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哨楼雕塑》

作者:袁瑞珍

 

一股氤氲的气息在哨楼村弥漫,山间、地头、方曲河、古井、竹林、农舍,眼前的一切,都因村史馆那座面壁而立的群雕塑像,鲜活起来,立体起来,艺术起来,让人不得不去探究,这个山村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底蕴。

沿着一条正在修建的乡村公路,我们的车在坎坷的路面上慢速行驶,四周山林葱郁,静谧祥瑞,早春的风还有些凛冽,油菜花却已绽放出灿灿的金黄,空气中带有山野的清香,方曲河如一条玉带在村间汨汨流淌,红色的土地呈梯田状在山间萦绕。这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位于四川省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宛如受溺爱的孩子,被四周青山环抱着,安详地坐落在这片山地中。

车快行至哨楼村村史馆时,远远见一清瘦的身影正在向我们眺望,便知道那一定是朋友闻道先生嘱村委会派人来陪同参观的人。下车见面后一阵寒暄,我们知道了这个清瘦俊逸的年轻人叫李长青。他着一件深灰色的中式薄棉袍,清瘦的脸上架一副方框近视眼镜,嘴边挂一个微型麦克风,一副标准的颇具民国风范的解说员形象,心中顿生好感,便随他走进哨楼村村史馆,却不料他一开口解说,便让我大为惊异,而不得不对这个村、这个人刮目相看。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村史馆大门两则的一幅对联:“廉泉让水地,文里武乡风”,我们对这个村的了解,便从这幅对联开始。

李长青说,这副对联由清代文人为本村题写,雕刻在本村的石壁上,横批写的是本村明清时期的村名“敬恭里”,其意思是说村里为官的官员廉洁、民风淳朴、谦让,人才文武双全。这幅对联如一阵温煦的风扑面而来,瞬间就让我们沉浸在哨楼村的古风古韵之中。

当进入村史馆大门时,突然眼前一亮,一幅由12位文武乡贤组成的精美浮雕面壁而立,于是哨楼村这个古老村落的文明发展史,便被这幅栩栩如生的浮雕诠释着,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浮雕中那12个文武乡贤人物,从历史的沧桑中走来,身着不同朝代的服饰,脸上的表情惟妙惟肖,举止或儒雅或豪放,或端庄或沉稳,他们无声地站在那里,携着历史的烟云,穿越数百年时间隧道,与我们相会在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山村,令人深切地感受着哨楼村这块土地上,曾经的显赫与不凡的过往。 

随着李长青的解说,我们的思绪便游走在哨楼村的前世今生中。

这个村村名的由来,是因村中狮子坳连着的一座山,历史上曾是村民辜殿安与辜礼门两兄弟共有。清咸丰十年,匪患猖獗。村民募捐,在山上建有哨楼放哨,练民团。后来遂称此山为哨楼山。新中国成立后哨楼山先后演变为“哨楼大队”、“哨楼村”等。

哨楼村是一处钟灵毓秀、有着深厚人文历史背景的地方。过去盐业发达,属于富庶之地,现在村里仍有盐场遗迹。还保留着汉代崖墓10余座,唐代摩崖造像100余尊,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汉代。文风一直比较兴盛。明清时期,各姓族人移民入川,其中十几个姓族落户哨楼村,而尤以李姓、辜姓、张姓为盛。村中历来崇文重教,鼓励族人参加科举考试,一共诞生文武进士、举人、贡生50余名,文武秀才300余名,出现了辜姓、李姓两个著名的科举家族。其中辜姓一族诞生进士举人多达20人,李姓一门文武进士、举人、贡生就达12位,国子监生、秀才80余名。两个家族不仅诞生了全县七分之一的明代文科进士,还诞生了明清时期全县五分之一的武举人。哨楼村周边十几公里区域内,历史上也是出状元、宰相和厅级、处级干部的地方,诞生了仁寿历史上90%以上的顶级人才,直至2000年,仁寿县的文科状元也是出自这个村。同时,历史上武风也盛,村里有一处叫马道子山的地方,又名圆山顶。清代时期山顶建有马道,村民曾在此山跑马练武而得名。这个村还有一个特别之处,自汉代始便有人从事崖墓雕刻,至唐代,雕刻臻于完美,明清时期,石雕牌坊一度蔚为大观。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世纪60年代中期,村子周边有大型石雕牌坊、举人桅杆8座。其中著名的李萧氏石雕牌坊的雕刻者,正是钦斋泥塑的非遗创始人李有春。泥塑艺术还需要一种特殊的制作泥料,而哨楼村就具备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特产一种紫色黏土。它塑型效果好,非常适合泥塑艺术的创作。

注视着这幅精美的浮雕,心里正想询问出自于哪位雕塑大师之手时,李长青漫不经心轻轻说道:“这幅雕塑作品是我设计创作的,而创作灵感,正是来自于‘廉泉让水地,文里武乡风’这幅对联。我选本村泥土原料,用家传“钦斋泥塑”非遗技艺创作而成。2022年年底开始设计,2023年5月制作完成”。

这番话让我惊得瞪大了眼睛,看着眼前这位文弱书生样的李长青,居然有不真实的感觉,但似乎又觉得这样的作品非他莫属,因为他浑身散发的书卷气与飘逸的艺术气质,与眼前浮雕中那位乡贤李春旺的神韵何其相似!

原来李长青出生于文艺世家。祖上来自北方泥塑重镇甘肃陇西,后来迁移到江南。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由江南迁至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蒿枝坝迁入四川,落籍仁寿县安下乡二甲,户籍为“灶籍”,即专事盐业生产的工人之家。其第16代先祖李春旺,是哨楼村第一位文科进士,出生于明代万历年间,15岁中举人,1622年25岁中进士。26岁起先后任河南长葛、杞县知县, 32岁被崇祯皇帝钦点为工科给事中,辅助崇祯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官至河南按察副使,正四品衔。他虽身处乱世却正直敢谏,曾弹劾奸臣首辅周延儒,44岁时因不愿与张献忠部妥协,在大高寺坡下顺江三桥激烈反抗,最后以身殉国,为明朝尽忠守节。为奖励他的功勋,朝廷赐银修建了李家大院。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这座大院内李氏后人中举的就有三位。其第八代先祖李有春,其父李仙斌是一位从事石雕的攻镌处士(雕匠的别称)。1822年李有春考中武举人,但他酷爱泥塑,据说常骑在马背上边闲逛、边捏泥人,与他的孙子李钦斋共同创立了“钦斋泥塑”,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李钦斋系清末秀才、诗人、易学研究者,在村中担任私塾先生30余年,有诗文数首存世。善诗文的他将泥塑与文学融合,主张“艺文相融、雅俗共赏、器以载道”的艺术观点,自此“钦斋泥塑”具有了浓浓的书卷气。用毕生经验总结出了 “趣、雅、灵、巧、精、仁、道”七字艺诀。涵盖了泥塑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一直流传下来。

李长青是李有春的第8代孙,由李长青传承的 “钦斋泥塑”,于2015年被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内知名泥塑艺术品牌,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国内外同行很高的评价。这种艺术血脉的渊源,就这样在一个家族中一代代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在哨楼村这座小山村绽放出雕塑艺术的耀眼光华。

这让我对李长青充满了好奇与钦佩。透过这幅浮雕作品,我们不仅走进了哨楼村古老的文明,也走进了这位雕塑大师不凡的人生。

也许李氏家族血脉的传承,在某一个点位上,应合艺术基因的召唤,必将诞生一位艺术天才。1982年正月初七日,在栗林坡晓止山旁的李家大院,一位鄢姓女性整整怀孕12个月之后,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让酷爱国学,颇喜吟诗作对的祖父李泽远和擅长传统生肖题材和泥彩塑创作的父亲李永贵喜出望外。他们对这个孩子寄予家族的厚望,而李长青自幼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与天赋,对泥塑、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3岁时便跟父亲在家门口的水塘边捏小猫小狗小手枪等泥塑玩具。十几岁时已经做了很多作品,被村人称为“神童”。15岁那年,有电视台专门给他拍了人生第一部个人纪录片,在地方上引起轰动。2001年,十九岁的李长青考入梦寐以求的四川美院,但录取专业却是装潢设计。因一心热衷于雕塑,2002年,毅然决然地自动退学,放弃来之不易的学业,“跳槽”到雕塑系进修。为了能更好地表现雕塑作品的内涵和神韵,他像海绵般吸取各方面的知识,采用游学的方式,到各名校旁听自己喜欢的文学、编导、摄影、陶艺等课程。同时沉下心来大量阅读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收集、挖掘和整理李氏家族及哨楼村的历史文化,创办了四川省钦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龙驹场工作室。继承了钦斋泥塑“艺文相融”的艺术观和工艺技巧,同时对四川及国内优秀传统泥塑有所吸收,使快濒临绝境的家传绝技重新焕发生机。

在艺术追求与实现人生理想的历练中,李长青不断吸取艺术养料,取得自我突破与创新。在塑造技艺上,强调书写性、瞬间性的同时,更注重审美直觉性。所塑造的人物,形神兼备,要么儒雅端庄,要么夸张生动,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格局与气象,不仅具有学院派的诗意表达,也有生机盎然的民俗生活情趣。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其作品都透射出浓郁的诗书文化韵味,这也成为他与国内其他雕塑流派和雕塑家的显著区别。

他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皓月》,那是由一摞书砌成的月亮。其抽象又具象的艺术表达中,发散出的浓浓书香味,让人产生在月光下静静阅读的美好情愫。《书先生》是书砌的人和魂,表达出书籍对一个人灵魂的浸染。哨楼村12乡贤中李春旺的塑像,所透出的儒雅、飘逸与爱民尽忠的仁义品质,令人过目难忘。而《掏耳朵》《茶馆》等作品,则将四川人的市井生活气息表现的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这些历练与潜心钻研,为他的人生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到目前为止,从哨楼村走出的年仅42岁的他,已成为全国知名雕塑艺术家、诗人、地方文史研究者,川派泥塑代表人物,钦斋泥塑非遗传承人,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协首批青年委员、眉山市雕塑协会会长,眉山市政协委员等。其代表作《书先生》2014年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齐白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茶馆》参加第三届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双年展被收藏,获得四川文艺最高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联2019年度优秀艺术家、四川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先后荣获国际国内奖项30余次,5次被央视报道。2017年,反映他艺术创作的纪录片《指尖上的泥塑》一经四川卫视播出,国内数十家电视台先后转播,斩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的两项大奖,后被收录于央视网。

他对雕塑艺术的坚持与一路走来的艰辛,对先祖的敬意及对故乡深沉的爱恋与感恩,让他百感交集。当作品《茶馆》即将赴法国大皇宫参展之际,他情难自禁,写下了《写给泥》这首诗:“一路泥泞/一步一个泥巴脚印/谁也无法先知/在生命里千山万水不经意的洼地/路遇普通的你——“泥”/然后种出花和芬芳/被慧眼人惊叹/扶掖,束之高阁/我和泥呼吸着同一命运/你平凡时我亦平凡/你绚烂时我也惊艳/烈焰煅烧时/化身高雅的瓷/被生活践踏时/承受为通往远方的路。”

       这是李长青对《钦斋泥塑》一往情深的告白,也是对故乡哨楼村深情的歌吟与美好祝愿。

 

                                       2024年3月5日完稿于美国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