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在美国》(上篇)第十章 移民情结(1)

作者:李岘

同在星条旗下

2001年7月1日(星期天)

       再有三天就是美国的独立日了。对于这个节日的背景我并不觉得陌生,因为我在加入美国国籍的笔试中,对这一段历史了如指掌。然而,如何构架出这一期节目的内容和思想精髓,将是对我的又一次挑战。

        可以说,如果把这一期节目的基调定在一般的美国传统节日里去表现,我想从内容到形式上一定会很单调。美国的国庆日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举国上下悬挂国旗,放焰火和游行。就算我的四家人都参加了这些活动,又能给节目提供多大的容量呢?如果我把这一期节目的基调定在移民情结上,客观地阐述美国的建国史和华人移民美国的移民史,通过几家人不同形式地参与到这个节日里来的情形,凸显出美国的年轻和沧桑、单纯和复杂、融合与分离、强盛与忧患等特定的社会结构所沉淀出的美国国情。

       为了达到这个立意,我今天试着查找一些有关华人移民美国的资料。

       Independence’s Day 从英文直译到中文是“独立日”,因其1776年7月4日签署的《美国独立宣言》而命名。追朔历史,美国建国至今不过225年,然而,在争取美国独立的日子里,那些建国英雄的丰功伟绩被美国人流传至今,并成为举国欢庆的国庆日。

      《独立宣言》签署前,美国当时是由十三个殖民地组成的国家,当时归属於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所统治。由于当时的税收制度极不合理,生活在美洲大陆的欧洲人不仅要向英国交售刻捐杂税,而且还没有参与英国政治的权利。

       1774年,矛盾激化,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特别从英国调遣了皇家步兵到现在的美国东部加强殖民地的防守。

        1775年4月,不堪压迫的人们发动了为自由而战的独立战争。由于这场战争顺民意,得人心,加上英国与美洲的大陆毕竟相隔甚远,援兵不足,居然使得这场战争在一年内大获全胜。

       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正式向世界宣称,一个独立自主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在世界诞生了。

       1777年7月4日,美国人第一次把《独立宣言》作为独立日来纪念,同时把这一节日作为法定的国庆日。

        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不仅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也吸引了许多为改善生活环境而勇于到这片新大陆冒险一搏的各国移民,成为名副其实的由不同族裔的移民组成的“合众国”。

        二百多年的建国史,美国因其招贤纳士的移民政策,汇集了许多民族的精英;然而,在多族裔共存的社会构架中,民主和平等是由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才日渐形成的。

      以华人为例:

       美国建国后就有华人来美。据载,最早移居美国的是三名华人海员,他们於1785年在马里兰州巴尔地摩港登陆。接下来的六十年里,来美国移民的华人中有商人、学生、劳工和海员,但是人员不多。十九世纪后半期,华人大批涌入,其中到加州的人数最多。

        由于当时满清统治趋于没落,内困外扰使许多人飘洋过海,另谋生路。这时的美国正需要人力开发边疆,所以从1840年到十九世纪末,约有三十七万华人移民美国。

      当时加州正值寻金高潮,所以华人称加州为“金山”。由于华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聚集在许多的金矿里,这使一些白人妒忌。1852年,加州议会通过法历,规定开采金矿的华人必须交月税三元。18年期间,这项税收居然是加州税收的一半。

      与此同时,美国的资本家开始修筑东西两段铁路,使加州与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美国东部连接起来。于是,一万四千名的华人又被雇佣为铁路工人。这时,中美签订了浦安臣条约,两国人民可以自由出入过境。因此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平均每年都有一万两千名华人入境美国。

        七十年代后,由于美国的经济不景气,社会出现了排华风潮。1882年,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入境。这一法例使华人来美的人数锐减,直到1941年,日本空袭“珍珠港”,美国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成为其盟友,在美华人借此机会争取民权,迫使美国国会於1943年废止了“排华法案”。至此,华人可以加入美国的军队和国防工业。

        然而,种族歧视的现象并没有彻底消除。华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一样,不能到只允许白人用餐的餐馆吃饭、不能用白人用的卫生间,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是白人坐在前面,华人与黑人坐在后面。直到五十年代,全球发出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呼声,美国国内要求彻底的民主及民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态度才逐渐改善,歧视华人的苛例也一一撤销。

        随着社会地位的改善,一些华人摆脱了只能做餐饮、洗衣业等低下的服务工作,加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并在科学技术、教育、健保方面都有了很高的声誉。例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人先后获得诺贝尔奖。随着华人进入中产阶层的人数增加,有些华人也开始积极参加美国的社会活动。1946年,邓悦宁被选为亚历桑纳州议员,是美国大陆华人竞选政职而胜利的第一人。

        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激发了更多的华人积极参加美国政治和社会活动,争取到许多华人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到七十年代,已有许多华裔能进入更多的行业,如新闻媒体、警察、博物馆展览设计等。

        尽管如此,美国建国225年后的今天,华人在美国的人数仍是一个极少数的民族。然而,今天的美籍华裔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它是由许多类型的华人所组成。

       他们之间有历尽坎坷的老一代移民,他们经历了美国政府对华人的排斥、冷落、平权和公正对待等不同的历史阶段。他们能忍辱负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念念不忘,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是来自于广东农村,故他们的生活范围往往就局限在“China Town” 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华法案”的取消使许多华人从香港、澳门、台湾和大陆纷纷涌来,他们带来了中国的都市文化,加上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是到美国留学,故这些人最先进入了美国的科学技术领域。由于美国的大学或者研究领域多设在大都市的市郊,加上华人毕竟是这些领域的凤毛麟角,所以,有些人便主动或者被动地脱离了华人社区。

       还有一批华人是那些早年移民到古巴、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甚至是几代人之后又转道到美国的难民。虽然他们历尽磨难,背景复杂,但是他们认祖归宗,大多数人都会说粤语或闽南话。

       当然,最为复杂的集体就是那些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华裔后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会说中国话,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与中国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他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准则完全西化,他们没有体会到父辈们争取自身权益的艰难时日,所以他们比较没有精神负担地融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

       华人如此,其他民族的后裔也经历了美国发展史的各个历史时期。非洲人社区、意大利社区、墨西哥社区、菲律宾社区、越棉寮社区、爱尔兰社区……总之,不同的民族在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同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根基;不同文化的族裔又在融入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同化了自身的文化。

       这就是美国,一个年轻单纯、没有任何历史负荷的国家,他的昌盛和强大是各个族裔几代人艰苦卓绝所努力的结果;同时,又由于他的种族繁杂、多民族文化融合和游离而产生文化负荷,使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沧桑感。

       由此可见,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在美国建国初就应运而生了。在二百多年美国的历史当中,华人的移民史也是斑斑血泪,它是随着美国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的不断完善才显现出来。美籍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形态里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

       是的,如果我能把这些历史依据与我所感受到的移民情结结合起来,再通过当天国庆日的庆祝场面表现出来,这一期的节目的底蕴应该是丰厚的。

       说来也巧,今天晚上Fun打来电话通知我这个周末Pipit Place的邻居们将在街道上举行一个Pat luck形式的聚餐,她问我能要不要去?当然要去,这将是我这期节目的拍摄重点。

       如果不是Fun的提醒,我几乎忘记了每一年的国庆日,邻居们都要自发地聚在一起,吃东西、聊天、玩耍。不过,这样的活动不是在某一家,而是在街道上举行。所谓的Pat luck就是每家都自觉地带一些食物和饮料与众人分享。可以说这种活动并不是人人都参加,特别是亚洲人或者是新一代移民,他们都是以沉默代之。

       记得我最初搬到Pipit Place 这条街的时候,我并不喜欢这种活动,总觉得发起这种活动的白人邻居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加上语言上的障碍和文化上的差异,我把这种活动当成了精神负担。所以几年来,虽然白人邻居对这种活动乐此不疲,我却并不是年年都去参加。不过,今年我到是真的感谢我的白人邻居们这种坚韧 不拔的精神,不管人多人少,国庆日的街道聚会照常举行。

        我决定如实地记录下街道聚会的情景,因为聚会中会有不同族裔的邻居们参加。于是,我打电话通知Jim,问他是否参加?Jim爽快地说:会参加。

        也许是Jim到美国近五十年,他已经非常习惯这种聚会,这使我很高兴——除了Julia有事不能来,其他的几家人都会到场。

 

意外收获

2001年7月2日(星期一)

       今天儿子对我说要和Fun的儿子在国庆日期间主办一个舞会,地点是我们家附近的一个公园。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反对。

       我们的街道也有活动,您为什么要另起炉灶?我很不以为然地问他。

       您们的Party主要是吃,我们的Party可以跳舞!儿子辩解道。

        如果没有到儿子学校观看他们的跳舞比赛,也许我会把他们的跳舞活动当成青少年在一起胡混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自从我参加了儿子的一些活动,我发现自己和许多新移民的家长一样,自己不主动接触美国的主流社会,对孩子融入到主流社会的心态就不够了解。所以,这一次我并没有对跳舞本身产生反感,只是告诉儿子我要拍摄几家人参加街道举办的国庆节聚会,如果他和Fun的儿女都不能参加,这无疑会影响到这一期的节目内容。

       为什么你不能拍我们呢?我们的跳舞要比你们在一起吃饭好看得多了。

      儿子的话使我毛塞顿开:是呀,我为什么要强求儿子参加街道上的聚会?我为什么不能去拍他们的活动?

      我同意儿子可以自由活动,但是附加条件是他要配合我的拍摄工作。

  (待续)

《飘在美国》2005年由珠海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