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岘
一月十七日将是《华人》杂志百期纪念活动,然而我却因要去中国讲学而不能参加。尽管杂志主编马平是我多年的好友,她对此表示理解,但是我心却不能释然。这几天脑海里总是出现这么几个字:大漠、绿洲、奇葩。它像一副画儿,又像一部流动的影像,只要我的大脑在杂乱的时间表中稍稍喘息一下,它就悄然而至:大漠-美国;绿洲-社区;奇葩-《华人》。既然百期华诞不能出席,那就以文字来填补这种遗憾吧。
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不论是同胞们的谈话,还是文章中的思乡情结,许多人都将美国比喻成文化的沙漠。尽管十几年过去之后,觉得这种说法实在“片面”,但是对于新移民来说,即使美国集世界多民族之精华,可是以华裔人口的比例,中文出现的几率的确小到如小草般地被英文淹没在大漠之间。那时,圣地亚哥仅有两家像样儿的中文报《华美时报》和《加华时报》。虽然那时的“两报”受限於印刷质量与数量,但是南来北往的中国客,每周都会挤出时间去拿这种免费报纸,并且孜孜以求,连不相干的广告都要一字一行地读到。这不是夸张,因为以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我至今都记得每周拿到中文报的如饥似渴和碰到陌生人对我文章的评价。就是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马平。她是《华美时报》的编辑,我是《华美时报》的作者。我每周写一段《跨过半敞开的国门》,她每周要把我潦草的手稿打字排版。一晃儿两年多,我的长篇出版成书,她也产生了自办杂志的想法。
那时能来美国留学的人多是理工科,即使学文科的人也大多因生存所迫而改行。于是每次与马平聊天儿,不是文学就是文化,大有壮志未酬的惺惺相惜。有一天,我将自己准备“重操旧业”、独立拍摄一部反映海外华人的电视纪录片的想法告诉了她。无巧不成书,马平竟然也有一个筹办一本中文杂志的计划在心。于是我们的话题就在自由与自费间游移:言论自由的大环境使个人介入媒体易如反掌,然而自投资金的客观现实绝不是说几句大话就可以迎刃而解的。但是我们唯一可以帮助对方的,就是彼此鼓励。她说我一定能将电视片拍出来;我说她的杂志只要能坚持出十期,即使办不下去了,那也叫成功。我说这话的时候是绝对的真诚。因为当时在美国办中文杂志的人不少,但是没几家能坚持下去。即使是不定期的杂志,也是办了几期就悄无声息了。为啥?杂志印刷成本高,销售没人买,免费没有广告准亏!
人不能没梦。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我和马平都在各自的“梦”里忙罗着。有一天马平打来电话,先是问询我拍片的进程,我如往日一样口无遮拦地将所有实施了的和正待实施的拍摄计划一股脑地告诉了她。谁曾想她这次不是聊天儿,是采访。她告诉我杂志已经命名为《华人》月刊,第一期的文章和广告已经基本就绪,基调是文化类杂志,宗旨是服务于华人社区。鉴于这个指导方针,每期杂志都会以封面人物为“主打”文章带出其他文艺作品,她要请我作第一期的封面人物。
这一次我犹豫了。我的纪录片刚刚开始拍摄,能成不能成还是个未知数,曝光太早就等于自绝后路。然而,马平穷追不舍,指明那张挂在我家墙壁上的照片最适合她的杂志风格,她要让我这张身穿旗袍、面带微笑的照片配上“华人”两个大字与读者产生亲和力,以便行色匆匆的同胞能驻足带一份杂志回家......
如果是今天能上《华人》封面,当然是份荣誉,可是当初我根本不知道杂志出现后会是怎样的情景。根据往常经验,免费的报刊杂志都是堆放在菜市场和中餐馆的入口处,忙碌的人在路过的时候会随手拿一份带回家去看;不忙的人,或有所挑剔的人,常常是随手翻弄两页就甩到一边儿。因此,当马平提出要以我为封面人物的时侯,我所能看到的画面是我的头像在过往行人的脚下而不是手上。但是既然老朋友将自己的心血都压在了这张照片上,难道我还在乎那些“小节”吗?我答应了。于是,第一期的《华人》就在2001年的10月问世。
据我所知,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封面人物被过往行人踩在脚下的事情,倒是在之后的日子里,新朋老友相聚,期间大多数人,不是《华人》的作者就是《华人》的读者;不是封面人物就是广告商。总之大家在每一期《华人》的字里行间中交流心得,在不同封面人物的故事中体会人生。
也许是早期的留学生都已经功成名就,起码是工作稳定,家庭和睦,加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社区的文化团体如雨后春笋,不仅唱歌跳舞琴棋书画蔚然成风,就连媒体也是大报小报目不暇接。然而没有人会因此忽略《华人》,因为它是圣地亚哥人亲手培育出来的,它的根在这里,广大的读者群如马平一样用心去爱护它,呵护它。一百期呀,从一个理念到一本杂志的诞生,从当年三十几页发展到如今的八十页,从一棵幼芽长成枝繁叶茂的果实,我看到的不是繁花,而是一棵生命力极强奇葩。而这只奇葩是一个女人用她的白发与皱纹培育出来的;是华人社区这片绿洲使她脱颖而出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该收笔了。这几天在脑海中跳动着的几个词汇终于有了因果关系:《华人》如奇葩在一片绿洲上脱颖而出,而这片绿洲是华人的魂。华人社区的壮大使这片绿洲在“大漠”的版图上越来越突显出来。用马平的话讲,来日方长,错过了一百期的活动,我们还有二百期和三百期的时候。
预祝《华人》永放异彩!
(注:首发于《华人》月刊。仅以多年前的文字再度庆贺《华人》杂志创刊1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