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品鉴202411
符水仙新作《女流浪者》
内容简介
《女流浪者》一书共收集了作者四十四篇散文随笔,主要是描写医院里发生的人生故事。长期的专业护理工作,让作者近距离与病患、家属及同事深层接触,对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有了逐步了解。医院就是一个浓缩人生百态的特殊社会,也是人性真实暴露的十字路口。每天作者看着病患进进出出,家属悲悲戚戚,医护忙忙碌碌,就有种想要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冲动。
几年间作者执笔写下这些文字,一是纪念自己的工作生涯,二是记录人性最脆弱时刻的真实一面,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不同人生并记录下来。是作者借自己在医院工作之便,于众多人群中寻找自己要写的对象及故事。医院里病人来源复杂,医护人员也是由几十个不同国家的移民组成,有着得天独厚的选材条件,笔下很多人物故事都是从中精心筛选出来,其中“女流浪者”、“绝处逢生”、“一江春水向东 流”等几篇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到读者喜爱。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写,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作者从女流浪者写到阿富汗犯人,从毒瘾少年写到越战老兵,从中国移民写到伊朗老人,从病患写到医护,人物形象突出,故事真实。这本书没有按内容或时间顺序具体分类,每篇故事都是独立个体,都有自己的主人公及不同的侧重点。按不 同的顺序、时间打乱排列,也给读者一种新鲜感。故事短小精悍,具有可读性,也可以选择性阅读。书中大部分文章都在“世界日报”、“侨报”、“西华报”等美国华文报刊和“苍山”公众号上与读者分享过,也有很多互动。
精彩片段
四十四篇文章精彩纷呈,这里抽选一部分供大家欣赏参考。“女流浪者”中开头的描写就引人瞩目:南希,中等个头儿,身穿黑色印花T恤,白色短裤,脚 上拖着一双黑色凉鞋,正踩在地上一堆折皱不堪的脏衣物之 中。一见我进来她马上满脸堆笑地说:“真高兴,我终于要 回家了!”看着她满头乱发,两条筷子般的细腿,瘦弱的身板儿, 以及那满脸干皱纹间泛起的笑容,我问:“你家住在西雅图 哪个区,回家后有人照顾你吗?”南希满怀欣喜地回答:“我离开这里就直接回到大街上 去了,大街就是我的家。我完全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 别人照顾,我从来都是我自己的主人。”我孤陋寡闻,还是 第一次听说有人要住回到大街上,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绝处逢生”一文里对要自杀的孤寡老人的内心独白也是写得淋漓尽致:有一天我见他情绪不错,就悄声问他“为什么会有自 杀的念头?”他面露难色地对我说:“自从退休,我的生活方式改 变得太多。随着年龄增大,仅有的几个朋友不是病了就是 去世了,连个监护人都难以找到,医院要求找个监护人签 字都无法实现。疫情这几年,我的社交完全中断,经常封 闭自己在家,我甚至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也不想与人联 系,电脑手机都已成为摆设,上街购物的机会和欲望都在 减少。一想到这里,我就愈加感到悲伤与孤独,情绪无比 低落,加之糖尿病的长年折磨,觉得活着也是社会负担与 累赘,才一时之间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我真对不起你们, 让大家担心了!”讲到此处他老泪纵横无法自持,看得出他有一脸的 愧疚。实际上,John是典型的美国孤寡老人。对这些孤寡 老人来说,最大的杀手不是身体病痛,而是心理疾病,但 身体健康又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些年来,忧郁 症、焦虑症、自闭症、痴呆症已经开始在老年人身上交叉 出现。每天,医院里这样的老年病患层出不穷。其中“我不是英雄”这篇文章被《匍匐前行》一书收编,作家杨秋生“引言”道:在疫情中医护人员给人的印象都是衝锋陷阵的战士,事实未必如是。文章“我不是英雄”作者以极大的勇气道出内心深层疑虑、恐惧、矛盾、 衝突与人道关怀。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医院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以谦卑之心,弥补了不为人知的疫情内幕。行文流畅,故事生动,高潮迭起,真实可信。最精彩的是在“瑞塔的后遗症”一文里描写在二战期间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瑞塔,如今变成老年痴呆症后的举止行为令人动容:其间我想帮她换换床单,一掀开枕头我被吓了一跳, 竟然发现有很多装在塑料袋里的饭糊糊被压在枕头下面, 又拉开床头柜看,里面也塞满了已经发霉的食物,还有几 袋子堆放在衣柜里。一周的三餐有一大半被以极端的方式 储存了。真想不通,也实在不理解瑞塔的举动,老年痴呆 初期也不致于傻到这种程度。不由分说,我毫不犹豫地拉过垃圾桶将所有食物袋子 统统丢了进去。就在这时,刚洗完澡从浴室出来的瑞塔像 疯了似的拼命比划着扑了过来,嗓子眼儿里冒出一连串儿 俄语,简直就是声嘶力竭。她双手伸进垃圾桶里抢出袋子 又塞回衣柜,一副非常生气的表情,我没办法阻止,根本 就犟不过她。待她稍微冷静片刻,我用身体比划和表演着如果吃了 这些发霉的东西,人就会肚子痛,上吐下泻,然后晕倒在 床上的夸张动作给她看。我以为她会理解并听懂我,可瑞 塔非常坚持,丝毫无所动摇,甚至用双手压着抽屉不让我 再打开来。此刻自己才恍然大悟,原来每顿饭她都没有吃多少, 全藏了起来,我每次还认真地在电脑病历上记录下她吃了 100% 的饭量。怪不得她看起来越来越憔悴。
作者简介
水仙, 原名符水仙,出生于西安市,毕业于西安文理学院中文秘书专业,早年在“校刊”、“西安晚报”发表散文。九十年代中移民美国,现居西雅图,先后在《西华报》《侨报》《世界日报》等美国华文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小小说百余篇。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西北华文笔会会员,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会员, 并有文章编入《匍匐前行》《抹不去的痛》《隐蔽的创伤》《心迹屐痕》等书籍出版,今年独立出版散文集《女流浪者》,并接受西雅图中文电台“美国故事”栏目专访。获得第二届美国华文原创IP创作奖。
评论文章
送遍人间皆温暖
——水仙《女流浪者》读后感
刘菲
符水仙的勤快,利索,观察力强,眼睛看见都成了故 事的本事,是我们笔会里出了名的,大概是来源于她的职 业生涯吧。她在笔会《苍山》公众号里开了“医院春秋” 的专栏,每月分享她的医院故事和感想。多年来,她也把 医院故事和见闻以极快的速度写成小文,发表在《世界日 报》等报刊上,受到多方面的好评。从这本水仙自己整理的”秀气小书”里渗透着她自己 的审美观,我读着读着、渐渐地心会被牵着走,从她工作 的医院洁白走廊、走近形形色色病患的身旁,然后又随着 她的眼睛和思路,走出医院,行走在冬季西雅图湿漉漉的大 街上。在她的不少作品里,体现了水仙另外一种特质,人 性的爱和同情。看遍人间冷暖、生死,却仍然存有由衷的 同情与爱心,遵循职业的专业精神,在岗位上不倦的尽职 守护,都记录在每篇故事中。在疫情中特殊时期,尤为如 此。“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文里,流露出对临终病患家庭 的同情。病患的坚强,恰恰与家属的忙乱无章,六神无主 相对比。读后真是让人感到百般的无奈和惋惜。作者“无 意传达病人的不是遗言的遗言”,也是对生命的爱护和惋 惜,对后人的警戒与劝勉。在“女流浪者”文中,作者观察尤为细致。“街友” 天然的自卑感,烦恼、怨言、谩骂面前,医护仍要和颜悦 色,承受高压。女流浪者有着不同凡响的辛酸史,最后病 入膏肓,而作者对她充满同情,并且分析出问题:除了缺 少家庭关爱,主要是政府和难以解决的社会症结。“绝处逢生”又是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美篇。由于年 迈独居,心理健康成了问题,主人公John想自杀。他曾经 有过的美好青春丧失殆尽,自己经历两代人不同时代,结 果仍落入同样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对John仔细的观察, 满怀关怀与同情。借用John带在身边的一个录音机,用歌 曲:“我将航行在你左右,象忧愁河上的金桥”,表达了 一个抑郁病患者心底的期望,也是整个人类面对困境的希 望。作品展现了作者的思路远超越了医务人员的职责,放 射出人性关爱的光芒。“残阳如血”里江太太故事,从索要敌敌畏开始, 到两个儿子在病房里大声争吵,揭示了失智老人的凄惨命 运。对家庭的责任与人生终结的尊严,有着作者深层的思 考,呼吁着社会的介入与关怀。“流星”一文中,作者更提出了比生死更为深沉的问 题。听到病患的癌症又复发了,“我的心就像被一只大手 紧紧地攥住,我觉得自己此刻把这辈子的笨拙都表现了出 来,”无法用言辞去安慰病人。对病人的同情,演变成对生命的挚爱与惋惜。“多么好的一位美丽女人,年轻的妈 妈呀。但是我站在她面前,听着她微弱的声音,......一个 字竟也无法从口里蹦出,我机械般弯腰趴在床上去拥抱她 纸片一样的身体。”人不得不面对生死。我是谁?我到这 世界为什么?人死了以后又将到哪里去?等一系列人无法 回答的问题,引人深深思考。水仙少有的自我梳理总结在“世界看起来有些复杂” 一文中显现。她把医护的日常琐事写成了趣味十足的小 故事,每日的病痛、烦恼、争执,在她笔下化成了邻里 趣事,人生常态,这与医护们的笑口常开,温馨待人分不 开。药到病除,笑脸相迎,病人们带着各种不同文化而 来,带着对医护的感激归去。作为一个参与者,水仙用她 的精细笔触,灵活描绘,经久观察,勤快记录,提炼主 旨,写出了一篇篇感人故事。最可敬佩的是她爱人如己的 心态,使她每天充满热情,在日常工作中和篇篇故事一 样,流淌不绝。
1/15/2024
作者简介:
刘菲,笔名美欣,女,美国西北华文笔会编辑、作者。职业教师,定居西雅图地区。曾下乡、务工十多年,1982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赴美获教育硕士学位。曾在华师大报刊、上海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随笔,多篇文章被收入合集。参与写作、编辑、翻译(英译中)西北华文笔会出版的两本疫情书籍《抹不去的痛》和《隐蔽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