小伙伴们追着火车跑家,摆手。 

场景二:火车缓缓开进上海站,子良和父亲坐在火车上。 

火车外,老上海街头各色行人,小吃挑担叫卖声,还有卖白兰花的女孩的吆喝声,收马桶刷马桶、洗衣服的声音。老火车正在穿越老上海城。 

子良:阿爸,侬把心落到肚子里好嘞。我去船厂很快会做到第一那摩温。 

阿爸:我不要你去做那摩温,我要你去学本事的啊。我们乡下人两眼一摸黑来十里洋场吃不开的呀。你要先学做个上海人啊。 

子良:侬就放一百个心好了。 

阿爸:我就是放心才带侬过来好嘛。将来若能帮到西陵,一定记住帮到他。他就算改姓人家的姓也是你兄弟。 

子良:晓得了!侬讲一千遍了已经。 

阿爸:那么我呢,就在城里厢继续打铁好了。 

子良根本没听阿爸说什么,看着窗外激动得不得了。 

火车还没停,子良便像猴子一样打开车窗跳了出去,他张开双臂风一样快乐地奔跑。 

红头路警甲(吹警笛):站住!别跑! 

几个红头路警围追堵截才把疯跑的少年抓住。 

子良(无辜地大喊):我有票。我买票乘车犯法啊?! 

 

场景三:站台上,少年被路警抓住。 

一个路警踩了少年的新皮鞋,少年猛地推开抓住他胳膊的路警,蹲下身轻轻擦拭新皮鞋。 

少年(生气地大喊):阿爸特意买给我的新鞋,明天要去见工的,看看看看被你踩脏了。你陪新鞋! 

路警甲吓得急忙后退,少年依然不依不饶。 

少年的父亲急急小跑过来。 

父亲走过来,一巴掌打在少年脸上。 

少年愤恨地瞪了路警一眼,跟着父亲离开。 

 

旁白:在爷爷子良进城的时候,音乐世家出身的混血儿大奶奶刚十岁,那时她每天跟着白人母亲学钢琴,华人父亲是乐团的萨克斯手。

地点:上海滩一座洋楼,窗外隐约传来乐声。)   (画面切换到年轻时的大奶奶,跟随父亲在爵士乐队中演奏。) 年轻大奶奶(微笑,手中拿着大提琴)。爸爸专注吹奏萨克斯。

 

音乐声中, 转到安徽的一个小村庄。远处传来爆炸声和飞机轰鸣声。

 旁白:小奶奶家在安徽,家乡被日军轰炸,一家人沿着铁路走,他们要去上海。 (画面切换到小奶奶一家人紧张地沿着铁路前行,背后是燃烧的村庄。)  幼小的小奶奶(眼含泪光,紧紧抓住母亲的手, 妈妈(坚定地看着前方)。

剧 3:子良在船厂 

此集人物:子良,其他人若干

时间:1936年前后 

地点: 船厂 

 场景一:忙碌的船厂,工人们在焊接、锤打,机器声轰鸣。子良穿着工作服,手里拿着工具,走向一群英国工头。

子良掏出一把花生,走向英国大班。 

英国大班 A(笑着):嘿,小子,又带花生来了? 

子良(微笑):是的,大班。家乡特产,要是有老酒喝更好。 

英国大班 B(拿起一颗花生):谢谢,小子,你真是个好伙计。下班一起去喝几口。 

子良(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好好,我也想跟你们好好学一下英语。 

英国大班 A: 我们可都是曼彻斯特口音,你跟我们学大西北口音? 

子良:我教你们的不也是上海话嘛?白话我自己还讲不大好。不如说上海话舒服。 

场景 二:蒙太奇:子良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掏出花生、分给大班们,然后学英语。他的英语从生硬逐渐变得流利。 

 

英国大班 A:子良,今天我们教你一个新词汇,'efficiency'。 

子良(重复):efficiency。 

英国大班 B:很好,现在用它造个句子。 

子良:Our work efficiency is getting better. 

英国大班 A(满意地点头):完美! 

场景 三、子良和英国大班们在休息室聊天,他的英语已经非常流利,并带有明显的曼彻斯特口音。 

英国大班 C:子良,你的口音越来越像我们了。 

子良(笑着):是啊,现在我可以说我是半个曼彻斯特人了。 

英国大班 A:你比我们一些人还曼彻斯特呢! 

 

场景 四:船厂的办公室  

经理:今天我们有个重要的任命。子良,由于你出色的工作和语言能力,现在你正式成为我们的那莫温。 

子良和英国大班们互相拥抱,庆祝他的新职位。 

 

场景 五: 

背景:子良换那莫温的制服,在船厂指挥工作。 

画面淡出 

 

剧 4:想大干 

人物:子良和父亲,若干人 

地点:黄浦江附近街口,棚户区 

 时间:1938年某日,白天 

 

场景一:上海租界区外滩老街道 

上海租界区,人流如梭 

(镜头扫过繁忙的街道,人来人往。几名男子行色匆匆地走在马路边。) 

 

男子A吩咐其他人:(左手拎着一个坛子,右手提着一个麻袋)你去那个路口,你,去另一个,我们得快点,各自守住路口。 

几个男子纷纷答应着:(点头)好的,每人一个路口。 

(几名男子分别走到不同的路口,把坛子摆在面前,盯着来往行人。) 

男子C:(低声自语)每走过去5个路人,就掏出一颗黄豆,扔进坛子里。一个、两个…… 

 

(镜头特写:每当五个路人经过,男子便从麻袋里掏出一颗黄豆,扔进坛子。) 

路过这里的子良看见这些人行为古怪,走过去问:哈罗,你们在做什么? 

手握黄豆的男人说:在计算路口的人流量。我们是英商汽车公司的人,正在为扩建有轨电车做数据。 

子良:(若有所思)原来如此。 

忽然子良异常兴奋地边扔帽子边一路小跑回家。 

 

场景 二:棚户区 

 

时间:同一日,稍后 

(子良家里,子良撩开帘子,兴冲冲地跑到正在喝老酒看报的阿爸身边,手指抓了一块儿肉放嘴里。) 

子良:我刚才在街上见到公汽公司的人在收集人流量,他们要选几条街扩建有轨电车。 

阿爸:好的嘞,大上海十里洋场越来越有样子了。那么我们讨生活就比乡下更容易一些了。 

子良:阿爸,你再想想,往远处想,能想到什么? 

阿爸:想到什么?难道我们小铁铺能给人家做铁轨的吗? 

子良:就是吖。现在不能,我们只要有一个半吨以上的汽锤就能够了。 

阿爸拿筷子敲了儿子的脑壳:做梦吃天鹅肉呢?每天有老酒吃吃,最后再讨个城里女人老有面子,我么回到乡里也能直着腰走路就好嘞。 

子良揉脑门:算了,不同你讲了。你看着好嘞。侬不要帮我,我去找西陵。 

阿爸:侬找西陵弄哪样了? 

子良:借钱,买汽锤。 

阿爸:作死哟! 

子良:勿要侬管。 

旁白:彼时,爷爷子良已经在船厂做到了那莫温,跟欧美人混得熟,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他正在找机会帮父亲的铁铺弄一口半吨以上的汽锤,他的梦想就是自己开一个大一点的铁工厂。 

 

剧 5. 与英商谈判 

人物:子良,英商经理,若干众人 

地点:英商公司,街头,铁工厂等 

 

场景一:英商汽车公司 

(爷爷子良换了一身西装,来到英商汽车公司,走进经理哈雷的办公室。) 

子良:(用流利的英语)你好,我是港口船厂的那莫温。我家里在虹口有一个小铁铺。铁铺不大,但是我们家打铁已经有几代人了,您看我们有没有合作机会。 

经理扶金丝镜,仔细看一眼眼前的毛头小伙,给他倒了杯咖啡:清咖,喝得惯嚒? 

子良双手接过清咖:在船厂每天喝,现在不喝都会觉着没睡醒。 

经理嘴角上扬,有点笑意,用中文说:我们在上海有很多合作伙伴,不少人以前也是开打铁铺的。我家前辈都是水手,到我这里才上岸。我不介意出身,也不介意有没有钱。但是和我谈合作,我只看一样,就是你这个人!有能力的人做什么都能成为那莫温。 

经理点了一只雪茄,把雪茄盒递给子良。子良谢绝。 

子良:那我就开门见山地说吧,我听说您们打算扩建一条有轨电车,我希望您把这个项目的铁轨供应交给我。我给您保证质量,按时交货我,至于价格也好说。 

经理:哦!我们不止要建一条有轨电车,公司正在调研,我们要在你们这里建很多条,不止有轨电车,还有无轨的电车,还有铁路。 

子良被震惊到:你嚒是不是也是在你们家乡吃不到老酒才来我们这里讨生活? 

经理疑惑:不懂你说什么? 

子良就给他讲和父亲进城的原因,又说:我阿爸说了,只要每天有口老酒喝他就知足了。 

经理,笑: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句话叫知足常乐,不过你今天又为什么站在这里呢?! 

经理大笑着,捶了子良肩膀。子良尬笑。 

(镜头特写:子良与经理坐下细谈。子良与多位英商主管热烈地交谈。子良与经理欠合同。握手。) 

(镜头切换到工厂的汽锤,爷爷在自家工厂忙碌着,为英商制作的铁轨铺在路上,双层有轨电车叮叮当当驶过城市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