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燕强
美国自然学家缪尔说过,优山美地是一座大自然的圣殿。为拜访这座圣殿,我翻山越岭,驱车前往,当我沿马赛河进入优山美地峡谷时,我被眼前“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的美景震惊了,陡峭的山崖是圣殿的墙壁,湛蓝的天空是圣殿的穹顶, 回荡的瀑布声是圣殿的音乐。
在我眼中,优山美地不仅仅是一座自然的圣殿,更是一座人类的圣殿。它是全世界第一个公立公园,全世界第一个用政府行政手段保护自然奇观的范例,全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先驱,环境保护的楷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册中的世界自然遗产。
用公园的形式保护自然之理念始于美国, 而优山美地公园则是第一个将这种理念赋予实践的典范,比黄石国家公园早了整整8年。早在1864年, 优山美地已经是加州州立公园了,虽然是州立公园,但其保护自然奇观的理念和国家公园是相同的,进而为黄石国家公园的成立开辟了路径,树立了榜样。如今国家公园的种子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其源头就在优山美地。
我在河边停车小憩,看着水中闪闪发亮的沙粒,不禁想到加州疯狂的淘金热。1849年一群淘金者沿马赛河进入优山美地峡谷,和峡谷里的印第安人不期而遇, 这次相遇导致了世代在此安居乐业的土着居民生活方式的结束。1850年美国民兵组织Mariposa Battalion, 开进山谷,用武力将土地的主人赶到山外,并用印第安语“优山美地”(Yosemite)命名峡谷。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峡谷内土着居民极为凶悍的土语,然而这支印第安人再凶悍,在荷枪实弹的美军面前,也无招架之力。
在印第安人被迫迁移到山外的保留区后,探险者、猎人、商人蜂拥而至,狩猎,放牧,伐树,眼看这片净土就要被私有化和商业化,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国家出手才能保护这片青山绿水。在那个交通和信息极不发达的年代,艺术家们的贡献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以更直观和更感性的方式,即用绘画和照片语言,说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者,立法保护优山美地。
若不是画家Thomas Ayres,若不是摄影家Carleton Watkins,优山美地不知要耽搁多少年才能置于国家保护之下,前者早在1855年就成为第一个进到优山美地的艺术家,后者在1861年到此探险游历。呈现在他们眼前是一片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深邃陡峭的峡谷,从天而降的瀑布,清澈见底河水,草间觅食的动物。艺术家们被大自然的杰作所震撼,在流水和鸟鸣声中,挥动画笔,按下快门,并把他们的作品带到华盛顿,让议员们和林肯总统一睹为快。
两位加州政坛领袖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864年加州国会议员Connes在美国国会提出了石破天惊的议桉,要求把优山美地交给加州政府管理,议桉通过后,林肯总统当即签署法桉,随后加州州长Low宣布成立优山美地州立公园,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向普通民众开放的公立园林景区, 1890年升格为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早期由战争部,农业部,国家地质局共同管理,从而造成分工不明,实际无管理的现象。为明确国家公园系统归属,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方针指引,时任内政部部长助理Steve Mather组织了一批对美国制定政策具有影响力的重量级人物到优山美地游览,其间特别指定华人Tie Sing 做厨师,他的厨艺让每个人都赞叹不已,正是这些人在1916年说服了美国国会,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
Tie Sing (星泰)是一名为美国地质勘探队做饭的华人主厨, 他跟随国家地质考察队翻山越岭,走南闯北,提供后勤保障28年。Mather在出任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后,特别感谢华人厨师Tie Sing,说到:没有美食,再美的风景也无心情欣赏。为了表彰他对美国国家公园发展的贡献,他的名字被用来命名内华达山脉上的一座山峰,这就是海拔10535英尺的 “星峰” ( Mt. Sing)。
沿峡谷前行,新娘面纱瀑布在风中展开轻柔飘逸的水雾面纱,让对面的酋长巨岩一丝不动地凝视 。这块世界上最大单体裸露出地面的花岗石,壁立千仞,几乎和地面呈九十度角,吸引着来自全世界的攀岩爱好者。他们用绳索和岩钉在3千5百英尺的巨石上攀登,吃喝拉撒睡都在悬崖峭壁上,登顶一般需要5天4夜的时间登顶。但经验丰富的老手一天之内便可登顶,更有高手不用工具,徒手攀登亦可达到顶峰,那勇气, 那绝技,那毅力令人惊叹不已。
站在马赛河上的小桥远眺,北美最高的优山美地大瀑布(Yosemite Falls),从2425英尺的山巅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蔚为壮观。桥下河水清澈见底,,湛蓝如镜,看着虹鳟鱼无忧无虑地觅食游玩,我不由得想起庄子和惠子关于鱼是否快乐的哲学讨论。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幸福?恣情山水,徜徉丛林,不亦乐乎。观天地,日月有序,听松涛, 曲高和寡。 大浪淘沙留有激情岁月,曲肱而枕方悟人生真谛。
优山美地大瀑布固然惊艳夺目,但峡谷深处的春天瀑布(Vernal Falls),内华达瀑布(Nevada Falls)则让我触摸到水的脉搏,感受到大自然的心跳。沿水雾小径(Misty Trail) 蜿蜒而上,奔腾咆哮的河水一路相伴。在震耳欲聋的水浪声中,踏上湿滑的石阶,317英尺高的春天瀑布 近在咫尺,触手可及,80英尺宽的水幕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在水雾弥漫中,全身很快就湿透了,但我享受着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继续向上,山路更加崎岖,被雨雪风霜侵蚀后的岩石沙粒散落在凹凸起伏的路面,格外湿滑,好在登山棍起了大作用,迅速找到支点,保持住身体平衡。随着峰回路转,内华达瀑布时隐时现。忽然,瀑布一览无余地出现在眼前,高达594英尺的内华达瀑布,从一个陡峭的,几乎垂直的斜面上奔腾而落,跳跃向前,爬到山顶向下望去,白练腾空,一落千丈,水声轰鸣,摄人心魄。
为寻找峡谷形成的来龙去脉,我来到“隧道点” (Tunnel View), 一幅壮丽的画卷在眼前展开,深邃的山谷,陡峭的岩壁,讲述着人类诞生之前的故事。一亿年前,火山熔岩在地表之下形成花岗岩;一千万年前,太平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内华达山脉渐渐隆起,100万年前,随着地球气候的冷暖交替,一次又一次的冰河运动,循环往复, 切割出优山美地峡谷。放眼望去,U字形的峡谷,谷底巨大的石块,,岩壁上依稀可见的擦痕,都是冰河移动切割的证明。
穿过一英里长的隧道,向冰河点(Glacier Point)进发,侧身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公路沿悬崖而建,蜿蜒崎岖,盘旋而上。这是一条由华工在1875年用镐、铲子、斧头、手推车等简单工具,再加上炸药建造的公路,一直通向公园的南门。在1882 年和 1883 年,华工又建造了一条公园里海拔最高的公路,直通东门,海拔达到10000英尺,整个工程仅用了 130 天。
途径哨兵圆顶石(Sentinel Dome),当然不能错过,这是一座海拔8千多英尺高山,山顶圆石比冰河点高出了近1千英尺。我喜欢这里的原始状态,没有护栏,没有人工设施, 如果不看到地面脚印的话,甚至不知道有人来过。 站在灰白色的圆顶石,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 以360度的视野环顾四周,刚刚到过的优山美地大瀑布已被踩在脚下,一种征服自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人的思想至今闪烁着光芒。
日落时分赶到冰河点(Glacier Point),隔着峡谷眺望半圆石(Half Dome),其球形一半的独特造型,已是世人皆知的优山美地地标,印第安人的一段传说故事又给这块巨石添加了新的含义。很久以前,一对因琐碎小事争吵的印第安人夫妇,让造物主非常不爽,一气之下,把两人变成了两块石头,女子成了半圆石,她后悔极了,每天都以泪洗面,泪水落到山下,形成了镜湖,也在半圆石上留下了道道泪痕。日升月落,半圆石见证了印第安人多舛的命运,我也听到了印第安人的哭泣声。
半圆石上的红晕渐渐隐去,我跟随太阳一起下山,夜幕降临,盘山公路消失在黑暗中,但行驶在华工150年前修建的公路上,路是亮的,天是亮的,我的眼睛也是亮的。华人在美国不仅修建了铁路,兴建了堤坝,而且在国家公园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表于2024年12月1日《星岛日报·美利坚见闻》星期天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