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休斯顿航天中心有感》

                               袁浩潮

2013年11月16日,我参观了美国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顿航天中心。

知道休斯顿航天中心这个名字是在1969年,当时我正在东莞老家务农,爸爸从广州来探望我时带给我一些《参考消息》,其中登载了美国载人飞船登陆月球的消息(当时全中国的报刋都没有登载这个消息,《参考消息》作为内部刋物,算是个例外)。想想人家都登月了,而自己的国家是四害横行,国无宁日,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青年学业被中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种惆怅、失落、无奈的心情实在难以形容。四十多年过去,斗转星移,我在美国计算机工业界工作三十年退休后,这次终于有机会参观当年遥不可及的休斯顿航天中心。

家住休斯顿的大学同学驾车一个多小时和我来到了航天中心。我们购买了门票后进入展览馆。陈列大厅上空悬挂着国际空间站及人造卫星的模型。陈列大厅一个区域展示了训练航天员的设备,另一个区域展示了航天员在太空生活舱及驾驶舱使用的各种设备,航天服展览区展览了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航天服,大量图片、模型及文字说明回顾了美国航天发展史,大厅内还有多个设备供成人及儿童以做实验或亲身体验的方式普及航天知识。大厅一侧陈列着一架航天飞机的实体模型,游客可以沿铁梯登上驾驶舱参观。

离开展览大厅后,我们登上有讲解员的游览车游览其它区域。首先进入9号建筑物参观。登上楼梯后,游客可以通过隔着玻璃的通道俯瞰一个类似工厂车间的建筑物。里面陈列着国际空间站的实体模型,为将来的航天计划正在研发的火星车、机器人、新一代航天服和航天员训练设备。工程师、科学家和航天员正在这里共同努力创造太空探索的未来。

国际空间站设备上悬挂着成员国的国旗。从照片上可看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瑞典、瑞士及英国等国的国旗。

国际空间站有16个国家参与研制,当年美国以空间站技术有军事用途的理由反对中国参与这个计划。可喜的是,被迫搞“单干”的中国通过自已的努力在航天计划上取得一系列进展,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的计划也在顺利进行中。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中国全面地掌握了航天技术,培养了一大批航天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及航天员。在航天领域中取得的技术和培养的人材正在其它领域作出巨大贡献。

航天技术我是门外汉,现场看到的设备自己唯一有工作经验的是桥式吊车。吊车上面“20/5”的标志估计是吊车主钩及副钩的最大起吊吨位。上世纪70年代我曾作为一名电工参加了广州重型机器厂热处理车间一台主钩及副钩可起重22吨及5吨的桥式吊车的电气设备安装,记得当时车间有七至八层楼高,内部空间也比这里大。

离开9号建筑物后,游览车载着我们到达火箭公园,这里露天陈列着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早期使用的试验火箭。发射这些火箭的目的是检测各种设备在不同条件下能否正常工作。其中在航天历史上比较著名的Little Joe II火箭曾在1963至1966年五次无人试验中发射,以检验用于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使用的发射逃生系统及指令舱降落伞。

旅游车的下一站是一座巨大的建筑物,里面保存着土星5号运载火箭。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从1966年到1973年阿波罗计划(Apollo)和太空实验室计划(Skylab)中使用的多级液体燃料运载火箭。美国航天局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一共发射了13枚“土星5号”运载火箭,并保持了无人员及装备损失的纪录。“土星5号”至今保持着最高、最重及推力最大的火箭的世界纪录,保持着将最重载荷送入近地球轨道的世界纪录。

在展馆内运载火箭分开三级展示,游客可以从第三级开始观看各级火箭及最后的指令舱。展览馆的一侧展示了土星5号历次发射的记录。当年完成了令我“望洋兴叹”的登月壮举的庞然大物如今和我近在咫尺,曾为美国航天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这种液体燃料火箭已作为文物放在展览馆,人类探索宇宙的技术正在不断更新。

旅游车在离开土星5号展览馆后在一片小树林旁停下,导游在悲壮的音乐中讲解,小树林中的每一棵树是为纪念在航天事业中献身的一位航天员而栽种的。美国在航天等领域取得的领先全球的成就,除了大量的财力投入,大量科技人员辛勤工作,还有一大批勇敢无畏,敢于探索的航天员。

在返回住处的路上,汽车在德克薩斯州广袤的平原上飞驰,我想了很多。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无数科技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长期奋斗的成果。我在改革开放后重入大学,再到美国学习和工作,在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大潮中躬逢其盛,亲身参与和见证了计算机从实验室普及到个人的史无前例的进程,其中也经历过无数失败与挫折,多少次与同事讨论分析,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在实验室反复验证。航天中心的展示也反映了美国在航天领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同样经历了不断试错,不断革新,不断向未知领域勇敢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