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烟花三月下扬州》

作者 胡忠谦

 

(1)扬州 

古今文人争题名

佳句如雪飘满城

若不写诗难尽兴

又恐词拙负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以前一直认为这是李白在说三月的扬州最美?其实李白写下这个句子时还远在湖北,距离扬州远着呢。那是公元728年,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路经武汉,李白陪着孟浩然玩了好几天,最后两人登上黄鹤楼,在黄鹤楼为孟饯行,孟浩然走了之后李白就写了那首非常有名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由此我们知道,李白给友人送行的时间是在三月,并不是说三月去扬州最好。后人演绎了这句话,认为是李白说过扬州三月最美,其实没那事。

扬州,春秋时称“邗”,秦汉时称“广陵”后称“吴州”。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府衙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府衙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今游扬州,历代名人名句俯拾皆是,流连的不是风光倒像和古代文人对话,在这些诗文面前,我等今人显得多么没有文化。

 

(2)何园 

柳绿桃红双燕回

花径草坪闲步微

烟花三月享春梦

憾无红伞雨霏霏

何园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旧址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改建后取名“寄啸山庄”,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词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 清光绪年间,一个名叫何芷舠的有钱人在原址基础上改建,始名何园。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的早晚变化。在何园的花径草坪闲步,最好是在细雨霏霏的小雨天,和自己心爱的人手挽手依偎在花伞下,边漫步边静静聆听雨的声音。

 

(3)瘦西湖 

绿杨影里游画船

日边清风香满园

只惜游人纷如蚁

三月烟花空赋闲

瘦西湖原名保障湖。 见于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1736),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扬州,饱览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意思是虽然没有西湖大,但景色毫不逊色。不说“小”西湖而说“瘦”西湖,这就是古人的文采。

只是游人太多且喧闹如蚁,消减了游兴,匆匆即返,空负了三月烟花。

 

(4)个园

春夏秋冬景

精妙一壶天

振之怨生早

未及赏个园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始建清嘉庆年间。最大的特色是"四季假山"的构思与建筑,在面积不足五十亩的园子里,开辟了四个形态逼真的假山区,分别命以春、夏、秋、冬。春景以绿色为主调,处处体现春意盎然。竹丛中插植石笋,以“寸石生情”、“雨后春笋”之意,点破“春山”主题。门外是早春光景,门内则是深春之景,表现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夏景则以叠石为主题,石材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呈云翻雾卷之态,多而不乱,远观巧如云奇峰;近看则似峰峦洞穴。可沿洞室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秋景用粗犷的黄石叠成,黄色主调。山顶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倚伴嶙峋山石。有限的空间里建有石桥飞梁,深谷绝涧等景致,平面的迂回,立体的盘曲,似有无限广阔之感;冬季假山呈白色主调,倚墙叠砌洁白圆浑的宣石(雪石),宣石假山内含石英,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耀耀放白。又在南墙上开四行圆孔,利用狭巷高墙的气流变化,产生北风呼啸的效果,营造冬天大风雪的气氛。

传说当年有一道士来到个园,白天背着一个水壶讨饭为生,夜间在水壶里过夜。有人笑他:水壶怎容得下?道士笑答:壶虽小,自有春天。现个园有“壶天自春”匾额。诗中“振之”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号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