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的尴尬瞬间》

 作者:余惠芬

       随着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因“culture shock”导致的尴尬事与日俱增,关于如何应对或避免这类尴尬也正在成为热议的话题。笔者以为,人间尴尬在所难免,如果善于从中了解不同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体验异域他乡的风土人情,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不失为一件益事,甚或乐在其中呢。

        走过五大洲不少国家,耳闻目睹了形形色色的尴尬,然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美国的几次亲身经历。

         一、“刻板”的店员“依法”制造尴尬--买酒未带证件按未成年论处

        多年前,我第一次访美期间,应邀到朋友家做客,想买瓶酒作为礼物带上。在一家商场里,当我拿着挑好的酒排队付款时,却被要求出示证件。我解释说,因只是参加朋友聚会,没有随身携带证件,同时调侃地说:“我已是40多岁的人了,不至于年轻到不像21岁的模样吧?”但无论我如何解释,那位帅气的收款员就是不给我办理付款,只是笑着说:“这是规定,请理解。再说,我真的看不出你已21岁了。”我哭笑不得,觉得美国人太呆板,不通融,当然丝毫未感到不悦,毕竟女人都喜欢听到别人说自己年轻,何况人家是按规矩行事,而且态度和气。这时,我想到可以请和我同往的另一位美国朋友帮忙把那瓶酒结账走人了事,于是就问他是否带了身份证件。可那位收款员马上提醒我们不可以这样做。无奈,我只好放弃初衷,改买其他礼物,因如果回去取证件会耽误更长时间。  

        经朋友介绍了解到,美国联邦法律要求各州把最低饮酒年龄定为21岁,这项规定是根据国会1984年通过的“全国最低饮酒年龄法”,又称“统一饮酒年龄法”而制定的。尽管各州没有法律义务一定要这么做,但由于联邦政府把实行21岁最低饮酒年龄法作为各州得到联邦各项拨款,主要是公路拨款的先决条件,各州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自然会自觉参照执行。而且,美国法律无论是对饮酒者,还是对提供酒的个人、酒吧或酒店,都设立了相应的规定。如通过虚报年龄、借用他人驾照、使用伪造或经篡改的驾照以及提供假报告等方式,从有营业执照的售酒商那里买酒,均属违法;对于21岁以上的成年人来说,为不满21岁的人获取或提供酒,以及为了给不满21岁的人买酒而向售酒商虚报年龄,也属违法;对于持有营业执照的售酒商来说,任何时候向不满21岁的人出售或提供酒都是违法的;违法者不仅会被处以罚款,而且驾照或营业执照也有可能被暂时收回或吊销,甚至可能会被判刑。

        听着朋友的介绍,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我小时候被老爸打发到街对面小店给他买酒的情景,想不到我这个有多年买酒“前科”的中国人到了美国居然变成没资格买酒的人。在感慨文化差异的同时,对那位貌似刻板的收银员兼“执法者”却由衷地叹服。

        二、友好的卫兵善意化解尴尬--参观联合国总部以名片代证件

        2015年6月的一天,我和先生在曼哈顿转了大半天后,不经意间,走到了联合国总部附近。尽管我已几次入内,或参观或看演出,但第一次来美国的先生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看时间,已是下午4点多钟,我们抱着侥幸心理快步走到正门前,向两个卫兵询问是否还可以进去参观。他们爽快地答复“当然可以”并要我们出示证件。这时我才意识到,刚才一时兴起,忽略了这个常识性问题。我抱歉地解释:“我们是来美国探亲,今天原本只是想随意走走,因此没有带任何证件。现路过此地,第一次来美国的先生听我简要介绍后,非常想进去看看。”尽管觉得没什么希望可以说动他们,但还是想搏一搏运气,所以最后我特别强调了一下:“我们来自中国,是暨南大学的教授。我们学校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有“小联合国”之称。两个卫兵立刻变得非常客气,其中一位还用中文说“哦,中国,你好!”边说边和我先生握手。学了一辈子聋哑英语的先生听到美国人说中文激动地直说“thank You !”

         后来,两位卫兵就问有没有什么可以证明我们是大学教授的东西。我在包里找了一下,翻到一张名片,就递给他们,并笑着询问是否可以当作身份证明。他们看后,不仅说完全可以,而且还对我名片上的照片大大赞扬了一番。我和先生喜出望外,一再道谢后径直往里面走去。谁知,过安检门时,安检人员仍要求我们出示证件,我如法炮制,把刚才的台词又复述了一遍,并把名片再次拿出亮了一下。那位安检员迟疑了一下说了句“OK”,就在我的ticket上打上一个“group leader”字样,我致谢后立刻带着我的“group member”欣然而去。

         那天晚上回到家里,先生非常兴奋,眉飞色舞地向女儿一遍遍描述自己如何“临时动议”却如愿以偿参观了联合部总部,尤其是在没带任何身份证明的情况下。这意想不到的“礼遇”,让他感慨了好一阵子:“美国人真是太友好了,太可爱了!”然而我心里非常明白,这种“礼遇”并不常见。我们那天十分幸运,遇上了较灵活肯通融的卫兵;此外,对大学教授的普遍尊重和信任,加之中国的强大、中美关系的向好,无不可说是其中因素;当然,还有一个我先生口头不愿承认,内心却沾沾自喜的原因也颇为关键,那就是:他有一个跨文化沟通能力极强的太太!

             三、人性的商家不让顾客尴尬--买米不明价格免费赠送

        在超市买东西,付款时弄不清标价,可能是大家经常遇到的情况,但采用免费赠送的办法解决这种尴尬也许并不多见。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只怕我自己也难以相信。2015年的一天,我在曼哈顿超市“Whole Foods Market”购物后排队付款,其中有一袋米收银员拿不准价格,就问我是否留意物品标价,我回答说因考虑到付款处有电子设施,就没有专门去记。那位女收银员点头表示理解,并连说抱歉,让我稍等,她找个人去查一下。看到后面有很多人排队等着付款,我就说:“算了吧,米我就不买了,你给我结账吧”。结完账,将所有物品往购物袋里装的时候,我随口说了句:“刚打了电话给女儿,说今晚回来吃米饭和红烧排骨,现在看来只有改变计划了”。那位收银员听后,一边将那袋米拿起放进我的购物袋中,一边说,“抱歉,你不用付款,把米拿走吧”。我知道那种情况下不允许客套或客气,只是连声说“谢谢”,可她回了句“have a good day”,就忙着为其他顾客服务去了。尽管只有二、三磅米,用不了多少钱,但令我感动的是收银员的善解人意以及商家的这种宁愿自己吃亏,不让顾客尴尬、为难的服务意识。当然最让我满意的是,我可以按原计划给女儿准备晚餐了。

          四、“无知”的校方代表好心引发尴尬——将闹钟赠与中国学者

         2000至2001年,我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做了一年的交流学者,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回国前,学校举办了一个欢送会,依照惯例,其中有一个赠送纪念品环节,国际交流中心主任Karl先生代表学校送给我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按照西方人的惯常做法,我客气地请求允许后当即打开,在漂亮的包装纸和精致的包装盒里,是一个印有学校logo的黑色闹钟。由于早已领教了美国人的“无知无畏”,尽管感到啼笑皆非,但脸上仍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嘴里重复着大家耳熟能详的外交辞令:“啊,这个闹钟太漂亮了!我非常喜欢!谢谢!”

          这时,一位在我班上听了一学期《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的学生David站起来走到Karl身边耳语了一阵,Karl立刻面露惊讶,然后十分尴尬并诚恳地对我说:“非常抱歉,我不了解中国文化,不知按照你们的传统习俗,送钟是一种禁忌。我为我的无知道歉!请你务必原谅!”我立刻明白了:是我的那位学生“好心”提醒了他。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来却使局面更加尴尬。Karl这时像是一个做错了事的大男孩,站在我面前一个劲地致歉,两只手在胸前不停地搓着,似乎在犹豫该不该把礼物要回去。于是,我用非常夸张的愉快语调笑着对Karl说:“没关系,在中国传统习俗里是有这样一个禁忌,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以个人喜好我为准。我是个无神论者,而且正好缺一个闹钟;再说,这个闹钟真的很精美,我非常喜欢。我会把它带在身边,看到它我就会想到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听闻此言,Karl马上显得轻松多了,并一再说,自己原本想到我的课堂听课的,但因工作太忙无法如愿,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中国文化。

          这次轮到我的学生David尴尬了。活动结束后,他专门走过来,再次感谢我激发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强烈兴趣,并表示会继续学习研究下去。当然,正如我所料,随后他不好意思地问:“今天我是不是好心干了件坏事?”我安慰他说:“你并没有做错什么,而且你能学以致用非常好。今天发生的事,大家都没有错,Karl原意是送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礼品,而尽管闹钟在中国传统习俗中是‘taboo gift’,我仍欣然接受并礼貌致谢,遵循的是以“和”为本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David好像似懂非懂,随后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而我却真的陷入了深思:在美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完成了,然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之路似乎还很长很长……

 注:美中作协第三次命题征文《人间尴尬事》,2016年9月美国《华人周末》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