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托起冠军的人——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

 作者:张雅文

 

    导语:

    我并没有采访他,他并不是一位体育明星。

    但是,他却像一块黑金的煤炭,燃烧着自己,给他人带来了温暖与能量。

    他更像一座沉默的大山,默默地耸立在中国北方边陲黑龙江——这块寒冷的黑土地上,把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他所酷爱的滑冰事业,献给了那些叱咤在世界冰坛的运动健儿!

        他培养出九名世界冠军,其中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是冬奥冠军;王伟、李红爽、刘秋宏、张杰、孟晓雪是世界冠军。

        至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中国运动员在冬奥会上共获得了16枚金牌,他培养出的运动员就夺得了7枚,他们至今共获得了177枚世界级金牌,16次打破世界纪录……

    因多年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他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党员、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诸多荣誉。

 

    他不是一位体育明星,世界上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更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故事。

    他没有获得过奥运奖牌,他只是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一名体校的基层教练,后来提为七台河市体工队队长、高级教练、副处级调研员。

    他已过世多年,但在采访奥运冠军的过程中,我却听到好多有关他的故事。在他身上所发生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颗老运动员的心。

    于是,我决定把这位身居基层、已故去多年的老教练,写进我的冬奥冠军录里,让年轻人从这位老追梦人身上,看到人类最宝贵、最执着、最不可战胜的追梦精神——

    虽然,孟庆余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所培养的运动员却是家喻户晓、世界驰名,杨扬、王濛、范可新、孙琳琳……

    这些响亮的奥运冠军的名字,让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在世界冰坛上空升起,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一次次响彻在世界!令国人在百年复兴的大道上感到无比的振奋与自豪,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志气!

    几十年来,从孟庆余手里输送到黑龙江省、国家队的几十名运动员,出了四位冬奥冠军: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六位世界冠军:张杰、刘秋宏、王伟、李红爽、孟晓雪等诸多运动员。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七台河,位于黑龙江东部张广才岭与完达山两座山脉之间,坐落于佳木斯、双鸭山、牡丹江、哈尔滨等城市中间,是一座出产焦煤的煤城。现为黑龙江省直辖市。

    这座70万人口的煤城,无论是经济还是自然环境,都没有优势可言。

    但是,它却因培养出众多奥运冠军而获得一个令世界惊羡的名字——“冬奥冠军之乡”“冠军的摇篮”!

    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连冰场上的灰尘都要比其他城市厚几层的小城,却接连走出了那么多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这不得不让世界瞩目,令世人称奇。

    人们不禁要问:这座小城为什么会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运动员?这里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人才优势,还是这里的教练有什么特殊的训练秘笈呢?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

    1968年,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哈尔滨来到七台河的知青中,有一个17岁的少年,他叫孟庆余。

   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长相帅气,不善言辞,一说话脸就红。但他朴实能干,下井挖煤,特能吃苦。矿工们给他起个绰号叫“牤子”,意思是像牤牛一样有使不完的劲,既能干,又默不作声。

    下井刨煤、挖煤、装车,是一件又苦、又累、又脏的差事,人称为“煤黑子”。

    从没干过这种苦差事的青知们,干完一天活都累成了一摊泥,扒拉一口大锅饭,赶紧躺到大通铺上睡下了。

    但是,孟庆余却不顾一天的劳累,拿起他心爱的冰刀向冰场跑去……

    当时,七台河只有三处冰场,第三中学和胜利小学,学校浇冰场是为了给学生上体育课。另一处则是天然冰场倭肯河了。

    有时,两所学校的冰场都没有清理,冰面上落满了厚厚的尘土。孟庆余只好向几里外的天然冰场倭肯河跑去。

    一到了冰上,他就像笼中的小鸟被放飞一样,倒背着手,一圈接一圈自由自在地滑起来,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头上很快就结满了厚厚的冰霜,他却兴致盎然、孜孜不倦,那种幸福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冰场很简陋,灰蒙蒙的冰面,微弱的灯光,刺骨的寒风,滑冰人很快就成了白胡子老头。天已晚,冰场上滑者寥寥,最后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冰场上风驰电掣。

    但对这个17岁的少年来说,这块并不明亮、而且经常打刀(冰刀被石子划出道子)的冰场,却是他追逐梦想的天堂,是他向偶像学习、努力拼搏的地方——

    他心中的偶像是当时中国著名的速滑运动员王金玉和罗致焕。

    王金玉是煤矿工人的儿子,在1963年世界速滑锦标赛上,打破了全能世界纪录,并获得了全能第五名。

    罗致焕在1963年日本轻井泽举办的世界锦标赛上,夺得了1500公尺冠军,实现了中国速度滑冰在世锦赛上金牌零的突破。

    他决心努力拼搏,有一天,也能像他们一样站到世界赛场上去为祖国争光!

    每当他穿上冰鞋,在冰场上倒背着手,借着蹬冰的贯力,一悠一悠地向前滑行时,他的内心就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仿佛自己正滑行在向世界冰场追梦的跑道上……

 

    孟庆余,1951年8月27日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住哈尔滨香坊区。父母生有七个子女,他是老二,有一个小儿麻痹的残疾弟弟,家境十分困难。

    知青上山下乡那年,按着当时的政策,哥四个同时离开了家,只留下两个妹妹和一个残疾弟弟。大哥和五弟去了宝清县七星泡插队,三弟去了伊春林区。他则去了七台河,被分配到新建矿南采区下井挖煤,当了一名挖煤工人。

    他从小就酷爱滑冰,在就读中、小学期间,曾获得过哈尔滨滑冰比赛少年组(小学)第三名;中学组的冠军。

    孟庆余的爱人回忆说,她不记得孟庆余的中学体育老师叫什么名字,只记得孟庆余曾对她说过,中学的体育老师非常器重他,说他是一棵滑冰的好苗,希望他好好训练,将来当一名专业运动员,拿全国冠军,出国比赛为国争光。从此,冠军梦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并长成了参天大树。

    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个少年的梦想犹如洪水中的草芥,转眼就被时代的巨浪吞没了。

    他没等实现冠军梦,就跟哥四个一起下乡了。

     临走前一天,他来到中学体育老师的家里,来向老师告别,不善言辞的他,红着脸,说他明天就要下乡去七台河了,来告诉老师一声,他不能滑冰了。

    老师问他,去七台河干什么活?

    他摇摇头,说不知道。

    老师说:“庆余,我一直认为你在滑冰方面很有天赋,是一棵好苗,本想好好培养你,可是……你下乡以后,不管干什么活,都别扔掉滑冰,一定要坚持训练!”

    临走,老师把一副崭新的黑龙牌带鞋的冰刀,捧到了孟庆余面前,语重心长地说:“老师把这副新冰鞋送给你,希望你穿着老师送给你的这副冰刀,能继续滑下去!记住,一定要找时间坚持训练,不要丢了滑冰!坚持就是胜利!你要坚信,早晚有一天会恢复比赛有。早晚有一天,会有你在冰场上的用武之地……”

    孟庆余抱着这副崭新的冰鞋,眼里噙满了泪水,一句话没说,只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向门外跑去……

    对这个家境贫寒、却酷爱滑冰,正处在追梦年华的17岁少年来说,体育老师的这番话,还有这副做梦都不敢想的冰刀,令他永生难忘,给了他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人生启蒙,从此成为他的生命支柱!

    从此,他一生都在践行着老师的谆谆教导:

    “希望你穿着老师送给你的这副新冰刀继续滑下去!记住,一定要找时间坚持训练,坚持就是胜利!你要坚信,早晚有一天会恢复比赛的……”

    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老师留给他的座右铭。

    从此以后,无论他下矿挖煤、刨煤、拉煤,多苦多累,下了班,他都跑向他追梦的地方。没事时,他就磨冰刀,把冰刀擦得锃亮。

    冬天可以滑冰,天热了没冰可滑,他就去运动场跑步,练习滑行、滑跳、侧蹬等速滑运动员训练的陆地动作。

    总之,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这位少年一直默默地奋斗在追梦的路上。虽然这个梦很渺茫,甚至看不到希望。

    但对一个少年来说:

    有梦,就有希望!

    有梦,就有动力!

     有梦,就有无坚不摧的毅力!

 

    苍天不负有人心。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之人。

    就在孟庆余下井挖煤的第四个年头,1972年冬天,各行各业开始“抓革命、促生产”,沉默了许久的体育赛场也开始活跃起来。

   七台河所属的合江地区体委要举办一场滑冰比赛。有人向七台河体委领导推荐了孟庆余,让他代表七台河队参赛。

    苦练了多年的孟庆余,终于等来了展示自己滑冰的机会,他没有辜负大家的厚望,一举夺得了男子组1500、5000、10000公尺三项第一,轰动了整个煤城。

    赛后,他又回到煤矿下井,每天跟工友们一起挖煤、运煤,像他的绰号“牤牛”一样,默默地干着“煤黑子”的粗活。

    但这次比赛之后,滑冰对他来,越发成为他生命的支柱,越发激起他心底的冠军梦。

    他渴望有朝一日能重返赛场,去参加全国比赛……

    一有时间,他就背着心爱的冰刀向冰场跑去。多少个夜晚,他是在睡梦中的滑冰场上度过的。

        就在他拿冠军的1972年,这位老实能干、矿上出名的“牤子”,竟然获得了矿长女儿的芳心。

    韩平云,一个身材高挑爱打篮球的美丽姑娘,深深地爱上了这位高大、帅气、爱滑冰,却不善言辞的小伙子。

    她身为矿长的女儿,在矿务局建设公司工会工作,不乏有众多的追求者。她却偏偏爱上了这位下井的“煤黑子”,而且不嫌他家穷,一心一意爱着这个腼腆得一说话脸就红的小伙子。

    父亲看到女儿真心爱上了这个憨厚老实、长相帅气的小伙子,就用自己矿长的关系,把这个不善言辞、诚实可靠的小伙子,调到了煤矿机电厂,当了一名仓库保管员。

    这对一个下井工人来说,简直是一步登天。

    从此不用下井挖煤了,不用一天造得跟“黑鬼”似的。而且,孟庆余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滑冰了。

    人生有时会遇到贵人。

    但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的脉搏密不可分。

        1974年,体育工作也开始走向了正规。

    这天,七台河市体委主任徐继春来到孟庆余工作的仓库,问他愿不愿意去业余体校当滑冰教练?

    “愿意!”

    这位话语极少的小伙子,丝毫没犹豫,立刻爽快地答应了。

    他觉得,自己虽然已过了实现冠军梦的大好年龄,但能到体校当一名滑冰教练,能带领一帮孩子练习滑冰,在孩子身上实现他没有实现的冠军梦想,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

    这位怀揣梦想,从下井工转为仓库保管员的小伙子,终于迎来了人生最关键的一次转择……

    但是,却遭到未婚妻韩平云爷爷的强烈反对:

    “一个大小伙子不干正事,不好好当保管员,去当孩子头,带一帮孩子打赤溜滑儿,蹦蹦跳跳的,能有啥出息?不能让他去!”

    当时,中国人对体育的认识远不像今天,观念很陈旧。当年,我父亲得知我找了一个滑冰运动员的男朋友,坚决不同意,骂我:“你一个白吃饱不够,又找了一个?你们这些白吃饱,整天跑跑跳跳的,白浪费国家粮食,有啥用?”

    但是,我的态度很坚决。父亲拿我没招,气得半年不理我,而且一直叫我和爱人“白吃饱”。“白吃饱”就“白吃饱”,我才不在乎呢。

    孟庆余的恋人韩平云,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他们恋爱多年,她最理解孟庆余的心,他酷爱滑冰,一直心怀冠军梦,滑冰,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他们热恋期间,没有看过电影,更没有花前月下。他一有时间就带着她去滑冰场。她不怎么会滑冰,就站在冰场边,看着他在冰场上一圈又一圈地飞驰。每滑到她跟前,他总会冲她咧一咧冻僵的嘴巴,以示微笑。

    这就是他们最幸福、最浪漫的时刻。

    她知道,他已经23岁了,已过了滑冰的大好年龄,不可能再去实现冠军梦了。现在,体委领导让他到体校去当滑冰教练,教孩子们滑冰,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可以培养小运动员,让小运动员去实现他的冠军梦。

        1974年5月,孟庆余兴致勃勃地走进了七台河体委下属的少年业余体校,当了一名少体校的滑冰教练。

    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这对好多来体校滑冰训练的孩子们来说,也因他的到来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孟庆余走进这所业余体校时,呈现在他面前的却是这样一番景象——

        体校的条件很差,速滑场地就是一处破旧的田径场,夏天用来跑步,冬天浇上冰就用来滑冰,只有他一个滑冰教练。

    运动场的看台底下有几间小屋,就是他的办公室和小运动员的宿舍。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四面透风。一到冬天,墙上就挂满了白花花的霜,体委根本没钱修理。

        谁都没有想到,一帮穷苦的孩子居然就是从这座简陋的冰场,滑向了全国,滑向了世界,滑向了世界冰坛的最高峰……

        少体校教练,其职责是选拔人才,带领一帮有潜质的八、九岁或大一点儿的孩子,教他们滑冰,训练他们的体能,其任务就是为专业滑冰队输送人才,为师范院校输送体育老师。

    体校教练是奖牌获得者的启蒙者,也是大厦的奠基人。

    但是,基层的体校教练,工资不高,待遇也不高。当运动员训练出手了,就会被省、市、国家队调走。当运动员夺得奖牌获得荣誉时,基层教练常常被淡忘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而且,体校教练十分辛苦,无论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冬,还是零上二三十度的酷暑,都要早起晚归,带领小动员们在外面进行训练。而且,他们没有假期,越是学生、老师放假,他们越要带孩子们训练。

        不过,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从事他所酷爱的事业,追求他所苦苦追求的梦想……

    面对眼前的一切,孟庆余却丝毫没有退却,更没有一句牢骚,而是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的个性:自己动手,改变一切!

   修房子、砌炉子、办食堂,没有锅碗瓢盆,就从他自家里拿;没有浇冰车,就把一个能装1吨水的大铁桶,安装在一支爬犁上——做成一个“浇水车”;没钱雇人浇冰,他就自己干,每天凌晨2点钟准时来到冰场……

    人们都知道,黑龙江的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二三十度,凌晨2、3点钟,是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称它为“鬼呲牙”。

    他却顶着刺骨的寒风,凌晨2点钟来到冰场,先用大扫帚清扫冰面上的霜雪和灰尘,扫完400米的冰场已是满身大汗,浑身冒着热气。接着又拉着装有1吨水的爬犁开始浇冰,沿着冰场一圈接一圈地浇,直到把400米的冰场全部浇完。

    当他浇完冰时,身上棉衣里的汗早已凉透了,而外面的棉衣却被溅上的水珠冻成了冰糖葫芦,一走起路来就“哗哗”直响。

    浇完冰,清晨4点,他会准时来叫醒正在熟睡中的小队员——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起床!快起床!该上冰训练了!”

    他的话不多,只喊两遍。

    正在熟睡中的孩子,就像听到进军号令似的,一个个揉着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地爬出被窝,迅速穿上衣裤,心里却暗暗地骂着:“魔鬼教练!这么早就叫我们起床!”

    孩子们穿上冰鞋,用冷水洗洗脸,戴上帽子、手套,摇摇晃晃地向冰场走去……

     因为是业余体校,小队员们早晨训练完吃过早餐,要赶到学校去上课,下课以后再回来训练。

    小队员们背地里都叫他“魔鬼教练”。

    的确是魔鬼教练,专业队也没有早4点就上冰训练的。

   “魔鬼教练”的由来,是1965年经周恩来总理的批准,中国女子排球队邀请日本教练大松博文来协助中国女排训练,而得名的。

    当时,大松博文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训练理念,其训练强度和运动量,把中国运动员累得尿血、呕吐,因此他被称为“魔鬼教练”。

   但是,当中国女排走向成功时,却非常感谢这位“魔鬼教练”。

    是的,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可能获得超人的成就。

    孟庆余对小运动员的训练既严格,又以身作则,穿上冰刀跟着孩子们一起滑,或在前面领滑,给孩子们做示范;或在后面跟滑,以示监督。一旦发现哪个小运动员直起腰来偷懒,他立刻严肃地喊道:“滑这么两圈就累了,以后还能加量吗?”

     他的这种示范教学,给小运动员们以极大的鼓励,也给以了严格的监督。

     小运动员们并不知道,教练跟着他们一起滑跑的时候,他心里仍在追逐着他的冠军梦……

    他本来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速滑运动员,只可惜生不逢时,错过了滑冰的最好年华。所以,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这些孩子身上……

    他在冰场上喊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把脚底下踩实喽!”

    虽然,他对小运动员的训练很严厉,但并不急功近利,不过早地给小运动员加大力量训练,而是给他们打下良好的冰上技术基础,练出良好的体能储备,培养出无坚不摧的毅力。

    他知道,体校与专业队对运动员的要求不同,专业队主要是训练运动员出成绩,而对体校小运动员来说,主要是训练他们的体能,给他们打好滑冰技术的基础,今后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对运动员来说,这些无形的训练理念,至关重要。急功近利的训练,是少年运动员的大忌。不少有天赋的运动员,常常毁在急功近利的教练手里了。

    所以,奥运冠军王濛曾说:“小队员背地里都叫孟老师是魔鬼教练。但也正因为孟老师的严格要求,才造就了我的今天!

 

                 六

    孟庆余除了魔鬼的一面,更有慈父的一面。

    他对小运动员的关爱,是世界教练中少见的。

    因此许多人对他不理解,认为他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地训练一帮孩子,只不过是为了给专业队输送人才,等人家运动员拿奖牌那天,又没有他的份了!你说他到底图希啥呢?

    甚至有人怀疑他:是不是缺心眼儿?

    这些话也传到了韩云平的耳朵里,她只是一笑了之。

    她知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她知道,孟庆余既不傻,又不缺心眼儿。

    他曾对她说过,每送走一个优秀运动员,他心里既感到高兴,又有一种空落落的失落感。

    但他总是劝自己:“你当体校教练的目的,不就是培养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将来为国争光吗?不就是实现你当年没有实现的梦想吗?”

    韩云平知道,他只是对滑冰太执着,执着得有些不近人情。

    韩平云和他热恋了六年,他们从未有过花前月下,他的世界永远是滑冰场,永远是那群滑冰的孩子……

    1978年4月30日,相爱六年的他们,终于走进了新婚洞房——一间一屋一橱的茅草房,是体委领导帮助解决的。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最得意、最幸福的时刻。

    韩平云以为新婚第二天,爱人不会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又早起去训练吧,一定会陪在她身边……

    可是,当她醒来却发现,身边被窝里空空如也。

    瞬间,她心里酸酸的,想哭。

    她觉得她苦苦相爱了六年的男人,爱的并不是自己,而是他的运动员,他的梦想!

    新婚第二天,他就把她一个人扔在家里,跑出去管他的运动员早晨训练了。那么,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他不是天天都这样要把她一个人扔家里?

    没错,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正如她所预料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那些滑冰的孩子身上……

    晚上训练回来,孟庆余发现新婚妻子眼泪汪汪一副受委屈的样子,他是聪明人,急忙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红着脸,第一次说出了那句从未说过的话:“平云,我非常爱你……但我必须对那些孩子负责……”

    一句话:“我必须对那些孩子负责”,顿时化解了妻子心中天大的委屈。

    她对自己说:是啊!谁让你爱上一个怀揣冠军梦的人呢?既然你爱他,你就得理解他,支持他,支持他去实现冠军梦。你要不支持他,谁还会支持他?他还能实现他的冠军梦吗?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作为教练的妻子,她对孟庆余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宽容,不是一般女人所能做到的,远远超出了一位教练妻子所能承受的压力。

    因为我也曾是滑冰教练的妻子,先生干了十年教练,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滑冰教练妻子的不易。她们用自己并不强悍的肩膀,支撑着一个家,买煤、买米、劈柴、挑水、背着孩子骑车上班……

    但是,她们理解丈夫的事业。她们知道,她们的丈夫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运动员身上了。

 

    从体校运动员宿舍到冰场,还有一段距离。

    好多孩子的冰刀没有刀套,再说刚刚睡醒,怕他们走不稳,容易摔倒。

    于是,孟庆余就将他强悍的肩膀,变成了摆渡孩子们的小舟。他把他们一个个地背到冰场。有时,腋下同时夹着两个小的,一只胳膊夹一个。

     他深知七台河是矿区,并不富裕,来训练的孩子多是底层的苦孩子,家里很穷,有的连伙食费都交不起。他常常自己掏腰包替孩子们交伙食费。

    他知道小运动员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训练又苦又累,伙食营养必须跟上。但孩子们交的伙食根本不够加营养的。他就自己掏腰包买牛、羊肉、蛋,给小运动员们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孩子们一看到餐桌上又有肉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刻狼吞虎咽起来!

    他把自己那点工资,全部花在了孩子们身上。

    孟庆余的妻子说:“他的工资从不往家拿,我已经习惯了。我知道他都花在小运动员身上了。既然他这么爱他的事业,就让他爱吧。我就只好支持他了。”

    不仅如此,体校宿舍的条件有限,有时,小运动员就住在他家里,一住就是一两个月。

        孟庆余把滑冰事业当成了生命,因此把有天赋的运动员,更视若“掌上明珠”,格外关照。

    队里有一名小运动员很有滑冰天赋,也很刻苦,将来肯定有出息。但她家里很穷,交不起伙食费,更买不起冰刀。孟庆余觉得这孩子如果因贫穷而荒废了滑冰,就太可惜了。

    于是,他为她交伙食费。而且,花2500元给她买了一副新冰刀,对她说:“这副冰刀钱我先给你垫着,等你将来拿了世界冠军有钱了再还我。”

   “老师,我将来真能拿世界冠军吗?”女孩子瞪大眼睛,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疑惑。

   “你好好训练,将来肯定能拿世界冠军!”

    这时,女孩子却无意中发现教练脚上的袜子露出了脚后跟……

    她知道教练家并不富裕,他自己连双袜子都舍不得买,却给她花这么多钱买了一副新冰刀,这让她心里特别感动,眼泪都快下来了。

    当时,2500元对她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这时,她又听到教练说了一句:“等你拿了冠军,别忘了把金牌挂到老师的脖子上……”

   “老师,我肯定忘不了!”说这话时,她已哽咽了,心里却说,“老师,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你的恩情!是你成就了我的滑冰梦……”

    孟庆余的这番鼓励,对这个十几岁的小运动员来说,不仅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是人生追梦的灵魂启迪。

    就像当年中学体育老师送给孟庆余那副冰刀时一样。

    从此,这个小运动员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因营养不良导致贫血,被省队退回来;因伤病住院……她都从不气馁,从不放弃,一直拼搏在冰场上,直到登上世界体坛的最高峰——冬奥冠军的领奖台——

    她,就是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与曲春雨、任子威和武大靖携手拼搏,夺得短道速滑男女2000米混合接力金牌的范可新!

    当她得知自己终于获得了冬奥冠军时,满含热泪,跪在冰场上,亲吻着银色的冰面,心里在说,这一时刻你终于来了!

    我想,她一定会想起恩师说的那句话:“等你拿了冠军,别忘了把金牌挂到老师的脖子上……”

        一个具有潜质的优秀运动员苗子,是教练眼中的宝贝。

        为了能找到一棵好苗,孟庆余跑遍了七台河大大小小所有的学校,以及周围农村的学校。

        小兵是从农村搬来的女孩子,学校离家很远,每天上学回来要跑二十多里路,从而练就了两条强有力的大腿和吃苦精神。

        在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15岁的她以突出的成绩及顽强的拼搏精神,被慧眼识珠的孟庆余相中了。

        他找到赵小兵,让她参加滑冰队训练。

        赵小兵进队以后,虽然训练很刻苦,但成绩并不理想。她觉得自己学滑冰太晚,冰面不熟,不会有太大发展,家里又很困难。

        于是,乘孟老师带队参加全国比赛的当儿,她悄悄地跑回家去,准备专心读书将来考个师范学校,能把户口“农转非”,变成城市户口,这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当孟庆余带队参加全国比赛结束后,得知赵小兵离队回家了,立刻骑着自行车跑了十几里路,来到赵小兵的家。可是赵小兵不在,他一天之内接连来了两次都扑空了。

    当天晚上6点多钟,天已黑,刚到家的赵小兵从母亲那里得知孟老师来了,很是惊讶,以为他不会再来了。

    说话间,孟庆余第三次走进了赵小兵的家门……

    一天之内,骑着自行车三次往返于十几里并不平坦的土路上,不为别的,只为了挽留住一个有发展的滑冰运动员。

    并不善言辞的孟庆余,却苦口婆心,苦劝了两个多小时,他说她身体素质好,训练刻苦,以后肯定有出息,不练就太可惜了。

        赵小兵却说出了她的心里话:“老师,我家里很穷,我爸每月挣37块钱,我交不起每月15元的伙食费……”

       “伙食费我替你交!还有什么困难?”孟庆余问道。

       “我从体校到学校要跑十几里路……”

       “那我把自行车给你!”

        他话语不多,却掷地千金。

        两句话说得赵小兵热泪盈眶。她知道那台孔雀牌自行车是老师的座驾,他一天都离不开它。她一个成绩并不突出的少年运动员,哪能让老师如此破费呢?

        “老师,那我明天就回队训练……”赵小兵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孟庆余长吁了一口气,起身:“那我走了。明天我等你来训练!”

        赵小兵站在大门口,望着老师骑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迅速消失在乡村的夜幕中,她心里百感交集,眼里噙满了泪水。

        第二天,赵小兵准时回体校训练了。

        孟庆余从不食言,当天就替赵小兵交了15元的伙食费,并把新买来不久、崭新的孔雀牌自行车,交到了赵小兵手里。

        此以后,赵小兵骑着这辆自行车去上学。孟庆余要用车时,还得冲她“借”呢。

        就这样,一位未来的冬奥冠军教练,在孟庆余三顾茅庐的苦劝下,终于留了下来。

 

        赵小兵在孟庆余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虽然没有夺得过世界冠军,但却成为一名肯吃苦、高度负责的优秀教练。

        她说,孟老师是她的人生楷模,是她心中的精神领袖!所以,她也像孟老师那样吃苦、爱才,一直在追梦的路上拼搏着……

        如今,她已从教三十三年,培养出了冬奥冠军孙琳琳;世界冠军王伟、李红爽;青奥冠军曲爱丽等一批优秀运动员。

        但在当时,还处于懵懂少年的赵小兵,并不能真正理解教练的这番苦心。

        看着孟老师每天起早贪黑带运动员训练,给运动员修冰刀,早晨2点钟就跑来浇冰,自己掏腰包给运动员买肉、蛋增加营养,而他自己却连双袜子都舍不得买。

        她心想,他这么干到底是图啥呢?

       有人甚至背后说他是走火入魔,缺心眼儿。 

        多年以后,当赵小兵也成为一名教练,并结婚怀孕要临产了。她请孟老师帮她带一个月的队员,等她休完产假再接过来。

       孟老师却说:“小兵,把你的队员给我吧。”

   一听这话,赵小兵既吃惊又生气,毫不客气地说道:“你都是队长了,取得那么多成绩,还当教练干啥?回办公室好好当你的领导,享享清福多好!何必吃这份苦呢?”

    赵小兵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这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孟庆余那颗常人无法理解的心……

    只见这位身材高大、毅力超群的七尺男儿,眼里突然噙满了泪水,说出一句令赵小兵大惑不解、却终生难忘的话:

   “小兵,要没有队员训练,让我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死了。”

    听他居然说出这种话,赵小兵急忙说:“行行行!我给你,你要谁我都给你!这回行了吧?”

    当时,她并不能真正理解老师的内心。

    直到多年以后,当她深受孟庆余身体力行的影响,也成为一名敬业,而且爱才如命的教练时,这才真正理解了恩师当时的心情——

   他早已把他所追求的梦想,所奋斗的事业,全部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运动员就是他的命根子,是支撑他生命的强大支柱!没有了运动员,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希望,失去了活力,他的生命之树也就枯竭了。

    他对运动员的爱,远远超出了对自己儿子的爱,他从未背过儿子,更没有陪他玩过。儿子出生时,他没有陪在妻子身边,而是陪在正准备比赛的运动员身边。

    赵小兵说,她在年少时,能遇到这样一位恩师,是她一生最大的幸事,他就像她心目中的一盏灯,永远指引着她朝着梦想的方向,永往直前……

 

    人们常说,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而且,爱好能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智慧。

    孟庆余,这位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所酷爱的滑冰事业上的体校教练,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在不影响小运动员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作为教练,如何拿出最佳的训练方案,让运动尽快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是当时国家提出的奋斗口号。

    也是摆在每一位教练、运动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孟庆余平时的话不多,在冰场上喊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把脚底下踩严喽!”

    这是一句滑冰运动员的术语,就是把脚下踩实喽,不要发飘,只有踩扎实了蹬冰才会有力,才会产生速度。

    他根据多年的训练经验,根据冰刀与冰面摩擦所产生前进动力的原理,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训练理念,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并在训练中加以实施。

    他不仅训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他们的冰上技术,而且也训练他们的胆量和心理承受力。

    他知道,体育竞技赛场很残酷,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强大的内心承受力,即使你训练出不错的成绩,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也很难得到最佳的发挥。

    于是,为了提高小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胆量,孟庆余采取了独特的训练方式,带领运动员到倭肯河大桥上跳水。而且他身先士卒,第一个从桥上跳了下去……

    在一次次战胜自我胆怯的心理训练中,小运动员不仅练就了良好的体能和冰上技术,而且练出了一颗强大而无所畏惧的心脏!

    正因如此,他们在后来激烈的赛场上,才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孟庆余可谓绞尽脑汁。

    当时,我们国家运动员所使用的训练器材都比较落后,只有省队和国家队的优秀运动员,才能有资格穿上进口冰刀,如挪威的马蹄金、荷兰的枫叶,以及后来被韩国收购的荷兰MAPLE牌的冰刀等。

    而少年运动员,穿的都是国产冰刀,冰刀钢质较差,鞋帮很软,一滑起来鞋帮起不到固定脚踝的作用,即使鞋带系得再紧也没用,对运动员的滑行影响很大。

    于是,孟庆余挖空心思琢磨,怎样才能让冰鞋硬梆起来?让运动员穿起来更适合、更可脚?

    经过反复琢磨,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土办法,采用J39混合胶和棉布头烀冰鞋,给冰鞋穿上一层层“马夹”,让冰鞋的鞋帮硬实起来,起到一种固定脚踝的作用。

    他让妻子从岳母那里,要来一大包做衣服剩下的布头,五颜六色,什么颜色都有。

    他先在冰鞋上抹一层胶,再把一块布头贴在胶上,一层接一层的烀,直到鞋帮坚挺地硬起来为止。

    J39胶味道特别刺鼻,孟老师怕对小运动员有伤害,从不让运动员靠近。只有他一个人在楼顶,来完成这项给每双冰鞋穿“马夹”的任务。有几次,他的手都被烈性胶烧得起了大泡。

    就这样,一双双“特制”的冰鞋,在这位教练的手下诞生了。

    这在中国冰坛上还是第一次。

    小运动员们穿着一双双五颜六色的特殊冰鞋,在冰场上排成一行,风驰电掣,成为冰场上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

 

    一个人如果有梦想,而且一直在为实现梦想而全力拼搏着,那么,他的思维及他的人生格局,常常会超出常人的想象……

    1987年,国际奥委会提出,把短道速滑从速度滑冰的项目中分列出来,单独立项。但当时只是列为冬奥赛场的表演项目。

    大道速滑的场地与短道速滑的场地大小不同,比赛规则也完全不同。

    大道速滑是400米一圈,短道速滑场地是111.12米一圈;大道速滑比赛只有两个人,一个内道,一个外道,俩人只能在换道区才能交叉,身体很难接触。而短道速滑的赛道,同时在起跑线上站着五个或更多的人,只有A组决赛时才是四个人。就像田径百公尺比赛一样,枪一响,参赛者同时起跑,同时争夺抢先进入弯道的机会,其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大道速度滑冰。

    这个消息传到黑龙江七台河的体校教练孟庆余那里,他却一连几夜失眠了。

    他在认真思考,冷静分析:当前国内外的冰雪竞技形势,分析亚洲人的体质特点,与欧美运动员相比,亚洲人矮小灵活,行动快,爆发力强,更有利于短道赛场上的竞争……

    于是,他向七台河体委领导大胆地提出了一项建议:

   “把我们七台河的速滑队,改成专攻短道速滑的滑冰队!”

     一名基层教练能如此大胆地提出这般建议,充分展现了他具有远见卓识的眼光,也体现了他对滑冰项目的深入研究。

     而七台河体委的领导,能遵从一位基层教练的建议,把大道速滑改成了专攻短道速滑,说明他们对这位教练的充分信赖及高远目光的肯定。

    从此,为众多滑冰运动员开启了一扇实现冠军梦的大门,也为七台河开辟了通往“奥运冠军之乡”的大道……

 

十一

    从1985年开始,哈尔滨冰上基地的人工滑冰馆,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滑冰训练了。

    这对全省滑冰运动员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每当天气转暖,外面冰场化了,各市区的专业队、体校的教练、运动员们,都纷纷跑到这里来训练。

    孟庆余带着一群十几岁的少年队员,也来到这里,继续追逐着他们的追梦人生……

    来冰上基地训练的队员太多,白天是省、市队专业队的训练时间。孟庆余所带的小运动员,只能安排在半夜上冰。于是,从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孟庆余,为了跟门卫、浇冰的工人拉好关系,给他们买烟,请他们吃饭……

    不为了别的,只为了能让他的小运动员们多滑一会儿冰。

    他带领着小运动员,住在一处简陋的住处,自己起伙,他这个教练既当采购员又当厨师,即是营养师又是按摩师,既当教练又当爹。小运动员病了,他背起运动员就往医院跑……

    训练结束了,他拖着疲惫的身子,骑着自行车去菜市场买菜,驮着一堆菜回来,再给大家做营养餐。后来花钱请了一位帮厨的。

    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从1985年到他2006年去世,长达二十年。

    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小运动员,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更小的运动员……

    他始终站在银色的冰场上,撇家舍业,怀着愧对妻儿之心,带领一批又一批运动员,一直拼搏在追梦的路上……

        在孟庆余严厉而苛刻的要求下,在运动员的努力拼搏下,在体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七台河终于迎来了短道速滑的辉煌——

    1993年3月28日,孟庆余的弟子张杰与另外三人李琰、王秀兰、郑春阳四人,在北京举办的世界短道速滑锦标赛中,打破了女子3000米接力的世界纪录。

        2006年及2010年,王濛又在都灵冬奥会及温哥华冬奥会上,为中国夺得了4金,从而在世界冰坛上刮起了“王濛风”。

因此,这座并不驰名的煤城,被人们称为“冠军之乡”“奥运冠军的摇篮”……

 

十二

    一名奥运冠军来之不易,而荣获“奥运冠军的摇篮”之美誉,就更不易了。

    有所得,必有所失。

    孟庆余的儿子曾对母亲说:“爸爸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他尤其对不起妈妈。”

     的确,他们结婚28年,夫妻二人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总共加起来不到四年。

    有一次,韩平云含着泪,以玩笑的口吻对孟庆余说:“你一年一年总不着家,我这不是守活寡吗?”

    一听这话,这位刚强的男子汉顿时哭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他说:“平云,我知道我对不起你,要不咱俩离婚吧?不过,你离了也不许找,你要等我,等我……”

    说到这里,他却哽咽得说不下去了。他不知让妻子等到什么时候?是退休,还是运动员夺得奥运冠军的时候?

    韩平云却流着泪笑了,说他:“你还当真了?”

    随后,两个深深相爱的人都哭了,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久久没有松开,好像一旦松开就会又离别似的。

    人生难测。

    2006年8月2日,孟庆余从七台河返回哈尔滨的途中,因急着赶回冰上基地,带运动员上午10点进行的冰上训练,途中出了车祸。

    他,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运动员和冰场,离开了他的爱妻和儿子,年仅55岁。

    他所带过的运动员都哭了,都为失去这位好教练而痛心不已。

    运动员们哭喊着:“老师,你怎么说走就走了?你还没有给我们上完训练课呢!”

    “老师,你不是说我将来一定能有发展吗?”
        “老师,你不是要培养我拿世界冠军吗?可你……”

         更令人痛心的是:

        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他居住的半地下的狭小房间里,找到一个上了锁的大铁柜。

        铁柜被打开的刹那,所有在场的人都哭了。

    韩云平更是泣不成声……

    大铁柜里,只有几件破旧的运动服,两双带补丁的袜子,还有一副待修的冰刀,一堆修冰刀的工具,还有一沓小队员们打的欠账,一本工作日记,一本账本,记录着运动员的各种花销……

   在他的遗物里,还发现了唯一一张存折,上面除了当月发放的副高职教练工资2486元,没有一分钱存款。

    他生前,曾有的城市开出年薪“百万”请他去当教练,却被他拒绝了。

    如今,他走了,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分钱,只留下一堆荣誉证书……

    他的离去,对七台河运动员、对国家滑冰事业,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他的弟子们哭喊着:“孟老师,我多么希望把我得的金牌挂到你的脖子上啊!”

    是啊,孟老师只能在天堂里,笑望着弟子们登上冠军的领奖台了。
        他的弟子赵小兵说,她不止一次地梦见孟老师站在冰场上,还是那身运动服,还在指导着一群小运动员滑冰。她真希望天堂里有冰场,孟老师就能继续训练他的运动员,继续实现他的冠军梦了!

    是啊,真希望这位追梦人,到天堂里继续站在银色的冰场上,去追逐他的冠军梦!

        我曾问过韩平云:“你嫁给孟老师,有没有后悔过?”

    她回答得很干脆。

    “从没有后悔过!我觉得找这样一位丈夫,他为国家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运动员,能在比赛中为国争光。我为有这样的丈夫而感到骄傲!作为妻子,再苦再累,也值了!”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七台河的滑冰运动员,累计获得国家级金牌500余枚,世界级金牌170余枚,10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这些惊人的数字,为七台河赢得了“冠军之乡”“冬奥冠军摇篮”之美誉。

    这也是对在天之灵孟庆余最大的安慰。

    为了宣传孟庆余为滑冰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为了弘扬他的敬业精神,他去世后,七台河市委宣传部组织了“孟庆余模范事迹报告团”,由三人组成:家属韩云平、运动员王濛、教练马庆忠,赴北京国家体育总局,向国家队的教练和运动员,做了一场生动而感人的报告……

    到会的众多运动员及教练,无不泪目。

    转眼,多年过去了。

    韩平云不记得是哪年清明节,她像往年一样,又捧着鲜花和烧纸,来到爱人墓碑前扫碑,却发现,墓碑前已摆满了鲜花和水果,其中有一件东西格外抢眼,那是一只酷似冰刀的叠纸……

    她不知是谁送的,但她知道一定是他的弟子……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影响中国几代人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那段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把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孟庆余的一生没有虚度,而是为他所追求的梦想、为他所酷爱的事业,奋斗了一生,贡献了一生!

    他此生无憾!

 

(《人民文学》杂志2022年07期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