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中文系和韩江学院合作琐记

南京大学中文系和韩江学院合作琐记

 

郭熙

 

      2009年2月,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名誉院长谢诗坚博士告诉我,韩江学院将在2010年举行成立10周年的庆祝活动,希望我届时能参加,并要我把南京大学跟韩江学院的合作过程写下来。作为两个学校合作的见证人,我当即欣然答应。任务接下来,但事情太忙,迟迟未能动手。学院的奕璇小姐,不停地督促,这才有了下面的文字。

      1999年金秋季节,时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赵宪章教授找我谈话,说系里决定派我赴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协助组建中文系,并要我尽快拟定中文系的建设方案传给对方。

      任务下来,自己颇有点儿兴奋,但也感到压力很大。国内名牌大学在马来西亚合作办中文系,在当时还是新鲜事儿。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悠久,富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在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面享有良好的声誉。为了在新时期能有更好地发展,中文系作出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当时的一个响亮口号是“背靠大树,面向大海”。大树,就是中华文化;大海,就是海外,尤其是海外华人社会。此前,南大中文系已经在新加坡开办了中国语言文学硕士课程,在面向海外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在马来西亚的进一步开拓,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能够代表国内著名大学且又非常有影响的中文系去开拓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天地,同时又有机会到被学界称为独特语言景观的马来西亚,体验那里的语言生活,对我来说更是机会难得。这是兴奋点所在。压力在于,尽管我曾于1994至1995年间受当时的国家教委派遣,赴非洲的苏丹喀土穆大学协助建立汉语系,在国内教过的学生中,也有马来西亚学生,从他们那里也了解到马来西亚的一些情况,但在马来西亚开办中文系到底应该如何作自己还是没有底。

      我很快开始了工作。10月13日,我把自己草拟的方案和有关资料及时发送给对方。当时的韩江学院,中文系尚无一人。负责和我联系的是大众传播系张宝清副主任,多次书信往来,最后确定我2000年3月10日赴槟城。

      行前,系主任赵宪章教授、副系主任周宪教授和当时担任主管文科的副校长洪银兴教授(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向我交待了有关注意事项。尽管这是我第二次出国从事合作项目,但领导所谈更多的是外事无小事,权力有限,多请示等等。为了很好地掌握对外合作中的各种政策,我还走访了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

      3月10日,我从南京出发,经香港转机于晚上8点30分抵达马来西亚槟城峇六拜国际机场。3月的南京春暖花开,而3月的槟城却是挥汗如雨。从峇六拜机场出来,宝清夫妇已等候在机场。当晚就住在他们家里。次日赶到韩江学院,先后和院长王云霞博士、注册主任林明华硕士、韩江华校董事部秘书林成才先生见面。最后见面的是韩江华校董事会总务,学院名誉院长谢诗坚先生,他是两校合作的关键人物。我跟谢先生谈了我的详细设想,包括近期和远期目标。大概隔了一天,谢先生又约了陈剑虹博士、杨泉博士,一起讨论学院的规划。一周后,在韩江学院举行了记者会,首次将两校合作的消息正式公布。也正是在这次记者会上记者的一个提问,促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这是后话。

      接下来进入到实质性阶段。韩江学院当时有大众传播、商业管理、电脑资讯及工程等4个系的文凭班,学生近200人,而准备建设的中文系尚无专门人才,宝清作为联络人尚可,但让另一个系的负责人再来负责筹备中文系显然是困难的。于是,在制定计划的同时,学院也开始招聘中文人才,我自然就成了一个负责选聘的人。广告发出,应聘的人并不多。应聘者中,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在我的印象中,槟城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环境,都是一个非常让人向往的地方。但后来才知道,在马来西亚人的眼中,情况并非如此。槟城有点像中国人眼里的大西北,如果来旅行,特别是品尝这里的小吃,是个很不错的地方,但如果要发展事业,人们还是宁愿到中部或是南部。因此,来应聘外地人,有的来看看就走了,也有的呆了一段离开了。我想还有一个因素,当时的韩江学院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尤其是办中文系,和新闻系是完全不同的。一是对社会上不少人来说,不知中文系为何物,再则汉语还没有热到今天这个程度。

      当然,文化教育界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韩院建立中文系得到了人们的积极回应。时已90高龄的著名马来西亚华人教育家、书法家和作家任雨农先生闻讯赶到韩江学院,表达对中文系建立的支持。任老是湖南长沙人,对华文教育热爱有加,他告诉我们,听说韩院要办中文系,他非常兴奋。几天后,任老又托人给我带来了他的墨宝。早知任老是著名的书法家,也看过他不少的作品,但他以90高龄,主动赐我墨宝,实在出我意料。它体现的是老一代华文教育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是一个华人教育家对祖籍国语言文化的炽烈的爱。今年当是任老百岁华诞,我也想今年能利用参加韩院10周年庆典的时候去看望他,不想年初从忠全那里传来消息,他老人家已于去年12月辞世。看着家里墙上悬挂的任老墨宝,当时我们一起品尝槟城著名小吃—lahsa,他谈笑风生,对中文系成立喜形于色的情景,又一幕幕闪现我的眼前,同时也为去年2月重返槟城未能前去探望而深深遗憾。

      无论如何,一阵阵的敲锣打鼓,韩院办中文系的声音响亮起来了。最终,我有了一个同事,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杜忠全硕士成了韩院中文系副主任。他的到来,结束了韩院中文系筹备一人单打的局面。在忠全的帮助下,我们具体讨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培养模式等等。

      实地生活加深了我对马来西亚当地中文教学状况的了解。显然,在这种条件下,在韩院,依靠当地的力量办中文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合作办学。合作办学,国外比较流行的做法是所谓2+2模式。韩院方面的想法是,在韩江招收中文学生,在韩院念两年,然后再到南大念两年,毕业时发南京大学的文凭。然而这种模式相当麻烦。采用这种模式首先必须南京方面要承认这里的学分。应该说,课程设置是我们做的,主要教学工作也要我们做,在业务水平的把握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种模式国内尚无先例,如果逐级上报,即使最终得到上峰批准,也是猴年马月了。从办学效率的上看,我们必须寻找一条既能保证速度,又能保证质量的道路。

      于是,插班模式逐渐浮出水面。这一模式在本质上和双学位没有差别。这里所谓插班生模式,是指学生首先在韩江学院取得专科文凭,然后以专科毕业的身份报读南京大学,插入南京大学三年级。作为中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敢于接受韩江学院的学生作插班生,有两点考虑。一是我们深为海外华人对自己文化的热爱所感动,觉得华人祖籍国的大学应该支持海外华人的华文教育事业,二是这里学院的课程是由我们根据实际要求所设计的,主干课程均由我们派人执教,教学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我及时把这边一次次的讨论情况汇报给学校,学校也及时进行回复——这要感谢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我们的设想得到了学校的认同。根据双方的建议,在几次讨论的基础上,由我起草了两校合作的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韩江学院在已有的韩院华文研究中心设立中文系,由南大方面委派人员协助策划该系的架构,设计学制、课程与教学大纲,建议有关课程所需的教学人员等。韩院中文系按照拟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2)韩院中文系按照韩院的有关规定招生,学制两年。韩院中文系的主要课程由南大委派资深教师担任。任课教师负责所授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准备工作。(3)随着韩院师资力量的加强,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南大可逐步减少所派师资。(4)取得韩院毕业文凭并经南大有关部门确认合格者可被录取为南大中文系三年级学生。学生录取后在南大插班修读规定的高年级(三、四年级)课程,一年内能够完成规定学分者,可选择留在南大或回国撰写毕业论文,但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参加论文答辩。连同韩院学分在内,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由南大颁发毕业文凭,符合学士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协议草案发回国内,得到了肯定答复。6月下旬,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的张异宾教授从南京飞抵马来西亚,正式签订了两校的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南京大学和韩江学院合作的正式开始。两校领导的互动不断加强。韩江学院谢诗坚名誉院长和黄永顺董事访问南京大学,受到时任副校长(现任校长)的陈骏教授及中文系领导等的热情款待。7月15日,韩江中学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南京大学副校长洪银兴教授专程赶来参加并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韩院中文系的建设顺利进行。不久,陈金辉硕士加盟,任中文系主任。是年9月,该校第一批学员入学,张建勤、藤志贤两位老师成为首批任教的教师。两年后,这届学生顺利完成马来西亚阶段的学业,被南京大学顺利录取。

       中文系正式开办的同时,我们即开始策划硕士课程。我和金辉一起走访了不少地方,进行调研和宣传。2001年9月,我主持了第一届硕士生入学的面试。不久,被录取的学生顺利入学,我在韩江学院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两校合作的顺利进行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史上应该有浓重的一笔。而作为合作见证人的我,也因为这次合作,调整了自己事业发展的道路,走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海外华语和华文教学研究。这是我在回忆两校合作过程的时候不能不说的。

      这得回到前面提及的第一次记者会。当时,有记者问:你是语言学家,那你看看我们马来西亚的华语能够得多少分?我问:这个分的标准是什么?是北京的标准、台北的标准还是马来西亚的标准?他们说不用管什么标准,就说你自己的感觉。我说:那就七八十分吧。第二天,马来西亚各大报就报道出来了,有的还用了《郭熙:大马华语不俗》的标题。意思是说,我对大马的华语有了肯定。据说,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人到了马来西亚都说马来西亚的华语不标准。报道登出的当天,就有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太过分了,马来西亚的华语最多最多30分。这就逼着我来想这件事:我为什么会打七八十分?也正是这个思考,使我开始了对海外华语的关注和研究。6月23日,我在韩江学院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华语和普通话:由来及其他》。演讲中我阐述了普通话和华语的关系,如何评价海外华语等等。这是我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相关问题作出分析。从这次开始,我后来每次来马来西亚,都有相关的演讲。2001年8月,金辉利用我在韩院讲学的机会,邀请槟城新闻和文化教育界的朋友一起举行了华语词汇规范讨论会,这次交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聘请我为该会的顾问,并多次请我前往讲学。

      我也利用在马的机会,进行了许多调研和访问,完成了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域内外汉语协调策略研究: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例》,并撰写了数篇相关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主要有:《域内外汉语协调刍议》、《论“华语”》、《论华语研究》、《华语规划论略》、《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华语的规范与协调》、《华文教育专业建设之我见》、《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思考》、《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马来西亚的华语教学》、《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等等。这些研究和论文写作得到了像谢诗坚博士、黄木锦硕士、张宝清硕士等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朋友的帮助。谢先生还专门发表文章和我讨论。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副主席杨欣儒先生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马来西亚的合作使我获得了一大笔教学和研究的财富。可以说,没有我首次马来西亚之行,没有和韩江学院的合作,就不会发生我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转向。为此,我也要感谢和韩江学院的合作,感谢南京大学中文系给我安排的艰巨任务。我在这里把这些写出来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想让后来人知道,无论我们做什么,只要用心去做,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2000年到2010年,转眼10年过去,回想起10年前的这次合作经历,真是终身难忘。

     在和韩江学院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坦诚相见,既有无言的默契,也有面红耳赤的争论,更有开心的大笑。两年的风风雨雨中,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韩院派林明华注册主任、中文系陈金辉主任来贺。在南京见到老朋友,彼此兴奋不已。 

 

      2003年10月,我调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工作。虽然离开了南大,但和韩江学院的联系没有中断,心中时时惦记着这个项目。每次到马来西亚,我都会尽可能到韩江看看,看看老朋友,见见过去的学生。

      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2月。在槟州华人大会堂演讲后的第二天,我故地重游,韩院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是那么亲切。在韩院电视台、在华人文化博物馆,我停留良久。这次来槟城,见到了谢诗坚名誉院长、王云霞院长、黄永顺董事、陈剑虹博士、杨欣儒副主席、杜忠全博士候选人、陈木锦硕士、张宝清硕士和其他一些老朋友,还有我教过的韩江学院和南京大学的学生。大家相见,畅叙旧谊,共忆韩院的十年历程。学院还特别安排学院电视台对我进行了专访。看着韩院的发展变化,心中感慨万千。

      2月的槟城,没有以往那么热。突然下起了大雨,我靠在窗边,眺望雨中的大海,想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历程,想到韩江学院中文系成立前后的风风雨雨,想到我们今后事业的前景。今天的华文传播环境,和十年前已经大不相同。海外华文教学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习华语的人越来越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把韩江学院的中文系办得更好,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需要更多的合作。在韩江学院庆祝成立十周年之际,我庆幸自己结识了她,衷心祝愿她能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