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封面阅读
点击封面阅读
点击封面阅读
点击封面阅读
自传体散文集《五零后的回眸》上卷
作者:张泉
《五零后的回眸》上卷内容简介
《五零后的回眸》是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分上、下两卷,涵盖两个不同的时代:“面包会有的”时代与“一切都会有的”时代。上、下卷由各自的“三部曲”组成。本书为上卷。
上卷“面包会有的”时代涵盖大陆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由《国府大院》、《北辛庄》、《桂春园/ 编译局》”三部曲”组成。
《国府大院》: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我的童年、青少年是在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大街10号的国府大院里度过的。回忆那段大院生活虽不足以解史,但借此回首审视那个时代,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生长在那个时代里的孩子是无辜的、无助的。他们在欢唱着丢手绢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同胞们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欢声笑语中,他们度过了童年、少年,以至到文革结束,步入青年之际,平反冤假错案时发现,落下的头颅却是自己的亲人好友。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咀嚼“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时候,无人知晓“一切都会有的”的后果和悲剧。
当年国府大院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的儿戏中,有谁会想到半个多世纪过后,院内的中心花园会是荆棘丛生,“随意生长枝枝叶叶上都蒙着尘土,”花池中花红叶绿的美人蕉早已残零凋敝。昔日威风凛凛的国府大院,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飘摇的历练和摧残,已是驹光过隙,面目全非。
《北辛庄》:我的知青生涯不到两年,却意想不到地影响了我一生。在当时特具讽刺意味的标签“知青”不仅伴随着我度过了那难以忘怀的年代,也成了我的“身份证”和工作“履历”。我是1975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的。属于“后五届”知青。那时 “上山下乡” 已不是什么 “选择” 而是既成事实。1976年3月我们全班除少数参军和独生子女或特种原因留城外,几乎一窝端地被安置在北京大兴县长子营公社北辛庄大队。我们那批被安置在北辛庄大队的新知青四十四名,加上老知青二十四人,一共六十八人。
《桂春园/ 编译局》:来之不易的“知青”标签陪伴着我赶上那“面包会有的”时代末班车,从“后门”溜出了“广阔天地”、挤进了京城中央直属单位。1978年初到1979年夏,我在编译局工作了一年半时间,时间虽短,它却影响了我一生、三十八年后不能忘怀。围绕扑朔迷离的编译局原址的探讨虽“宗支荒忽,莫可究诘”, 历史的幽灵却一直徘徊在这块藏龙卧虎是非之地,使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以及无数翻译界群英们没能逃过翻云覆雨的历史磨难。历史的讽刺和巧合,伴随着桂春园/编译局的生灵度过了风雨飘摇的“面包会有的”时代,目睹、亲历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引言
解说一个时代的历史变故原本是史学家们的事,但解说一个说不清道不白的时代,史学家们的金刚钻焉能独揽这瓷器活儿?回忆我的生活虽不足以解史,但借此回首审视那个时代,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我们回首审视那个“面包会有的”时代,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已不复存在,残留下来的只是欢乐与悲哀的记忆。
而立之年“留洋”英、美,“留洋”结束时我刚好38周岁。垂髫至束发之年在风雨飘摇的文革中度过。高中毕业后戴着历史对我们特具讽刺意味的标签——“知识青年”, 被送到乡下接受“再教育。”历经几年的“再教育”后,弱冠之年赶上了“面包会有”时代的末班车,考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开始了“一切都会有”时代的新篇章。
愿《五零后的回眸》能帮助读者追溯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了解那难以被理解的过去。
《五零后的回眸》上卷目录
“面包会有的”时代三部曲
三部曲之一:国府大院
三部曲之二:北辛庄
三部曲之三:桂春园/编译局
购买途径:请点击以下链接
1.中国国内人民币购买, 请联系美国南方出版社
自传文集《五零后的回眸》下卷
作者:张泉
《五零后的回眸》下卷内容简介
《五零后的回眸》是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分上、下两卷,涵盖两个不同的时代:“面包会有的”时代与“一切都会有的”时代。上、下卷由各自的“三部曲”组成。本书为下卷。
下卷“一切都会有的”时代涵盖大陆自1978年12月18日“改革开放”至今。由《二外》、《留洋》、《旅居》“三部曲”组成。
《二外》:1979年夏季,即将超龄选择外语专业之际,我虽“政治不及格”、却以其它考试科目成绩总分正好维持在当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分数线上,冠冕堂皇地考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有道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此篇追忆那斑驳的四年大学生活、寻觅雪地上的脚印、带给你我哪怕些许的怀念、憧憬和珍惜。
《留洋》:我的“自费公派”留学生涯始于1984年10月。自1983年二外毕业后,我留校教了一年英语。第二年,1984年和妻子林东宁一起出国留学。先赴英国基尔大学进修美国文学(the University of Keele),85年获硕士学位。87年来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美国研究专业(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93年获博士学位。
而立之年“留洋”英、美,“留洋”结束时我刚好38周岁。垂髫至束发之年在风雨飘摇的文革中度过。高中毕业后戴着历史对我们特具讽刺意味的标签——“知识青年”, 被送到乡下接受“再教育。”历经几年的“再教育”后,弱冠之年赶上了“面包会有”时代的末班车,考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开始了“一切都会有”时代的新篇章。
《旅居》:1993年7月26日我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同年我和Peggy拿到了在美永久居留的绿卡。1994年夏天Peggy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双双获得博士学位。1995年在佛罗里达为岳父林慰桢教授庆祝八十大寿后,我们决定搬到西岸离温哥华最近的城市西雅图,以期对Peggy高龄的父母生活有个照应。
自此开始了我们漫长的旅美生活。在以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旅美生活中,我曾做过水暖工助理、超市鞋店出纳、图书馆助理、教会服侍、岳父母生活服侍。其间断断续续地从事中、英文写作。
《五零后的回眸》下卷目录
“一切都会有的”时代三部曲
三部曲之一:二外
三部曲之二:留洋
(上)留英
(下)留美
三部曲之三:旅居
引言
一、 昔日的西雅图
二、 萌发英文写作
三、 水暖助理博士
四、 超市鞋店出纳
五、 法律图书助理
六、 不惑的九九年
七、 长篇化为短篇
八、 英文译成中文
九、 失去写作兴趣
十、 教会也有好人
十一、 忍辱负重仆人
十二、 忧伤人的好友
十三、 侍奉不分彼此
十四、 教会中的偏差
十五、 教会中的结症
十六、 狭义的侍奉观
十七、 扶贫事工尝试
十八、 别梦依稀还乡
十九、 陪母就医感叹
二十、 料理父母生活
二十一、知命年读闲书
二十二、二二八纪念碑
二十三、卓绝千古哀叹
二十四、先哲警世哀鸣
二十五、后人哀之不鉴
二十六、复哀何时了了
二十七、动物世界启示
二十八、家史专记散文
二十九、撰写《紫藤簃》
三十、 出版《紫藤簃》
结语
参考文章
读者对《紫藤簃》和《简史》反馈节选
跋
作者简介
购买途径:请点击以下链接
1.国内人民币购买, 请联系
长篇小说《离乡人》
作者:张泉
《离乡人》简介
《离乡人》通过描写修建一所公馆,向读者展示了三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大陆人的过去和现在的不同经历。
韩江,“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刚获得美国历史博士学位,正面临在美国找工作的难题。好友姚陆生需要一位暖水工助手,韩江欣然同意去做他的助手。姚陆生在国内曾因家庭出身问题倍受歧视、虐待,后逃离大陆,定居美国。巴里黄曾是一个”文革”起家、后又叛逃的共产党干部。来美后,他四处投机钻营,很快就成了房地产主。人生的机运把这三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中国大陆人聚集在美国。韩江和姚陆生很快发现他们被攥在横行霸道的巴里黄的手里,重复体验到他们各自在大陆的经历。
小说第一、五、九、十一、十四和十五章主要围绕着在盖公馆的过程中,韩江和姚陆生与巴里黄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在寡言少语的姚陆生身上,巴里黄看到好欺负的机会,开始不择手段地压榨他。韩江看穿巴里黄的诡计,找机会揭露、对付他。巴里黄的儿子,黄梦龙,表面站在父亲一边,暗地里寻机报复,给巴里黄拆台。
在小说的其他章节里,三位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同层次的展开。小说二至四章的时间是一九七四年。那年,姚陆生和他的未来妻子文兰为寻求新的谋生之路,冒着生命危险在厚海湾泅渡了五个半小时来香港。同年,曾经在“文革”时期靠出卖自己叔父而摇身变为共产党省级干部的巴里黄,趁出访之际,叛逃香港。韩江回忆当年“文革”时做红卫兵以及后来到延安插队落户的经历。他未来的妻子艾琳,一位从小在美国生长的华侨,也是七四年到中国大陆学习、工作的。
小说第六至八章追溯姚陆生和文兰在大陆的遭遇,在香港做难民以及移民来美国后的经历。
小说第十章描写韩江和艾琳在英、美留学的经历。双双获取博士学位后,六·四惨案发生。回国任教的愿望破灭,只好暂且留在美国。
小说第十二至十三章讲到巴里黄从香港移民美国后,如何发迹,以及因他叛逃给他在大陆的家人,特别是儿子梦龙所带来的灾难。
在小说最后两章里,巴里黄毁于自己无节制的欲望和贪婪。韩江化险为夷,使姚陆生承包的水暖项目通过最后的检验。小说的结尾,梦龙和父亲不辞而别。巴里黄发现他费尽心机盖起来的公馆不过是一枕黄粱。
《离乡人》自序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九五年间,约五十万中国人从大陆、香港、台湾移民到美国。其中包括一九九三年获准在美永久居留的中国大陆学生、学者以及他们的配偶和孩子十万多人。那时很少有文学作品反映这些新移民在中国大陆的经历和在美国的新生活。
一九九六年我用英文写了一部题名为《Three-Legged Red-Crowned Crane》自传体小说,后改名为《Expatriates》。写这部小说的起因是一项豪宅水暖管道安装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因对工作的态度不同,三位来自中国大陆但却有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参与者发生了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工程历时一个半月结束,但其间经历的种种不快仍历历在目。于是我拿起笔写了这部小说,以此展现留美大陆人20世纪90年代为在美生存所选择的不同道路和手段:有的选择辛勤劳作、自食其力、忍辱负重;有的却投机钻营、欺诈勒索、横行霸道。
《Expatriates》的部分章节,随着我1995年写的英文短篇小说的发表,被断断续续地接受登载。第二章“Flight”(“泅渡越境”)被加拿大Christian Courier《基督信使》接受并发表在1999年6月28日刊。
第三章“Defection”(“叛逃香港”)被Words of Wisdom《智慧的语言》接受并发表在 1999年9月刊。
第十四章“Inspection”(“验工”)被Red Rock Review《红磐石文学》接受并登载在 2001年冬季刊。
第十五章“Boomerang”(“梦断魂劳”)被The Long Story《中篇小说》接受并登载在 2000年3月刊。
1996年6月英文《Expatriates》完稿。为了使这本小说能与中文读者见面,我逐章把它译成中文《离乡人》,并做了适当的修改。翻译期间,我在寓所附近的弗雷德-迈尔超市鞋店做了三个多月的出纳。这期间,周末工余,我完成了翻译《Expatriates》的全部工作,并把它修改成了七万字的中文小说《离乡人》。
《离乡人》因涉及六·四惨案,加上原文的构思和写作对象是英文读者,中文译文读起来颇为绕口,所以我就把它撂置在一旁了。没想这一撂就是近四分之一世纪。直到去年撰写回忆录《五零后的回眸》时,才想起了这部小说。
我在《五零后的回眸》下卷“二二八纪念碑”中提道:2013年4月我和妻子有机会参观了位于台北市中正区二二八纪念公园。1947年在台湾发生的二二八惨案的来龙去脉,事发五十年后,1995年树立在台北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的纪念碑碑文上有详细记载。最后两段是这样写的:
斯后近半世纪,台湾长期戒严,朝野噤若寒蝉,莫敢触及此一禁忌。然冤屈郁积,终须宣泄,省籍猜忌与统独争议,尤属隐忧。一九八七年解严后,各界深感沉疴不治,安和难产,乃有二二八事件之调查研究,国家元首之致歉,受难者与其家属之补偿,以及纪念碑之建立,疗愈社会巨创,有赖全民共尽心力。
勒石镌文,旨在告慰亡者之天灵,平抚受难者及其家属悲愤之情,并警示国人,引为殷鉴。自今而后,无分你我,凝为一体,互助以爱,相待以诚,化仇恨于无形,肇和平于永远。天佑宝岛,万古长青。
伫立在台北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的纪念碑前,低头沉思。何时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竖立一个缅怀与悼念六·四罹难者的纪念碑?三十年过去了,我开始怀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能像台湾同胞那样面对历史悲剧,承认历史过错,在缅怀与悼念六·四罹难者中吸取历史教训?
今年是六·四惨案三十周年,我不想让《离乡人》再继续沉默下去了。小说大部分情节是我们那个时代生活真实的写照。在此,我郑重声明:这是一部虚构文学作品。人物,名称,地点和事件是作者虚构想象的产物。任何与实际事件或场所或生活或死亡人员的相似之处完全是巧合。
现在出版此书,我愿与读者一同怀念那随风渐远的过去。
目录
序
一、 湖边公馆
二、 泅渡越境
三、 叛逃香港
四、 火红年代
五、 同甘共苦
六、 蹉跎岁月
七、 凄风苦雨
八、 定居美国
九、 公馆风波
十、 海外学子
十一、敲诈勒索
十二、投机钻营
十三、风雨飘摇
十四、化险为夷
十五、梦断魂劳
读者反馈
作者简介
购买途径:请点击以下链接:
1.中国国内人民币购买, 请联系美国南方出版社
2.美国亚马逊
《自另故园几经秋》
作者:张泉
《自别故园几经秋》内容简介
二零二零年二月十五日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华裔物理化学家林慰桢教授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日。为纪念林慰桢教授为中国和世界科学默默付出的一生,美国南方出版社将我的繁体中文版《自别故园几经秋》出版成单行本。
作者自序
二零一五年四月我和妻子林东宁(Peggy)参加了在台北板桥大林家每年一次的祭祖、祭祀、六记宗族的聚会,历时一周。并有机会参观了位于台北板桥林本源邸园。回来后,在整理岳父林慰桢教授遗留下的有关林家文献、照片史料时,又联想到一九八零年我和Peggy探望正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短期回国讲学的岳父母大人。其间和他们一道参观了包括厦门鼓浪屿鹿耳礁林氏府和港仔后菽庄花园等许多景点。
二零一五年为纪念已故岳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华裔物理化学教授林慰桢诞辰一百周年, 我赶写了一篇题为《自别故园几经秋》分(上)、(中)、(下)三部分。后被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接受,从三万五千字编修到一万四千字后,此篇以 <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 登于二零一六年三月号《传记文学》。《自别故园几经秋》后被收录进我撰写的《紫藤簃》。
林慰桢教授早年考取第七届中英庚款,一九四零年与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等同船前往加拿大留学。谁也没有料想到,第七届中英庚款奬学金化学专业得主林慰桢在麦克基尔大学所选的博士专业名义上是化学,而实际是矿冶工程(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谁也不会猜想到此时此刻对林慰桢“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学位”而是尽快地掌握如何从含铝质高的矿石中提炼铝、如何将铝转化成用于製造飞机的那种质轻而坚固的铝合金(duralumin)。 他决意不惜一切代价,把西方从矿石中提炼铝转化成铝合金的最先进的理论、技术和程序学到手,用铝合金製造出自己的战斗机来扭转抗战因没有制空权而造成的被动战局。
一九四二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林慰桢参与、指导、设计了多项冶金提炼研制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实验努力,终于研制出一种浸出压力冶金提炼镍的新方法并将此法推广、应用到提炼其它稀有金属种类。他所参与的诸多发明专利一直被世界矿业冶金业推崇,并被世界上(包括中国)许多矿业冶金业受权采纳、应用于几乎所有回收稀有金属提炼程序中。
一九六三年秋慰桢重返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为期十七年的理论化学教研工作。这十七年中他除了教出一批批大学毕业生,和学界同仁、研究生们一起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著作外,还精心栽培出许多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理论化学界培养出新一代专家、教授、研究人员。由矿业转回理论化学后,林慰桢教授成为世界电子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一九七六年九月林慰桢教授欣然接受老友卢嘉锡教授邀请前往卢教授所创办的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讲学研究。自此,林慰桢教授便利用每年的假期回国讲学、指导顺磁研究工作,为提高中国顺磁共振波谱工作者的基础理论水平,为有关协作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零二零年,恰逢林慰桢教授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笔者愿将此篇出版成单行本,以纪念林慰桢教授为中国和世界科学默默付出的一生。
目录
(上)
一、 慰桢的童年
二、 慰桢的少年
三、 金陵大学化学系(1933-1939)
四、 考取中英庚款与第一次出国(1939-1940)
五、 加拿大麦克基尔大学攻读化学博士(1940-1942)
六、 第一次回国(1946-1949)
七、 第二次出国(1949)
(中)
一、 谢里特矿业公司工作(1950-1957)
二、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教研工作(1957-1962)
三、 对国内科技发展的关注
四、 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进修(1962-1963)
五、 第二次回国受阻(1963)
六、 重返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1963)
(下)
一、 博士生求之不得的最好的导师和朋友
二、 六十年代的中国留学生
三、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四、 1971年4月底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
五、 1976年9月应邀前往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讲学研究
In Loving Memory of Professor Wei-Cheng Lin
林慰桢教授部分学术著作、论文
林慰桢教授退休后的部分艺术作品
林慰桢教授一生蒐集的部分邮票
林慰桢受权代表林家在大陆处理的诸多繁杂的事项
林慰桢父亲林鼎礼:“露净风疏远思醒”《传记文学》第645期
林慰桢教授的家世
作者简介
购买途径:请点击以下链接:
1.中国国内人民币购买, 请联系美国南方出版社
2.美国亚马逊
散文集《紫藤簃》
作者:张泉
《紫藤簃》內容简介
散文集《紫藤簃》共收集十篇系列文章,大体上勾勒出板桥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菽庄花园老主人林尔嘉训眉记家族的兴衰史。时序从一九○五年六月十六日启,板桥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去世后,时年三十岁的林尔嘉成为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一直到二○○六年九月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老宅易主,历经百年沧桑。
散文集中的 <暮春归梦杜鹃魂>、<添香捧砚翠袖寒> 两篇,笔者借着对《林菽庄先生诗稿》中收录的三百一十一首诗的梳理帮助读者了解林尔嘉颠簸流离的一生以及他的妻妾。<暮春归梦杜鹃魂> 已发表于第九十九期二○一六年秋季号《文学台湾》。
<一家眷属群芬谱>、<同是天涯沦落人> 两篇文稿借著对林尔嘉家族照片、信件、访谈、口述以及其它史料的梳理记述林尔嘉的儿女、子孙以及他留在大陆的家人。已发表于第六十八卷第二期二○一七年六月《台湾文献》。
<紫藤簃下含笑花>、<一夜狂风满地春>分别记述林尔嘉的三姨太高瑞珠、林尔嘉的长子林景仁。两篇拟题为 <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 同期发表在二○一六年一月号《传记文学》。
<露净风疏远思醒> 记述林尔嘉的三子林鼎礼及其他的子女。<自别故园几经秋> 分(上)、(中)、(下)记述林尔嘉的次孙林慰桢。两篇以<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 分别发表在二○一六年二月、三月号《传记文学》。
<义薄云天白玉瓶> 记述围绕林尔嘉在鼓浪屿林氏府所珍藏的十七件乾隆玉器的历史曲直、来龙去脉。<遗宅旋悲竹马居> 记述林尔嘉在厦门鼓浪屿的老宅易主的过程。已发表于第六十七卷二○一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台湾风物》。
前言: 紫藤飞絮
近年来板桥林本源家族受到大陆、台湾海峡两岸史学、文学界的重视。在“编辑室手记” 中,传记文学出版社社长成嘉玲女士曾向二○一六年一月号《传记文学》的读者介绍笔者的《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中的 《紫藤簃下含笑花》《一夜狂风满地春》两篇文稿:
笔者的妻子林东宁系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第八代派下员,其曾祖父是训眉记掌门人、菽庄花园老主人林尔嘉,祖父林鼎礼是林尔嘉三子,父亲林慰桢是林尔嘉次孙。三十六年前 (一九八○年) 我和妻子探望正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短期回国讲学的岳父母大人,林慰桢、刘淑璋教授夫妇。其间和他们一道参观了包括厦门鼓浪屿鹿耳礁林氏府和港仔后菽庄花园等许多景点。二○一五年四月参加了在台北板桥大林家每年一次的祭祖、祭祀、三房头、六记宗族的聚会,历时一周。有机会参观了位于台北板桥林本源邸园。回来后,在整理岳父林慰桢教授遗留下的有关林家文献、书信、照片史料时,萌发了编写《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的想法。
编写 《简史》的目的是让家人以及对板桥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菽庄花园老主人林尔嘉先生感兴趣的读者对林家庞杂的训眉记的历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编写此《简史》过程中,又萌发了创作一集传记散文,比较详尽地描述我所感兴趣的林尔嘉公的家人或事件。传记散文集共收录十篇系列文章,拟题为《紫藤簃》。
此系列文章大体上勾勒出林尔嘉训眉记家族的兴衰史。时序从一九○五年六月十六日起,板桥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去世后,时年三十岁的林尔嘉成为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一直到二○○六年九月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老宅易主,历经百年沧桑。《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与《紫藤簃》整合一起,似为相依为命的孪生姊妹: 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异曲同工。
《紫藤簃》目录
前言:紫藤飞絮
暮春归梦杜鹃魂:林尔嘉颠簸流离的一生
添香捧砚翠袖寒:林尔嘉的妻妾
一家眷属群芬谱:林尔嘉的儿女、子孙
同是天涯沦落人:林尔嘉在大陆留下的家人
紫藤簃下含笑花:林尔嘉的三姨太高瑞珠
一夜狂风满地春:林尔嘉的长子林景仁
露淨风疏远思醒:林尔嘉的三子林鼎礼及其子女
自别故园几经秋:林尔嘉的次孙林慰桢
义薄云天白玉瓶:林尔嘉不翼而飞的十七件乾隆玉器
遗宅旋悲竹马居:林尔嘉在厦门鼓浪屿的老宅易主
跋:紫藤拾零
附录
林本源家族训眉记世祖墓碑记载
林本源家族训眉记林尔嘉公简谱
林本源家族训眉记世系表
作者简介
参考书目、史料、文献
《伸出蒙恩的手》
作者:张泉
《伸出蒙恩的手》内容简要
《伸出蒙恩的手》是个人生存实录。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和严酷的生活现实,面对天灾人祸、Coronavirus(COVID-19) 病毒瘟疫的蔓延,我们如何生存?惟有互相关爱和搀扶,我们才有生存的意义和希望!我相信伸出你我蒙恩之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爱,也会带给别人关怀。伸出你我的手,即使是不足挂齿的一件小事,也会带给世界温暖。让我们向挣扎在周围冷落无助的人“伸出蒙恩的手”,彼此陪伴、关爱、搀扶,同命相怜、携手共行、俯身相助。让我们微不足道的一点爱、不足挂齿的一件爱助,成为更多人的祝福。因为“伸出蒙恩的手”不仅仅是救个人和家庭,更是救赎每个被拷问的灵魂和这个世界!
序
我愿借用一位长期关注我写作的文友的读后感言为序:
“伸出蒙恩的手”是真真实实的底层平民百姓的现实生活、生存、担忧、感触的最真实、最客观的反映、写照,也是您经历生活、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后,对生活叙事、聊天、纪实性的一段实录。
……
什么是大爱?你们虽然没有血缘的亲情关系,却远远超过了有血缘的亲情,你们不仅仅是救个人和家庭,更是救赎每个被拷问灵魂和这个世界或者说世道!我是无神论者,但我甚至相信了,这是神来之爱,正是你们及时伸出了蒙恩的手,传递了上帝的爱,确保了xx以最好的精神状态和物质条件及强大的心理、思想后盾去战胜病魔,打赢了身体保卫战,保住了自己的家庭和家园乃至由此产生、相连的无数个心灵的家园……
“伸出你的手,给世界奉献一点爱,那么,我们将有一片爱的天空。伸出你的手,用关爱温暖一颗心,那么,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爱。伸出你的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爱, 也能带给别人关怀……让我们伸出蒙恩的手传递上帝的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愿《伸出蒙恩的手》成为更多人的祝福,保住更多的心灵家园!
目录
序
那双看不见的手
同是天涯沦落人
伸出蒙恩的手
动物世界的启示
从上帝而来的爱
跋
读者反馈和对话
作者简介
购买途径:请点击以下链接:
1.中国国内人民币购买, 请联系美国南方出版社
2.美国亚马逊
《无声的侍奉》
作者:张泉
《无声的侍奉》简介
在信主二十九个寒暑春秋里,作者遇到了很多为神国侍奉的仆人。他们中有不善言语的,做事说话令人费解的,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的,身有残疾的,也有英年早逝的。但在侍奉中,不善言语的,却能见证出费尽口舌也讲不清的信仰、福音和《圣经》。英年早逝的,在她短暂的一生里迸发出永恒的生命火花。
作者自序
转眼间,信主二十九个春秋过去了。对于一个有限的人生,二十九个春秋实为不短的日子。但在两千多年基督教信仰史的长河中它却是短暂的瞬息。就像驱车奔驰在高速公路所看到的掠影一样,即便是一瞬间、一霎那,那些尽收眼底的人物、景象,有的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时间、历史的长河就是由这无数短暂的瞬间、眨眼的霎那连接而成。绚丽多彩的全景是由这无数一闪而过的掠影绘制组合。
在信主二十九个寒暑春秋里,作者遇到了很多为神国侍奉的仆人。他们中有不善言语的,做事说话令人费解的,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的,身有残疾的,也有英年早逝的。但在侍奉中,不善言语的,却能见证出费尽口舌也讲不清的信仰、福音和《圣经》。英年早逝的,在她短暂的一生里迸发出永恒的生命火花。
他们充满活力的见证来自于他们独特的国度侍奉观。他们侍奉的是神不是人;侍奉的是那位"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墙"的神。国度的侍奉没有教会内外之分、宗派之别。仆人不分彼此、同舟共济、异曲同工。国度以外的巴别塔再高、装饰再华丽,他们从不偏心离异。定意仰望为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存心忍耐、奔那摆在前头的路程。侍奉中被人误会、歧视、排挤、谗言、恶语,他们继续侍奉。因为他们坚信国度的冠冕在神不在人。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 他们仍旧侍奉。因为他们知道所信的是谁,并且也深信祂能保全他们所托付祂的,直到那日。国度的侍奉注重的是持守真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没有高言大智、华丽的辞藻。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
两千多年基督教信仰经久不衰、百折不饶,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神国仆人,他们不分彼此、同心合一地完成主所托付的大使命。两千年来他们为国度辛勤耕耘、兢兢业业、前赴后继、鞠躬尽瘁。他们的侍奉跨越种族、文化、传统;跨越教会、社区、国界;他们的脚踪遍及全地。
目录
序
《无声的侍奉》
“无声的侍奉”
“不分彼此的侍奉”
“没有选择的侍奉”
“相辅相成的侍奉”
“永恒的侍奉”
“身不由己的侍奉”
“带着瑕疵的侍奉”
《扶贫宣教篇》
“我们还在等什么呢?”
“我们岂可掉头而去?”
“再拓新路──扶贫助教反思”
“扶贫宣教勇士、‘赈灾王’──邬小鹤牧师”
《国度侍奉篇》
“与忧伤人为邻舍”
“恢复正确的国度侍奉观”
“为什么要提倡国度侍奉”
结语
风雨飘渺的墨香
作者简介
购买途径:请点击以下链接:
1.中国国内人民币购买, 请联系美国南方出版社
2.美国亚马逊
【三级授权】我授权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简称:美中作协)在www.chinesewritersusa.org网站上刊登我提供的本人作品。无论是已发表过的作品还是未发表过的作品,我都保证本人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保证此作品不含侵害他人权益的内容,如果产生作品纠纷和侵权行为,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并赔偿美中作协因此而遭受的名誉和经济上的一切损失。我了解网站编辑有权拒绝与作协章程相违背的作品。我同意美中作协将我刊登在作协网站上的作品选用在《龙裔文学》微信公众号上,以及制作成有声读物。除此之外,未经我的允许,任何其他媒体不能转载我在本网站上刊登的作品。如果有人或其他网络平台及纸媒未经本人同意擅自转发,我有权利追究其盗用版权的违法行为,但是作协不承担相关责任。有意转发我在本网站刊登作品的部门,请通过作协 cwaa@chinesewritersusa.org与我联络。
(1)美中作协为每位会员在www.chinesewritersusa.org网站“作家作品”一栏里建立“个人专栏”,会员可以刊登已发表和未发表过的作品。会员提交作品可发到编辑邮箱editor@chinesewritersusa.org或请点击“关于我们”查阅。
(2)会员提供的作品等同授权网站刊登,如果是发表过的作品,请注明作品首发日期和出版单位;没发表过的作品注明【首发】(请参照网站刊登的作者授权声明)。
(3)美中作协网站是为会员建立一个更大的读者群和收藏会员作品的平台,尽管文责自负,刊登的作品仍需经过网站编辑部的审阅才能刊登。编辑团队有权删减图文、提出修改意见或不予采用。
(4)美中作协网站及相关平台刊登的作品均没有稿费。
(5)每月15日收到的稿件为“每月集锦”栏目的截稿日期,15日后收到的稿件归为下一个月审阅。详情参见2021年7月10日发给会员的《投稿须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