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岘
提前过“劳工节”
2001年8月1日 (星期三)
每年阳历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劳工节”。然而,进入八月我就开始筹备这一期的节目。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节日的内涵有些单薄。
美国的第一个劳工节是由美国工会联盟发起,于1882年9 月5 日在纽约市举行了庆祝活动。一年后,该工会联盟在同一天再度举行了庆祝劳工的活动。由此可见,美国的Labor’s Day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产生的宗旨和庆祝活动只限于奖励生活在美国底层的劳工阶层,如木匠、铁匠和工匠等体力劳动着。通过这个机会,歌颂劳动人民对于美国社会经济所做的贡献。
1884年,工会联盟制定了每一年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劳工的节日,所有体力劳动者都可以放假一天。
1885年,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和组织相继响应这个号召,最后遍及全国,成为国家的节日。
此后,劳工节就从Workmen’s Day改称labor Day。劳工的含义也从体力劳动者上升到脑力劳动者,凡是对这个社会有贡献的人都有资格庆祝这个节日,从而使美国劳工阶层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平等的权利。
Pipit Place 街道上的四家人,应该都属于脑力劳动者吧?
美国人庆祝劳工节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聚在一起烧烤野餐,或者举家度假。我的节目拍到现在,可以说是烧烤、野餐的镜头都已经不少,如果再强调烧烤,不论环境怎样变化,都会缺少新意。可是纪录片的形式又受着生活真实的控制,我在深化主题和结构形式的时候必须尊重现实生活。
说来也巧,当我给我追踪的几家人打电话问询他们劳工节期间的活动安排时,居然所有的人都回答说:计划去度假。
Fun 家的夫妇俩人打算去欧洲意大利等地旅行;Julia要带女儿和父母到地中海沿岸的土耳其和希腊去旅行; Jim虽然不出远门,但是他也表示会利用劳工节的机会,带两个儿子去硅谷看他的孙侄子。
这可是无巧不成书。我和Gin两个月前就预定了乘坐豪华油轮到阿拉斯加七日游的活动,虽然我们的度假因Gin的学校在八月下旬开学而安排在八月上旬的暑假中进行,但是,我们也确实是在享受美国的劳工节。
美国政府规定,不论大小企业的业主,都应该给他的雇员们每年不少于两个星期的休假时间。这种规定使生活富裕的美国人流行用这些假期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当然,能够有经济能力到国外去旅行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美国人还是在国内游山玩水。而且这些人大多是中产阶级。
也许是我所追踪拍摄的四家人中都属于这一阶层,所以“不谋而合”。
这一集就以四家人的旅行交叉进行来表现美国人“忙里偷闲”的情景吧!
在我的记忆中,中国人眼里的美国人除了享受高消费的生活品质之外,就是玩得开心。夏天冲浪,冬天滑雪,秋天登山,春天旅游,好像一年四季都在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然而,我到美国后才明白许多人把攒钱去中国或者是去埃及等地的世界旅行看成是毕生所求的大事。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勤奋工作,有的人还做两份工作。也许我应该说明一下,许多人何以这么辛苦才能攒够钱去旅游的原因是美国人的消费观念。他们常常是超乎于自己的经济能力住豪宅,买好车,超前消费的观念使他们存钱很难。也许正是这种消费观念才使得美国人舍得花钱去游山玩水。
总之,我很高兴自己找寻到一个表现劳工节的角度:第一可以通过我所跟踪拍摄的四家人到各地度假的情形结合他们工作的镜头,把美国社会的形态表现一下,让中国的观众从“误区”中走出来;第二,我可以结合四家人所到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土民情来增强这期节目的可视性。
我已经与Julia说好,待我从阿拉斯加度假回来,我会教她如何使用摄像机,以便她在旅途上拍摄一些有价值的镜头穿插在我的节目中。Fun也表示会拍一些照片带回来供我节目使用。至于Jim,我打算跟踪拍摄他到硅谷看望孙侄子的镜头,因为硅谷是中国年轻一代的热门话题。“硅谷精神”也是美国的奇迹。Jim的孙侄子Puol又是这个奇迹中的参与者。
Poul出生在上海,11岁时由Jim担保来美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电脑专业。开始他是受雇于美国一家公司,后来索性到硅谷发展,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公司。如果说硅谷的迅猛发展是一个奇迹,那么,Poul在二十几岁就有了几百万美元的身价也应该是奇迹中的见证人了。鉴于此,我想通过Jim的硅谷之行把硅谷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表现出来。
看来,这期的节目的内容应该比我原想的丰富。
忙里偷闲
2001年8月3日(星期五)
我总是说美国人的度假是忙里偷闲,其实我现在才真正体验到“忙”与“闲”的反差对人所产生的能动性。
为了这次度假,Gin不禁要把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提前准备好,而且还要把许多网上教学资料储存到手提电脑中,以便他在旅途上可以与利用暑假修他的课的学生联络。我呢,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还去参加了一个社区活动,回到家里不仅要帮儿子整理行李,送他到Fun家寄住,而且还要整理我和Gin的行装。为了真实地表现出“忙”字,我拍下了以下的几个镜头:
*我一边对着镜头解释着自己刚刚从一个宴会返家,以便帮助儿子整理换洗衣物,送他到邻居Fun家寄住一个星期的情形。
*Fun家,我依依不舍地和儿子拥抱分手。
*夜已深,我把摄像机家在三脚架上,然后拍下我在装箱子的镜头。
明天一早,出租车司机会在四点半中来接我们,暂住笔。
一星期简记
2001年8月13日(星期一)
一个星期的豪华游结束了。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犹如一场梦,一个星期后,我又回到了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现实生活中。
现在我才明白豪华游的“豪华”二字绝不是广告的修饰字眼儿,是名副其实的物有所值。
记得我第一次踏上美国的领土是在阿拉斯加办理移民手续。入境后,再从阿拉斯加转乘国内航班飞往圣地亚哥。在转机的时候,Gin指着机场外面的雪山对我说,有一天他会挤出两个星期的时间带我乘船到这里旅行。
两个星期在船上?看冰,看雪?太无聊了。没意思。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那时候,我真的是不知道“乘豪华油轮畅游阿拉斯加”也属于“美国梦”的一部分;更不知道我是多么地幸运,一步到位,直接进入了美国的中产阶层。
于是,“乘坐豪华油轮到阿拉斯加”的梦想一直就属于Gin 一个人的。
《坦坦尼克号》的电影风靡了全球,浪漫的爱情故事和豪华的旅游方式使我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我后悔自己如此轻率地就拒绝了Gin的一番好意。从那一刻起,我的“美国梦”就多了一项:今生一定要乘豪华油轮到阿拉斯加玩一趟!
其实,我知道以我和Gin喜欢旅游的秉性,这个美国梦是不需用一生来赌的。这不,才两三年的功夫,我已经美梦成真。
我现在才发现,人不能没有梦,尽管美梦使人患得患失,噩梦使人魂丢胆破,但是梦想使人的生命旺盛,使情感变得丰富。
我如此啰里啰嗦地是想说明什么?思维没有因为这几天的度假而单纯,反而有太多的感受夹杂在一起,剪不断,捋还乱。
七天,每一天都处在一种情绪高昂的状态下,该记录的事情和感想实在是太多了。为了便于节目的后期制作,我还是把一路拍下的镜头整理出来。
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忙里偷闲、创造浪漫”,所以,要想突出“偷闲”|和“创造”,就要结合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自然界的奇观和当事人的感官以及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使我明确了拍摄的方式:全程追踪拍摄,扑捉生活细节,注重情节连贯。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预定的目标,我现在将按时间顺序把所拍的镜头整理出来。
*离家之前,我像往常一样烧香敬佛;
*出租车晚点,我和Gin在大门外焦急的等待;
*出租车终于到了;随车到了飞机场;
*验票;
*候机室里有许多人旅行,并且有很多是全家人一起旅行;
*旧金山机场换飞机,因对儿子放心不下,在机场给Fun家打电话,儿子还没有起床;
*到西雅图,登上油轮。甲板上可见城市景观。
*船舱。Maria兴奋地把行装放进衣柜里。欣赏船舱的每一个角落。
*第一天的船长宴请旅客的Parry。身穿晚礼服的Gin 和Maria沿着旋转楼梯向等候与船长合影的人群走去。
*Gin向身旁的一对夫妻介绍说这是我们结婚十周年的纪念日,另一对夫妻说是他们两周年的纪念日。于是我们从女服务员那里拿来香槟酒,互相祝愿,并且相互拍照留念。
*与船长合影。后面的背景很像是《坦坦尼克号》的大厅。
*和刚刚相识的夫妻结伴去餐厅吃晚餐。
*豪华的大餐厅。钢琴。水晶吊灯。
*四人用餐。
*拉小提琴的女人和拉手风琴的男人飘逸而来又飘逸而去,留下一片温馨。
*豪华餐厅里,服务生为Maria和Gin结婚十周年唱歌庆祝。
*一部分豪华游轮内部的空镜头。
*Gin买名片。
*船上的海上晚景。
*第二天白天,油轮开到阿州首府Juneau。
*游人乘坐小船上码头。
*在小船眺望油轮才知道什么叫做“比较”。
*油轮船身全景。
*水上飞机特写。
*上岸后,随众人乘坐旅游车游览市容。
*城市很小,应该是美国五十个州中最小的一个州府了。
*司机向众人介绍人口少的原因是气候恶劣,一年有七个月冰天雪地,居民们在这个时期无事可做,所以在这里定居的人很少,大多是利用旅游的季节到这里捉生意的人,一进九月,天气转凉,他们就会在封江之前离开这里。别看这里的人口不多,要想找份长期稳定的工作也不太容易。因为人口越少,服务设施也就越少,所以这里是天不留人,人也不留。
*州府的一大自然景观就是瑰丽壮观的小冰川。Maria站在冰川前介绍其背景。
*从两山之间突显出来的小冰川。
*冰川特写:几千年的积雪在气温的作用下形成蓝色,形态怪异。
*被温暖的气候溶解在水里的冰,漂浮在江面上。
*Maria兴奋地冲向江边,从水里捞出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
*冰与水相互交融的特写。
*参观当地唯一的一所大学(建校初,只有六个学生,现在也只有一百多人而已)。
*犹如小城一般的州府街道两旁的商店门口,大多都以鬃熊的雕饰或者是皮毛来装潢门面。导游告诉我们,鬃熊出没在州府的居民区里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虽然与鬃熊相处是很危险的事情,但是阿拉斯加人把鬃熊作为当地的“图腾”,居然大多时候也算相安无事。
*Maria不放心儿子,在市区的公共电话上再次给Fun家打电话。
*回到船上。
第三天,油轮停靠在一个叫SkaGinway的小镇上。小镇真的不大,步行环镇一游也不过半个小时就可以走个来回。然而,这里却算得上是阿州的重镇。
油轮可以直接靠岸。小镇就在码头边上。镇的入口处有一座铜像。铜像的底座撰写着这里的兴衰史。
Skagway是印地安语“大风”的意思。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印第安人生栖的地方。然而,当它的价值被西方文明认识到的时候,这里的宁静与蛮荒就被欲望和喧嚣所替代了。
纪念碑上写着,小镇始建于1897年。这里曾经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发财的梦想,从欧洲和美国的各个地方涌来,只因为有人说这里的山上有金矿。然而这里的气候极其恶劣,淘金的人们只能在夏季开江之时从小镇登岸进山,或者乘船离开小镇。也就是说,小镇上的物品都是靠夏季开江之时运来,而淘金的人们也必须带上大半年的口粮才能进山淘金。由于交通不便,许多淘金的人从山里出来后就把赚来的钱消费在镇上的酒吧和妓院。所以,一百多年的历史,成千上万的人在淘金的路上命丧黄泉,但是小镇上的娱乐场所也难残留着昔日的繁荣。也许是自然环境太过恶劣,抑或是此地真的没有金矿好挖,不知什么原因,历代美国政府都没有投放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这里。小镇就在冒险家的消失中成为了旅游观光之地。当地政府为了纪念那些望断归乡路的冒险家们,就在小镇的入口处耸里着两个背着沉重的包袱、住着拐杖、眺望远方的淘金人铜像作为纪念碑。
了解到小镇的历史,我再看周围的青山绿水雪峰和街道两边的建筑时,我不能不感叹人的生存欲望和自然界的抗衡是多么地不可预料。同时我也明白了美国的劳工生活也是在劳工政策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
感受到这一点之后,再回到油轮上的时候,不论我用餐还是娱乐,我都会感叹今天的美国人真是幸福,虽然工作辛苦繁忙,但是与当年的“淘金者”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如果说上世纪初能乘豪华油轮旅游的人都是家有万贯的富商的话,那么今天随船旅行的人大都是美国的中产阶级,靠脑力和体力生存的普通人。
拍摄的镜头有:
*线路图。Maria下船。
*码头。停泊的游轮。绿水、雪峰。
*“淘金人”雕像。进山的火车。
*街道市井。当年的妓院、酒吧和歌舞厅。
*船上餐厅。四人用餐。Gin送Maria一对宝石耳环和项链,这是他在小镇上买来的。
第四天,我们来到了又一个小城。一个与skagway有着相同的历史和故事的小镇。由于这里与加拿大的维克多利亚岛很近,所以这里从过去到今天都很热闹。最为有名的历史史实是,这里的繁华是因一位妓女创造的。很传奇。据说,上世纪初,这位叫Dell的妓女从温哥华来到这里后就自立门户,她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要接客。她的反传统的做法和行为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恨,有的人想把他挤走,有的人向杀掉她,但是她以强悍和温柔使许多男人拜到在他的石榴群下,甘心为她除掉要想陷害她的人。最终结果是,她一直主宰着自己的身体,在该地买了一座近水的房子,做妓女到七十年代才退休。九十年代才去世。现在,她的故居已经成为游客的必到之处。而且参观的方式也很别出心裁:入场券,五美元。与门外装扮成妓女的老女人拍一张照片,一美元。我付了一美元,为了拍下这个充满了妓女一生故事的房子。
所拍镜头有:
*下船时,与身穿麋鹿衣服的人合影。
*山清水秀的小城。
*妓女的房子。
*船上,剧场内。众人等待观看节目。休闲的人都穿上晚礼服。
*节目散场后,众人看照片。这是油轮上的一项活动:如果您看好某张照片就买下。
*Maria和Gin与船长的合照。买下。
*船舱里,Maria欣赏照片,爱不释手。
第五天,油轮把我们带到了大冰川前面,在那一刻,我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看冰川。最有意思的是,我在此之前总是拍错过了冰川的镜头,加上船上的广播不停地提醒人们注意观看江面,结果我从江面上出现的第一块并开始拍,拍了快一盘带的时候才看到了雄伟壮观的大冰川。最为讽刺的是,没到冰川时,大家都聚集在甲板上,到了冰川前,大家却纷纷回到船舱和餐厅,各着窗户欣赏那等待已久的冰川。
由此可见,我所拍的画面都是围绕着冰川。
第六天,油轮在去西雅图的归程中停靠在维多利亚岛的码头上。许多人去了市中心观光,我和Gin由于到过那里,所以选择在岸边拍一些落日和海浪的空镜头。由于再有一天就要离开油轮,结束七天之旅,所以我补拍了一些镜头,以弥补我没有及时抓到的镜头。例如有一天我在熟睡,Gin在船舱里留了一个小纸条,告诉我他去网吧给学生发E-mail,让我吃午饭的时候在饭厅门前和他聚会。纸条使我感动,感动的原因是他的关怀和浪漫,感动之后我就在想,为什么不抓住这些细节以体现我要在“劳工节”这期节目中想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于是我拍下了一下的镜头:
*Gin留下的小纸条特写。
*网吧里,Gin在给学生回E-mail。Gin配合得很好,一边用电脑,一边用英语自说自话:当今的电子技术真的令人惊叹,不论我在哪里,我都可以与我的学生联络,即使是在海上。
*我在运动房里运动。
*甲板上,人们做着不同的运动:大乒乓球、打篮球、游泳等。
*采访中国籍的女服务员。在船上,我发现许多服务员是中国人。先惊后喜。几天之后也就无话不说了。几位服务员都说船上工作太辛苦,很想回家,于是我萌生了采访他们的想法。然而事不凑巧,聊得最开心的女孩子没找到(船太大,找一个人绝不容易),寻找之时却碰到另一位有话要说的中国女孩。我之所以称他们为女孩而不是女服务员,是因为她们二十岁出头就随船漂泊,并且初衷不是象其他人一样为了赚钱养家,是为了看看世界。然而,一天十几个小时超负荷的工作量使他们明白了船上的豪华不属于自己。自己的“天堂”在家乡。于是我把这位愿意接受采访的上海姑娘讲的话录了下来。
第七天,我们从西雅图乘飞机回到圣地亚哥。由于是跟踪拍摄旅游的全过程,所以尽管我很疲惫,还是振作着精神拍下Gin从运输带上取下行李的镜头。
说来也巧,正赶上一个小型铜管乐队在候机室里演奏,这给机场凭填了许多欢乐的气氛,我的摄像机自然不会丢掉这些精彩的镜头:
*候机室里,乐队在演奏。
*候机室里,坐轮椅的老人。等待登机的父子。
*随音乐而舞的度假归来的学生。
*等待行李的游客。Gin家在其间。
*滚动的行李。
*Gin提取行李。
终于把这次旅途上所拍的镜头捋清了,至于哪些镜头能用,恐怕要等其它家庭的旅行结束之后才能确定。
此行一共拍了五盘录像带。
(待续)
《飘在美国》2005年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