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与中华文化》

                                                           作者:余惠芬

     由于工作的关系到访过一些国家,接触过许多的海外华侨华人。尽管民族、 职业不同,无论生活境况如何,他们那份对祖国或祖籍国的热爱,与之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情怀让我常常感慨,难以忘怀。

      很多人或许都有同感,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更关心中国的变化、发展,民族精神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2000年,我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利用春假参加了一个美国东部的旅游项目。途中,导游给大家讲了一个笑话,大意是:邓小平访美期间,在华盛顿下榻后独自出门散步,遇见了一个美国人。那位美国人问:“Where are you going(你到哪里去)?”邓小平听不懂英语,按照中国人的惯常思维,认为别人是问他姓什麽,就用四川话回答:“我姓邓”。美国人听成了“Washington(华盛顿)”,然后又问:“Why are you going there(你为何到那里去)?”邓小平想,刚才问了姓,这次应该是问他的名字了,于是回答“小平”。美国人认为回答的是“shopping (买东西)”,接着问:“What are you going to buy(你要想买什麽呢)?”邓小平猜想这次必是问他的年龄了,就回答:“七十”( 七十与英语单词奶酪cheese发音相近)。

       该文字娱乐段子实际上是利用四川方言中这几句话与英语中几个单词的发音相似而杜撰的。在美国,人们拿总统等名人开玩笑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在这之前,导游也已讲了好几个关于克林顿的笑话, 因此,车上大部分游客听后均一笑了之。然而,坐在我附近的几个来自柬埔寨和日本的华人,却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对中国领导人的不敬。借导游邀请游客给大家唱歌的机会,我走到车厢前部,接过话筒,先感谢导游先生一路的热情服务,尤其是想方设法编讲一些有趣的笑话以解大家长途乘车之烦闷。然后话锋一转:“当然,大家都知道邓小平到美国访问期间是绝不可能一个人外出的。” 接着我简单介绍了一下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领导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国一些著名的名胜古迹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欢迎各国朋友到中国去旅游参观,希望海外华人、华侨常回去看看。之后,我为大家演唱了一段黄梅戏。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同车的华人游客们不断向我询问中国的发展近况,并反复对我说:“讲得太好了!…… 中国真应多派些你这样的学者出来交流。”

      有人说:“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足迹”。我以为还应加上一句:“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中华文化的延续”。 无论是打算落叶归根的华侨还是已经落地生根的外籍华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念念不忘中华文化的传承。吃中国菜、穿中国服、讲中国话,过中国节……旧金山满街的中文招牌和广告,纽约唐人街的孔子塑像,加拿大“比中国还中国”的“Chinese Buffet”……常令我难以置信是身处异国他乡。

      在威斯康辛大学举办的国际交流会上,我表演的中国歌舞和同事曾博士的书法颇受欢迎。附近中学的一位华人教师专程上门邀请参加他们学校组织的类似活动。我们欣然答应,当时在美做短期访问的美术学院的纪老师也一道前往。我们在“中国之角”展示自带的传统工艺品的同时,纪老师吹笛子伴奏,我演唱中国民歌。不一会儿,我们的面前就排起了由学生及其家长组成的长龙,其中大多数是金发碧眼的当地人。他们一边看展品和表演,一边等着曾博士给自己取中文名字,然后再用“中国书法”写出来。这时,一位约10岁的小姑娘上前问我有没有关于唐代的资料介绍,说她要写一篇关于中国唐代的论文。我很惊讶:“你怎麽会想到要写这样一篇论文呢?”她自豪地回答:“我妈妈是中国人,从小我就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历了许多朝代。这次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历史论文,我就想到写我最感兴趣的中国唐代的历史。我的这篇论文一定会是全班独一无二的!”我欣赏小姑娘论文选题的聪明独特和在妈妈影响下产生的中国情结,便把手头可用的资料都给了她。不知怎的,当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转身离去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惜别之情。望着她的背影,我情不自禁地努力想象着她母亲的模样……

      让孩子接受母语教育被大多数海外华侨华人看作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必修课。他们有的以家庭教育为手段或请人个别辅导;有的则将孩子送回国内学习中文或继续深造。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凡是华人较集中的地区或是中国留学生较多的大学,都有华人社团或留学生协会创办的中文学校。而在东南亚的一些华侨华人人口比较集中的国家,华文教育已具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如马来西亚,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及统一考试制度。大多华文学校在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完全依靠华人社会自身的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甚至需要克服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困扰。在马来西亚,我曾遇到一位一生从事华文教育,并因此吃过不少苦头的老前辈,他在介绍自己从事华文教育感受时说:“身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的母语就是华语,接受母语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海外华侨华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 华文教育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迷上了中国文化。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甚至欧美的一些国家经常可在报纸上看到“具有中文语言能力者优先录用”的招聘广告。记得在美国时,经朋友介绍认识了牧师马丁,一见面就和我大谈老子及道德经。他对老子的崇拜以及对道德经的熟悉程度令我惊叹不已。原来他为了学汉语在中国书店买了一套老子的道德经光碟。这套光碟不仅有中文朗读,还有英文解释,结果马丁虽然还不能用汉语与人交流,却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背诵大段的道德经,而且还因此迷上了道教。当中国道教展于2000年秋首次在芝加哥举办时,他还专程前往参观。

      行将落笔时,我又想起了在文莱遇见的姗姗女士。姗姗在当地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兼做中文教师。但是看她家里一应俱全的卡拉OK音响设备、满屋子的中国民歌VCD、制作精美的点歌单以及她那娴熟的点歌动作,不知情的人一定会以为她是一位专业华语歌手。而听她唱了几首中国民歌后,更难以相信她是一个生在异乡,长在他国,从未到过中国的海外华人后代。她指着墙上挂着的几幅身着不同民族服装及晚礼服的照片,不无自豪地对我们说,每年中国的国庆那天,中国大使馆都举办庆祝演唱会,她是必被邀请的歌唱演员,那是她最开心的时刻。她还悄悄地告诉我,由于她皮肤略黑,常被误认为是当地人,可她总是立刻声明“我是华人”。

 

: 本文曾发表于广东省刊物《源流》2003年第4期并获年度优秀作品一等奖。作者稍加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