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説“國學”

 

曉妮談書

            “國學”一說,最早見於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和《國學概論》的演講,“國學”又稱爲國故。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說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代的漢賦,六朝騈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説,以及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宏的史、子、集四部。國學的精髓在於太極、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無極,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個大系統,它強調的是變化和變化的規律。今天我所說的“國學”並不是傳統文化的本身,國學作爲一門系統而專門的學問是以經、史集為載體的中國的傳統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先後興起了三次國學思潮,第一次“國粹思潮”,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晚清時期,借引日本“國學”話語,以反滿革命為鵠的“以古學復興”為旗幟,以“國粹”凝聚“國魂”,激勵“种姓”提升“國德”,增進“愛國熱情”,具有鮮明的民族主義色彩。第二次“國故思潮”,發生在新文化運動,呼籲“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研究問題,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具有明顯的科學主義特徵。第三次國學思潮,發生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以來至今方興未艾。這次國學思潮同前兩次相比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特征和新趨勢。一是國學的人文性、大衆化和市場化。二是國學概念被大大拓寬與深化。三是國學思潮流派紛紜,論戰激烈。且看,近來由國内著名學府北京大學哲學係率先開設“乾之國學教室”並以“返本開新,轉識成智,崇德廣業,明体達用”為宗旨。在上海除了各高校紛紛開班招生研討國學,更可見弄堂深處“現代私塾”,讓孩子接受國學的啓蒙教育。在中國的内陸沿海都有國學之花,遍地開放。海峽另一邊的國學熱持續升溫,兩岸學者更是頻頻互訪。從不同的角度來傳播著東方文明的代表——國學。“國學熱”可以說如火如荼,這本是可喜可賀的事,但是,有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我十分贊同臺灣學者傅佩榮先生所提國學普及的三個步驟:“普及推廣,深入經典,經典與經驗相結合。”我覺得國學只有滲透到國民的日常生活、思想行爲中,它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國學應當是美觀耐用的日用品,而不是博物館裏供人欣賞的花瓶。國學應當是實際生動的常識,而不是枯燥無味的八股文章,我們要在吸收古典文化精華的同時,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把研讀國學當成重鑄國人靈魂的唯一手段,還必須強調凡是文化的一切精華,我們都應該吸收,不論中西古今。這樣才能塑造真正強悍的國民性。國學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處世之道,而不是某些文人墨客的附庸風雅。

中國要強大,就要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思想模式。這會使我們每一個人活得更有意義。思想厚重,内涵豐富的國學對人的情操陶冶功效不能忽視,至少應該讓我們在掌握現代科學的同時也懂得大漠孫煙,長河落日,松問明月,歲寒三友等意境的深沉悠遠。生活和學習需要科學技術催生的平面娛樂文化,也需要充滿哲理思想的國學知識,以體現自己的精神守望。國學是一種文化生命的感悟,存在于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實踐中。我們要把國學當成智慧的學問,安身立命的學問,把國學的學習當成人格的完善,生命的提升。國學蘊含在我們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過程當中,能讀懂已經很不輕鬆,得其精髓更爲不易。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正進行著前所未有的踫撞。交流和融合可以回望過去,更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創新。

隨著歷史的發展,世界文明在經歷了高度發展之後,中華文化逐步體現出她在世界文明史中的特殊地位,必將成爲世界先進文明中最重要的一種思想,影響全人類,國學財富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本月推薦:

《國學啓蒙》 朱子律編撰, 《國學大講堂》 張大振 著,《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 著《傅佩榮解讀孟子》,《傅佩榮解讀論語》,《傅佩榮解讀老子》,《傅佩榮解讀莊子》,《傅佩榮解讀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