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大爱无疆》

作者:李岘

2019年4月15日,原本应该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一,却因巴黎圣母院的熊熊火焰,永远地载入人类文明史非常心痛的一页。

    美国西部时间,我从上午坐到下午,跟随着Fox电视台的直播画面,见证了这一人类文明的建筑从火光初起到塔尖在熊熊烈火中倒塌的每一瞬间。这是一种需要胆识才能目睹下去的画面——在两个多小时的“震惊、无奈、心痛、期待”的心悸中,我的思维也在记忆的百宝箱中翻找出与其有关的珍藏。

    1997年是我第一次去法国旅行。尽管卢浮宫举世闻名,但是我最向往的胜地还是巴黎圣母院。那种心情不是单纯的仰慕或猎奇,而是一种精神的皈依,一个少女时代存留于心的梦想成真。

    巴黎圣母院与我而言,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辉煌建筑或其宗教内涵,而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文学作品赋予它“真、善、美”的内含,使我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不要以貌取人”。

    我至今都记得自己对《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Quasimodo)的死有多么的不忍。特别是电影将书中“高大、蠢笨、独眼、驼背、语障”的加西莫多具体呈现出来的时候,其表像的丑陋与其行为呈现出来的善良、慷慨、至诚以及对爱的执着,是我少女时代对爱情懵懂无知时的启蒙——如果我是艾丝美拉达,就一定会去爱加西莫多!   

     2013年,当我再度游历于巴黎的街头巷尾时,又一次来到巴黎圣母院。那天风雨交加,应该是巴黎少有的恶劣天气。我的雨伞都被狂风暴雨撕扯得七零八落,但是我的心却是澄明的,毫不沮丧。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但是我对这座建筑情有独钟,似乎走近它而不是用心贴近它便是一种亵渎。

    一晃儿又过了六年。当我在电视中看到巴黎圣母院在烈火中煎熬,塔尖和屋顶在一寸一寸地化为灰烬的时候,我不能自抑地泪流满面。

    矫情?一个人面对电视,没有必要预设立场。脆弱?生活的磨难已经磨出心茧,眼泪只能由心而发。是的,眼泪源于记忆中的大教堂伫立于风雨中的坚毅与包容,源于雨果笔下的《悲惨世界》对于人性的召唤。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地,通过感官体会到文学的魅力。雨果的文学作品赋予了Notre Dame de Paris以灵魂,使它随着雨果的作品传播到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它不再仅仅属于法国,而是属于全人类——它的伟岸与辉煌,不再源于建筑本身的壮观与精美;也不仅止于基督教文明和法兰西精神的象征。它,让全世界感到休戚相关,应该是源于它的人文精神和仁爱思想。在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注入到巴黎圣母院的一砖一瓦,超越了地域、国家和宗教,使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感受到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切肤之痛。

    是的,在男女之爱、父母亲情、家国情怀之外,还有人类的最高境界,那就是雨果笔下的人道主义精神!

    当我看到电视上的熊熊大火终于在消防队员奋不顾身的抢救和不同肤色人的祈祷声中渐渐熄灭,两座钟楼在残垣断壁中挺立在塞纳河畔,我的心充满了感动。这种感动一部分是源于巴黎圣母院最终没有全部化为灰烬,但是更多的还是源于对“大爱无疆”的认识。

    记得“9.11”事件发生的那天,我也是在电视上看到纽约世贸大楼被炸的直播。当我正在惊讶于高耸入云的大楼顶层出现了一个大窟窿,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见一架飞机撞在了第二栋楼上,眼睁睁地看着这座摩天大楼瞬眼之间夷为平地。那是一次震撼心灵的记忆,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人可以为不相识的人与事痛彻心扉。那天我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不能自拔,心中无数次地为那些在浓雾中消失的生命哀悼。在那段全球都为无辜的美国平民丧生而哀恸的日子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心向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尽管巴黎圣母院灾后的图片让人不忍目睹,残垣断壁的景象令人心碎,但是上亿的重建资金在瞬间筹集到位,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欣慰。当我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感受与微信朋友分享的时候,竟然发现为巴黎圣母院哀恸并祈福的人比比皆是。

    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都在翘首以待巴黎圣母院的重建,那不仅仅是期待着一座歌特式的精美建筑再度问世,也是期待着象征人类文明的精神图腾再次崛起!

作者拍于2013年6月13日

作者拍于2013年6月13日

 

写于2019年4月16日于美国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