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连载《感受真美国——民族情结》 第一部:人情

作者:李岘

       美国的全称是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翻译成中文是“美利坚合众国”。

       顾名思义,美国是一个融合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和不同风俗习惯的国家。如果追溯历史,从哥伦布发现了这块美洲新大陆开始,从美国建国时的十三个州发展到五十个州的近代史来看,美国实际上是由许多国家的移民组成的。

       也许是因为美国的历史只有二百多年,也许是因为新的移民潮仍然汹涌澎湃,总之,生活在这个年轻而又富强的国家里的国民们,对自己和家族的移民史仍记忆犹新,不能释怀。在美国,尽管早期移民到美国的欧洲人把西方文明带到这块美洲大陆,奠定了美国的主流文化,但是,随着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移民数量的增加,这些新移民在认同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之中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风俗文化。这种对本民族割舍不掉的情感,加上对主流社会本能的排斥感,便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民族情结。这种民族情结常常使生活在一个国家里的国民,对同一事物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和反映。许多人把这种民族冲突归结到“种族歧视”上,我觉得这种说法“太老调”。

      美国有没有种族歧视的现象发生? 有。但是,随着美国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的胜利,随着美国人权运动的发展,随着美国法律对有色人种的保护,随着美国异族通婚现象的普遍,可以说,美国的主流社会不再是完全由白人所统治。虽然至今没有一位黑人或者黄种人担当过美国的总统,但是 ,非洲裔的将军、亚洲裔的州长和议员却大有人在。因此,如果说美国社会的隐患是“种族歧视”的话,我倒认为不同的民族情结才是这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果以人种来分,我不能说白种人没有“白人至上”的传统思想。然而,随着白人与黑人通婚、白人与黄种人通婚所生出的“混血儿”越来越多,美国的纯种白人到底能维持他们的“血统”多久,这使人不能不产生一种疑问。于是,白种人便出现了两极分化;一些极端分子便加入“三K党”和“光头党”的行列,他们要以武力来对抗日益壮大的有色人种的社会力量;而大多数白人则认可这种民族大熔炉的现实,虽然有些人也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他们遵法守法,有歧视也只好自己心知肚明而已。                                                     

       同样,我也不能说美国没有歧视黑人的现象。但是,从法律上讲,黑人在美国的宪法上是有着绝对可以和白人平起平坐的权力,不论是找工作、租房子还是提拔、升迁,如果谁敢说一句对黑人不恭的话,这场官司肯定输定。不是夸张,美国人对黑人的称谓绝对敏感,特别是在公开场合,人们一定要称黑人为“Africa American ”或者 “Black American ”,而绝对不可称为“Black People”或者“Nigger ”,否则会有人告你歧视黑人。

       至于其他有色人种嘛,随着南美洲的“近水楼台” ,亚洲人的涌入,合法移民和非法移民的数字在美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著的位置,加之这些移民中的一部分人经过自己的奋斗,已在不同阶层和行业里成为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公平地讲,美国与其他一些有不同种族共存的欧洲国家相比,它的“种族歧视”并不能合法化。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她与一位美国白人结了婚,婚后有两个“混血”儿子。她的先生不仅没有种族歧视,而且还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在一所美国大学专攻中国历史学博士学位。几天前,我的朋友看到我时说,她先生已经毕业,近来找工作却因是白人而失掉许多机会。

      这怎么可能?

      尽管我认为美国的 “种族歧视”现象并不严重,但是,在我的潜意识里,仍认为只有有色人种会有可能被拒绝,而不会是白人。

       经过女友的详细介绍我才明白,美国政府为了避免“种族歧视”的现象发生,常常规定某些机构要有不同人种的名额限制,并且为不允许有性别歧视等等制定了“平权政策”。所以,从美国法律上讲,美国的雇主在雇用员工的时候,要以少数族裔和女性为优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白人和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少数族裔同时面试,又程度相当,那么雇主就应该雇用那名女性或者那个少数族裔,否则就容易被怀疑为有“种族歧视”而吃上官。

       那么,是不是综上所述的美国就没有民族之间的矛盾了呢?非也。

       我的第二个论点便是不同的民族情结有可能构成美国人的文化距离感。

      我曾经有过一位英文辅导老师,她是第二代日本移民 。由于她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我从来不把她与日本联想到一起,而从心里认可她是一个美国人。认识她不久,我所学习的英文辅导中心就开始为一份简报征稿,我的辅导老师自然想让她的学生首当其冲,便要求我在第二个星期交稿。我当时刚从夏威夷度假回来,故以“My Vacation”命题,写了一篇游览夏威夷风光和珍珠港见闻的散记如期交给了她 。

       我原以为她会对我这篇有理有据的文章大加赞扬,谁知她却要求我重新选题,另写一篇。

      写文章对我并不太难,难的是要用英文来写。不说别的,光查生字就占用了我许多时间。

      我拒绝重写,并装着无所谓的样子请她转交给办简报的人一一能用就用,不用也没关系 。然而,又过了一周,当办简报的人再次当众征稿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的辅导老师并没有转交我的稿件。在“三堂对薄”的尴尬中,辅导老师表示道歉地说,她不知道把稿件放在哪儿了,并重提让我另写一篇的建议。突然 ,我在她尴尬的表情里和闪烁其词的话语中,感悟到她不愿意让人们重提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不愿意让人们重新想起那个血淋淋的数字 一一在那次轰炸中,有 1177 位美国官兵一夜之间丧生!

      也许是自己当时年轻气盛,或者是又想起了日本侵华的罪行,总之,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声明:我是用电脑写的,我可以马上再印一份!

      当简报印出后,我的辅导老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我逐字逐句地念给她听,以便让她纠正我的英文发音;我呢,也就装做不介意而不再重提“珍珠港”了。不过,辅导老师表现出来的日本情结却时时困扰着我——她在美国出生,在美国接受教育,又找了一位美国白人做丈夫,她干嘛要把自己和日本扭结在一起呢?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已经淡忘这段不愉快的插曲,有一天和辅导老师谈到美国历史的时候,她突然告诉我: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的反日情绪高涨,她的双亲也受此牵连,住过美国给日本侨民开辟的屯垦区!

      我明白了,辅导老师是被民族情结所困,她把日本人犯下的罪行当成了自己的耻辱,因此,当我无意间旧事重提的时候,她便格外地敏感。

       还有一次,我在同一位南朝鲜来的同学闲聊时说北朝鲜贫穷,有亲戚在中国的北朝鲜人,把一只中国的普通钢笔之类的小东西都看成贵重的礼物等等,谁知这却伤害了住在南边的同学。我这位南朝鲜同学如同面对他的政敌,义正言辞地说:北朝鲜的贫穷是暂时的,不会长久的,它会在不久的将来像南朝鲜一样富有!

        天啊!我无形中又刺伤了一个同学的自尊心——原本是想通过北朝鲜的贫穷来反证南朝鲜的富强,结果是南北韩可以设“三八线”互相敌对、防范,但是对外他们又是一个民族,他们不会认同任何有辱本民族的看法。

      经过了多次这样的教训,我已经不像初到美国时那样“言论自由”了,谈话前总是要看看谈话的对象,以免伤害对方的民族感情;在不清楚对方的背景时,话题避免深入,少说为佳。

       虽然自己常常在心里批判着这种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可是想想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自己生活在中国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事物表示不满,但是,当我成为美国公民的时候 ,却又义无反顾地站出来捍卫祖国的尊严。其实,这种矛盾的情感又何止我一个?别看中国人在一起的时候分成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和老华侨、新华侨,一旦涉及到中国人的共同利益和尊严的时候,中国人又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中国情结”。

       这种民族情结是无法理喻的,是不以自己利益而改变的。尽管作为少数族裔的美国人在主流社会中被不同程度地同化,但是源源不断的新移民又填补了这种流失。这种由多元化的民族和文化构成的国家,它既体现在美国汲取世界之精英使自己壮大、强盛,同时又表现在美国国民缺少归属感的意识形态上。

      我敢说,几年前因“金恩事件”爆发的黑人爆动事件,与其说是“种族歧视”造成的,不如说是“民族情结”得不到适当的舒解而引起的群情激愤 。

       一个能吸引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离乡背井、移民他乡的国家,是美国的骄傲!

       一个背负多民族的意识形态而不能使自己的国民整体认同自己生存的国家,又是美国的悲哀!

(待续)

《感受真美国》由中央编译出版社於1998年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