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開講五】幸福來了

作者 :郑茹菁

卡里.紀伯倫說:

有些人他們給予,既不知給予的痛苦,

也不去尋求快樂,更不懷著功德之念;

他們給予就如遠谷中的長春花,

在曠野裏吐露著芬芳。

 

她輕輕地轉身說:「幸福來了!」

那是婉平給慈恆的最初一句話……

 

幸福列車,開往校園

 

      二〇〇九年,慈濟美國總會在全美各地推動「幸福校園計畫」,為匱乏的學童發放食物、贈送制服,讓他們能安心讀書,並提供課業輔導、關懷人格發展,也藉此深入社區,為家長提供技能訓練。

      此計畫綜合了全美長期關懷低收入社區學校的各項計畫,包括食物發放、獎學金發放、贈書計畫等經驗而成,以教育性與預防性的慈善服務,深入關懷低收入家庭,進而深耕社區。

      拉斯維加斯是最早啟動「校園愛心背包」的慈濟會所,自二〇〇六年至二〇一〇年,慈恆領導志工在賭城總共送出兩萬一千四百二十個愛心背包,背包裏裝的不是書本與文具,而是令人充滿幸福與飽足感的食物;這些食物,幫助了無數的貧童度過飢餓的週末。

      二○一○年重回橙縣志工團隊的慈恆,自然成為當地推動幸福校園計畫的不二人選。

      目前,慈濟幸福校園計畫已在美國五個州、八個城市、二十二所學校施行,不僅照顧孩子的溫飽,打造安全、幸福又快樂的學習環境,並啟發師、親、生心中的愛與善。其中,尤以北加州舊金山支會在低收入戶學區約翰米爾小學(John Muir Elementary School)的幸福校園計畫最成功。

      二○一一年五月,橙縣團隊開始每月召開籌備會,邀約有意願參與「幸福校園食物背包」發放的志工進行培訓。

      「幸福」看似無形,但幸福的暖流卻因愛的力量而流淌於校園,慈恆為橙縣志工精心安排了北上舊金山取經之旅。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舊金山灣的獵人點(Hunter Point),那是舊金山最貧窮和落後的地區,也是政府鞭長莫及之處。

      橙縣志工參觀了所謂的人間煉獄,親眼目睹生活其間的人如何討生活,難以想像他們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種種的苦難煎熬,只能用「落寞、無助和無奈」來形容。

      接任橙縣慈善功能幹事的慈恆,延伸拉斯維加斯所推行的「校園愛心背包」計畫,運籌帷幄組織了橙縣「幸福校園」團隊,工作內容包括採買、庫存管理、搬運、活動策畫和執行。每星期她都得為這個計畫,到兩家食物銀行或超市採買食物。

      為了節省捐款,慈恆採購食物錙銖必較,她邀請了十位志工參加「採購團」,無時無刻不注意超市的動向,哪裏有減價的食物就往哪裏搶購。有志工打趣說,如果派慈恆去參加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Price is Right」,她一定能奪魁,有誰比她更知道什麼東西值多少錢呢?

      慈恆也常常帶著大批人馬去好巿多買特價的四大盒乳酪空心粉,只因廣告明文規定每人每次限買四盒。

      志工每週一就開始採買食物,週三把背包裝滿,食物的來源不只牽涉採買經費,其中更有許多善心人士及志工的奉獻。

      橙縣寶法寺的法師們得知這項活動,搬了好幾箱素菜罐頭等食物到橙縣聯絡處共襄盛舉。週三中午在橙縣聯絡處上完氣功的幾位學員,看見一群志工忙得團團轉,就自願留下來幫忙。三位曾是慈濟照顧戶的墨裔年輕志工,也藉此機會回饋自己的同胞。

      在紅十字會和橙縣急難救助月會中,慈恆帶領接任慈善功能幹事的朱益中認識花園食物銀行的總裁馬克‧勞瑞(Mark  Lowry)及參議員瓦特(Senator Mimi Walter)的祕書馬丁先生(Mr. Martin)。

      他們用心向兩位貴賓介紹慈濟,同時每月邀約三十多位志工到花園食物銀行協助打包。經過六、七年的良性互動,終於得到兩家食物銀行的信任,同意讓慈濟成為會員,採買食物只收一磅六分錢,水果及蔬菜都是免費供應。

      正式啟動計畫後,後續的工作包含制訂幸福校園學年計畫、選擇學校並和校長溝通、選定發放場所、遴選符合發放資格的學生、規畫物資儲藏地點等,慈恆還在發放學校成立了一個「打包團隊」,鼓勵同學幫助同學。

      幸福校園的活動,需要志工奉獻時間、精力來成就,在慈恆的帶領下,從羅梅羅‧克魯斯小學(Romero Cruz)開始,接著是林肯小學(Lincoln)、英雄小學(Heroes)到麥迪森小學(Madison)。在此同時,慈恆也邀約教育志工承擔課後輔導,希望提升學生的數理和閱讀水平。

 

「老將」出招,學童受教

 

      橙縣啟動幸福校園計畫之初,發放團隊僅有十四位志工,慈恆時常在家裏舉辦聚會,邀請大家討論如何把這個計畫做得更好。有人在會議中提出,羅梅羅‧克魯斯小學位於南加州橙縣的聖塔安那市,屬低收入區,隔著幾條街就是富裕的爾灣市,很難想像短短的距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建議志工去羅梅羅‧克魯斯小學發放食物背包。

      自二〇〇五年起,羅梅羅‧克魯斯小學即是慈濟冬令發放的對象,居住當地的慈青也與該校長期接觸,愛德娜‧維雷多(Edna Velado)校長說:「我們學校有高達百分之九十八的學童,來自貧困的墨裔家庭。」

      學校附近的住宅多為四〇及五〇年代的老舊建築,其中多數家庭為拉丁移民或墨西哥裔,半數家庭分租客廳或車庫作為臥室,平均每家都有六、七個小孩,因為食指浩繁而三餐不繼。

      送孩子去上學對窮人家而言,不但不是負擔,反而是一種保障,孩子們從此可以在學校享受免費的早、午餐。沒上課的週六、週日,家長常常無法提供一日三餐,「挨餓」變成週末的代名詞,寒暑假更是孩子們的噩夢。

      慈恆接受建議,邀約橙縣志工深入了解該校學童情況後,決定將羅梅羅‧克魯斯小學做為推動幸福校園計畫的第一站,二○一一年五月開始籌備,九月展開食物背包發放。

      每當正在校園遊戲的學生,看到志工整齊列隊進入學校,就會興奮地高喊著:「慈濟!慈濟!」每週五放學前、週末即將開始時,是羅梅羅‧克魯斯小學四十多位孩子最開心與期待的時刻。

      慈恆認為,幸福校園計畫最困難的事情在於溝通,如何得到校長及行政人員的信任是第一要務。發放最初的前三個星期,通常由校長或行政人員出面協助「唱名」,叫出學生的西文名字,有他們陪伴發放,孩子們守規矩、安靜坐著等待。

      但是,慈恆希望要由志工「親手布施」,所以努力克服志工不會念西文名字的困難,並想辦法讓慈濟人能自己帶動學生,最後終於徵得校長的同意。

      沒有校方人員在場「壓陣」,孩子們就像脫韁的野馬,嘰嘰喳喳有些吵雜。志工把男學生和女學生分成兩邊,從學生中選出四位「隊輔」,由隊輔帶隊依序領取背包。由於孩子絕大多數為拉丁裔,志工們恐怕唱名時發音不正確而引起嘻笑,於是請隊輔中聲音最大的同學唱名。

      慈恆累積過去在拉斯維加斯的食物背包發放經驗,知道不能只是發放食物背包,還要找機會在小朋友身上散播愛的種子。發放時,志工一一為孩子們介紹物品及物品的來源,讓他們知道這是來自各方的捐助,要用感恩的心去接受,長大之後也可以學習去付出。

      志工以九十度鞠躬姿勢遞上背包,孩子們領取時也跟著鞠躬回禮;志工伸出兩隻手的大拇指,比出「感恩」等手勢,孩子們很快就學會用了,甚至也會用手語表達「慈濟」、「我愛你」及「普天三無」中的「愛、信任、原諒」。

      領取食物背包後,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打開,想知道有哪些是他們愛吃的?營養麵食、豆類罐頭(玉米或青豆)、水果、布丁、餅乾、薯片或一小塊糖,都可能帶給小朋友驚喜。此外,志工余素芳的姊姊開麵包店,發心每週供應每個孩子一個新鮮麵包,更是小朋友的最愛。

      發放過程中,志工也會介紹環保觀念,教孩子們節約能源。慈恆準備了許多小紙條,彷彿抽獎般抽出一張,大聲念出上面的問題:「洗手的時候,水要一直開著。對不對?」孩子們有的說「對」,有的說「錯」,然後慈恆會告訴他們正確答案,並解釋原因。

      經過互動後,孩子們知道當自己有能力時要幫助別人,知道回收寶特瓶和鋁罐、省電、省水能夠救地球,也知道「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此外,高齡志工教手語也是一大挑戰,發放團隊這群「老將」對手語十分陌生,又沒有時間去「補習」,只能靠練習和死記。

      經過三個月的奮戰後,陳脩國在慈濟網路上學會〈普天三無〉的手語,每星期五都會寫大字報歌詞,拿著收音機到學校助陣,在音樂聲中教孩子學手語,所幸孩子們都很聰明,學了三個星期便記住,比的手語比志工還棒呢!

      經過九個月的相處,孩子們從原本害羞、說話時不敢直視志工,到後來有問必答。志工們進行環保和《靜思語》問答遊戲時,每個孩子都高高舉手,爭取上前回答的機會。

      二○一二年五月間,許多孩子自動登記,要上前來自我介紹,告訴大家自己喜歡的顏色、嗜好、在家幫父母做哪些家事等,顯然已逐漸建立起自信心。最讓慈恆感動的是,有的孩子會自動上前,給慈恆一個愛的擁抱。

      瑪莉亞(Maria)原本是慈濟的照顧戶,後來成為翻譯西語的志工,她也到學校協助發放,同時為孩子們現身說法:「當我們在接受愛心的同時,也能付出愛心。」

      一位四年級的老師,特意來向志工道謝,並送了一張感謝卡。副校長黛安娜(Diana Torres)說:「慈濟來到這裏,真的是我們的福氣。我們的孩子很幸運,能列入慈濟的食物背包發放計畫中。」

 

幸福過站,冬令送暖

 

      位於羅梅羅‧克魯斯小學對街的喀威爾小學(Carver Elementary)同屬一個校長管理,該校學生從幼稚園到三年級,約有六百多位,但不在幸福校園名單內。

      橙縣志工多年來主動關懷聖塔安那學區的弱勢學生,除了協助個案,自二〇〇五年起,也為低收入家庭學童進行冬令發放。在推動幸福校園計畫後,慈恆將這些未列入「幸福校園」發放名單的學校,加入「返校日愛心背包」活動的名單,共有六所小學受惠,每校約二十位學生獲得愛心背包。

       當十五位志工前往喀威爾小學進行第一場返校日愛心背包發放時,繼任校長金百利(Kimberly Ahvari)帶著二十位小學生進入禮堂,家長們也受邀觀禮。

      害羞的學生低著頭,乖乖地坐在地上,慈恆為全校師生及家長介紹「竹筒歲月」,她告訴孩子們:「愛心背包中的所有禮物,都是來自善心大德和他們在竹筒裏存的錢。」

      「感恩」是慈恆教導孩子們的第一課。接著,孩子們開心地領取新書包,裏面有筆記本、鉛筆盒、鉛筆、鋼筆、小袋、文具、髮夾和牙刷,還有一張十五美元的優惠卡 (不能換現金,必須到指定商店買鞋),可以到鞋店選購自己喜歡的鞋子。

      此外,慈濟醫發室的王惠平送給慈恆許多「優惠十美元」的折價券,可以讓貧困學童到運動器材店買東西。為了愛心背包返校日活動,慈恆四處為貧困學童募集物資,壯大背包的內容。

      慈恆又請小朋友圍成一個大圓圈,教他們比〈普天三無〉手語歌。有一位學生的爸爸跟著大家比手語,而且很快就學會了,原來家裏有聾啞長輩,他為照顧家人而學會手語。他說:「真是不可思議,沒想到這世上竟有如此充滿愛心,願意幫助我們的人和團體。」

      喀威爾小學老師布雷克(Ms. Blake),因為認同慈濟理念,所以放了一個竹筒在教室裏,教導學生如何由「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幫助比自己更窮苦、更不幸的人。一年下來,同學們的愛心將竹筒餵得飽飽,一分一角加起來竟有二十四點五美元,全班同學都對這個成績感到滿意,這是幸福校園的第一次「竹筒回娘家」。

      皮歐皮蔻小學(Pio Pico)及洛威爾小學(Lowell)也不在幸福校園名單之列,但慈濟人每週固定時間去幫學生補習功課,年底也會準備禮物去做冬令發放。因為兩所學校有許多貧困學生,所以慈恆將他們列入返校日愛心背包的發放名單中。

      由於橙縣志工曾在皮歐皮蔻小學協助過一個個案,留給橙縣教育局特教科專員珍妮佛 (Jennifer Vasquez)良好印象。她對慈濟感到好奇,上網查詢許多資料,真心讚歎慈濟為社區的付出。由於珍妮佛的信任,促成慈濟在這兩所小學發放,雙方都希望這個因緣能長長久久,一起為弱勢的學童提供服務。

      慈濟在皮歐皮蔻小學及洛威爾小學這兩所學校共發放了四十二個愛心背包,珍妮佛熱心協助發放,也對參與發放的學生及家長詳細介紹慈濟,非常喜歡〈普天三無〉手語歌的表演。

      皮歐皮蔻小學安吉阿諾(Robert Anguiano)校長向慈恆感謝慈濟對學生的關懷,也藉機教育學生要心存感恩心。在洛威爾小學發放時,志工又接受麗莎校長(Ms. Lisa Gonzales-Solomon)的熱烈歡迎,她和志工逐一握手致意,學校還製作了歡迎海報,校長希望學生在歡喜接受返校禮物的同時,也要學習慈濟無私付出的愛心。

 

大開眼界,號召付出

 

      林肯小學是「返校日愛心背包」的第五所學校,該校是全聖塔安那市學生最多的小學,一共有一千一百多位學生,總共發放了二十四位學生,其中有一些是需要老師特別照顧的特教生。

      一位老師站在大禮堂門口,正半哄半推一位六歲的小孩進入禮堂,她對慈恆說:「這位學生沒有辦法讓他安靜坐下來。」慈恆聞言拿起「返校日愛心背包」禮物給他看、逗他開心,問他喜不喜歡?他卻完全沒有反應,令慈恆看在眼裏、痛在心裏。

      二○一三年一月開始,橙縣團隊又去林肯小學為六十位窮苦低收入的學生發放食物背包。

      慈恆在林肯小學創立愛心打包團隊,主要成員是學校的學生,他們的導師是中墨混血的依蓮(Elaine Villaverd),依蓮老師的母親是中國第三代移民,父親是墨西哥裔美國人,所以她完全不會說中文,但在她的成長過程中與母親感情深厚,雖然母親已過世,但她一直在追尋中華文化的根。

      依蓮老師說:「在新學期、新校長就任後的某一天,我在辦公室看到一位華人,她就是慈濟基金會的慈恆師姊。」有一個週五,依蓮抽空陪伴班上有智能障礙的學生,無意中觀察到志工發放食物背包的畫面,她說:「我真是大開眼界,穿著『藍天白雲』的東方人在美國回饋社會,黃皮膚的華人幫助陌生的墨裔小孩,這真是愛的循環啊!」

      志工拿出環保毛毯,請依蓮老師摸摸看,當她聽說這些毛毯是在災難發生時,第一時間送去溫暖災民身體的毛毯,還是以回收的寶特瓶製成的,不禁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從此發願加入打包團隊行列,每週四都帶領二十位五年級學生,協助打包六十份食物背包。

      慈恆教導學生如何布施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發揮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將愛傳至學區和社區,營造愛的循環。同時推動環保理念,落實環保、保護地球,給下一代一個清淨的生活環境。

      依蓮老師的班上雖然僅有三個學生領取食物背包,卻有二十四位學生自願在每週四利用午餐時間及下課時間,幫助慈濟人打包,又於每週五趕到大禮堂當小隊輔,幫忙發放給需要食物的學弟、學妹們。

      慈恆接引依蓮老師參加並完成慈濟的「見習」及「培訓」課程,她已受證成為慈濟委員。依蓮老師教導學生們「見苦知福」,「雖然有些人沒有被選中領取食物背包,但不要感覺失望沮喪,反而應該感恩自己有福報,可以為更需要幫助的同學服務,表現出你對別人的關懷和大愛。」

      依蓮老師把慈濟團隊介紹給其他老師及員工,鼓勵大家在學校做善事,她把每人可以服務的時間一一記錄下來,在五個月內召集了兩百多位會員,累積了三千五百小時的服務時數。

      依蓮老師說:「慈濟的品格教育讓美國的學生受用無窮!」短短四個月中,她看見班上孩子們的改變,這一班是依蓮老師十三年教學生涯中,最令她感動的一班。全班學生親手寫感恩信,甚至在畢業前夕寫下「我將回來協助食物背包發放,請不要忘記我!」的約定,果然九月開學後,有三位升上六年級的學生仍然在每週四回來協助打包。

      為了感恩依蓮老師班上二十四位學生「付出無所求」的善舉,慈濟人於二○一三年五月三十日在林肯小學舉辦了一場「圓緣」,人文真善美志工王純瑾及楊鐘和將拍了五個月的相片集中在影片中,當學生們看見自己的付出身影,都開心地笑了。

      慈恆又為這一群有愛心、樂意付出的孩子們準備了驚喜禮物,包括證嚴上人的「福慧紅包」、四國語言的《靜思語》、竹筒、背包、學校文具及靜思書籤等,並詳細解說「福慧紅包」的意義,祝福孩子們智慧增長、幸福美滿!

      收到禮物的孩子都快樂得不得了,彼此擁抱,高興得跳躍起來,當慈濟人唱歌、比手語時,臺下的學生卻突然感動得抱頭痛哭!

      志工用行動鼓勵窮困學童努力向上,收到了良好的回響與感激。慈恆感性地說:「希望有一天,我能在每所學校都找到一個像依蓮這樣的人,慈濟的幸福校園計畫就能夠在聖塔安那六十三所小學一起推動。」

      學期末,林肯小學統計出全校有兩百七十多位學生從未遲到或缺課,愛德娜‧維雷多校長請求慈恆給這些學生一些實質的鼓勵,橙縣志工知道之後贊助五百元,又向慈發室申請了五百元,特別定做每人一件「全勤」紅襯衫。

      得獎的學生及老師們拿著學生親手書寫製作的「感恩慈濟」牌子,在林肯小學校園到處留影,感謝慈濟人的慷慨與慈悲。

 

校園義診,益師親生

 

      慈恆知道幸福校園計畫要成功,學區的支持很重要,與各校校長的溝通也非常要緊。有一次,愛德娜‧維雷多校長邀慈恆去參加「一日校長」活動,活動後一起吃午餐。校長指引她去向墨裔的希曼尼斯(Jimenez)先生介紹慈濟,並邀請他出面支持志工做「幸福校園」。

      慈恆出門總是隨身攜帶慈濟文宣,吃過飯便帶著文宣去見希曼尼斯先生,邀請他去林肯小學參觀慈濟的發放。

      經由觀察,希曼尼斯先生認同慈濟在聖塔安那學區每週不間斷的糧食發放、每三個月一次的蔬果發放,幫助了窮苦急難的學生家庭。他特別請聖塔安那學區的影視團隊到林肯小學錄影,並在召開學區會議時與大家分享,爭取學區大力支持慈濟的發放行動。

      發放食物背包幾個月後,慈恆覺得如果只是為發放而發放,卻不認識學校的老師和校長,是無法深入學區的,因此,她特別舉辦了感恩餐會,感恩學校老師的陪伴,並在餐會中播放影片介紹慈濟。

      每一次的例行發放,她都請求團隊志工務必介紹慈濟,取得校長的認同後,進而與學生分享「靜思語」、推廣「竹筒歲月」、介紹環保,以及定期到學校幫學生補習功課。

      藉著幸福校園的食物背包發放,慈濟人又深入社區,把義診定期帶進聖塔安那市的男孩及女孩俱樂部(Boys and Girls Club),提供免費門診、牙醫、針灸及血壓、膽固醇檢測。

      從二○一三年起,慈濟每四個月定期在俱樂部舉辦義診,社區內的墨裔同胞已經學會定期回診,照顧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洛威爾小學的麗莎校長還幫忙慈濟寫大字報宣傳,親自把大字報張貼在街頭巷尾,讓更多需要醫療服務的人來就診。

      為了籌備義診長期計畫,慈恆及朱益中幾個月前就開始與各組織密切聯繫,主動參與各項義診汲取經驗,經由團隊的配合和努力,以及社區各組織湧入的愛心,溫暖了每一顆待關懷的心。

      第一次校園義診,雷斯妥內義診中心、洛威爾小學及男孩女孩俱樂部共號召了五十一位西語、英語雙語志工,擔任醫師與病患的橋梁;在橙縣執業的四十八位醫護、藥師及牙醫助理前去義務服務病患,另有一百一十五位慈濟志工,共同服務一百三十五位病患,兩百三十四人次,為日後的校園義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因幸福校園背包計畫與慈濟熟識的麗莎校長,透過校內電話語音留言系統,親自致電給九百位家長告知義診訊息,許多家長和學生接到訊息趕來看病,並向麗莎校長致意,感恩有此良好的機緣。

      麗莎也帶著家人到會場支援,她的膝蓋疼痛已久,在志工鼓勵下,首度嘗試針灸治療,治療後竟然完全不痛了,麗莎校長直呼神奇:「開學後我就可以用跑的了!」

      有些父母身後跟著好幾個孩子,有的媽媽推著娃娃車,推車旁還有幾個看似手足的小學生;也有幾位單獨前來的民眾,緩緩步入草坪上的帳棚,眼神中些許不安與靦腆,直到迎上去的志工與負責翻譯的西語志工親切接待後,才在他們的協助下完成初步醫療病史資料的填寫。

      一次又一次被提出的問題是「我沒有保險喔!」「真的不用錢嗎?」「你們下個月會再來嗎?」

      寫完病史資料後,進入等候區,有志工以流利的西班牙文介紹慈濟,慈青學長在臺前介紹竹筒,當下就有熱情的孩子拿著一塊錢跑向前來投。另有一位墨裔婦女,聽到一半突然跨向臺前,向鄉親們用西班牙文介紹起慈濟。

      有一位身經百戰的牙醫師數不清自己是第幾次參加義診了,但是遇上了讓他感慨萬分的狀況,他幫一位婦人洗牙洗到一半時,婦人突然哽咽地說:「我已經六年沒洗牙了!」雖然知道口腔清潔的重要,但她沒有能力看診。

      病患追著慈恆問:「你們會再來嗎?」這個由幸福校園發展出的校園義診,再次照顧到橙縣社區裏的弱勢族群,讓慈恆感到十分欣慰。

 

一個家庭,一曲哀歌

 

      羅梅羅‧克魯斯小學只是橙縣幸福校園計畫踏出的第一步,聖塔安那市是墨裔居民聚集的小城,人口密度是全加州之冠,每一英哩就有兩家小學,每一個家庭都有一曲哀歌。

      慈恆記得有一個哀傷的星期五,讓羅梅羅‧克魯斯小學的可憐孩子哭得肝腸寸斷,因為一大清早康州發生校園槍殺事件,二十位學生罹難,新聞報導怵目驚心,對每個孩子造成莫大的打擊。

      發放食物背包時,慈恆把慈濟與學生互動的十五分鐘分給六個小組的孩子,把志工的肩膀與懷抱作為哭泣孩子的安全港灣,給受驚的學生更貼近的關懷和愛護;每一组都有兩、三位志工安慰六位學生。

      當時,有一個名叫馬瑞蒂亞(Marintia Tinoco)的小女孩忽然痛哭失聲,慈恆和另外兩位師姊馬上抱著她安撫她,細問之下才知道當天學校的槍殺和死亡案件,使她聯想起自己不在人世的父親,隱藏在她小腦袋裏的慘痛往事又浮上眼前,在她的淚水中,慈恆感受到父親早逝對小女孩造成的後遺症,淚水哭溼了慈恆及志工吳安妮的衣襟。

      慈恆可以想像馬瑞蒂亞有多盼望愛,多想要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多需要朋友!慈恆輕聲告訴她:「活著要勇敢,對自己要有信心,更要過得開心。」等志工發放完畢走到校門口時,馬瑞蒂亞在那裏等著,她又過來抱著慈恆不放,對慈恆說:「我要寫信給您,應該寄去哪裏?」慈恆請她送去給校長、副校長或是辦公室的老師們,在那當下,慈恆有股衝動,好想把馬瑞蒂亞帶回家照顧,好好保護這個脆弱的小女孩!

      悲劇不僅發生在羅梅羅‧克魯斯小學的孩子身上,林肯小學也讓慈恆流下了眼淚。每週四的愛心打包團隊中,有一位臉上長了兩個小酒窩,永遠笑容滿面的小女孩,名叫皮茜菈(Priscilla),有一天,她放學走路回家,過馬路時不幸被貨車輾壓死亡,那時還差四天就是她的十四歲生日了。

      當慈恆再也看不見皮茜菈的笑容,這才知道她出生於貧寒之家,母親染上吸毒惡習,父親不知下落,姊弟倆的生活都是靠外婆照顧。不久以前,皮茜菈突然對外婆說:「我不可能度過十四歲生日,我感覺自己就要到另外一個世界去了,我離開時仍然是純潔的處子,等我死後,希望我的身體能夠乘坐純白的馬車,帶領我走向安息之地。」

      在皮茜菈的告別式,大家幫她「圓夢」,她靜靜地躺在白色馬車中,慈濟幸福校園團隊動員許多志工參加喪禮,志工們開車跟隨隊伍,陪伴她在聖塔安那街道做最後的巡禮。慈恆在淚眼中虔心祈禱,但願皮茜菈在天之靈能看見身著藍天白雲的志工為她送行。

      開車前往墓地的路段,志工們為她吹肥皂泡泡,這是慈恆參加過的最隆重、最美麗動人的告別式。皮茜菈短短十三年的生命在人間留下了淒美的片段,小天使就此和大家告別,慈濟人雙手合十,祝福皮茜菈:「乘願再來!」

      在告別式中,慈恆把握因緣,向約翰神父介紹慈濟和志工為社區提供的服務,約翰神父對慈恆說:「我早就聽說慈濟國際賑災的貢獻,更久仰證嚴法師的大名。」

      自皮茜菈於二○一五年往生之後,慈恆牢牢記住她的外公、外婆,每年冬令發放時,都特別留一份禮物給這兩位可憐的老人家。

      悲傷的故事無獨有偶,與富人區一街之遙的皮歐皮蔻小學及洛威爾小學,各有一百三十至一百五十名學生的家沒有固定地址,有的全家十二人窩居在一個小房間或車庫裏,也有些暫時住在廉價旅館內,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流浪生活。

      這些孩子不但缺少食物,有的還因為沒有鞋和衣服穿,學校不允許他們來上課。皮歐皮蔻小學有些學生留級又留級,勉強升到五年級畢業,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因此,安吉阿諾校長懇求慈濟人協助課室輔導,希望能提高該校學生的課業水準。

      志工為擴大幸福校園計畫的關懷面,九月開學時,發給衣服、鞋及文具等給無家的學童,也安排志工課輔、陪伴幼稚園學生,為灰暗的校園帶來希望和光明。

 

新鮮直送,蔬果到家

 

      二〇一五年底某一天,慈濟志工照例在聖伯納汀諾的高梅茲小學(Gomez Elementary School)舉辦義診,志工帶著波特(Potter)校長了解義診活動,校長不經意提及:「上週我們學校餐廳失竊!」志工關心地問:「有沒有遺失貴重物品?」校長失笑回應:「只是學生闖進來偷食物。」一句話讓在場志工感到一陣心酸。

      原來,學生在家中食物不夠的情況下,只好回到熟悉的學校拿食物,從此志工開始研究聖伯納汀諾高梅茲小學附近的貧窮家庭數據。

      根據調查,聖伯納汀諾學區裏的中、小學,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大約五萬多位學生裏,有四萬多名不知下一餐從哪裏來。校長告訴志工:「我們小學有六百名多學生,其中五百多人需要食物的幫助。」志工明白這不是個案,而是常態性、普遍化的問題。

      志工原本計畫在橙縣聯絡處開設食物銀行,每週兩、三天讓他們來領取食物,許多教堂亦提供此類服務。但深入了解後發現,這些家庭的父母為了維持生計,常必須兼職兩、三份最基本工資的工作,疲於奔波工作之餘,根本沒有交通工具可以到定點領取食物。

      雖然美國有食物銀行,慈善機構可以低價取得食物再轉送貧民,但一來物資較難送達離定點機構較遠的家庭;二來,拿到的食物多數是能長久保存的罐頭食品。

      志工團隊以深耕社區義診二十三年的經驗,發現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許多慢性疾病發生,於是有了「大愛蔬果車」的想法,凝聚附近善心人士的物資,希望用有冷藏設備的卡車,將食物送到貧窮居民手中,此即「幸福家園」計畫。

      二○一六年底,史博群中學(Spurgeon Intermediate School)的校長史都華‧考威爾(Stuart Caldwell)因學生窮困而向學區求助,祕書建議他與慈濟聯繫,趕上了「幸福家園」的班車。

      慈恆前往史博群中學開會及活動過程中,就有四位曾經在林肯小學發放名單內的學生參加史博群中學的「小志工團隊」,主動請纓協助慈濟人做蔬果食物發放。

      小露姿(Luz)和狄莎兒(Disarie)是過去打包團隊的小可愛,她們一見到慈恆就撲了上來,給她一個熱情的擁抱,然後不停喊著慈恆的英文名字,問她:「你還記得我嗎?」當大愛記者採訪她:「你為什麽在這裏幫忙?」小露姿回答:「當我在幫助別人時,我感覺非常快樂。」一句天真無邪的話語讓慈恆大感欣慰。

      許多林肯小學及羅梅羅‧克魯斯小學的孩子升學到史博群中學,他們過去曾經是「幸福校園」食物背包受益者,當他們在新學校看見慈恆,就好像見到親人般地親熱。

      史博群中學有六到八年級的學生,其中許多學生家裏沒有食物吃,餓到失去理智的時候就會到學校偷食物充飢,校長只好自己去食物銀行找食物,讓這些窮苦學生到學校拿。

      當時美西地區剛啟動「大愛蔬果車」計畫,經過慈恆及朱益中與校方多次互動,商議訓練學生做志工,人數從兩、三位成長到近三十位;取得共識之後,在史博群中學啟動蔬果發放,從此「幸福校園」又延伸到「幸福家園」,讓更多學生及家人更幸福!

      史博群中學有一千五百名學生,大多來自墨裔窮苦家庭,慈濟與史都華校長商討後,決定每三個月做一次蔬果食物發放,由慈恆承擔了「幸福家園」發放蔬果食物的各項事宜。因為她和聖塔安那學區的校長們、食物銀行的總裁、職工們都有很深的交情,所以是最佳人選。

      慈恆負責聯繫學校收集資料,發放兩週前到食物銀行把所需食物「定」下來,安排學區司機及貨車直接到食物銀行提貨兩次,發放前一天,司機必須把食物直接送到史博群中學存放。

      發放當天,慈濟志工早上六點半就到史博群中學布置場地,依序把蔬菜、水果、米、豆及麵條分類放在桌上,等候發放的家庭在六點鐘就開始大排長龍,發放時間從八點至十一點領取食物。慈恆非常感謝志工林濟恒的陪伴和支援,每次都是六點半準時送來總會提供的食物,並全程參與發放。

      截至目前為止,橙縣團隊在史博群中學發放了三次,第一次發放給兩百一十五個家庭,超過一千人受益於食物的分配,當日送出十個木頭托盤 (Pallet) 的食物,總共有八千六百磅重;第二次發放兩百三十三個家庭,第三次發放給八百五十一個家庭。慈恆感恩總會蔡濟晉及林濟恒帶動「幸福家庭」計畫,更感恩朱益中、理查‧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張國龍、黃友彬、呂慈妙、呂美力、王瓊珠及陳慈江等志工大力支持這個活動,讓貧窮的學生及家人都因此而幸福起來。

      經過這幾年的每週互動,孩子們知道自己能夠穿上慈濟志工背心幫助發放是一種驕傲,立志長大後要去幫助更多苦難的人。聖塔安那學區的校長、學生及家人都非常感激慈濟的布施。

 

***

 

      身兼羅梅羅‧克魯斯小學和喀威爾小學兩所學校校長的愛德娜‧維雷多分享這十年來,慈濟因捐書、實行冬令發放、幸福校園食物背包計畫、慈青課輔計畫及提供營養點心等,無形中已對孩子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功效。

      「慈濟帶給校園的是豐富的希望!」愛德娜‧維雷多校長說:「沒有希望,家庭會灰心,夢想會乾枯;甚至,孩子們會放棄尋找光明未來的動機。慈濟的多項捐助,使得兩個學校的許多夢想活了起來。有了希望,孩子們會更勇於夢想。」

      多年前,這兩所學校曾被聯邦教育局指為「失敗學校(failing school)」,到二〇一一年卻獲頒最佳進步獎。愛德娜‧維雷多校長感性地說:「教育上有一句諺語:『撫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的協助。(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對我們來說,慈濟就是這個村落(village)。」

      慈恆承擔橙縣慈善幹事期間,總是以幫助苦難眾生為己任,不斷進出學校、醫院、個案家庭、養老院做發放和訪視,和社區團體保持良性的互動關係。她還參加急難救助會議(COAD, OCEMO, Red Cross),在聖塔安那學區推動奬學金計畫,鼓勵貧窮學子們完成大學教育,學成後回饋社區,守護社區的健康及幸福。

      「幸福校園」是個大計畫,慈恆做這件「大事」必須面對許許多多的困難挑戰,如人力資源、經費限制、物資搬運、採買和庫存管理等,她以堅毅的信心和智慧、負責任的態度,化解和克服種種挑戰,不僅圓滿完成活動目標,並帶動橙縣慈善團隊成長,開啟和奠定了橙縣慈善志業社區耕耘的新里程。

      金百利校長也曾代表全校受助學童及家長感謝慈濟的善舉,讚揚慈濟志工們的奉獻與鼓勵,不僅避免學童因挨餓而流落街頭,更提升學童的學習意志與生存勇氣。

      金百利校長表示,參與該校幸福校園計畫的志工大約有五百多人次,無論寒天酷暑、路程遠近,都風雨無阻為貧困學童送去食物背包,並且還帶動全校有愛心的人一起行善,讓新參與的志工都覺得幸福美滿,進而期待每一個「星期五」的約會,每一個人都感到很幸福!

      至今,慈恆已在聖塔安那學區耕耘了七年,在學生們的小腦袋裏種下善的種子,相信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受到愛的感染,來日必定會用「愛」走入人群,去幫助更窮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