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妙手神功创新艺 ­——记美籍华人艺术家杨一信与他的“中国针画” 》

余惠芬

 

    站在气势磅礴的大幅针画《峥嵘岁月——箭扣长城》前,听着杨一信先生认真、动情的介绍,我和我的学生们无不为那独特精湛的艺术所征服,更为杨先生溢于言表的家国情怀所感动。

    杨一信先生于1947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71年移居香港,1978年定居美国。曾师从著名摄影家、纽约摄影家学会董事长陈虹先生,现为美国纽约摄影家学会会员、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汕头大学客座教授。

杨先生曾从事国际关系、体育推广以及服装贸易等工作,但从未间断过酷爱的摄影创作。他拍摄了诸多中外名人的肖像和地域风光,积累了大量的摄影素材。深受中华文化滋润、熏陶的杨先生,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后,经过审视、比较,更加坚信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最值得传承和弘扬的。1995年杨先生回国在苏州作服装生意时被苏绣的魅力深深打动,萌发了将传统刺绣技艺与摄影原作题材相结合的想法。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不断尝试和完善,他的“突发奇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称之为“中国针画”。

“中国针画”是以针为笔,以色彩斑斓的丝线作颜料,在丝绸布料上对原创摄影作品进行再创作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创作出的一批优秀作品获得了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杨绍明、潮籍摄影大师陈复礼、国际平面设计大师Henry Steiner、美国十大风光摄影家Robert Glenn Ketchum等知名艺术家的肯定和赞赏。原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省水彩画研究会会长罗宗海先生认为:“中国针画”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继承和革新了刺绣的工艺。在刺绣原来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秀美、精细、明丽的色线搭配和针法的基础上,运用西方印象派艺术的色彩理念,丰富色线配置和运针方法,力求绣品更真切地表现景物的色彩关系、造型和质感;第二,在题材上的突破。杨先生从历史前进的时代感出发,选择了所创作的摄影作品中气势恢宏的大自然景观、著名历史文化遗迹和现、当代世界风云人物的肖像,作为中国刺绣创新的又一突破口,使中国刺绣从相对小巧玲珑的实用品脱颖而出,把审美视点从小庭院的花草禽兽提升到俯瞰世界历史变革的高度。

    看那气势恢宏的历史遗迹,那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那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园林……真难以置信那是由千针万线绣成。在杨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所倡导发扬的“中国传统、西洋精华、自己创见”的精神。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年代,在一些国人以染黄发为跟潮,而许多西方人以穿唐装为时髦的今天,杨先生这一中西合璧的新艺术形式必将再造中华传统艺术的辉煌,揭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漫步在“中国针画”展厅里,我一次又一次地为针画的艺术感染力发出赞叹,为其独特的画名及其深刻的内涵所打动,并强烈而真实地感受到那跃动于其中的精神力量。

那幅由4位刺绣艺术家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完成的《峥嵘岁月—箭扣长城》像是在向人们讲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今天,中华民族已不需再利用长城来抵御外敌,保卫和平,她正日益成为新中国的象征,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心目中祖国的化身;她曾走过峥嵘岁月,她将见证中华民族迈向明天的辉煌。

《屈而不挠》是杨先生最钟情的作品之一。看那荷花仰首怒放在已经弯曲为90度的茎上,杨先生说:“我喜欢这幅画是因为它是我人生的真实写照。尽管我曾遭受过苦难和委屈,失去了许多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我仍然深深地爱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并愿将这份爱转化为美化她的动力,为她作贡献的行动。”

在介绍针画《曙光》时,杨先生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圣诞节前一天的清晨,起床后他像往常一样边洗澡边唱歌,唱到最高音时,他情不自禁地抬起左手欲助一臂之力,谁知左臂突然间失去知觉,后经医生诊断为中风。杨先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但他鼓励自己绝不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多年来的努力已使中国针画初具雏形,不仅受到公众的喜爱,也引起了一些美术界大师的关注。“我已看到曙光,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也一定要挺住,继续走下去,一定要让中国针画走向世界”。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令杨先生在短时间内很快恢复,又全心全意投入到挚爱的事业中。在之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在汕头、深圳、广州等地举办了5场展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今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Life is  short. Just do it”(生命短暂,加油干吧!)

    本次在暨南大学艺术馆展出的其中一个重要系列作品是纽约世贸中心。杨先生告诉我,从2000年开始,他花了4个多月时间共拍摄了1000多幅不同角度、不同瞬间的纽约世贸中心照片,并从中挑选了十几张制作成针画。不曾想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他成了惟一完整记录世贸中心昔日风采并将其制作成针画的中国人。他希望有一天能在纽约世贸中心原址展出他的这批作品以及长城系列和其他针画作品。

    给我和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杨先生的针画作品,他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执着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担当意识更令人感动不已。

毕八年之功,融现代摄影艺术与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于一体创造了“中国针画”之后,杨先生并未有丝毫的倦怠。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向世界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为了这一事业,他辞掉了高薪工作,变卖了在美国的3栋房子,花掉了近百万元的积蓄;为了这一事业,他穿梭于大洋两岸、奔波于都市乡间;为了这一事业,他遭太太抱怨“太痴、太疯狂”,甚至老母在美国去世也顾不上回去奔丧。8年来,他踏遍江苏寻找最优秀的刺绣艺术家,并长期留在国内,虚心向刺绣艺术家们学习。在刺绣大师陈竹青的支持帮助下,潜心研究探索出将传统与现代刺绣针法巧妙结合的新的表现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杨先生一生历经坎坷、饱受苦难,甚至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绝不言弃。他认为经受过苦难的人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远离过祖国的人,才更加体会到“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比西方文化更富底蕴、更有积淀”。1995年,杨先生将他最小的两个孩子带回中国,让他们学中文、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当然也为了“修理修理他们脑子里的那种傲慢”。现在他们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会用中文写作,还能讲潮州话、广州话,甚至苏州话。他希望他的孩子像他一样不知疲倦地传承中华文化。

身高1.80米的杨先生不仅是艺术家,还是运动员、社会活动家。练声、打网球、做200个仰卧起坐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最爱唱的两首歌是《我爱你,中国》和《把根留住》。画展上,他不仅亲自讲解,而且经常在讲到动情处时引吭高歌。令我尤其惊讶的是,他竟然还会唱许多毛主席语录歌,如“…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暗想:杨先生及千千万万的海外华侨华人不就像一粒粒种子吗?无论他们在哪里落地生根,都在播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不断创新,使其更显独特魅力。杨先生自信地说:“总有一天,法国的罗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会收藏我的中国针画”。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杨一信先生的中国针画展,使师生们在欣赏那美轮美奂艺术珍品的同时,灵魂得到了净化,精神获得了升华。几叠厚厚的留言簿上记录下了参观者的真实感受。几位理工学院的学生这样写道:“学理工的我们更欣赏那千针万线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有同学写道:“您的作品令人震撼,但更令人震撼地是您弘扬中华文化的热情。杨老师,加油!”更凝练地说出观众心声的,莫过于这句留言:“妙手神功!您是中国的骄傲!”

 

 

 

注:此文首发于《源流》杂志2003年第7期。作者稍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