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妮談書
早就有許多理由應該去臺灣走走看看,可是這次成行的理由只是:急切渴望走近這個遠東第一大書店,被譽爲臺北文化地標的誠品書店。
今年的暑假,我和女兒行色匆匆,上海、北京一路下來,到了臺北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一下飛機,就感受到它的“熱”,也領教了它的“悶”。它不同于上海的繁華,也不像北京那樣大氣。它有的是那種中規中矩的寧靜,狹小中透著一絲張揚。到了凱悅,放下行李,就急急地步行趕往不遠的信義路誠品店。腳步雖快,心中人不免遲疑;現在已經是晚上十點半了,會不會太一廂情願?説不定看到的只是冷冷清清的場面,破壞了自己美好的想象?大街上的行人三三兩兩,除了趕回家就寢,應該不會有其他的念頭了。走進大門,登上電梯,眼前的景象讓我吃驚不小:坐著站著看書的人熙熙攘攘,結賬區,還有兩條長龍在等著付賬。在悠揚的古典音樂陪伴下,裝潢雅致,色調柔美,書架整齊,這些都猶如溫厚的臂膀,環抱著這些愛書的人,讓他們忘掉了時間,在這平靜自在的環境裏一旦拿起書就可以隨時掉入書中的世界。再看看旁邊的咖啡廳,既有熱騰騰的咖啡、香茗,更有可口清淡的便餐。如果你餓了渴了,一擡腿就到這裡歇一會兒,吃一點,喝一口,就好像那加油站,車子加足了油,又可以發動了。
誠品一九八九年創店之初,原定位自己為小型人文藝術專業書店,僅此于小而美地低調存在。在建店二十年的前九年都處在虧損的狀態裏。誠品創辦人吳清友,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用別處賺來的錢,開拓了這充滿風險的事業。憑著就是一份興趣,一個信念,一種追求。至今,已在臺灣各地開設了四十八家分店,其中有一家是二十四小時不打烊,據説創下了全世界的“唯一”。開設誠品商場,跨足百貨零售業。誠品書店以“不斷創新,不斷提升”的經營理念,使書店有了新的定義,書店不再只是買書的地方,而是可以悠然流連的書香世界。誠品除了推廣靜態的閲讀,也延伸了閲讀的概念:舉辦多元文化活動,包括講座、表演、及展覽等等。當我置身于貼滿各種活動通知的多功能廳就好像在某一個文化中心。有人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藏是屬於全人類的,但是誠品書店是屬於臺灣人的。從這個角度說,我十分羡慕臺灣人。臺灣因爲有了誠品,就既不守舊、也不狹小了。
在臺灣逗留的以後幾天,我們經歷了五十年未遇的大颱風。領略了暴風雨中的湖光山色,吃遍了難以忘懷的風味小吃,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當然是必不可少。還有就是見縫插針跑去誠品書店。幾天下來,它就像我的老朋友,常常惦記著它。我相信它一定交遊廣闊,不限於這城市,這島嶼,這世界上許多愛閲讀,愛藝文的人都喜歡與它交往……
臨回美國那天,我早早將行李弄好,急切地又鑽到了誠品書店,就好像要跟老朋友道別,依依不捨。待在心愛的書堆裏,東摸摸,西看看,就是不願離去,直到最後一刻。當離開臺北的飛機升騰時,我望著遠去、縮小的臺北,還在想:爲什麽當初會取名“誠品”?“誠”是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是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誠品”應該是代表著“誠品人”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
曉妮後記:
其實,當初我開書店的目的很單純:只想給像自己這樣的愛書人有一個可以享受到書的好去處。三年來,隨著人民幣與美金匯率的調整,金融風暴的襲來,我們的夢想變得越來越現實。先得讓書店活下去,然後就琢磨怎樣活得好一點。於是就挖空心思,想招。招數一:把書的價格盡量保持低廉,讓經濟負擔日漸加重的書蟲們,仍舊能夠繼續買書。招數二:增加與書相關的商品,讓我們的同胞能在享受精神財富的同時,也能有物質上的享樂。當得知這個理念和誠品書店的何等相似,心中有了英雄所見略同的竊喜。親臨了誠品書店之後,更有了參照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