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我们即将毕业前,时任二外英语系系主任张秀桂找我谈话。内容是让我领军,挑选三位同学,代表二外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高校《星期日英语》智力竞赛。那时电视并不普及,在学校里也无暇去看什么电视节目。我对中央电视台《星期日英语》的栏目一无所知。也从来没参加过任何智力竞赛,更不知道何为电视台英语智力竞赛。张秀桂放出话,不管竞赛结果如何,只要我们能代表二外参赛,英语系将全力支持,参赛者毕业分配优先。我只好答应。倒不是因为毕业分配优先的应许,那时我已被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研究院录取(Simon Fraser University,缩写:SFU)正在申请入境签证。
我知道系主任让我领军参赛表明她对我的信任,我想这其中也有她的难言之处,所以当场接受了这个挑战。当时77、78级早已毕业。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七九级不仅是最高年级,而且在百十来号人中确实人才济济、各有千秋。不乏出类拔萃的英语俊杰。经过一番斟酌、酝酿,我决定挑选一班的吴涛、三班的朱宁和六班的李文心。吴涛才貌双全、聪明过人;朱宁有胆有谋、遇事不愁;李文心反应机敏、智力超群。请来三贤一摊牌,大家一拍即合,同心参赛。
接下来准备的日子是怎么过的全无记忆。只记得开赛的头天,以落枕即睡自居的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虽然有生以来当众献丑的事没做过,类似于在全年级面前检讨躲避早操的事是时有发生的。此次出师亮相是在中央电视台上,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那时不要说输赢胜败难测,就连谁是我们对手,竞赛内容包括那些项目,一概不知。正常的觉是睡不成了,只好在昏睡中熬到天明。
我们那次竞赛分两场进行,上午彩排,下午正式比赛。对手是我79年报考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第一志愿中的北京外贸学院。二外属“一般高等学校” 所以从竞赛横向排列看,两校不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而二外在等次上略逊一筹。上午彩排的结果也证实北京外贸学院参赛实力在比赛各项中明显强于二外。
中午休息时,有些二外前来观摩助赛的同学对上午的彩排结果大失所望,不少流露出气馁的表情。我抓紧时间总结教训,并和李文心商讨突破“通过手势猜出英语谚语”的技巧。下午正式开赛后,我们四人背水一战。大家同心合一,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和提问。比赛中李文心用心观察、领会并迅速而准确地猜出我对 “a stitch in time safes nine”的手势,使我们积分领先,反败为胜。最后击败了北外贸。得胜后的喜悦自不待言。
第一届高校《星期日英语》智力竞赛的主持人是英籍华裔彭文兰女士。在网上一位署名“守朴自乐斋斋主”在一篇题为“我的外籍英文老师”中如此描写这位19八十年代初跟过电视学英语无人不知的英籍华裔:
“彭文兰既娴雅淑静,又透着雅致和大气;她梳着两根小辫子稚气未消,穿着朴素得就像一个中国农村姑娘,白衬衣蓝布裤子,脚蹬一双当时国内时兴的一根带攀的布鞋。说起话来总是面带笑容,她那很特殊的声音立刻会吸引你的关注,她是个地道的BBC (British Born Chinese,英国出生的中国人),英语纯正、优雅、层次分明,带有磁性。无论从她姣好的面貌、优雅的气质到丰富的知识面,以及清新自然、活泼的教学方式,都让人感觉到什么叫真正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彭文兰主持此赛时秉承公正、不偏不倚,对每一位参赛的人都温文尔雅、一视同仁,给我留下很好的影响。竞赛后我们有机会和彭文兰保持联系,并通过来往认识了她的姐姐彭静芙。彭静芙那时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给首批博士研究生进行英语集中培训。她们姐俩的母亲,据说是广东后裔。父亲是江苏人,国军海军,抗战胜利后到英国接舰时在英国不幸染病住院,在那里两人相识、喜结姻缘,后定居英国伦敦。
言归正传,高校《星期日英语》智力竞赛得胜的消息使二外人心大振,参赛的四人除获二外“嘉奖”外,系里还发了薄酬奖励。特意召开全系“交流经验”大会,让我代表参赛四人讲话。具体讲了些什么早已忘记,但有一点确实是实话:我们虽然击败了重点院校北外贸,那也仅仅是反败为胜。如果没有彩排的机会的话,我们是输定了。竞赛的胜负无法说明各校的教学质量高低,更不能说明我们比别人好,只能说明我们有好有坏、不相上下、平分秋色。我的一席话言不中听、使系领导大失所望,但毕竟我们不负众望为二外英语系赢得了第一届高校《星期日英语》智力竞赛。对此他们也就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