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李岘长篇小说《无处安放》,力图展现“新冠疫情”时期带给人类的焦虑和衍生出来的家国矛盾及种族冲突的现实主义作品。故事以五位生活在美、中不同社会环境里的华人为主线,盘根错节的情节交叉延伸至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呈现出他们在2020年美国疫情严重之时,面对新冠病毒和社会动荡双重囧境下的无所适从——身份认同产生的文化焦虑、代际不同产生的思想分歧、种族之间产生的对立情绪、各阶层和党派产生的不同认知等困惑。五位主人公的个人遭遇,彰显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将家庭、社区、国家,乃至全球事件联系起来,观照个体创伤、集体经验和认同构建这三个重要维度,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此唤起人们放弃相互攻击和撕裂、共同面对人类困境的良好意愿。全书共十二章,近三十万字。由美国南方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全球发行。
前言:
时代的一粒灰
李 岘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我在2020年对横扫全球的新冠肺炎恐惧过,对美国的种族冲突困惑过,对社会的动荡茫然过……为了抖落心灵上沉重如山的这粒灰尘,我独自面对电视新闻咆哮过,面对家人怒吼过,面对思考哽咽过,然而新冠病毒却在不停地变异中延伸到2023年才悄然退场。
这期间我曾无数次落笔,想把自己的感受和所见所闻通过文学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如何认识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带给全人类的灾难,我就要跳出“自我”,借助小说文本,通过群体形象,展现出疫情时代带给人类的焦虑和衍生出来的家国矛盾及冲突。
在创作中,我没有让这部长篇小说横跨三年疫情,而是起于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美国,止于2021年新年到来之际也没有结束的疫情。但是,这部书前后写了三年,也算是在疫情期间沉淀了三年。期间三易其稿,更换了三次书名,最后才明白为什么要命名为《无处安放》。
书中的故事以五位生活在美、中不同境遇下的华人为主线,通过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将故事情节交叉延伸至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呈现出华人在2020年美国新冠疫情严重时所经历的由新冠病毒和社会动荡双重袭击下的囧境:身份认同产生的文化焦虑、代际不同产生的思想分歧、种族之间产生的对立情绪、各阶层和党派产生的不同认知。尽管人物和情节属于虚构,但是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细节描写尽量做到真实。
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创作者应该有能力用一句话概括出他或她要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我曾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更不可能。然而完成了这部书之后,我发现自己可以用“独自站在爱与痛的边缘”这十个字来概括全书。
也就是说,面对集体记忆,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个体生命的体验;而对于个体的遭遇,又代表着时代和族群的共性。不论我们是否愿意面对,2020年生活在美国的华人,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新冠病毒的威胁和社会动荡带来的双重压迫。
书中的五位主人公李沙、薛大鹏、郭燕、向红和向阳,是我三年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中的主要人物。《无处安放》延续使用了这五位主人公和他们相关联的人物和背景,但是中心事件完全脱离了上一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让相识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位主人公,在人生的阡陌中再度遭遇到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人生挑战——
曾经在美国做大学教授的李沙,放弃了教职帮助丈夫扩建律师事务所,刚刚投入了资金便赶上了疫情。“居家令”不仅使他们的业务受挫, 并且在如何处理疫情期间的社交活动及个人感情方式上产生了对立的情绪,动摇了他们相濡以沫三十年的婚姻根基。
曾经是美国生命科学家的薛大鹏,因“商业间谍罪”在中美两国都找不到工作,却因疫情参加了“纽约医疗志愿者”团队而被原公司聘请为高级科学家研发新冠疫苗。然而最终他还是在职场和理想中
幻灭。
曾经是五人之中唯一没有“返城”而留在“北大荒”的郭燕,却因女儿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成家立业而移居纽约。然而她刚刚与任职纽约警察的黑人女婿相处和睦,女婿却在执行公务时被枪杀,使她再度面对女儿孤儿寡母的悲惨遭遇。
曾经利用婚姻关系获得在美国居留权的向红,在疫情期间游走于前夫、前男友和单恋了半个世纪的梦中情人薛大鹏之间,在口罩贸易的惨败过程中,她在金钱和尊严、世俗与自我、虚伪与真情之中伤痕累累。
曾经与双胞胎妹妹向红都是中俄混血的向阳,经历了从“北大荒返城”到“下岗女工”,再到自由市场叫卖的小商贩,原已因生活的磨难看不出昔日的美丽,又因儿子贪污入狱、孙子在美国留学高中没毕业就回中国待业、与妹妹联手助孙子创建口罩生产线失败后,不堪于经济、肉体和精神上的多重压力,最终被疫情击倒。
五位主人公看似在友情、爱情、亲情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中承受着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人生动荡,实则在全人类都要面对的新冠病毒面前,他们每个人都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个体,他们的命运与家庭、种族、国家、阶层和政治理念密切相关:一个小小的口罩就将美中两国的疫情、民情、商情、人情和国情纠葛在一起,使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成为一个集体的记忆;一句“Black Lives Matter”的口号就可以使美国社会处于“打砸抢”的状态,让经历过中国“文化大革命”的一代人惶恐于今生还要再经历一次美国的“文革”;一次总统竞选就能使“归化入籍”的美籍华人在两党之争中成为“马前卒”或“边缘人”;一个理念也能使家人和友人反目为仇,造成家庭、社团和社会形成人与人对立的局面。
全书共十二章,一百一十节,近三十万字。
在创作方法上,我试图运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关照众多人物的性格特质;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对白呈现出行动进行时的客观视觉效果;以意识流的形式突显出人物内心独白的主观认知;以场景转换的形式结构章节;通过五位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强化故事的戏剧性和张力;透过“抽丝剥茧”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将暗流涌动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简言之,本书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希望能够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疫情时代对人类生活常态的袭击,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用文学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照个体创伤、集体经验和认同建构这三个重要维度,期望人与人之间能放弃彼此的攻击和群体的撕裂,共同面对人类的困境与危机的良好意愿。
书评:
疫情时代的移民文学启示录
——读李岘长篇小说《无处安放》
◎(加拿大)郑南川
提要:美国华文作家李岘的《无处安放》,是一部以2020年新冠疫情为背景,讲述美国移民生活经历的长篇小说,也是疫情后北美的第一部“疫情小说”,开启了华文文学在疫情期间“灾难文学”书写的新例。三十余万字的小说,触及疫情下诸多不一样的社会、种族、文化、人性与命运问题,拓宽了华文文学创作在不同领域的新思考。是研究和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华文文学的重要文学读本。
关键词:李岘;无处安放;移民文学;疫情书写、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 郑南川,男,1956年出生,河北人,现居蒙特利尔,加拿大华人作家,在加拿大主编出版华文作家作品集《岁月在漂泊》等六部,在中国、加拿大、美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出版个人各类文学作品集《跑进屋里的那个男人》等十四部,曾在《中文学刊》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关东学刊》《燕山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华文文学研究的论文。
The Apocalypse of Immigration Literature in the Era of Epidemic:
Reading Li Xian's novel “The Restless hearts”
[CAN] Zheng Nanchuan
Abstract: “The Restless Hearts”is a novel that tell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2020 COVID-19 epidemic. It is also the first “epidemic novel”in North America after the epidemic. It opened a new example of“disaster literature”writing about the epidemic in the new era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novel of more than 300,000 words touches on many different social, racial, cultural, human nature and destiny issues during the epidemic, opening up different fields and new thinking in Chinese literature. It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text for studying and exploring Chinese literature about the epidemic.
Keywords: Pandemic Chinese literature; Fate; Face masks; Cultural identity
美国华文作家李岘又一部长篇小说《无处安放》在2023年6月出版。这是一部关于发生在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大爆发时期的文学著作。作者在小说前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她用含蓄、沉重和深刻的句子表达了整个小说的内涵;同时她又用十个字“独自站在爱与痛的边缘”表述了全书的外延。她在新书发布会上坦诚地介绍说这是一部泣血之作。
在疫情基本结束后,李岘写下的这部长篇小说到底讲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样的人生记忆和文学价值?一场从未经历过的大流行病带来的国家与社会问题,在书中是怎样呈现的?从中能读到什么样的故事?对于第一次在海外经历疫情的华人群体,作者笔下的故事是对个体现象的猎奇?还是对于群体认知的剖析?我希望能在阅读中寻找到这些答案。
小说《无处安放》出版后,她把作品发给我,读后很受触动。李岘是出版过多部文学著作的作家和剧作家,又是很有造诣的文学博士、作家协会负责人,她在写作和评论方面都具有相当的水平。这部小说确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她从创作到对自己作品的评述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学养和深度。
我认为这部小说的叙事,从表面上看具有一些优秀小说的共同特点,很有故事性,追述情节与人物命运都会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加上故事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时空情节和现实背景。即使到了很多年以后,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疫情时代的故事会更加“鲜活”,更有可读性。
从小说的本质意义上来讲,李岘的写作视野已经略高一筹了。如果从关注小说的当代性、社会性、普遍性,特别是文学性的意义上来说,从华文文学的视角看问题,我认为,这部小说的价值远超于一般阅读的文本。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虽然我读到过一些零碎的短文,但没读过像李岘笔下三十余万字、以疫情为背景故事的长篇小说,事实上也没有见过类似的读本。应该说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部这样背景下的长篇。作者以极大的激情和勇气,拥有最直接的生活经验,把主要视角放在华人海外生活实践上,使得小说也成为目前唯一一部以疫情为背景、展示东西方种族、文化冲突与认同的现代小说。
书中描述了一个不同视角、不同经历、不同人群在疫情期间的生存意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说的立意是全新的,对当代文学、特别是世界华文文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大概念上讲,小说《无处安放》定位在新冠疫情的独特年代,这就注定了这部小说的不同之处。那么,如何定位这部小说的文学意义呢?
一、 “疫情小说”与特定时代叙事
小说《无处安放》出版后,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对这部小说的定位都直指“疫情小说”这个概念。这话似乎没错——小说的时空背景以2020 年新冠疫情横扫世界,肆虐美国为主线,止于2021 年新年到来疫情也没有结束为结局,这是作者的刻意选择,也是她长期生活在美国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考的结晶。她嗅到了这个不寻常时空里发生的不寻常的“时代”意义。作者不仅感受到了“疫情时代”对人身体和生命的威胁,而且从中表现出这个“时代”视域下的不同族裔与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焦虑,用生动的笔触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到的那些令人心碎却又无可奈何的时刻。
作为北美华文作家,我和李岘同属生活在这个热点地区,同样经历了深受浩劫的北美疫情生活。面对这场从未经历过的世界性流行病毒,对于她的写作动机,我是非常理解的。这样的经历对于每一位作家来说都应该进行深入的思考。换言之,疫情背景就是小说《无处安放》的社会背景;疫情的事实,就是这部小说的载体;疫情的“特别”性,是这部小说独有的特征;疫情的华人经历,是华文文学中推陈出新的作品。这部小说无可厚非地属于“疫情小说”的范畴。
当然,仅以“疫情小说”的概念来评价这部作品,本人觉得是远远不够的。
据作者介绍,《无处安放》里的人物构成,延用了她之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微时代VS 青春祭》中的五位主人公李沙、薛大鹏、郭燕、向红和向阳以及与他们命运相交织的众多人物,以全新的视角和故事情节使其成为《微》书的姊妹篇。
在小说《微时代VS 青春祭》中,作者以这五位十几岁同时从省城“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不久又随着“知青返城”以上学、病退、困退、扎根农村的方式分道扬镳,四十年之后因微信在美国重逢之后发生的故事。“再见时,已是美国大学教授的李沙面临着职场窘境;原本在美中两国春风得意的科学家薛大鹏身陷牢狱之灾;为求绿卡放弃一切的向红又因爱情失去了一切;到美国伺候女儿“月子”的郭燕在即将获得绿卡之际却决定返回北大荒;一心想让孙子在美国读书的向阳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绝地而起的意志与绝处逢生的信念,即使理想再度摔成碎片,五位主人公也没有放弃与时俱进的信念,在信息时代里演绎着生命的无奈与无常。反映出新移民的生存现状与苦乐人生!” ①
在小说《无处安放》中,作者的笔墨仍然着力在这五位主人公在美国的生存状态上,但是与《微》书不同的是,人物的命运线与矛盾冲突不再是五个人“从熟悉到陌生,又从陌生到熟悉”的患难与共,而是让这些相识了半个多世纪的“兵团战友”,都要面对人类在2020 年遭遇到的新冠疫情带来的社会乱象。正如作者在前言中写道“书中的故事以五位生活在美、中不同境遇下的华人为主线,通过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将故事情节交叉延伸到美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呈现出华人在2020年美国新冠疫情严重时所经历的由新冠病毒和社会动荡双重袭击下的囧境:身份认同产生的文化焦虑、代际不同产生的思想分歧、种族之间产生的对立情绪、各阶层和党派产生的不同认知。尽管人物和情节属于虚构,但是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细节描写尽量做到真实”②。作者在前言结尾处还写道“本书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希望能够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示疫情时代对人类生活常态的袭击,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的宏大叙事,用文学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照个体创伤、集体经验和认同建构这三个重要维度,期望人与人之间能放弃彼此的攻击和群体的撕裂,共同面对人类困境和危机的良好意愿。”③
作为生活在疫情一线的作家,这部小说的价值可想而知。它的价值意义不再仅仅是讲疫情,还有疫情下的美国社会,这个社会的多元挑战,这个挑战中的华人生活,这个特别时代留给今天和明天的思考。
从文学价值意义的角度来说,《无处安放》把华文文学的创作放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领域,一个从未经历过的历史时期。小说不仅延续了华文文学常态写作的范畴,又开创了一个疫情华文文学的新视野。它以全新而独到的文学姿态,为关于“疫情华文文学”的创作开启了一个先例。因为这是一部现实性极为贴近读者生活的小说,甚至会让读者情不自禁地把阅读和理解当做非虚构的宏大叙事。这便是作者的匠心独到之处:强化细节的真实性,保持虚构情节的合理性,注重人物性格刻画的多面性,用现实主义文风把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以具象的冲击力强化出故事的合理性,从而在文学价值的本质意义上保持了小说虚构性不变的特征,却在自身的写作技巧上创造出一种贴近“事实”的“非虚构”的场景,表现出疫情下作品不一样的文学性特征。这在文学的时空与哲学意义上,更经得起考验,更具有时代价值。也让作品的感动、灵性和精彩更加深入人心。
二、疫情命运与生命《无处安放》的叙事
作者在小说前言的开头写道:“我在2020年对横扫全球的新冠肺炎恐惧过,对美国的种族冲突困惑过,对社会的动荡茫然过……为了抖落心灵上沉重如山的这粒灰尘,我独自面对电视新闻咆哮过,面对家人怒吼过,面对思考哽咽过。”④
这样的开头语让人为此捏把汗:疫情发生后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小说涉猎到美国社会的多阶层、多种族、多党派、多文化的概念与冲突是一个“国家化”的宏大叙事,作者要怎样才能把这场灾难聚像到华人世界呢?疫情就是灾难的代名词,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种惊恐和慌乱,书中会带来哪些交错于人性和社会的问题呢?
阅读了文本之后,我们通过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不落俗套的情节走向、真实的细节描述,感同身受地体会到2020年美国社会在疫情时期表现出来的社会乱象:政治上的党派阶层分离;经济上挫败的影响;种族上对立情绪的膨胀;身份认同上的文化焦虑;面对美式“文革”的恐慌……可以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在疫情和社会动荡的双重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了人性的溃败与挣扎的镜面。
不言而喻,作家的视野充满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怀疑与悲悯。她笔下的大学教授李沙,原本跟做律师的丈夫汉斯是一对恩爱的夫妻,而随着疫情的“居家令”和社交活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她困守在经常和汉斯为口罩这样的小事处于剑拔弩张的对立情绪中,并对放弃教职帮助汉斯扩大律师事务所的业务患得患失,同时在孤寂的时候困惑于自己与薛大鹏之间的感情。生命科学家薛大鹏的命运似乎更加不幸,失业、求职、参与研制新冠疫苗、热衷于政治、深恋着李沙,但是他处处幻灭。曾经留在“北大荒”的郭燕,到纽约与女儿居住,刚刚和警察黑人女婿相处和睦,女婿却在执行公务时被枪杀了,使她再度落到孤儿寡女的悲惨境地。双胞胎姐妹向红和向阳是俄罗斯混血儿,她们游走在亲情、自我、金钱、尊严、出世和入世的多重人格里,最终伤痕累累,被疫情击倒。
作者把疫情灾难这个不寻常事件写成了一次“新文学”,写出了华文文学的新视角。在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感想时,李岘感慨地说,写过多部小说和文学剧本,从来没有一部让她感到如此揪心,如此“残忍”地任由笔端的人物走向自己的命运。也正是因为作者尊重了人物命运走向的合理性,小说的叙事才展现出一个疫情时代的画面,留下了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三、疫情期间华文文学的“新概念”
把华文文学的创作放在疫情的背景下书写,是这部小说的新尝试,我们直观地称之为“疫情华文文学”。在海外华文文学中,这两年类似体裁的作品很少,尤其是长篇小说几乎没有。《无处安放》以三十余万字的宏大叙事开创了先列,提出了华文文学的“疫情书写”的新概念。
如何写好疫情故事,作为华文文学的视角又该如何下手?作者以丰富的美国生活经验和写作技巧,将五位主人公作为华人新移民的典型代表,通过个体的遭遇映照出不同阶层和职业,在灾难到来之时的命运走向。而隐蔽在命运背后的是他们的成长史与现实中的文化身份产生的冲突,使“文化身份认同”成为这部小说的关键词。
(一)口罩“新概念”与移民。新冠疫情从一场流行病的大扩散,发展成一个特定“时代”的世界性大事件。
在此之前可能没有人会相信“口罩”会成为整个疫情事件的关键词,但是事实证明写好疫情的口罩问题,就等于写好了疫情的全部故事。李岘的小说就是精准地把口罩与个体、家庭乃至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小说的第一章以“雄关漫道,隔着距离问候”⑤为标题,通过五位主人公的亮相,将世界五大洲的疫情都囊括到故事的背景中,并以贯穿全书的主线,将大多数华人都觉得在疫情期间戴口罩是自我保护的措施,而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则认为强行戴口罩是剥夺个人自由。在两种截然相反的对立情绪中,拒绝戴口罩和口罩脱销、抢购口罩和口罩卖不出去、做口罩发财和口罩投资失败,将夫妻之间、邻里之间、企业之间、至亲之间因为口罩纠葛出来的喜怒哀乐和社会乱象,都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从口罩的买卖需求,看华人生活的表象。小说中的向红和姐姐向阳是这场口罩买卖中的主要角色。口罩的需求起初是从中国开始的,后来成为美国奇缺的货物。小说在描述向红为了一纸“绿卡”,在利益和爱情中游戏于薛大鹏、迈克和哈桑之间。但是为了帮助姐姐向阳从经济困境中解脱出来,她把身体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把欺骗当成智勇双全的智慧,为了使自己和姐姐向阳在中国生产的口罩能蒙混过关,孤注一掷却一无所获。作者对生活在底层的向阳给予了极大的同情,让一个善良的人在生存的窘境下不得不向生活低头,而生活并没有善待她,使她最终死于疫情。对于妹妹向红,作者也没有把这个人物表象化。虽然向红在故事里游走于三个男人之间,但是她的内心却一直寻求着真爱;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她可以不顾道德底线,但是她对姐姐和姐姐深爱的孙子小兵却无私奉献;她不择手段地想敲诈好友李沙解脱自己的经济困境,但是她也能被对方的真挚友情所感化。最后她终于认识到自己与薛大鹏之间的感情只是北大荒留下的一个梦呓;与迈克之间的关系只是为了金钱和拘留身份的委曲求全;而与哈桑之间才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纯粹爱情。但是,作者并没有落入俗套地让向红在人性的脱败中自我救赎,从而自强不息地改变了命运,而是追随人物的命运走向,使向红成为那些在疫情中无法走出困境的一部分新移民的缩影,为“灾难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从对待口罩的态度,看不同种族文化身份的冲突。小说开篇便以疫情传遍世界各地为切入点,通过刚刚从澳洲庆祝他们三十周年结婚纪念日回到美国的李沙和她的丈夫汉斯,在刚刚落地洛杉矶机场,并在通向海关入境的电动滚梯上的描写,呈现出两个人在口罩问题上产生矛盾的端倪。“这时,她(李沙)发现站在汉斯身后的两名戴着口罩的亚裔老人,他们在拥挤的队伍里刻意地空出了一个人的距离,与没有戴口罩的汉斯拉开了空间。李沙赶紧从手袋里掏出一个崭新的医用口罩递给汉斯,但是汉斯连头都没有低一下就固执地摆手拒绝了。”⑥尽管这只是几个微妙的肢体动作,但是却让李沙由此联想到在澳洲旅行时所有的不愉快。原本应该庆祝的“珍珠婚”,却在疫情的阴影下,因为戴不戴口罩的内心纠结和汉斯对戴口罩的排斥,使李沙的身心倍感疲惫:作为美籍华人的李沙认为即使没有被病毒感染,佩戴口罩也是一种预防手段;而美国白人汉斯,却坚信口罩只有在明确病因的前提下,为了避免传染给他人才需要佩戴。俩人的口罩之争并没有因为旅行结束而停止,反而随着疫情的加剧,为口罩争执逐步升级,两人的关系就像美国社会显露出的深刻裂痕日益恶化。“从澳大利亚回来已经好几天了,要不要戴口罩的话题仍然是他们每天争论不休的事情,哪怕是随意交谈或漫不经心地看着电视,只要与口罩有关,两个人就形成了泾渭分明的观点。李沙说美国疫情扩大与许多人不戴口罩有关,汉斯就说美国卫生总署说保持六呎距离比戴口罩更加有效。当电视上出现成千上万的人挤在街道上抗议政府要求他们戴口罩是侵犯人权的画面时,李沙说没有了生命谈何人权,汉斯却说强迫每一位公民都要佩戴口罩违背了美国建国纲领所强调的自由精神。俩人唇枪舌剑地过了两个星期,两天前的早上李沙发现汉斯到了上班的时间还没有起床……”⑦
掩卷沉思时读者会发现,小小的口罩已经在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被放大为文化身份、政治立场、社会认知的大是大非。华人新移民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而作者把口罩与文化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在华文文学的作品中,我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读到和注意到,这正好表达了疫情状况下的种族身份特征及其表现。
(二)疫情时代的“灾难写作”与移民。自从有了“新移民”概念的文学创作,从未有过疫情在全球传播的灾难性事件下的文学叙事。新冠疫情是一种突发性的人类事件,虽然这样的大流行病毒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但针对1980年代开始的大陆新移民却从来没有经历过。移民特定身份的灾难经历书写,是华文文学的一种新尝试。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讲,正好是一次重要的探索。《无处安放》实践了华文文学“灾难写作”的尝试,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首先,从疫情灾难下的人性大爱,看华人与不同种族的融合。 “灾难写作”是指疫情下的特定文学叙事,是“灾难文学”的具体概念。通常和现实的异常大事件、不幸、悲切、无助等相关。“灾难写作”是文学的重要主题,也是文学史上的创作“现场”。例如最早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就讲述过意大利佛罗伦莎1348年发生的可怕瘟疫,惨不忍睹的情景。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写过霍乱在上世纪50年代男女“爱情病”中产生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李岘在小说里用了不少的笔墨讲述了当代灾难“现场”的真实经历,描述了在极度困境下的种族、文化、语言差异中的人性之爱,催人落泪。
小说中以郭燕的女婿黑人警察詹姆士的不幸身亡为例,描述了一个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甚至相互之间存有偏见的家人走向真爱的故事。文笔娴熟细腻,细节描述十分感人。郭燕可能一生都没想到自己会有一个黑人女婿,更没想到殉职的他,竟然在纽约最繁华街道旁的大教堂里举办高规格的葬礼。当管风琴和钟声响起,震撼着第五大街的时候;当她亲爱的外孙小王子正面对着棺前爸爸的照片喊着“爸爸”、“我要爸爸”的时候;当她在最难过的时刻握住小王子手的时候,种族、家庭与个人的感情,文学的表述已经变成了人性化的“概念”。这样的国别、种族、文化与人性的故事,只有在细读李岘的作品后,才会真正感悟和明白。小说中经典事件的灾难叙述实在“真实”、震撼,相信她一定是在掉下了眼泪才写出来的,文字感人至深。我读着,眼眶里也溢满了泪水。我想说,在当代华文文学史的情感记忆叙事中,也是难得一见的。
其次,从灾难与“国难”并融的特定环境下,看华人的生活命运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薛大鹏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生命科学家,他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专业技能一帆风顺。为了求生,他抱着向死而生的勇气加入了纽约疫情志愿者医疗队;当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研制新冠疫苗的工作,却因旧时的记忆辞职;为了理想他参与政治,却在狂热中幻灭;在与李沙和向红两个旧友的关系中,他在情和欲之间挣扎,像疫情一样不受自己的控制,最后在多重理想幻灭后选择了自杀。他的生命被李沙挽救回来,可是他年少时的遭遇和现实中的困境,形成了他极度自卑和自负的双重人格,是否能够自我救赎依然是全书结束后的一个悬念。作者通过薛大鹏大量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深切同情。“他很害怕这种感觉,仿佛自己是行尸走肉,思想和身体不能同步。特别是最近,他思考问题时感觉不到自身的存在,肢体行动时脑海又是一片茫然。”⑧;“这些人间温情都与我无关。我只是一个看客,一个被所有人都忽略掉的幽灵!薛大鹏这么想着,似乎真的就觉得自己是隐身人,坐在车里看着停车场上的人进进出出。”⑨这些晦涩消沉的文字,表达出薛大鹏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他成长的环境造成的,就像这场疫情一般地残忍。
小说中的五位主人公从《微时代VS青春祭》到《无处安放》,无疑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再度被推向不同命运的走向,使这部小说成为疫情灾难场域里海外华人生活的悲壮叙事,其深层含义令人思考。尽管如此,作者在结尾处预示着这场生命的转折并非终结,或许是一个全新命运的序幕,等待着生存下来的四位主人公去开启。
读《无处安放》让我想到了加缪的疫情小说《鼠疫》。虽然背景故事截然不同,他们的写作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但疫情的恐怖在文学家手下并没有被吓倒。加缪要表达的全部核心就是要为一丝的希望和光芒呐喊。《无处安放》把生命的苦难、挣扎和绝望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强调,但落笔的结局并不是毁灭,她为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预示着这是一场生命的转折,而并非终结。或许,一个全新命运的序幕,在等待着这次灾难中生存下来的四位主人公去开启。
余论与思考
纵观这部小说,尚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思考。其一,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新冠疫情时代的华文文学的“灾难文学”作品,以疫情时代故事书写了华人生活及其命运,开启了华文文学创作特定不同时空领域的文学;其二,作为“灾难文学”的华文文学创作,小说叙述了在疫情时代不一样的华人与本土生活,具有特定新冠疫情时代的“疫情小说”的特征,属于“疫情小说”范畴。也是当代疫情华文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提供了华文文学研究更多时空领域和学术价值;其三,《无处安放》是涵括“疫情小说”概念在内的、关于移民生活的华文文学作品。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是以人物成长时空和生命阶段来表述的,跨越了单纯疫情小说的概念。它不仅是《微时代VS青春祭》的续集和姊妹篇,还是叙述华人海外生活与命运的故事。其四,作为“灾难文学”的华文文学创作,是对特定时代的华人生活经历的叙事,展示了华人及其本土生活的不同面貌,是新时期值得关注的课题。作为学术研究,同样面临着疫情下诸多华文文学的新现象、新理念和新思考。无论在国别、种族关系、华人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都有重新审视,研究和表述的价值意义。
注释:
① 李岘《微时代VS青春祭》安徽文艺出版社, 2020年7月,封底内容简介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李岘:无处安放》,美国:南方出版社 2023 年6月版,第 111 页、第 VI页、第 111 页、第1页、第5页、第 79 页、第 399页、第 416页。
《无处安放》名家推介:
李岘的长篇小说《无处安放》,敢于面对现实中的重大事件,以五个华人小人物的命运牵起疫情期间的时代叙事,力图以个人的创伤去抒写社会、族群、党派的撕裂和所筑起的鸿沟,表达出如何通过集体经验和文化经验去填平这些鸿沟的美好愿望。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作者通过文学形象的艺术表达,再现了特定时期的这种痕迹,为世界如何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一个艺术家的精神探索。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蒋述卓
《无处安放》是一部望穿秋水的作品,也是一部仰首问天之作。2020,你是人类的黑色记忆,你是多少人心中的痛。在那些用泪水和恐惧浇灌的日子里,我们都经历了什么,无论是集体的记忆,还是个人的记忆。疫情改变了一切,也改变了所有的人以及他们的命运。时光虽然流转,但却无法告别这场旷世的灾难!作家李岘用她鲜活饱满的笔,“独自站在爱与痛的边缘”,用文学的力量让历史记住了那些可怕的撕裂和对立,尤其是那些淹没在时代洪流里“无处安放”的小人物,写下他们暗哑的灵魂,警醒着未来的世界。
——海外文学评论家、欧美影视协会会长 陈瑞琳
李岘是一位多才多艺、充满创意、勤奋努力、永不言倦的时代女性。她在写作、影视、敎育等多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是北美华文文学的重要推手,对海外华人艺文界贡献良多,令人敬佩!如今,李岘的新著——长篇小说《无处安放》即将面世,这是她一部具雄心魄力,书写新冠疫情大时代事件的重要作品。病毒的世纪浩劫仍未完全过去,这部紧贴时代脉搏的小说,值得大家期待。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 陈浩泉
《无处安放》目录
第一章 雄关漫道,隔着距离问候.................................................1
第二章 小小寰球,一万个理由够不够...................................... 41
第三章 暮色苍茫,颤抖的心更加迷茫.......................................77
第四章 生死攸关,空中的一缕长线.....................................…. 111
第五章 只争朝夕,是否还有奇迹............................................ 139
第六章 横空出世,不堪回首的事实........................................ 161
第七章 弗远无界,爱在痛苦中龟裂........................................ 197
第八章 求其友声,信仰是爱的忠诚........................................ 235
第九章 天涯孤旅,成长更加无语............................................ 277
第十章 万户萧疏,拿什么与你相处........................................ 305
第十一章 西风漫卷,心痛得无处躲闪........................................ 349
第十二章 谁主沉浮,是行者无疆的孤独.................................... 385
《无处安放》作者简介
李岘(Maria Lixian Gee-Schweiger)美籍华人、文学博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创会主席和现任主席。移民美国前,曾在中国黑龙江省电视台任电视剧责任编辑、编剧十一年,先后编辑、撰写了几十部集电视剧、电影、电视专题片及文学作品。1987 年加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
1992年移民美国后,先后或同时执教于美国多所大学二十年,现已退休。曾任全美华人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和暨南大学客座教授。在此期间撰写出版了长篇小说《微时代 VS 青春祭》《跨过半敞开的国门》,文集《李岘视点》《飘在美国》《感受真美国》,教科书《美国律师说汉语》等专著。编导制作了十二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编剧二十集电视剧《律师楼的故事》。主编文集《心旅》《心语》《心叙》。参与编撰《共和国同龄人大典》《南加州三十年史话》。著有《美国加州地区华语使用状况研究》《浅析电视语言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等理论专述。在中、美以及港台地区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并荣获十三项奖。2009年以首位华人荣获“第六届美国亚裔传承奖媒体和影视奖”。2023年长篇小说《微时代VS青春祭》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影视文学奖”。
购书信息:
欢迎点击绿色亚马逊链接订购👇🏻:
https://www.amazon.com/dp/1683725395?ref_=cm_sw_r_mwn_dp_R9PMDHGR7WJMMPZPQ7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