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灿烂瞬间》这本书的推出,有很多感慨,但更多的是感激。
首先要感谢李致老先生。
2017年末,我的散文集《穿越生命》出版发行后,李致老曾对我说:“你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得到读者好评,但我认为它有不足的地方,在整理编辑时没有注明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发表时间,这是一个缺陷。因为读者在读你的文章时,如果标注了写作时间和发表时间,就有利于了解文章写作和发表的时代背景,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李老不仅是一个著名作家,创作了散文、杂文、随笔、文艺评论以及回忆录等230多万字作品,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曾担任过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面对经历“文革”后中国出现的严重“书荒”,四川出版异军突起,率先突破束缚,勇于改革,出版了很多高质量的图书,在全国读书界和出版界广受称赞,被誉为优秀的“出版家”。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和出版家的批评,让我深深感受到李老对作品的严谨、对读者负责的精神,对我深切的关爱。也为自己的疏忽而懊恼不已。但书已出版,覆水难收,经再三考虑,决定再出版新书时,一定按照李老的要求,标注好每篇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时间,同时将已与读者见过面的一些散文作品收入,以弥补先前的不足。
如此《灿烂瞬间》便成为截至目前涵盖我散文创作的一本较全面的书。这本书分为四辑,既有我对生活的记录与感悟,也有对流失岁月的美好记忆、对人在旅途中的见闻和思考,更有对我原工作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深厚的情感。应该说,这每一辑中的文字,都浸润着我的真情实感,特别是第四辑“核院情深,感动我的人和事”,更是触动我心灵的文字,在整理和编辑、修改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依然像当初创作时那样,心中充满激情澎湃的亢奋情绪。因为那些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普通工人群体为我国潜艇核动力和电站核动力的研发,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召唤着我。尽管我所记下的只是极个别的人和事,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核动力院人为国争光、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风貌,他们是我们共和国的脊梁。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是一片能净化人心灵的沃土,给了我成长的良好环境,对我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我的文学之路也是在那里起步的,直到现在,我创作的大多数作品都在《中国核动力院报》和《堆谷风》文学杂志上发表过。我觉得无以回报滋养我、培养我的这片热土,惟有以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从我的书中了解他们,理解他们,赞美他们,如此才算尽我微薄之力。尽管反映这些内容的文字与我写的那些生活感悟、生命体验、旅途见闻等是截然不同的风格,但还是决定把这些文章收入这本文集之中,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绽放的永恒之花”。
读者朋友们在翻开这本书时,最先看到的是两篇序言。这两篇序言一篇是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立华先生写的,一篇是我非常敬重的李治修老师写的。
我与张立华先生是由于工作关系认识的,因我在担任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期间,他时常到四川指导散文学会的工作,故彼此相识相知。这是一位对工作充满激情、待人和蔼、彬彬有礼、为人低调沉稳的人,讲话和写的文章都文采飞扬,很吸引人,给我留下极深和极好的印象。这次出书,想请他作序,因他工作特别繁忙,加上为作者作序得花大量时间阅读书稿,是个费时费力的事,不知愿意与否,心里便有些忐忑。但没想到,张立华先生说以前看过我写的文章,有较深印象,愿意为我的书作序。于是把书稿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了他,同时也坦诚地告诉他我请他作序的真实想法:“一是明知自己的作品不怎么样,但终究还是虚荣心作祟,想让自己的作品沾点名人的名气,也就未能免俗地请您作序了;二是这种方式也的确是一个接受批评的机会,让自己的作品接受文学大家的审查,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对我以后的创作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请尽量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我将终身感激不尽!”让我更没想到的是,10天以后我便收到了张立华先生题为“绽放的永恒之花的”序言,而这期间他正在北京组织一个全国知名散文作家的采风活动,是忙里偷闲看完我的书稿后写成的。这让我在惊喜中感概万千,感到张立华先生不仅在文学方面有较高的修养,而且具有待朋友真诚等诸多人格魅力,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对我这样普通作家的鼓励和鞭策。因此,我对张立华先生是充满深深感激之情的。
李治修老师则是我到四川省散文学会后认识并交往多年、非常尊敬的老师兼朋友,也是我文学创作路上的引路人、鉴赏批评者。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他的关注与肯定,他不仅对我写的文章作细致、中肯的批语,还先后四次为我的作品写出评论文章,时不时提醒我要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保持个人的创作风格。我能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一点进步,能有文集结集出版,能获得一些肯定,与李治修老师的悉心指导、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当然,这其中也渗透了我原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我所结识的诸多文友们的支持、鼓励与帮助。为此我心中常怀感恩之心。为了表达我对李治修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把他为我写的评论文章选出一篇作为序言,同时也希望他文章中的观点能对我本人、对别的写作者和读者起到一定的学习和借鉴作用。
这本书的出版,我还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也是我多年的朋友袁强——一个待人像兄长般宽厚、淳朴的朋友。他原是四川省地质勘探局组织部部长兼人事处处长,后担任机关党委书记。我们是90年代初在四川省国防科工办举办的组工干部写作培训班上认识的,以后在工作上常相互支持和借鉴。退休后有一段时间失去联系,后又联系上,但少有见面。有一次在与他和几个朋友聚会时,在聊天中谈起文件校对的话题,他说他对文字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敏感,一般经他校对过的文件很少出现错别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时我就对他说,以后如果出书就请他为我把好文字校对关,尽量避免出现错别字。他当场一口应承。后来我出版《穿越生命》一书,在文字校对进入最关键的三校时,请他为我校对,果然又找出好多错字、漏字。所以这次出版《灿烂瞬间》,就早早地与他说好,请他再次为我的书充当把门将军。此书稿交出版社后,我因事出国,便与他商量,委托他代为处理相关事宜。他欣然应允,我便放心出国了。对这样一位待人诚恳,办事周密细致的朋友,我从内心深处是非常感激的。也为能得到其他朋友们各个方面的无私帮助而感动不已。
最让我感动的还有来自于我的父母和我的先生宋仕全的支持。我的父亲已去世四年,没有亲眼看到我的书出版,但父亲生前曾对我说过他很喜欢看我写的文章,很高兴我们家出了个能写文章的人等类似的话,我的脑海中也深深刻印着父亲阅读刊有我文章的报纸杂志时脸上流露出的欣慰笑容。如若父亲现在还活着,亲眼看到我出版的散文集,不知会有多高兴。我的母亲已86岁了,但只要看到我坐在电脑前写作,总会给我端一碟点心或水果,轻轻地走进书房,又轻轻地放在桌面上,还不忘叮嘱一声:“吃点东西,休息一下。”让我心里塞满温暖的感觉。而我的先生宋仕全则在很多时候扮演着第一读者的角色。他虽然学的是工科,从事的是科研和管理工作,但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章,写完后我是要给他看的。他看后有时会提出修改意见,有时我们还会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讨论。但更多时候,是他开车送我去参加各种文学活动。我因生性胆小对驾车有恐惧感,所以至今不敢学开车,而参加的文学活动又比较多,他自然便成了我的“专职司机”,不管是近距离还是远距离,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也不管刮风下雨,他都接送我,虽有时也不免抱怨几声,但还是要将我送达目的地,为此,我也常怀感激之情。
另外这本书的出版,也要感谢文化发展出版社,感谢书香力杨文化公司总经理赵娟和责任编辑的鼎力相助,他们对作者认真负责、尽量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为打造精品图书精益求精、对读者负责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在此也一并予以感谢。
这篇后记,通篇写的都是感激的话语,似乎有些累赘,但不这样不足以表达深埋内心的情感,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支持与帮助,能有这本书的出版吗?
2019年9月26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