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家史专记散文
2013年4月我和妻子参加了在台北板桥大林家六记宗族的聚会。在台期间,我们有机会参观了位于台北板桥林本源邸园。回来后,在整理岳父林慰桢教授遗留下的有关林家文献、照片史料时,又联想到1980年我和Peggy探望正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短期回国讲学的岳父母大人。其间和他们一道参观了包括厦门鼓浪屿鹿耳礁林氏府和港仔后菽庄花园等许多景点。即此萌发了编写《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的想法。编写《简史》的目是让家人以及对板桥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菽庄花园老主人、Peggy曾祖父林尔嘉先生感兴趣的读者对林家庞杂的训眉记的历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为方便英文读者,我还特意将《简史》译成英文。
二十九、撰写《紫藤簃》
编写此《简史》过程中,我又萌发了创作一集传记散文,比较详尽地描述我所感兴趣的林尔嘉公的家人或事件。传记散文集共收集十篇系列文章,拟题为《紫藤簃》。此系列文章大体上勾勒出林尔嘉训眉记家族的兴衰史。时序从一九○五年六月十六日启,板桥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去世后,时年三十岁的林尔嘉成为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一直到二○○六年九月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老宅易主,历经百年沧桑。《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与《紫藤簃》整合一起,似为相依为命的孪生姊妹: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异曲同工。
散文集中的“暮春归梦杜鹃魂”、“添香捧砚翠袖寒” 两篇,我借着对《林菽庄先生诗稿》中收录的三百一十一首诗的梳理帮助读者了解林尔嘉颠簸流离的一生以及他的妻妾。“暮春归梦杜鹃魂” 已发表于第九十九期二○一六年秋季号《文学台湾》。
“一家眷属群芬谱”、“同是天涯沦落人”两篇文稿借着对林尔嘉家族照片、信件、访谈、口述以及其它史料的梳理记述林尔嘉的儿女、子孙以及他留在大陆的家人。两篇合为一篇发表于第六十八卷第二期二○一七年六月《台湾文献》。
“紫藤簃下含笑花”、“一夜狂风满地春”分别记述林尔嘉的三姨太高瑞珠、林尔嘉的长子林景仁。两篇以 <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 同期发表在二○一六年一月号《传记文学》。
2015年12月为纪念Peggy祖父林鼎礼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我赶写了一篇题为 “露淨风疏远思醒” 。此篇记述林尔嘉的三子林鼎礼及其他的子女。此篇以 <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 发表在二○一六年二月《传记文学》。
2015年我为纪念岳父林慰桢教授诞辰一百周年而写的题为《自别故园几经秋》分(上)、(中)、(下)上部分。后被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接受,从三万五千字编修到一万四千字后,此篇以 <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 登于二○一六年三月号《传记文学》。
“义薄云天白玉瓶”记述围绕林尔嘉在鼓浪屿林氏府所珍藏的十七件干隆玉器的历史曲直、来龙去脉。“遗宅旋悲竹马居” 记述林尔嘉在厦门鼓浪屿的老宅易主的过程。已发表于第六十七卷二○一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台湾风物》。
三十、出版《紫藤簃》
2017年11月21至23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家人在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举行了纪念训眉记老主人林尔嘉公诞辰一百四十二周年活动。北京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紫藤簃》(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纪事散文)以及由上海枫月印务出版的《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及时运到林氏府有幸与读者、家人见面。 聚会期间桌上所有展品是我近两年写的有关林家发表过的文稿(除简史外)、书集。聚会结束后,已留在林氏府展示历史文物的橱窗里保存起来,以供来宾游客浏览。算是了却了一个心愿。
2017年11月23日《厦门日报》分别以“60余名林尔嘉后裔首回琴岛故居团聚:这次家族聚会成为‘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美好见证”、“她们是谁?鼓浪屿经典老照片谜团终于解开!”为标题对此次聚会做了专题报道:
最年长和最幼横跨四代 族人来自世界各地
此次前来团聚的林氏后人均为林尔嘉的后代,若按照林氏族谱将林尔嘉归为第五代的话,参加聚会最年长的一位为林尔嘉的孙子——第七代的林楠老先生,他今年已经93岁了。而年纪最小的婴孩,已经是林氏第十代子孙。
这次家族聚会的筹办人林佩珍是林尔嘉三子林鼎礼的后人。“大家来自世界各地,有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瑞士,也有台湾地区。”林佩珍说,先祖林尔嘉非常鼓励子女出国游学开阔眼界,到了下一代很多人都已经非常国际化了,林氏后人很多家庭也都是多元文化的国际家庭。
昨日上午的聚会,让很多从未谋面的林氏族人第一次互相认识。因为家族庞大,分支太多,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谱系。为此,林佩珍和妹妹林晶莹前天晚上熬夜将林氏谱系用笔画好,10张A3纸整整齐齐地贴在小会议室的墙上。而林鼎礼的孙女婿张泉先生,特意为本次聚会做了一套《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的书,有中英文两个版本,供家族成员了解家族历史以及近些年的家族活动。
提前两年回来考察 希望后代多了解家族历史
家族聚会上,每个不同支系的家庭分别介绍自己来自哪一分支,并介绍家庭成员,同时单独留影。来自菲律宾的施起旭,是林尔嘉长女林红蕖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林红蕖最小的儿子。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外曾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参加这样的家族聚会,我感觉很特别,让我认识了这个家族的其他亲人,也让我对林氏家族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施起旭说。
林佩珍告诉记者,这是林氏家族第三次大聚会了,前两次都是在美国,一次是在1998年,一次是在2014年。“这是首次回到老家开家族会议。”林佩珍说。为了这次家族聚会,林佩珍和林晶莹姐妹俩在2015年专门回鼓浪屿考察,和相关部门探讨协商。聚会原本是要在2016年举办的,但因为当时林氏府还在翻新,所以聚会就推迟到了今年。“我想让族人们看到焕然一新的林氏故居。”林佩珍说。
组织这种家族聚会,在林佩珍看来非常有意义:它不仅让林氏后代感受到家族自豪感,更给了后代成员了解家族历史的机会。昨天下午,前来聚会的族人还组织去参观菽庄花园,并进行了合影。而今天,林佩珍还会组织年长的族人讲一讲当年的故事,年轻人还可以对家族的历史进行提问。此次聚会21日开始,明天结束。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 邬秀君 http://epaper.xmnn.cn/xmrb/20171123/201711/t20171123_5135917.htm
2017年的林氏府和1980年我和Peggy 所看到昔日 “遗宅旋悲竹马居” 的危楼,旧貌换新颜。借此机会,和家人一起旧地重游。37年后的菽莊花园焕然一新。
聚会结束后,我们有幸在家人陪伴下驱车去福建龙溪白石保一同前往瞻仰了第一代老祖宗林应寅墓地、第四代林维源墓地。接着前往第二代祖林平侯开创的林氏义庄、永泽堂。赠送林氏义庄家人五套中、英文《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参观龙溪祖籍林氏义庄的第二天,家人驱车接我们瞻仰了曾祖父尔嘉公在溪岸诞生的故居即现在的陈胜元故居。
随后去厦门图书馆看看1957年三曾祖母高瑞珠代表林家捐赠给厦门图书馆那批尔嘉公线装本古书(700多种,7000多册)。借此机会顺便送给图书馆一套《紫藤簃》和中英文版《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
我曾就林尔嘉公在鼓浪屿林氏府所珍藏的十七件乾隆玉器的历史曲直、来龙去脉在《紫藤簃》中写了一篇题为“义薄云天白玉瓶”。借此机会,我们参观了厦门博物馆,看到了当年岳父林慰桢教授代表家人捐赠的文革时期失而复得的那十七件乾隆玉器。
2018年1月上旬我们借参加台北林家祭祀公业派下会议期间向与会者赠送了十几本《紫藤簃》。参观板桥林家花园时,顺便赠送花园两本《紫藤簃》。
参观板桥林家花园的当天,我们和堂弟、妹拜访了103高寿的五姑婆,并送了她老人家一套《紫藤簃》和中、英文版《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在台北逗留期间我们还送了一套给当地新北市图书馆。
《紫藤簃》和中、英文版《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现已落户海峡两岸、香港、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地!厦门鼓浪屿林氏府、鼓浪屿侨联、鼓浪屿侨史馆、菽莊花园、菽莊吟社、厦门溪岸陈家、林家祖居角美白石堡林氏义庄、厦门图书馆、厦门文史研究室、台北林家祭祀公业、板桥林家花园、台湾历史所、国史馆、新北市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等都有此书的收藏。
结语
自1979年夏季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五年《二外》(四年寒窗、一年教书),十一年《留洋》(三年留英、八年留美),二十二年《旅居》生活,到2017年的今天,整整三十八年过去。
而立之年“留洋”英、美,不惑、知命之年开始了漫长的旅美生活。为排解回忆往事时内心甜酸苦辣、难以言表的惆怅,我曾即兴写过一首“忆乡情”:
蚕,吐丝自缚做茧;
蝉,彻夜嘶鸣自烦。
莫明的惆怅,
依稀的哀叹。
垂髫束发虚度过,弱冠而立读晚书;
不惑知命游他乡,顺耳仍在觅回路。
三十八年一挥间,黄土埋到耳朵边;
顺耳花甲两鬓白,何年落叶把家还?
六十早该知天命,仍在彼岸觅长安。
恋乡之情何处诉,无从投笔宣泄寒。
人生长短同一轨,生老病死悲叹哀;
短暂人生多磨难,沧海何时变桑田?
春夏秋冬周复始,为何人生一瞬间?
仰望苍天疑无路,忽闻伊甸可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