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神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夹江,在地理位置上与青神接壤。
对青神有一份飘渺的牵挂
青神与我,有点陌生的熟悉。这种感觉有点牵强,有点飘渺,有点不可思议,但却是我真实的感受。大凡有这种奇怪感觉的,总是与一定的人或事有关。
小时候,家里常来一位客人,是个男的,我叫他罗叔叔,中等个子,长得清癯俊朗,青神人,在青神县公安局工作。外婆和母亲对他很热情,起初以为是我家亲戚,后来才知道是外公的徒弟,新中国成立前在外公家学做挂屏,有时也和我母亲一道学画画,外公请的画师忙不过来时,他们偶尔帮忙画些简单的花鸟鱼虫做成挂屏出售。他很喜欢我,来时常给我带礼物。我特别喜欢他送我的竹编细篾扇,是那种很小巧精致,状如芭蕉叶,有点像西游记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他说是青神的特产。我喜欢听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调稍稍拉长又微微上扬,声音委婉清脆,和我的家乡话在语调上有一点点区别。那时接触的外乡人少,他的外乡口音便很吸引我。他用委婉清脆的口音与我聊天,还给我讲抓坏人的故事,于是,他那清癯俊朗的形象在我眼里变得威武起来。我曾问他,除了抓坏人,青神还有没有好玩的地方,我们夹江有千佛岩,青神有什么?他说有呀,有中岩寺,有唤鱼池。你知道苏东坡吗?我说知道,是个大文豪,老家在眉山,听说有个三苏祠,就是纪念他的地方,他与青神有关吗?他说,苏东坡年轻时在青神中岩寺读过书,唤鱼池是他初恋的地方,你现在还不懂什么是恋爱,那是人一种很美好的感情,以后长大你就懂了。他在青神留下很多遗迹,以后有机会我带你去玩。于是到青神去玩,便成为我小时候的渴望。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我们与他失去联系,从此再无音讯,但青神却在我心中留下了宛若轻纱遮面般朦胧神秘的美好印象。从此我与青神好像在精神上有了某种约定,对青神就多了一份飘渺的牵挂,一份丝丝缕缕的念想。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乐山地委组织部秘书科工作。我们科的科长刘仲华调到青神县任县委组织部部长,我们出差到仁寿、眉山时顺道去青神探望了他。
这是我第一次去青神,多年来对青神的牵挂、念想在心里瞬间发酵,我急切地想去探询那个罗叔叔的下落,也想去撩开笼罩在心中的薄纱,一睹青神这个有着风雅县名的风采。可有些事往往不如人愿,我们到青神刚在县委组织部办公室落座,便接到地委组织部领导的电话,要我们立即赶回乐山有要事处理。于是我们与刘仲华部长匆匆告别返回乐山。此次青神之行,只是匆匆一瞥,没留下多少特别的印象,反倒留下无尽的遗憾。
事隔30多年后,2016年的年底和2017年的初秋,当我以作家的身份,参加《对话东坡》首发式,后又随四川省法学会和四川省散文学会采风团再次踏上青神的土地,目睹青神的茂林修竹、青山绿水,文化古迹、现代建筑和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令人称奇的故事,青神便在我眼里掀开那层神秘的面纱,露出绰约的风姿。当县政法委书记蔡建川席间用深情的语调讲述青神县名的来历:“明朝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是这样阐述青神县名的 :‘蚕丛衣青而教蚕事,蜀人神之,故曰青神。’历经一千多年变迁,这个因蜀国第一代蜀王而起的县名不改……”我对青神似乎又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诗意的理解。于是,面对这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热土,诸多感动便在心间涌动……
“唤鱼池”畔思东坡
当青神县文体局局长邵永义告诉我,要去中岩寺苏东坡恋爱的地方唤鱼池时,心中即刻荡起一波春水,因为“唤鱼池”早已在我心中幻化成初恋的代名词,被我诗情画意得美若仙境了。
出青神县城,过一座大桥,汽车便驶上一条顺江延伸狭窄的乡村公路,公路两边修竹遍布,新建的农舍掩映其间,视觉上便多了份清雅。中岩寺建于唐代,位于一座不算大也不算高的山中,傍岷江东岸,分上、中、下三寺,统称中岩,以山水奇秀、临壑幽美而闻名,有“西川林泉最佳处”之誉。景区内峰翠林密,沟壑纵横,溪水潺潺,竹影婆娑,曲径通幽,风景独特优美,故有蜀中名山的称谓。
而唤鱼池就在进山门不远处的下寺。沿那条蜿蜒的山路步入景区,一块丹霞岩壁耸立眼前,悬壁石上 “唤鱼池”三个大字映入眼帘,这是苏东坡的手迹,潇洒豪放,气势磅礴,石壁左刻南宋邵伯温书“中岩”中竖明虞怀忠与“与造物游”等题刻和摩岩造像,其中一窟着农妇装提篮观音摩岩造像令人称奇,让人立刻感受到青神的农耕和竹编文化对当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岩壁下有一湾月牙形水池,相传为“慈姥龙之窟宅,水出岩下,莫知深浅,人拍手潭上,鱼群听掌声而出。”此刻波光粼粼的水池中红色、黑色和银白色的鱼儿正在自由欢畅地游曳。有游客击掌拍手,鱼群便寻声而来,引起一片惊呼与欢笑声,与悬壁石上苏东坡的题字“唤鱼池”相映成趣。唤鱼池右边,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苏轼和王弗的雕像,苏轼风华正茂,王弗情窦初开,两人相依相偎,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顿生“美好爱情滋润着两人的青春岁月”的感慨。周围的山坡上、石梯旁,生长着一簇簇一丛丛茂盛的竹子,翠竹修长的身影在风中起舞,在历经九百多年时光的这块土地上,摇曳着翠生生的诗意和爱情的浓情蜜意。
我站在唤鱼池边,凝望着苏轼和王弗的雕像,看那满山流翠的竹影,苏轼和王弗美好的初恋,便穿越九百多年时光,走入我的心中。
北宋年间,中岩山上有一座“中岩书院”,青神的宿儒乡贡进土王方在书院主讲。当时的苏轼,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之时,游学到中岩书院求学,诸多学生中,尤以苏轼品学兼优,才华出众。中岩书院下有一个天然鱼池,只要游人一拍手,鱼儿就会跳跃着涌过来。苏轼便向老师提出应为鱼池起个美好的名字。王方邀请了远近的青年才子,召开了池名投笺盛会,众人题名都未中王方之意,唯独苏轼的投笺“唤鱼池”堪称风雅。而此时爱女王弗也在家中投笺题名“唤鱼池”,叫丫环送到会场,王方看后情不自禁地说:这简直是与苏轼不谋而合,韵成双璧,王方嘱苏轼在岩壁上写下“唤鱼池”三个大字以作纪念,并在内心认定苏轼便是自己未来的女婿。此后苏轼开始留意这个美丽的女孩,两人互生情愫。从此,中岩书院到王弗家的这条路上,便留下了他们热恋的身影和绵绵的情话。
苏轼19岁时与16岁的王弗成婚。王弗嫁到苏家后,勤俭持家,知书达理,为人处世极尽周到,深得苏家上下称赞,尤其是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更是特别喜欢这个儿媳妇,只可惜婆媳二人仅相处了三年多,苏母便去世了。
王弗自幼聪慧,深受父亲的感染,学问深藏于心,常给苏轼一些提醒。苏轼天性豪放、善良,对人不设防,而精明的王弗正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补,恩爱有加,生下一个儿子。但王弗红颜薄命,在与苏轼共同生活了近十一年后,于1065年不幸病逝,年仅27岁。王弗死时,苏轼在京城做官,便暂时将王弗安葬在京之西。第二年,即公元1066年4月,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去逝了,苏轼开始停官服孝,带着父亲和王弗的遗体回到眉州,将王弗埋在眉州东北的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父母亲墓地之西北八步的地方,并为她立碑,写下情深意浓的《亡妻王氏墓志铭》。
王弗死后,苏轼一直刻骨铭心的思念着她。到1075年,王弗逝世整整十年,苏轼这时候对王弗的思念也达到了顶点。正月二十日这天晚上,苏轼在梦中突然与王弗相会,醒来后潸然落泪,于是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词中这样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九百多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当我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回味这首词时,我不得不为青神的那个女子潸然泪下,不得不为青神这块多情的土地而感动!
红色西山悼“毛姑”
当我踏进青神红色西山园区时,才知道青神竟然是革命老区,这令我颇为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四川的巴中、广元那一带才是革命老区。我无论如何也没料到,与自己的家乡近在咫尺的青神,居然也是革命老区!随着青神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毛光杨、葛胜良的介绍,青神这块土地上83年前发生的轰轰烈烈、惨烈悲壮、彪炳史册的西山红军武装斗争的历史,便如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我伫立在武装斗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遗像前,仔细地看着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突然一个名叫毛慈影的女烈士闯入我的眼帘,不由得心中一动:“这是那个毛姑吗?”因为小时候有一个叫“毛姑”的烈士,在我的家乡是无人不晓的女英雄。上小学时,清明节到夹江黄土埂烈士陵园扫墓,学校请曾是地下党的张定候老人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毛姑的故事就令我对女英雄传奇而短暂的人生充满了崇敬之情。“毛慈影是不是也叫毛姑?”我问毛光杨。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青神地下党的活动和毛慈影那年轻而丰沛的生命,便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
那是1923年的4月,在成都读书的进步青年帅昌时、曾聿修等人从成都回到家乡青神,创办精进小学。1927年春在成都加入共产党。受党组织委派组建了川西南第一个地下党组织——中共青神支部,以精进学校为秘密活动基地,不久扩建为中共特别支部和中共青神县委。发动和领导青神县的民众先后开展反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的革命斗争。1928年冬,国民党政府派军队进驻青神镇压革命,几年间县委书记何光辉、四川省委秘书长帅昌时及几位地下党员被先后逮捕杀害,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1931年至1933年,中共四川省委先后派毛慈影等6人到青神重建和加强党组织,并扩建为中共青神中心县委,负责组织领导乐山、眉山各地农民运动。为策应中央红军入川、红四方面军西征,牵制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国民党军队,在青神西部山区建立了300余人的“青神西山红军”队伍,于1934年12月14日晚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但很快遭到血腥镇压,8名西山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毛慈影在战斗中临危不惧,冲在前面,终因寡不敌众,与副总指挥邱峻等25人被俘。毛慈影先后被押解到夹江、眉山、成都关押,在狱中经受住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最后被押解到青神惨遭枪杀,这个年仅19岁的共产党员,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如今这块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土地,已是旧貌换新颜。革命老区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县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幸福,青神正以秀美的身姿告慰着烈士的英魂。
面对毛姑年轻的遗容,我行着庄严的注目礼,在心里轻轻地对她说:您的血没有白流,可以含笑九泉了!
竹艺城里聊竹艺
在一片翠竹合拢的长廊里,暑热悄然褪去,凉爽的风携着竹的清香,带给我们一片清凉世界。这里是竹艺城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围在一字排开的茶桌边,听陈云华讲他与竹编艺术的不解之缘。
竹编在青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将竹编发挥到极致,把普通竹子化成艺术,成为世界各地收藏家们争相收藏的竹编艺术珍品的,当属青神县云华竹旅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云华。因为他神奇的竹编艺术,使青神县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中国竹编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青神竹编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云华竹旅有限公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他本人则荣获世界杰出人士金盾、国际竹编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这位被竹编艺术界称之为“竹魂”的陈云华,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面对我们探询的目光,陈云华对诸多的成就和荣誉不屑一顾,却聊起了他的创新之路。他说竹编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他的成功全在于对“创新”的深刻领悟和实践。无疑,这话所包含的内涵里,睿智的思想、超前的见识、过人的胆略便是其深邃的内核。当我深入了解和观赏了他的竹编艺术陈列馆后,“创新”二字便在我眼前呈现出两条清晰的平行线,那就是竹编与文化的结合铸就了艺术珍品的价值;竹编艺术与旅游结合,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竹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竹制品一般都是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也曾是贫困人家用于谋生的手段,从事竹编的手艺人称之为“篾匠”。让这一切发生根本改变的是陈云华。40多年间,带领青神的一批竹编人才创新出1000多个新产品,他本人获得了国际国内30多个金奖和20多項发明专利。而这个创新最早则起源于一副竹编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他将竹编传统的心编、仿编、坐标填图后数篾编等工艺进行大胆革新,改为看图编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幅书法作品的成功创作,让陈云华叩开了竹编与文化紧密结合产生的“竹编文化”,此后除创作出琳琅满目的各种工艺品外,其编织的书画作品更是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而每年不断创新推出的竹编珍品,更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当陈云华艺术的奇妙灵感与竹编技艺相撞击的刹那间,创作一幅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中国百帝图》的激情在胸中如烈焰般燃烧。他立即付诸行动,与他的两位得意弟子在历经波折后,这幅制篾最薄、用篾最细、编织最精的竹编艺术珍品《中国百帝图》横空出世。1991年9月,陈云华携此珍品参加了四川省文化群众艺术馆在香港、澳门举办的四川民间艺术展,就在展会即将结束时,走来一位美国商人,他被这幅艺术珍品惊呆了,问陈云华是否出售,要价多少,并递上计算器,陈云华在计算器上按下48000的数字。这位美国商人一言未发转身离去。10分钟后拿着一个箱式拉链包来到柜台,打开后,里面装着48000美元,陈云华等人惊得如同傻了般,因为他要的是48000元人民币而不是美元!待回过神来,立刻成交!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额财富呀,这催生了他的另一个梦想:建造一个“中国竹艺城”!他要让一座集竹和竹编艺术为一体的展览城诞生在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让竹编艺术成为旅游的支柱产业,让青神竹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当竹艺城以独特的风姿耸立在青神翡翠般的土地上,迎来川流不息的中外游客后,奇特的梦想又在召唤着他,新的蓝图又在陈云华的胸中酝酿,他要建造一座以竹笋为造型的、能作为地方标志性建筑的竹编博物馆,给青神人民和国家留下宝贵的历史印迹。如今,一座象征“雨后春笋,节节攀高,直冲云霄”,造型清新雅致、有着浓郁竹韵风情的竹编博物馆早已投入使用,并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慕名而来学习竹编技艺的学员,在这里聆听陈云华的授课,潜心学艺,编织梦想。以此为契机,四川省政府在这里建起了成都艺术职业学院,并规划建造“世界竹编艺术城”。
青神这块“半城山水半城竹”的神奇土地,伴着竹的清香,还会流溢出多少流传千古的故事?
踩着竹影染绿的泥土,青神,这块神奇的土地便在我心里流光澄澈,诗意盎然了……
完稿于2017年9月
此文2017年10月获四川省首届法治散文征文二等奖,刊于《江山文学网》(晓荷.四季的故事)2018年4月23日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