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第二十期命题征文——随笔“疫旅人生有感”
作者:李凡予
美中作协这期征文的命题是随笔——《疫旅人生有感》。
巧了,敲击键盘书写这几个字的这一刻,手机弹窗跳出一大堆的关于中国放开疫情管控的新闻:“二十条”、“新十条”还有各地不同的地方政策“75条”、“100条”等等,都在说不做核酸了,不看健康码了,可以上街了......
从高风险静默在家的居家隔离中还没清醒过来,身边的世界突然变了,楼下有几台车子在鸣笛,有人喊着:“解封了”......
正在惊愕中,社区防控员打来电话:“你家的门禁可以拆了,门上的管控告知布告自己撕了吧。不再管控了,不再查核酸了!”
没有电子监控,自己撕掉家门上贴着的象征着无权与外界接触的居家管控布告,可以自由出入了?
在“封控”、“静默”、“躺平”、“社会面清零”中熬了三年,现在,只在一瞬间,疫情过去了,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三年的酸涩苦辣没经历过的人是根本想象不出来的。千言万语涌向指尖,写点什么呢?疫情时代的总结?那是有关部门的事;疫情时代的生活场景?自媒体天天都在记录;疫情时代的故事?哪个作家都想写,可又有几个作家付诸笔端了?我是学汉语语言学的,就写写疫情时代的新词吧!
好像新冠疫情时代在中国最先出现的一个汉语词是“吹哨人”。2019年12月30日,记得那天我在首尔,国内的朋友发来一些不同群的会话截图,说好像有什么传染病。元旦过后回国,陆续知道武汉有一伙医生传言有很烈的传染病,被训诫了。2月7日李文亮医生去世,他用他自己证实了新冠肺炎的可怕。
吹哨人,这个词汇属于一个舶来词,是英语“Whistleblower”意译。起源自英国警察发现有罪案发生时会吹哨子的动作,以引起同僚以及民众的注意。它是新冠疫情时代汉语中最早出现的一个词汇,它代表着李文亮等八位医生。此后出现的涉疫汉语新新词汇就不胜枚举了。不用到百度搜索,自媒体上有各种总结新词汇的段子。我无意研究和总结这些随时代而来,又会随时代而消失的新新词汇。只是随意采撷几支略作小忆。
上海创造了“静默”、广州创造了“疏解”、西安创造了“社会面”、郑州创造了“流动性管理”、重庆创造了“低水平社会活动”、呼和浩特创造了“就地静止”、中山创造了“扩面核酸检测”、石家庄创造了“非静默”等等特定语境下的这些新新词汇,按以下分类可以看清新词的属性:
一、各种码类:
健康码、行程码、场所码、绿码、黄码、红码、灰码、护码、转码。北京的码叫做“北京健康宝”、上海的码叫做“随申码”、安徽的码叫“安康码”......,每个省的码都有自己的名字。千万别小看这些带有“码”的新新词,它决定你今晚在哪里睡觉,决定你和谁在一起......甚至决定你的社会地位和人们眼中的厌恶程度,码不对,就是亲妈也不能见面。
二、划分区域类:
风控区、管控区、防范区、无疫小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临时管控区等等。这个不同的区域,使社会不再以阶级、阶层划分,而是以地域标定的管理力度的标签来分类,不管你有钱没钱。
三、事物名称类:
大白、抗原、核酸、流调、弹窗、带星盲盒、硬通货、气溶胶、健康宝、阴性、阳性、铁皮、红马甲、二道杠、加强针、零号病例、超级传播者、方舱医院、核酸小屋、无症状感染者、时空伴随者等等,这些新新词汇通常都是三年来在媒体上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
四、生活状态类:
密接、带星、次密接、一密、二密、静默期、时空伴随、流动性管理、点对点闭环风控、解封、隔离、十字花隔离、拐点、就地过年、居家隔离、一级响应、二级响应、躺平、内卷、报备、上网课......流行一个笑话:新考上专科的大专生,没进过新学校的门,就毕业了。
五、社会管理类:
封城、动态清零、社会面清零、静态管理、疫情防控阻击战、封闭式管理、网格化管理、入室消杀、复工复产、无接触配送、压茬推进、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这不是一个一个的词,这是十几亿人的行为准则。
六、字母数字类:
RO值、CT值、3+11、7+7、2+2+2+2、14+7、COVID-19,Omicron、Deita、N95口罩、外科手术口罩......这些数字就代表着隔离的天数。这个时间段里,你,失去了自由。
除上述列举新新词汇之外,也出现了大量的特殊含义的词比方说“成人礼”就是指代郑州某社区书记又发布了一个“成人礼”,瞬间成为爆款新词。而“科兴疫苗”则是最新最火的新新词,这这这,唉,我也接种了。
三年疫情产生出大量新新词,它们或许很快就会被人们忘却,不再使用了。可是这些词汇是记录时代的符号,是疫情荡起的浪花,历史能忘记吗?
(美国《华人》月刊杂志2023年2月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