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散文集《五零后的回眸》上卷
作者:张泉
《五零后的回眸》上卷内容简介
《五零后的回眸》是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分上、下两卷,涵盖两个不同的时代:“面包会有的”时代与“一切都会有的”时代。上、下卷由各自的“三部曲”组成。本书为上卷。
上卷“面包会有的”时代涵盖大陆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由《国府大院》、《北辛庄》、《桂春园/ 编译局》”三部曲”组成。
《国府大院》: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我的童年、青少年是在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大街10号的国府大院里度过的。回忆那段大院生活虽不足以解史,但借此回首审视那个时代,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生长在那个时代里的孩子是无辜的、无助的。他们在欢唱着丢手绢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同胞们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在“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欢声笑语中,他们度过了童年、少年,以至到文革结束,步入青年之际,平反冤假错案时发现,落下的头颅却是自己的亲人好友。当他们津津有味地咀嚼“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时候,无人知晓“一切都会有的”的后果和悲剧。
当年国府大院的孩子们在欢声笑语的儿戏中,有谁会想到半个多世纪过后,院内的中心花园会是荆棘丛生,“随意生长枝枝叶叶上都蒙着尘土,”花池中花红叶绿的美人蕉早已残零凋敝。昔日威风凛凛的国府大院,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飘摇的历练和摧残,已是驹光过隙,面目全非。
《北辛庄》:我的知青生涯不到两年,却意想不到地影响了我一生。在当时特具讽刺意味的标签“知青”不仅伴随着我度过了那难以忘怀的年代,也成了我的“身份证”和工作“履历”。我是1975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的。属于“后五届”知青。那时 “上山下乡” 已不是什么 “选择” 而是既成事实。1976年3月我们全班除少数参军和独生子女或特种原因留城外,几乎一窝端地被安置在北京大兴县长子营公社北辛庄大队。我们那批被安置在北辛庄大队的新知青四十四名,加上老知青二十四人,一共六十八人。
《桂春园/ 编译局》:来之不易的“知青”标签陪伴着我赶上那“面包会有的”时代末班车,从“后门”溜出了“广阔天地”、挤进了京城中央直属单位。1978年初到1979年夏,我在编译局工作了一年半时间,时间虽短,它却影响了我一生、三十八年后不能忘怀。围绕扑朔迷离的编译局原址的探讨虽“宗支荒忽,莫可究诘”, 历史的幽灵却一直徘徊在这块藏龙卧虎是非之地,使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以及无数翻译界群英们没能逃过翻云覆雨的历史磨难。历史的讽刺和巧合,伴随着桂春园/编译局的生灵度过了风雨飘摇的“面包会有的”时代,目睹、亲历了这个时代特有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引言
解说一个时代的历史变故原本是史学家们的事,但解说一个说不清道不白的时代,史学家们的金刚钻焉能独揽这瓷器活儿?回忆我的生活虽不足以解史,但借此回首审视那个时代,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当我们回首审视那个“面包会有的”时代,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已不复存在,残留下来的只是欢乐与悲哀的记忆。
而立之年“留洋”英、美,“留洋”结束时我刚好38周岁。垂髫至束发之年在风雨飘摇的文革中度过。高中毕业后戴着历史对我们特具讽刺意味的标签——“知识青年”, 被送到乡下接受“再教育。”历经几年的“再教育”后,弱冠之年赶上了“面包会有”时代的末班车,考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开始了“一切都会有”时代的新篇章。
愿《五零后的回眸》能帮助读者追溯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了解那难以被理解的过去。
《五零后的回眸》上卷目录
“面包会有的”时代三部曲
三部曲之一:国府大院
三部曲之二:北辛庄
三部曲之三:桂春园/编译局
购买途径:请点击以下链接
1.中国国内人民币购买, 请联系美国南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