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命》内容简介:

《穿越生命》是一部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而写成的长篇纪实散文。文章以外孙女璐璐患白血病为主线,描写了继父、生父、母亲及医生、护士、亲友、老师、同学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用爱,温暖和挽救孩子生命的真实故事。这是一篇凭借作者凄美的文字,把自己的体验注入到读者心灵深处的作品。文章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让人在读这篇感人至深的长文时,与作者一道既无法回避,更无法释怀地经历了一次感情的熬煎,从而体验到人间大爱从外孙女璐璐心灵上穿越,从或远或近的人群中穿越,让“核心人物”、“外围人物”和读者都分享到一次爱的温馨,接受了一次人间大爱的洗礼,使真诚、善良与爱,在悲痛中净化着人的灵魂,让人性美熠熠生辉,让超越世俗与人性狭隘萎缩的大爱震撼心灵。

《穿越生命》虽然写的是一个家庭遭受重病袭击的情况,但折射出的是人性的良知、社会在应对这种情况的真实反映。因整个作品是用充满感恩的笔触讴歌超越亲情、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表现了人性之美与爱的伟大,凡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为那种超越世俗狭隘的大爱而感动。所以作品一经问世,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读者的好评。《四川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文学网站都予以转载,并在中国成都召开了多次作品分享会和作品研讨会,很多评论家、作家和读者认为这部作品贴近生活,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性中善良与爱的力量。

不少读者阅读了这部作品后,曾感叹和提出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但为什么还是要写的问题,作者的回答是:因为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太刻骨铭心,人性需要柔软、温暖的东西,特别是在这些年中国人普遍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人心也变得麻木、自私的情况下,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把作家对生命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人性的光辉、孩子的坚强以及环保的问题、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遭遇重病袭击后所面临的困境、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东西表现出来。

《穿越生命》通过描写的所有的人和事,表达出一个主题:既“爱能穿越生命,一旦我们把爱、真诚与善良给了别人,自己也会收获生命的美好!”

 

 内容简介:

《灿烂瞬间》是一部有情感温度、有思想艺术水平的散文集。文集中有岁月静好的时光,有至暗时刻的身心磨难,更有纵情山水间畅快淋漓的情感表达,也有辛勤工作带给的别样情思。文集用四个篇章浓缩了作者对待社会、生活、工作的不同理解和感知体验,记录了生命中最难忘的灿烂瞬间。

全书共分四辑:

第一辑:《夜雨敲窗,荡漾着一脉情思》。全辑由16篇文章构成,用优美婉约的文字阐释出对美好生活的深情与思索,饱含着生命的哲理。这些生活的片段,是每一个生命瞬间的最美绽放。但笔力所及处又能克制情感,收放自如,创作手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二辑:《年华似水,聆听远去的足音》;全辑由15篇文章构成,用真挚的感情和优美的文字,对逝去岁月中发生的一些如“5.12”汶川大地震等具有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书写和回忆,折射和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那些触动心灵的语言,用女性的视角娓娓道来更具艺术感染力,也是其人格精神的写照。对人性道德的底线和人性价值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折射出作者精神海拔高度的提升。

第三辑:《山水有情,凝固成别样风景》,全辑由15篇文章构成,用别样的眼光和深情的笔触描写旅行中的所思所感,是行者对大地的歌咏。蜀地的文化风貌,如一幅幅精美的蜀绣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唤醒读者对这些城市的清晰记忆。这是对故乡文化的保护,更是对蜀地文化的传承,为这方沃土留下了文化根脉和文化记忆。同时笔墨不只是蜀地,也点墨于神州各地,更横跨东西半球,把文学的视野放在更广阔的地方,来表达不同地域、不同人种、超越国界的文化融合。这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映照,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忧思,更有着作家独到的见解和危机意识,这也是一个文学工作者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第四辑 :《核院情深,感动我的人和事》,全辑由12篇文章组成。用深情的笔触和干练的语言书写中国核动力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历程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国争光的动人故事和骄人业绩。作家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呈现在她激情昂扬的文字中。

《灿烂瞬间》作者简介:

袁瑞珍,中国.四川省.夹江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现任四川省散文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特邀副会长兼女散文作家创作中心主任。现居美国圣地亚哥市。创作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中国国家及省市报刊杂志。出版有《穿越生命》《灿烂瞬间》《剪一片月色藏入江底》散文集和《静看花开》评论文集。《穿越生命》散文集2018年获全国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有多篇散文作品和诗歌获 “中国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纪实散文主题征文大赛优秀奖”、第二届“四川散文奖”“首届格调美文奖”等十几项文学奖项,有多篇报告文学、散文和诗歌作品被选入《中国散文大系》等二十几种选集,并入编2017年中华文学艺术人物年鉴。

作者照片:

序言一

序言二

目录

第一辑     夜雨敲窗,荡漾着一脉情思

1、         岁月.历史

2、         心随菊魂舞

3、         港湾.暗流

4、         海枯石烂

5、         回眸一笑也粲然

6、         墓前独语

7、         女人四十也潇洒

8、         灿烂瞬间

9、         徜徉书境人自乐

10、     浓浓年味惹人醉

11、     击败平庸

12、     高贵的弯腰

13、     文学,人生旅途上的又一个界碑

14、     母校与梦想

15、     真情流淌

16、     走近文学

第二辑   年华似水,聆听远去的足音

17、     心中的雪花在飘洒

——我与李致的忘年之交

18、     暖光

19、     飘落在田野中的青春

20、     有一种友情叫牵挂

21、     住房之梦

22、     不舍的情缘

23、     地震发生时,那惊魂一刻

24、     凝固这一刻

25、     夜色中的栀子花

26、     站在那片废墟前

27、     沐浴在诚信的晨晖中

28、     蓦然转身,一所高等学府崛起

29、     犁泥拔舌自担当

30、     丹棱的天空在飘雨

31、     外婆的笑容

第三辑   山水有情,凝固成别样风景

32、     凝望黄河

33、     沉醉喀纳斯

34、     戈壁猎奇

35、     迷失在丽江

36、     高原秋韵

37、     水库春色

38、     水墨高县

39、     千佛崖咏叹

40、     青神,那片神奇的土地

41、     行走在仓山音乐小镇的石板路上

42、     乡村逐梦

43、     五尺道留下深情一瞥

44、     恩西尼塔斯的清晨与黄昏

45、     教养的诠释

46、     车轮上的国度

第四辑  “核院”情深,感动我的人和事

62、后记

 

精彩片段:

散文:心随菊魂舞

                                 

      一场秋雨,送走了夏的余韵,萧瑟秋风中,我寻觅着秋的精灵。那不就是秋的精灵吗?那原野中盛开的黄的、白的、紫的菊!

      于是我的思绪便被摇曳的菊轻托着在秋空中飞舞,飞舞着的我与菊之魂灵不期而遇。

      于是我便领略了菊生命之精彩——

      啊!菊,空阔的原野,因你的生命而丰富;喧嚣的都市,因你的灵气而清纯;沉滞的步履,因你的微笑而轻捷;冷漠的心儿,因你的风采而鲜活。

      你是萧瑟秋风鞭挞下孕育的凛然傲骨,你是冷霜摧残中挣扎的不羁魂灵,你是不屈奋争后那灿烂的笑容,你是秋天里我心中那首最动听的歌。

紫    菊

      你怎么会选择这样的色彩注入你的灵魂?紫菊!这色彩从此让你与孤傲和冷清同行!

      当银杏披着金黄的衣衫,当枫叶红得像燃烧的火焰,当这些艳丽的色彩把深秋的季节装点得热闹而又美丽时,惟独你这凄冷的紫色令我心儿震颤。不去管世间的花红树绿,也不管人世间的风云变幻,你就这样静静地开着,在秋风中挥洒着你的冷清与孤傲。

      紫菊,紫菊!

      你冷冷的凝望,在我心中荡起涟漪。我走进你的花蕊,似乎走进了你的灵魂。不要对我轻启你的紫唇,不要对我诉说什么,此时我已如你在色彩中所选择的凄冷情调,也选择了“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那一份恬静与淡然。

白    菊

        晶莹如玉的世界,是你魂灵梦幻中的伊甸园!

        我的思绪与你的魂灵相携,轻舞着飘进那一片洁白的圣地,沉睡在那个温柔的梦中,久久不愿醒来。

        梦中,你向我走来,轻轻拉着我的手,对我说:“跟我走吧,我给你一个永远的家。”

        就为了这一个承诺,从此你将责任的纤绳背负,风雨兼程四处漂泊,吃尽苦头就为了证实自身价值,也为了让我从梦中不再醒来。

于是,在那些寂寥的夜晚,你朗朗的笑便穿过窗棂,在我们温暖的家中回荡。

        于是,我的整个世界弥漫着白菊的清香。心中只是一片白莹莹如梦如幻的怀想。

黄    菊

        萧瑟秋风无法阻止你灿烂的笑靥,风刀霜剑难以扼杀你蓬勃的生命,黄菊!你使我领略到生命的辉煌。你潇洒勃勃的英姿,显示出你的无畏,你的勇敢。

        在大地宽阔的胸脯上,你原本可以随遇而安,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你却不安分地想去逾越,去超脱。

        前面是什么?眼前的路何以这般不平、曲折?你怒放的花朵倔强地仰望着天空。

不必去抱怨路途的不平,不必去斥责路途的曲折。你以洒脱不羁的超然神态,将奔腾的热情呈现在我的眼前,于是,你生命的所有意义,便在深秋的大地上绽放。

你的追求因此而成功,你的生命因此而升华。

永远保持你那倔强的身姿吧,黄菊!

你那灿烂的笑,使所有渴望生命燃烧的人,为你的魂灵写下赞颂的篇章。

评论文章:

情采理趣铸诗魂

——读袁瑞珍散文集《灿烂瞬间》

 蔡先进

    

有幸与四川知名散文家袁瑞珍相识,要感谢出版家、四川散文作家联谊会副秘书长钟靖女士。那天,我进入钟靖的朋友圈,看到一则出版信息: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得主、四川知名散文家袁瑞珍的评论文集《静看花开》即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心中不免一阵窃喜。我是个散文迷,从十八年前开始热爱散文创作,十四年前开始热衷于研究散文创作,越往后越觉得散文理论对于散文实践的重要性。在从事散文实践的同时,我有意识地补充散文理论素养,近十年来痴迷于散文评论,对于那些既从事散文创作又研究散文创作规律的散文家尤其关注。于是,散文家袁瑞珍女士便顺理成章进入我的视线。

于是,我主动提出,希望钟靖引荐,添加袁瑞珍老师为微信好友。袁老师不愧是“优雅和善的知识女性”(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张立华语),我们顺利成为微信好友。以文会友,乐在惺惺惜惺惺。后来,袁老师主动寄赠了她的评论集《静看花开》和散文新著《灿烂瞬间》(文化发展出版社,2021年5月版)。在等待快递的那两天,我还提前拜读了她的六万字的长篇散文《穿越生命》。同名书《穿越生命》之所以获得冰心散文奖,主要是因为这篇广受赞誉的长篇散文。长篇散文《穿越生命》以一位外婆的身份真实地再现了8岁外孙女璐璐从身患白血病到不幸去世的故事,文章通过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和生动传神的心理刻画,酣畅淋漓地勾勒了长辈们对璐璐的无助无奈隐忍的爱,极尽写景状物、情景交融之能事,读来令人热泪盈眶,显示了作者驾驭散文的高超本领。

散文集《灿烂瞬间》分为四辑,既有作者对生活的记录与感悟,也有过往岁月的美好记忆,人在旅途的见闻和思考,更寄予作者对原工作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深厚的情感,是一本比较全面反映作者散文创作成果的著作。细心品读散文集《灿烂瞬间》,当读到第三辑游记篇,我对袁瑞珍的散文有了一个总体认识,觉得她的散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下笔前酝酿积淀得很充沛,情感真挚、文辞优美,偏重理趣,别有一番诗韵。通读散文集《灿烂瞬间》,具体感想如下。

情采是表层境界

首先,袁瑞珍的散文有鲜明的情采。将“情采”简单地解释为内容和形式,的确不大妥当。“情采”一词的“采”字为文采、辞采,这个比较容易形成共识。但对于“情采”一词“情”字的解释,文坛素来有争议。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情”指真诚、性情,也有人认为是事件真实、内心真诚,还有人认为是思想情感,也有人定义为情理、情致。笔者觉得取“情”的原本意义“情感情绪”,似乎更为合适。

关于文学与情感的关系,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老师有一句名言:“文学者,情学也;散文者,情之裸美也。”在散文《真情流淌》一文,袁瑞珍也表达过类似观点:“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能拨动读者心弦的,唯有真情。”(见散文集《灿烂瞬间》P47页)所以,袁瑞珍在她的散文创作实践中,始终是带着真挚的情感去运笔行文的,譬如她的人物散文《心中的雪花在飘洒》《暖光》《丹棱的天空在飘雨》《外婆的笑容》等篇什便倾注了浓厚的情感,记录了许多精彩美好的瞬间。

《心中的雪花在飘洒》描写的人物是著名作家李致。像其他作者一样,袁瑞珍也写了主人公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大家风范,李致不仅给作者授业解惑,还勉励她精心创作,告诫她少参加不必要的应酬。李老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小老头”,对于为他写评的作家,他以心交心,不仅专门打电话表示谢意,并设宴款待,而且每次宴请都会主动做东,坚决不允许别人买单。这个典型细节刻画真是绝妙,因为它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李致和蔼可亲、关爱后学的“高大”而独特的人物形象,胜过任何苦心孤诣的抒情和挖空心思的升华提炼。

《暖光》着力刻画恩师李治修这个人物,作者情不自禁地表达对李治修的敬意:“他是我文学逐梦路上的一盏灯,一盏明亮温暖的灯。”(见散文集《灿烂瞬间》P64页)作为四川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治修不仅悉心鼓励袁瑞珍坚持创作,还不惜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多次撰文郑重推荐袁瑞珍的散文,对于李治修这份浓厚的关爱提携之情,袁瑞珍心存感激,对李治修的这份感恩情怀漫溢于作者字里行间。李治修是有个性和骨气的文艺工作者,在那个滑稽荒诞的特殊年代,他始终坚守个人信念,坚持拒绝从政,即使多次蒙受不白之冤,也无怨无悔,显示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魄,读来深受震撼。

《丹棱的天空在飘雨》通过主人公伍松乔留下的扛鼎之作《千古一梦大雅堂》,深切缅怀学者型作家伍松乔的丰功伟绩,着力彰显伍松乔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情怀。

《外婆的笑容》勾勒勤劳勤俭善良的人性美。在那个饥馑年代,为了缓解一家的温饱现状,外婆到处挖苕根、拾稻穗,受尽奚落;母亲作为医院的医生,将粑粑赠给饥饿的人和无力气生小孩的孕妇,饿极了就跑回家找外婆吃红苕根和糠粑粑。

苦难和磨难是一所历练人最好的大学。《飘落在田野中的青春》带着鲜明的自传色彩,该文回顾了自己当知青的那段青葱岁月,大约两年的知青岁月磨炼了袁瑞珍的心性和毅力,也深切地体会了农民的辛酸苦辣,拥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练就独立自主果断的个性。为了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服输的袁瑞珍抢挑重担,尽管磨破了双肩,但最终赢得了农民的尊敬与信任。袁瑞珍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和果断,这篇文章有两处细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处细节,是作者与群众一起去附近山上砍柴,被外村的农民拦截,袁瑞珍巧妙应对,急中生智亮出知青的身份,还活学活用宣传“上山下乡”的重要意义,顺利解围,满载而归;第二处细节是大队书记让她当代课老师,被断然拒绝,袁瑞珍端的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她考虑的是当了代课老师可能会断送回城的机会,小小年纪就显示出远大眼光,真不简单,难怪她回城后两年不到便调到乐山市委组织部工作呢!

袁瑞珍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在核动力院度过的,在那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人生记忆。第四辑《“核院”情深,感动我的人和事》是作者对自己原工作单位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最隆重的致敬,意味深长的一次次深情回眸!正是一代又一代的核动力人艰苦奋斗、葆守初心、前赴后继,才有了当代核动力欣欣向荣的景象。《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讲述了核动力艰苦创业,克服重重困难,未用一颗外国螺丝钉,经过自行研制,通过核动力人十余年的努力,取得核反应堆满功率运行的重大成就;《燃烧的希望》写中国核动力院总工程师黄士鉴为了核动力事业,即使“牛棚”受辱仍不改初衷,放弃女儿极有可能会考上大学的契机,毅然再次奔赴环境艰苦的核动力院,礼赞了主人公满腔报国之情。核动力人“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着袁瑞珍,那是一片能净化人心灵的沃土,潜移默化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人会发问,散文创作难道只需要投入深厚的情感就能出彩么?袁瑞珍通过她的散文创作实践,告诉读者答案:饱满的情感与适度的文辞相结合,才能抵达较高的文学境界。文化散文《凝望黄河》无疑是一部大气磅礴之作,它充分展示了作者温婉气质之外粗犷豪迈的一面,凸显了“女汉子”的血性本色。该文结尾几段通过热情奔放的抒情,呈现出深刻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倒数第二段六个排比句集束式展示悠久的中华历史与现当代中国巨变的场景,淋漓尽致勾勒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迷人风采。还有像《沉醉喀纳斯》《迷失在丽江》《高原秋韵》《五尺道留下深情一瞥》等文化散文,均是情感充沛、辞采优美的华章佳制,有心的读者不妨找来认真品味一番,定会受益匪浅。

理趣是深层境界

在我看来,情采是袁瑞珍散文创作的表层审美境界,而理趣则是她的散文第二层审美境界。

关于理趣,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作过诠释:“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

袁瑞珍的理趣审美追求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托物寓意方面,而在笔者看来,这种审美追求其实更适合散文诗这个载体来实现。对于《灿烂瞬间》第三辑文化散文《高原秋韵》,我更愿意将它当作散文诗来欣赏。散文诗被誉为“如歌的行板。”《高原秋韵》几乎通篇采用白描和抒情手法,文辞优美,语言含蓄隽永,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审美愉悦,可谓作者散文诗代表作。除此之外,该书第一辑中《灿烂瞬间》《心随菊魂舞》《岁月历史》等篇什也是其散文诗力作。

散文集《灿烂瞬间》第一辑是散文诗,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其实,散文诗比新诗还难写,对语言要求很高,对修辞要求也很高,语言要含蓄内敛,追求言外之意,往往会运用比拟、隐喻、象征和暗示等手法去擢升主旨。散文诗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于方寸之间烛照大千世界,正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我只写了二十来篇散文诗,隐约觉得散文诗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情感抒发与哲思体悟完美结合,把握哲思况味似乎更重要,它决定散文诗的思想深度。

袁瑞珍也认为哲思是一篇散文诗的文眼,抒情与哲思结合得好,就会引发美感和启迪。她是这样想的,同时将自己的理念运用到她的散文诗创作当中,予人美感与启发。

《心随菊魂舞》写了紫菊、白菊和黄菊,在《黄菊》中,作者以物喻人,表达了对黄菊的深深敬意,读来颇有韵味:

“在大地宽阔的胸脯上,你原本可以随遇而安,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不安分地想去逾越,去超脱。

……

不必去抱怨路途的不平,不必去斥责路途的曲折。你以洒脱不羁的超然神态,将奔腾的热情呈现在我的眼前,于是,你生命的所有意义,便在大地上绽放。

你的追求因此而成功,你的生命因此而升华。”(见散文集《灿烂瞬间》P6页)

散文诗《灿烂瞬间》语言简洁凝练含蓄,无疑是袁瑞珍散文诗作中的佳构。依米花是非洲戈壁滩上娇艳的花朵,它只有一条唯一的主根,孤独地蜿蜒盘曲着钻入地底深处,往往需要五年时间寻找水源,到第六年才开花,花期只有短短两天,便香消玉殒。在该文末,袁瑞珍对依米花“艰难而痛苦、执着而热烈”的生命历程进行高度的哲思升华,赐予读者凄美的审美愉悦和别样的启迪:

“用五年扎根、第六年吐蕊,两天的花期,在非洲干旱灼热的戈壁滩上,这是一个多么艰难而又痛苦,多么执着而又热烈的生命历程啊!这简直就是一种生命的极致——把轰轰烈烈的失命悄然化为了短暂的美丽。

从此,这株叫依米的植物永远活在了我的心中。”(见散文集《灿烂瞬间》P178页)

第二辑中《夜色中的栀子花》是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宏大叙事,袁瑞珍选取两道场景讴歌凡人伟大的爱情和普通中国人面临重大灾难时的爱的浪漫情怀,一个是货车司机陈坚留下感动中国的遗言,成为这场巨大灾难中的爱情神话!一个是吴家方在妻子遇难后,为了给妻子最后的尊严,将妻子和自己的上身绑在一起,骑着摩托车送她去太平间的场景,演绎了废墟中的坚强与缠绵。这两道场景深深震撼着作者细腻敏感的心灵:

“从此,这灾难中的悲痛与传奇,真情与执着如烈焰炙烤着平淡的日子;从此,生命更加珍贵,爱情熠熠生辉。

……我脚下那条盛开着栀子花的小路延伸着,此刻似与天幕连成一体,那是一条通往天堂的路吗?圣洁的栀子花将把人间这绝美的爱情迎入天堂?”(见散文集《灿烂瞬间》P109页)

此时此刻,素净平淡的栀子花成为普通中国人的化身,与人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辉映,相辅相成。《夜色中的栀子花》是作者尝试将小我叙事与宏大叙事有机结合的成功范本。

 

情采理趣铸诗魂

如果说凸显情采是袁瑞珍散文的第一个审美特征,注重理趣是袁瑞珍散文的第二个审美特征,倘若情采与理趣完美结合,就能达到袁瑞珍散文的终极审美追求:情采理趣铸诗魂。袁瑞珍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游记,都喜欢运用生动传神的景物描摹,这些细致温婉的白描工笔,着力彰显了形象思维,有意无意间便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诗境,抑或可以这样表达——袁瑞珍本身就具备了诗人的气质,因而其散文理所当然具备诗的质地,激荡着一股诗的旋律。上述简析的几首散文诗,印证了著名散文诗人蔡旭“散文为体诗为魂”的创作理念,无疑是具有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诗之魂。

《沉醉喀纳斯》以优美的笔触写了喀纳斯湖惊心动魄的美,与湖北作家杨文斌《大美深情一抹红》笔下的红海滩一样惊艳绝美,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该文图瓦女人简单知足的心境、如诗如画的文学描写,以及作者多愁善感的悲悯情怀,均令人过目不忘。而在笔者看来,悲悯情怀恰好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具备的潜质,尤其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的作家得天独厚的本能。

大洋彼岸也有别样的风情。游记《恩西尼塔斯的清晨与黄昏》写的是美国风情,赞美美国房东服务的细致周到与大气,热忱赞扬美国人强烈的环保责任意识。袁瑞珍在美国看繁星满天,重温儿时美好的回忆,敏锐地联想到人类“一旦拥有,便不稀罕、便视而不见”的劣根性,郑重倡导人们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高贵的弯腰》记叙了冰心先生的女儿吴青老师的故事,展示了作者通过细节凸显人物形象的本领。在给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授课时,吴青老师说,作家要有爱,爱人、爱大自然,文学要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爱,优秀的散文始于爱,止于信。在参观葡萄园时,不到两百米的距离,吴青教授几次弯腰拾起地上的白色塑料袋、空矿泉水瓶和烟头,作者被老人的举动所震惊、感动,百感交集,进而反思自己虽写过文章疾呼提高文明素养、爱护地球母亲,但是如果看到地上有垃圾,顶多会埋怨一番,可能不会主动去拾捡。可见,三国蜀主刘备说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样的小事也不是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做到的。由此可见,人类的惰性是与生俱来的。此文告诉读者:只有从小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就会养成做“善小”事的良好美德,于是,做“恶小”事的人便会越来越少,这个世界便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总而言之,只要每个人心中葆有诗意情怀,这个世界就会多一份关爱与温暖。

经过与袁瑞珍短暂的接触,加之通读她的文学作品,我眼中的袁瑞珍越来越明晰:她为人优雅和善,感恩生活,积极乐观,葆有浪漫的情怀,用充满温暖的目光注视这个世界,她的散文流淌着人情美和人性美,弥漫着浓郁的诗意情怀,在文学路上留下充实而坚定的足迹。

“捧一把夜的月光,将路照亮;捧一把花的芬芳,洒一路清香。”尤其令人感佩的是,兰心惠质的袁瑞珍自从担任四川省散文学会理论部部长和副会长后,积极推介本省散文作家,为众多四川作家抒怀评传,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评论,对于宣传四川作家可谓功莫大焉,评论文集《静看花开》便是力证。对于一个评论家而言,为作家撰写评论可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袁瑞珍左手写散文,右手写散文评论,长期的散文鉴赏与研究潜移默化促使她的散文创作愈来愈成熟老练,并将日臻化境。衷心祝愿袁瑞珍老师宝刀不老,为读者奉上更多更好的散文精品。

(作者系第七届冰心散文理论奖获得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武汉作协第十届、十一届签约作家,新洲区作协副主席,《问津文艺》编委。著有散文集《灵魂劲歌》、文学评论集《怀揣月光上路》和散文评论集《淡朴斋琐话》。现供职于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农村局。)

 

作家的职责

--记住记录了这些促使你潜移默化的《灿烂瞬间》

冯俊龙

张立华老师在给袁瑞珍老师由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灿烂瞬间》一书的序言里写道:“生命是走着走着,离开我们的亲人会越来越多,这是生命的无常。”人生苦短,但我们总是希望活着。活着的我们,正如袁瑞珍老师在这本书里写的,是“遇到欣赏我的人和我欣赏的人”。生命里因为有情和爱,所以令我们无限眷恋。袁瑞珍老师的这本书,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每篇文章的标题精炼传神,开篇简洁独特,叙事条理分明,选材精妙独到,结构奇巧熨贴,语句清奇有韵,逻辑严密有序,文理通达简练,蕴藏深刻哲理。这本书几乎每篇文章都记录下促使我们每个人不能不潜移默化的灿烂瞬间,读后令人拍案叫绝,精神由此蝶变升华。袁瑞珍老师以一位仁者的胸怀,智者的从容,慈者的心态,勇者的担当,积极履行着作家的职责。

美好人性带来的震撼

“一个雕刻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那么,他只是一个干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那么,他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这是李治修老师从罗丹《论巴尔扎克》里摘录在写给袁瑞珍老师《灿烂瞬间》序言里的话,也是对袁瑞珍老师作为有哲学思想的作家的一种巧妙褒扬。世间的职业有很多种,作家的职业特性,除了娱乐读者,更多的是让读者通过文字受到启发、教育。袁瑞珍老师在《灿烂瞬间》这本书里,通过书写美好人性,带给读者巨大震撼,从而使人感受到“仁”的核心是爱与善。

如果说散文是一首诗,那么《灿烂瞬间》里的每一篇散文,都充满诗的激情和跳跃。《岁月▪历史》通过两个看似与文章无关的“据说”,引出作者与女儿关于生命、历史、现实的讨论。一场海边母女私语,烙下岁月印记,成为思想经典。矛盾且荒诞,在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里,最终变得统一而现实。生命堆砌岁月,岁月铸就历史,一瞬间的心灵碰撞,成为一场灵魂顿悟。作者“小散文”里发散出思想的广阔,岁月于是在思考中变得悠长。同样还是在海上,同样还是与礁石有关,篇幅算是微小型的《海枯石烂》,却是作者为“海”与“石”树立的别样丰碑。

普希金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面对过去的一切,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面对人生的幸与不幸,只要活着,“原来的痛苦已成为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摘自《灿烂瞬间》,下同),原来,悲欢离合就是人生风景。《回眸一笑也粲然》从圣经说到经典歌词,从平凡人生悟出生命真谛,这样充满哲理意味的思索,用“只要在我们回首往事特别是所遭遇的不幸与痛苦时,不必深陷其中而悲愤不已。再难熬的岁月只要你咬咬牙坚持挺了过来,那么时间会成为消融剂为你化解,那曾经笼罩在心中的雾霾会渐渐消散,创伤终会弥合。过去的一切,苦难和痛苦、挫折和创伤都会成为人生的财富”表达得淋漓尽致。

《墓前独语》更像是运用散文笔法写就的小说。这个读来令人震撼的故事,蕴藏其间的真情让石头落泪。坟墓是世间活人与地下亡人联系的唯一通道。站在墓前叙述的这个凄清悲情故事,记录了一个美好的纯洁爱情、一对深爱的青年男女。他们一生就是一瞬间,一瞬间就是一生。用情至深的爱可以让短暂变得永恒,更可以让人性在经受考验后带来震撼。

散文作品不仅要求行文流畅,而且要选材独特。以书名《灿烂瞬间》为题的文章,不但标题吸睛,文中那句“只要生命一次,就要美丽一次”,更是经典中的精典。这样的“千字文”,富有魅力,韵味独特。让读者通过文字,看到一位心怀善意的书写者,无论是在看人,还是观物,或者即使是在冥想,都充满了仁者的博爱。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不一定相同,但一样都会有痛苦、有欢乐。在欲望不断膨胀的时代,如何才能让心灵得到抚慰?作者的文字告诉我们答案:读书。

文学是人学,人学里有文学。读懂一本书,就是读懂一个人;读一本书,就是开始与一个人进行无声的交流。如果说《徜徉书境人自乐》里有孟德斯鸠的名言:“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间变成巨大的享乐时光。”那么在《真情流淌》《走近文学》这两篇文章里,作者认真梳理了她从事文学的历程。在这条充满艰辛,也充满了憧憬的理想之路上,作者发出深沉的感慨:“人性需要柔软、温暖的东西,特别是在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人心也变得麻木、自私、冷漠的情况下,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把我对生命的尊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人性的光辉……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理解等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东西表现出来。”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性省悟,作家才有高度的文学自信,也才有作者《高贵的弯腰》中那令人震撼的一瞬间。

任何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倡导人性美为基点。人世间确实存在丑陋和恶劣,但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存在而仇恨整个世界。做人需要博爱、诚信、善良,作文需要真情、真性、真心,有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出于本心的表达,就会心存感恩,就会将仇怨变美好,化腐朽为神奇。

书写人性中的仁,引发人性的震撼,带来人与人的共情,文学作品便具有了灵魂。

从容不迫的人会更加自信

作家笔下的人和事,可以是个人记实,也可以是来源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作者的心路历程,还是生活记录;或者旅行游记、往事回忆,我们都能从这部《灿烂瞬间》里,看到作者满溢着丰富的情感,和她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

从容不迫的人,对生活会更加包容。

在这部《灿烂瞬间》中,作者从她的知青岁月里撷取了生产队帮忙安排住房、与社员一起劳动、“毛刷风波”与“死人事件”等几个片段,与同学好友陈泽民的友谊,在地震之中遇到的人和事,在旅行中的见闻和感想,和曾经的工作单位及同事保持着深厚的感情,作者都记忆犹新。作家大多思维敏锐、感情细腻,正是这些生活中积聚的情感,在流逝的岁月中不断发酵,才促使作者有了更加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

文学本身是纯洁的,但生活不是。作家如果没有包容之心,就不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美丑、好恶。《心中的雪花在飘洒》留下了作者对文学前辈李致先生的尊重:“既是朋友又有父爱的温馨”;《暖光》里全是对李治修先生温暖的回忆,这些美好的回忆转化成对幸运的理解:“在生命的里程里,遇见了我欣赏的人和欣赏我的人。”

感恩生命中的每次遇见,用真情、真心对待每次遇见的人,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文学的指导是人生的指导,更是一种思考的指导。如果仅仅只从表面意义上来理解,所谓“指导”和“接受指导”,如同对文章只是修改错别字。从《灿烂瞬间》这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与她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保持着良好的沟通交流。她们相互关照、互相提携,用一颗包容的心,给对方送去温暖和爱,这样的包容逐渐转变成一种自信。作者将她面对生活的态度,对他人的理解,揉进文字,汇聚成书,传递给更多的人。

不是“外国的月亮最圆”,是作者有正确的人生观。《沐浴在诚信的晨晖中》,作者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年过七旬的母亲体内安装的心脏体搏器出现故障,在解决了母亲的病情之后,作者家人开始国际维权。在未与厂家见面的情况下,异国的厂家竟然凭借电子邮件交流沟通,就十分坦诚地承认了产品的缺陷,并且积极给予赔偿。面对这样“措手不及”的“对手”,作者一家选择了宽容。这样的解决纠纷之道,来自双方的诚信和坦率。“诚信会像一股活水,逐渐浸润,深入人心;会像一缕清风,吹过田野,吹开人们心扉。到那时,诚信将取代伪饰,有序将取代无序,简单将取代复杂,温情将取代冷漠……”亲历过的省悟,现实中的差距,让作者发出深深的感慨。她诚挚地希望人人讲诚信,人人都学会宽容,那时人人的生活也就会更加从容自如。

每个人对自己的母校,也许因为遇见的老师不同,或者因为自己的念想不一,也就有了迥然不同的认识。作者对自己就读过的母校,心存感恩。时隔半个世纪,作者对母校、对曾经在母校任教的老师,还有清晰如昨的记叙,是真真实实将难忘岁月铭刻于心。年少的记忆最纯真,年轻的梦想最纯洁。人生的道路因为有这些温暖的记忆,而更让人坦然安适。作者将这种温暖,回报给母校,人生过得更加安然自若。

作者对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满怀深情。时隔多年之后,那群参加三线建设,“在偏僻山沟里进行艰苦大会战”的同事们,依然音容宛在。作者对他们的梦想、奋斗、成功,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成就,依然如数家珍。正是有了这些同事、朋友、领导的艰苦拼搏,才有祖国今天的繁荣强盛。

对生活有爱,对生命有情,心存感激,懂得感恩,才是智者从容的生活态度。这样的人更加自信,她们写出的文章,会让更多的人坚韧,感受到鼓舞和信心,增添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优美的散文,充满昂扬的精神、正义的良知、足够的自信。书写人性中的智,唤醒人性的荣誉,带来人性的共振。文学作品让人潜移默化,正是作家的职责使然。

悲悯就是一种美德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帆风顺,都在寻找人生的完美。当我们在生活中努力寻找美、发现美的时候,省悟人生,才发现悲悯就是一种美德。历史悠久的宗教,最根本的宗旨是教人向善。世间的生命都会消亡,让消亡的生命有意义,那就要让生命存在时对美好和苦难都保持敬畏。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花,也是文人墨客喜欢的名花。《心随菊魂舞》里作者写了紫、白、黄三种颜色的菊花。这不仅仅是作者写菊花,还是一位诗人脚踩大地,对着天空的歌咏。天地之间,一位如梦如幻的女子,陶醉于大自然的淡然恬静,喜欢世界的洁白如雪,纵情生命燃烧的炽烈,她不再是喜欢一种花,而是崇拜一种伟岸的力量,是对美好生命的凝望。“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散文作家的诗性,融进了所有生命,带给世间最美好的祝福。

家庭是生活疲累之后休憩的港湾,但本该温馨却常有“暗流”。在《港湾▪暗流》这篇文章中,一位对生活洞察入微的家庭主妇,对世间所有男子提出忠言警告。在这个似乎有些矛盾的标题中,读者看到的是人对现实的无奈,更看到作者在感叹之中对人生处处充满悲悯。女性并不代表弱势,《女人四十也潇洒》就是唱给中年女人的赞歌。有些忠告,要用呐喊;有些安慰,要用细语;有些启迪,要用悲悯。“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成功的基石是关系;你必须持续地为他人创造价值,而这不必花费一分钱;定期自我调整,振作自己。”作者在《击败平庸》中的这段话,是她的读书心得,也是她写给广大读者特别是渴望“从平凡走向杰出”的读者的忠告。

文学原本是有性别的,读者阅读《灿烂瞬间》这部作品,几乎看不到女性的笔触,倒是更多、更清晰地感受到男性的壮伟。在《行走在仓山音乐小镇的石板路上》,诗歌的优美和散文的洒脱,现实与历史的辉映,让蜿蜒在丘陵之间的偏僻小镇在历史里复活。雄浑的音乐唤醒古老的石板路,战鼓声中有恭贺,战士旁边是皇帝,比赋优美,比词婉转,比古老更古老,比清新更清新,一篇为仓山树碑立传的雄文,诞生在袁瑞珍老师笔下。咏颂和叹息交织,伟大与破坏交错,《千佛崖咏叹》让没有去看过那峭壁上佛龛佛像的人,知道了什么是群像的雄壮,更懂得这些艺术瑰宝苦难背后的悲伤;看过这些雕像的人,看了这篇文章,对挽救、弥补这些雕像会更加迫切。文中将词赋大家何开四先生及他的《重修千佛崖赋》引入,算是“话锋一转”,让人看到让这些受伤的雕像重生的希望。

对人、对事、对物,对世间的一切充满悲悯,是作家对这个世界充满慈悲。这种情怀的表达,是融情于景、寄情与事、寓情于物,是托物言志,是人物叙事中的文学抒情。包括散文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于是有了根。

担当是作家的使命

《灿烂瞬间》不但是一部文学艺术臻品,它的每篇文章都具有诗一样的语言,让人如沐丝竹管弦之地。在悦耳舒心的音乐声中,这部著作承载了一位作家的担当。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生、社会、人的心灵与精神的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就是一段人生的审美。”这是作者写在《文学,人生旅途上的又一个界碑》中一句话。作家要靠作品说话,作品的灵魂即是作家的思想再现。纯洁的文学需要文学创作者首先浸淫在文学中不受名利诱惑。虽然有关文学的奖项是对文学创作者能力的证明,但不是不得奖就不能证明自己。这就像旅途中的行走,在每一道关口,在每一次结束或者起航,没有鼓掌,没有欢呼,没有关注或者挥手,不是停下甚至倒退的理由。行走不一定需要仪式。行走的意义是在行走本身。“文学是精神的修行,是历尽苦难后的自我解脱,是人生暗夜里照亮前行路上的灯。”那么,作家的担当就是用思想的火花照亮世人前行的路。

人类的进步是思想的进步,思想的进步是无数哲人的智慧累积。思想的累积,是通过文字的传递。《灿烂瞬间》的作者袁瑞珍老师是这些传递者中的一位。

文坛巨匠巴金的侄儿李致先生,扶植了很多作家。袁瑞珍老师在《心中的雪花在飘洒》一文中,深情地记录了李致先生对她在文学生崖中的教导:“写作的困难谁都有,但只要把握住‘把事实写清楚,用事实打动人,而不是用词用抒情打动人。用朴实的语言,在文字中寄寓感情,有幽默感更好。我在写文章时特别注意三点:一是值得写的;二是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三是要用最朴实的语言和事实打动人’。”李治修先生也给予袁瑞珍老师无数帮助。“人的心里是需要藏有温暖亮光的。这种亮光,是在艰难世道中孤独个性与命运相搏的力量所在,也是实梦想的重要精神支撑。”《暖光》不但有这样的记载,还有李治修先生“待人处事绝不奉迎,只按自己的道德准则做人”的人生准则。“文学的最高境界是问鼎哲学”,哲学思辨使文字愈加深沉美好。

我惊诧于袁瑞珍老师的写作风格,不但把散文写成诗歌一样美,而且将采风纪实也写得文采飞扬。《青神,那片神奇的土地》一文,分别写了罗叔叔、苏东坡、毛姑、竹编,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全都衬托了青神的“神奇”。赞美、歌颂青神却不生搬硬套,转折自然,联接巧妙,中心紧凑,松弛有度,丝毫看不出是在为青神“打广告”。选定点、位,固定截面,然后再推出主角进行渲染,分明是在宣扬地方特色,但通过作者的巧妙裁剪、合理搭配,最后读者看到的,居然是一篇文艺感十足的清新美文。《水墨高县》通过几个人物,展示了红色高县的生机勃勃;《乡村逐梦》用散文的笔法,书写乡村变化,把宣讲政策与文学有机集合起来,榜样人物在诗一样跳跃、歌一样优美的语言里,成为普通人的仰望。这样用心、用情、用心良苦的作家,用她的智慧和良知,用文字促使更多善于自省的人思考,让更多人的修养、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这本书的每篇文章,都富有鲜明特色,看似简单,却深蕴哲理,不但有阅读的畅快,而且回味无穷。借用作家梁恩民先生的一句话“好的散文,不管文风是飘逸还是凝重,都是为文者的气质、品学、特性、此情此景或者彼情彼景真切感悟的流露,所谓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这句话是对袁瑞珍老师作品最恰当的表达。《灿烂瞬间》是作者思想水平和文学素养达到一定高度,文风秾丽、做事认真,思路清晰、专一独到,眼界开阔、勇于担当,在文学之路上结出的丰硕成果。

(冯俊龙,男,1970年出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头条号青云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历史散文、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创作。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文史天地》《同舟共济》等报刊,人民网、中国军网、中国作家网等媒体发表作品,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传奇.传记文学选刊》及新华网、封面新闻、搜狐、网易、澎湃新闻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