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摄影 强颂今
早就听说旧金山最后一块农地,被开辟成农场,并以杰出的华裔领袖方李邦琴的名字命名。创业者多年耕耘,成绩斐然,得到了联邦环保署的嘉奖,被标榜成环境正义的表率。今天正好有空,我便想把耳闻变成目睹。朋友及时给了我农场地址:Diana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24。
Diana Street被甩在旧金山的东边,逼屈在湾景区的猎人角(Bayview-Hunters Point)。那个地方我曾在新闻报道上见识过。它是旧金山市政服务最弱的区域,居民健康指数、经济收入和环境卫生等多项市政数据都排名靠后,健康食品通往那里的渠道严重受阻,以至于美国农业部给它贴上了一个「食物沙漠」的标笺。记得前年家里搞装修,我曾去那里一家大型器材店采购过,亲身感受过它的Rough。很难界定那里是旧金山的老城区还是新城区。说它老,因为它的街道很不规范,车开到那里,要想找个地方,是很需要动番脑筋的。而且它具备着老城区的共同特征:脏,灰尘多。说它新,因为它的街道很宽,不像一些老城区的窄街陋巷,并且,挤在一些作坊和仓库建筑中的民居外表还算光鲜。好在它地处城市的边角,游客不会来,再怎么蓬头垢面也无伤旧金山的光辉形象。
车子一开到这里,我恍惚觉得自己是在开历史的倒车,一下子倒回到上个世纪。七拐八弯,原本以为二十分钟能到的地方,我化了加倍的时间。一个大转弯,我驶进了Diana Street。大街上的Rough严重挫伤了我的视觉神经,我还没转过神,不远处一行绿底白字“方李邦琴社区农场 Florence Fong Community Farm”,很有气势地闯进我眼帘。我不由自主,把眼帘展开,顿觉耳目一新。怪不得它没有门牌号码。街道坐西的一边是一排民居,临东的一边便是社区农场。我年轻的时候曾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我对土地,对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总有一种亲切感。我深吸着泥土的芬芳,享受着远离尘嚣的静谧,心情愉悦了很多。接待我的是农场的老人陈三哥。三哥,瘦个子,但讲话中气十足,一点不瘦。他高身材,眯着眼跟我说话,总有点高瞻的意思。
方李邦琴社区农场的面积约一英亩。一个英亩容得下二三十幢民宅,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它被标定为农业用地。因此这块土地不能长人住的建筑,只能长人吃的庄稼。可是旧金山哪里还找得到农民?没人种地,这块土地只能长期白白地被野草占领。它成了旧金山市市长手里的一只烫手山芋,扔不掉,抓着又烫手。一直到2014年4月,方太以她对落后社区的体恤和对弱势民众的体谅,以慈善家的慈悲,以政治领袖的威望,以经济巨擘的韬略,顺势而为,帮政府解了套,接手了这块农业用地。经过方太和她的儿子方以代先生历年来的精心运作和数百自愿者的集体努力,化腐朽为神奇,化荒芜为玉帛。
尽管这里被称为社区农场,但是本地居民却称它是家门口的菜园子。因为它一多半土地上种着各色常见的蔬菜。早春季节,气温较低,大多数植物还在冬眠,但是勤劳的耕作者已哺育出多种蔬菜。只见油菜已抽绿,荷兰豆已发芽,韭菜已竖直身子,生菜和花菜已舒展肥嫩的叶瓣。我一路参观,一路把问题撒得满地都是。三哥一路陪同,一路尽心尽力把我的问题一个个捡起来。我干过农活,看着一畦畦整齐的菜地,便问,这地是谁种的?三哥答,全靠义务劳动。主要是本地居民多,他们种出的蔬菜,他们拿回家。我脱口而出,这真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三哥大笑道,对呀,对呀,有时太多了,便免费送给当地低收入家庭。每个星期六上午农场门口总会非常热闹。民众排着队来领取Food Bank和农场提供的新鲜蔬菜和食物。我听三哥自豪地述说,眼睛睁得大大的,吃了个大惊,这样“乌托邦”式的场面我过去只是在电影里看到,当时还以为那只是美好的愿望,哪想这愿望竟会降落在农业部的“食物沙漠”里。我感慨不已,这里真是块绿洲,我一个激灵,环境正义,这个宏大的词被我搭上了边。
我饶有兴致地踩着下午三点的春光,侧耳细听春蕾在这儿冒头,绿苗在那儿破土。看见用木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九宫格,我头脑里的问号刚要升起,三哥的回答就来了,他说,这是自留地,免费出让给附近的居民种蔬菜,自种自收,自负盈亏。嘿,农场不大,却让我大开眼界。“自留地”这个字眼四五十年前我曾用过,都快被我扫出记忆了,想不到它还有机会跳进二十一世纪的美国。我有点回到家乡的感觉。我听到公鸡悠闲的“喔喔”,母鸡急促的“咯咯”。农场里还养着鸡,宽大的鸡棚里,十几只肥嘟嘟的草鸡有的在踱步,有的在啄食,有的在与我互望。农场的对面就是民居,养鸡最大的问题是鸡屎臭味会扰民,但是,在这里我一点用不着捂鼻子,我看到鸡们被人道主义地善待,过着幸福的生活。三哥说,这块是方以代先生重点关照的地方。走过鸡棚,我听到蜜蜂的“嗡嗡”声,十几步开外,我看到十多只蜂箱,垒成三排,成群的蜜蜂在蜂箱的周围飞舞。养蜂是专业活,我问谁管那块?三哥回答,养蜂人吧。我仍是不解问,谁是养蜂人?看来三哥也不知道,他挠了挠头,回答仍是本地居民。方太创造性地开启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模式。在公共的土地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之于民。只要是本地居民,只要能遵守农场规则,只要农场还有多余的土地,谁都可以到这里来大显身手。对于那些丧失劳动力的居民,农场还定期为他们(约有100多个家庭)提供服务。通过数百名不同背景、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志愿者的忘我劳动,农场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农场的土地有限,但志愿者的爱心无限。
方太不但鼓励华裔居民到这里来与土地亲热,还专门辟出地块,邀请非裔人士来开垦,加强族裔之间的融洽。非裔朋友把开荒种田当成有趣的事,他们不但自己来,还带着孩子来,言教身传种地的知识。非裔民权组织“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主席阿莫斯·布朗牧师来农场参观后,向方李邦琴母子表示感谢。并很有感触地说,今天我看到了这个地区的活力,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重要人物,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人人平等,这里居民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他们的居住环境应该得到改善,想到大街上的Rough,我大悟。尽管环境正义还没完全落实到这个社区,但社区农场表率在前,有理由相信,环境正义迟早会光照整个社区。
方李邦琴社区农场傲立在旧金山的东边快要有九个年头了。它的影响正在扩大。人们介绍它的时候,不再称它为社区农场,而是称它为社区花园,因为这里栽种着不少观赏类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都花团锦簇,树木葳蕤。人们还把它称作社区乐园。在农场的另一端,有一个很正规的舞台。三哥说,经常有人到这里来唱歌跳舞,享受生活的乐趣。现代人的表演欲十分旺盛,我看见舞台前方摊开很多椅子,好像一场演出刚刚散场,我眼里不禁升起清风徐来鸟语花香歌舞升平的幻觉。旧金山观光部门还计划把这里定为观光点,让游客见证,环境正义怎么在旧金山的这个落后区域开始行动。方李邦琴社区农场的影响力还伸向Washington D.C.。去年六月环保署(EPA)派出官员来农场考察。一行人无不赞叹农场在环境正义方面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并当即承诺给予资金和人力的支持。一个小小的农场竟然惊动权力大大的环保署,足见其有着巨大的能量。它就像一座灯塔,它无比璀璨的光芒,正穿越多雾的旧金山湾景区,无远弗届。
(2023年3月26日《世界日报·周末刊》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