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妮談書
談起“吃”,往俗裏說,“吃喝拉撒”那“吃”可是排在最前面;往雅裏說,無論國宴、家宴,哪一餐不是講究“色香味俱全”,都把“吃”作爲藝術;往大裏說,“民以食為天”那個“食”不就是“吃”嘛;往小裏說,就是“小吃”,是指正餐以外的小菜、小點心,而這种“小吃”又何嘗不是令人垂涎三尺呢?
年終歲末,到了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除夕之夜,一家人圍爐而坐,好吃好喝不在話下,難怪大人小孩到了這一天都興奮無比。這一餐叫做年夜飯,即連絡了感情,又讓大家好好解了饞。按照傳統,離家再遠的人都得回家團圓。這年夜飯就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更有了團圓的意味。
小時候,除了上學、玩耍,剩下的好像就是“吃”。那是長身体的階段,老覺得自己的胃是個“無底洞”,吃什麽都香。那時的物質不像現在這麽豐富,深深印在腦海裏的“雪菜炒肉絲”、“番茄炒雞蛋”、“百葉結烤紅燒肉”、“咸菜黃魚湯”、“蛤蜊蒸蛋”,那都是人間仙品,其中幾樣是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吃得到。記得在上中學時,有一家小吃店,坐落在我回家的路相反方向,每當放學時,那裏面飃出一陣陣撲鼻的香氣,把我們這些“小饞蟲”都引了過去,只要口袋裏尚存一點銀子,就會寧願捨近求遠買一只油饊子(上海的一種小點心)什麽的,一路走,一路吃。那種滿足和喜悅是現在很難找到的。上大學時,住宿在學校裏,吃的天地可就更廣闊了。下課時,同學們成群結隊地涌到人頭攢動的大食堂,心中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期待着飽餐一頓,以滿足那旺盛的食欲。有時夜自修後又餓了,幾個同宿舍的姐妹就自己動手做出了蛋炒飯配豆腐乳這種“世紀名菜”。至今,同學聚會時,還時常回味這道“絕配”的佳肴。後來出社會做事,就似乎有更多的事,分散了對吃的注意力,現在回憶中只有某時、某地、與某人吃飯的氣氛呀,環境什麽的。當自己有了家,“吃”這檔子事就變得擧足輕重,不僅要考慮到另一半的胃口,還要照顧到孩子的營養。三不五十還會接到別的家庭的聚餐邀請。看看人家秀外慧中的女主人:客人剛進門時,就已經精心炮製了一桌子的冷盆,菜色漂亮到不知如何下口。客人細細品嘗這些既有好聽的菜名,又有絕佳味道的冷菜時,優雅的女主人走進廚房,不緊不慢地炒出一盆盆的熱菜。賓客酒醉飯飽的時候,對這位才貌雙全的主婦由衷地讚嘆!可是,禮尚往來,那是必須的。待到自己回請人家時,就覺得力不從心,於是買來各種菜譜鑽研,以期提高自己的手藝,可是發現我有一個缺陷:當我看中某一菜色,想要“循規蹈矩”,“依樣畫葫蘆”時,發現很難按照那些文字作出書中所要求的菜色。於是,就懷著崇敬的心情去問那位美麗的女士:“你怎麽會有這十八般武藝?有何秘訣?”“我從來不用菜譜,是凭感覺,我只要在飯店吃過,細細品味,回家就能做出,八九不離十。”聼罷我當場氣絕,這才發現自己壓根不具備這種天分。如果遵循“笨鳥先飛”的理念應該會不至於太丟人現眼。自從開了這家書店,常常“近水樓臺”,翻閲各種菜譜,發現有一種類型的菜譜,特別適合我這種“笨鳥”:一,有特別簡明的文字,其中包括輔料、調料、做法這項一定要寫得特別簡單,通俗,千萬不能用專業的詞彙來做太高深的描述。提示這項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蓮藕排骨湯”就提醒你:不要用鐵鍋燜煮,以免顔色變黑。像我這種對烹飪沒有什麽靈氣的人,真的很需要各種提示以免出錯。二,菜譜的功能性:例如:1. 按照烹飪方法查找菜肴:炒菜、煎炸、涼拌、湯煲、蒸煮、燉菜。2. 廚房竅門:食材選購,原料加工,烹調方法,食物保鮮。3. 按原料查找菜肴:蔬菜類、菌豆類、水果類、稸肉類、禽蛋類、水產類。4. 按地方風味查找菜肴:四川風味、廣東風味、北京風味、上海風味等。有了這些功能性,我就能按圖索驥。當然還有一項也是不能或缺的:色澤逼真的照片。這樣就可以在完成後加以比對。如果還有一些小常識,也會對缺乏經驗的你我有幫助。這類菜譜真是我的好幫手。我不僅應付了各種家庭餐聚,照顧了孩子的營養,滿足了老公的口味,還有幾道“名菜”,遠近聞名呢!
我有一個好友,告訴我,她家最輝煌的時刻是在餐桌上,我覺得這是我聼過的非常有趣的,意味深長的描述。希望你也能有這種輝煌的時刻!
本期推薦書:
《巧做家常菜999》
《營養湯煲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