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第二十一期征文
《家鄉永遠歡迎你!》
作者:顧爾石
老家常陰沙,處於常熟和江陰兩大縣城交接的一塊沙洲之地,良田美池,魚米之鄉。自小聽慣了父母親說的常陰沙家鄉話,吳儂軟語,伴隨著我慢慢長大。
1968年時,上山下鄉浪潮席捲神州大地,莘莘學子人人色變,我作為67屆畢業生,在劫難逃。父母親不捨年方十六的兒子就要遠去千里之外插隊落戶,但又不能違逆時代的潮流,於是想出了折中主意,回到老家插隊,一樣務農,畢竟還能有個照應。當時的政策必須父母親或袓父母直系親屬方可投親插隊。父母親在上海工作,祖父母也早在解放初期就居住在上海了,自然不合規定。不過我外祖母還在農村,似乎尚有通融餘地。當即來到常陰沙三興鄉,由舅舅幫著聯係生產隊幹部。鄉里鄉親的自然都好說,報上大隊支部書記,幾經說合,也算通過,同意接受。但政策規定必須四級政府的批準蓋章。還有公社和縣政府兩道關口。跑到公社時就被擋了回來:外祖母不算直系親屬,不符落戶政策,毫無商量餘地。碰了一鼻子灰後悻悻然返回上海,只能隨著大部隊去了安徽淮北農村。一去三年,艱難困苦,歷經挫折。
1973年時大陸雖然還處於文革時期,但計劃經濟的桎梏已明顯不符社會的發展,江蘇省率先以集體經濟為突破口掀起了大力發展社隊辦企業的熱潮。常陰沙地區緊鄰上海,向陽花木早逢春,於是靠著上海的幫助,一家家社辦企業、鎮辦企業、隊辦企業、校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機械廠、小五金廠、紡織廠、電機廠、印刷廠、化工廠、電鍍廠、標牌廠、綜合廠、傢俱廠……好不熱鬧。社隊辦企業沒有國家原材料配額,沒有技術人員來源,沒有銷售渠道,困難重重。當地鄉人動用一切關系,在上海採購原材料,聘用國營大廠的退休技術人員,業務員更是滿世界兜售產品找銷路。所有的社隊辦企業你追我趕,江蘇省集體經濟終於闖出名頭,一枝獨秀,成了全國經濟大省。
我當時患腎炎正在上海養病,樂餘公社工辦主任知道我家中同上海機電行業的淵源,幾次登門請我去樂餘社辦電機廠任職。盛情難卻,年輕人也想出去闖蕩一番,於是受聘於樂餘電機廠供銷科長,負責這家十餘人小廠的產供銷。
創業之初當然艱難,工廠在夾縫中求生存,打擦邊球謀出路,用了兩年的時間終於突破困境。當時中國農村供電嚴重不足,農業用電只配到2%的份額。社隊辦企業的工業用電天天拉閘,往往要到後半夜才能恢復供應。有些機器設備必須全天候運轉,嚴重影響生產。時來運轉,風雲際會,樂餘電機廠率先研製成功適合農村企業使用的小型柴油發電機,24小時自發電,解決了鄉鎮企業的用電難題。獨家產品,一時風靡華東地區,暢銷江浙兩省。樂餘電機廠急速擴張,一下子發展到兩百多名員工的規模,蓋起了新車間、辦公樓、員工宿舍,賺得盆滿缽滿,成了江蘇省集體經濟社辦企業的標杆。公社李書記每天都要到電機廠來轉一轉,感受一下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干勁,見到我時都要翹起大拇指:小顧,干得好!
一天三興公社的大隊書記陪著公社工辦主任前來拜訪,寒喧已畢,表明來意希望也能幫幫三興公社的社辦企業。原來縣裡開會時點名三興公社大大落後於鄰近的樂餘公社,責成公社書記向樂餘取經,不拖後腿,廣開門路,大趕快上發展社隊辦企業。一級壓一級,責任落到了工辦主任的身上,於是有了請出當年在我回鄉落戶時幫過忙的王書記出面相求,也算是一番故人情誼。
年輕時好勝,睚眥必較。當年要求回鄉落戶被你三興公社拒之門外,如今有用得到的地方了,卻又腆顏相求。何前踞而後恭!當即重提往事,不願幫忙。王書記他們怏怏而歸,留下了一句:家鄉永遠歡迎你!
處月流轉,事過境遷。事後也多次想到當年的事並不能怪罪於三興公社的領導們,上面政策如此,他們不過是執行者,礙於權力有限,沒有為我破例而已。幾十年來國內政策的反反複複都已煙消雲散,一切向前看才是人間正道。
多年後我早已離開了故鄉,負笈美國後定居海外,事業發展順遂。中年人的忙碌掩盖了许多记忆,但鄉音却在心底始终未曾消退。每当同父母親用家鄉話交谈,心中总会泛起一阵暖流,仿佛瞬间回到了故乡。九十年代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急於吸引外商,招商引資。故鄉的親友傳來消息,常陰沙地區修路、造橋、建港口,城市建設更要大干快上,迎頭趕上常熟江陰。我不由想起了王書記當年的那句話:家鄉永遠歡迎你!為桑梓故里奉獻心力的想法經常縈繞於心,時不我待,該有行動了。不久由我牽頭率領的經貿代表團來到了三興鄉,當年的大隊王書記已昇任鄉黨委書記暨地區招商辦主任。歡迎儀式上又聽到了王書記識悉的家鄉話:家鄉永遠歡迎你!恰如乳燕歸巢,遊子返鄉,心中感慨良多。我從中斡旋談成了千萬美元的投資項目,為家鄉人民辦了一件實事。
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短短两句,道尽了岁月的滄桑與游子思乡的深情。鄉音,无疑是这份情感中最温暖的一部份。它是故鄉的声音,是慈母的叮嚀,是親友的笑谈,是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抹印记。我意识到,無論走到哪里,故鄉永遠在我的心中。而鄉音,则是那條通向故鄉的橋樑,連接着與故乡的深情,魂牽夢繞。無论歲月如何流逝,生活怎樣改变,鄉音始終是心中最深处的那一抹温暖,是內心深處永遠的歸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