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饺子聚会》

作者:刘雅兰(亭瞳)

  手机上跳出艾伦的一条信息:
“我想吃北方水饺了,你们谁感兴趣? 就是那种厚厚皮的北方饺子。 ”

      看到这话,我不禁产生出“北方人的倔强”,我会去给你们擀皮,这样你们就会知道真正的北方饺子皮,不是厚厚的!

      此时群里立刻热闹起来,大家很快搞定一个北方水饺聚会。

      夏老师,她当即将我拉进只有十个华人的网群,几乎都是来自台湾。 只有我和中餐馆的老板娘是中国人,而我来自北京,有着正宗的北方水饺发言权。

      我自告奋勇负责和面、擀皮,其他人则热烈讨论馅料搭配。 因为夏老师的先生不吃肉,还特意设计了一个素馅方案。 聚会定在周六下午,大家各自准备。

      周五晚上,夏老师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一位慈祥的老人、一位中年男子和一个小女孩相依而坐,三人笑容满面,画面温馨至极。 她说:“周六我们会见到周联华的孙子和曾孙女。 ”

      这是谁呀? 群里问号连连。 夏老师叹气道:“嗨,你们都太年轻了! ”

      出于好奇,我搜寻了周老的资料。 一篇题为《走近传奇人物周联华牧师》的文章映入眼帘:“侍奉神半个多世纪,台湾资深教牧、神学家......对现当代基督教影响深远。 ” 他在记录中写道: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活得好像没有明天,在明天以前,我要天天抓住机会发出我当发的火花。 我要在明天的大时代中,不再流泪。”

      如此铿锵之语,令人肃然起敬。 带着崇拜和敬仰,我期待见到这位传奇人物的后代。

      周六下午,我带着准备好的食料来到艾伦家。 她的大狗阿斯哥冲着每个进门的人“旺旺”两声,彷佛在宣告:“你们都听好了,我才是这里的主人!”

      一对陌生人站在客厅里,中年男子,身着蓝色T恤,须修剪得体; 一旁是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有着亚洲人的圆脸轮廓。 他们的神态平和、谦逊,与照片中的祖辈如出一辙。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大家各自忙碌起来。

      饺子聚会应该是最能凝聚东方人情感的方式了。 众人围在作台前,你一言我一语,聊人生、趣闻、家乡的风土人情,天南海北精彩片段汇总在这个小小的桌台上。

      艾伦搅拌着猪肉馅,我在一旁忙着揪剂子、擀皮,其他女士则准备鸡蛋、韭菜和粉丝的素馅,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位男士则被“任命”为煮饺子的专员。 他遵循煮饺子的技巧一丝不苟,每个饺子出锅时都滚圆饱满,没有一个破损。 女孩也加入了包饺子的行列,动作虽不熟练,却满是认真与欢喜。

      在这期间,男士分享了家族移居美国的故事。 他提到父亲当年注重培养孩子的英文能力,却忽略了中文的传承,而如今他们希望寻根问祖,重拾失落的文化纽带。

      或许,只有离开家乡的人,才会在异国他乡的厨房里,为一张饺子皮的薄厚争论不休; 才会在温热的饺子汤气中,嗅到久违的家乡味道。 每一次搓面、擀皮、包馅,似乎都在试图重建记忆中的那份归属感。 这种根的链接,就像一丝看不见的风筝线,将我们拴在远方的土地上。 即使风筝飞得再高、再远,最终还是会在心灵深处,渴望回归到那片熟悉的天地。

 

 

 

 

1/3/2025, 写于华盛顿州金斯敦

此文章发表于世界日报家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