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裔文学》集锦0033 中短篇小说集《失忆之后的记忆》 作者:郑南川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书写“爱”的中短篇小说集。所有的故事都表达着一分人们共同的仁爱精神。我们去追求生活的美好,无论是祖国与海外。那些极小的、极为平常的故事,承载着我无法抹去的、祖籍国的中华文化情怀。全书用跨界的文学,叙述了作者三十余年海外生活的精彩华章,新颖别致,值得一读。除了不同视角的短篇小说之外,作者还选了一篇描写海外生活经历的中篇小说《失忆之后的记忆》,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爱情故事,作者含泪落笔,情怀满注。该书已于2022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小说《自首人》

选自《失忆之后的记忆》片段:

 

------王涌去自首了。

提出的根据是:“六点左右他确实在现场,看到人影跑过,听到了碰撞车子的声音,并且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警方和有关部门,经过仔细调查后决定,撤回王涌的自首申请报告。理由是他所提供的证据,不能证实他是当事人。

王涌万万没想到,直接当事人自首都没有被接纳。道理很简单,他所陈述的理由,均没有旁人和可取的真正证据。王涌后悔万分,当时就因为害怕和片刻的私念,没有停下车,主动面对自己的责任,也就等于毁灭了事实的证据。

王涌的自责更加坚定,坚信自己做了这件事,却成了局外人,对不起菲利普一家。

他把所有经过都对菲利普家人说了,请求两位父母原谅。

菲利普的父母心很平静,没有指责他,而是回答说:“我们尊重和相信法律,无论如何也不能憎恨你。”

王涌站在菲利普面前流下泪来,请菲利普原谅。

孩子用手抹去他脸上的眼泪说:“叔叔不要哭啊,我现在好多了。再说,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事实。不能怪罪好人。”

王涌把所有的事告诉了儿子,忏悔自己的行为。儿子听后低下了头,说:“对不起同学,好朋友。”

王涌选择了出国,又有幸选择了一份很好的工作。可惜,就在一刹那间,他错误地选择了自己的决定,这让他悔恨一生。他知道,这件事在他的生活中,成了一个永远的自责和忏悔,对菲利普的惦记也成了一生的情感!他请求菲利普一家给他一个机会,能在物质上给予一些帮助,弥补自己精神的失落,遭到了拒绝。他们不会接受这样无辜的帮助,反而对他的关注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他只能过年过节送些礼物,有事无事都找机会去看菲利普。

王涌明白,他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是一生寻求的事。找到真正的证据,证明自己确实是肇事者,把自己绳之以法,承担自己的忏悔和感情义务,归还一份人间的良心和人性。

从此,王涌的一条全新的生活历程开始了。他到处走访,寻找证人证据,走在忏悔的人生路上!-----

 

点评郑南川:

      我读了你的大作《阿珍的爱情》(见《失忆之后的记忆》中短篇小说集),也读了你写的“序言”。在序言里,你清晰地为自己的写作做了定位。我十分赞同。你是“脚踏实地”的真正的华文作家,或华人作家。你写的作品,将来会成为加拿大文学的一部分,而那些永远只写中国故事的作品,只能是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延伸”而不能成为“接纳国”或“所在国”的文学。差别就在于:作者是否融入接纳社会。

------加拿大法文文学与魁北克文学研究学者、张裕禾教授

2022年4月1日

 

      郑南川曾说,魁北克有一种难以想象的草根精神,对他启发很大,让人感到振奋。他本人就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加拿大“草根”华人作家。承载祖地文化精神,以朴素写实的草根创作、主动认同魁北克多元文化为特色,是一位有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加拿大国家国际广播电台,以“放下乡愁的新加拿大人作家”,再次访谈了郑南川(曾接受多次采访)。

————加拿大国家国际广播电台新闻。记者:Wei Wu

 

      郑南川提出“新加拿大人文学”,有意回避异域空间中的乡愁书写,跳出中国文学的域外情结,是为了真正在“移居国”坚实地立足,实现中西文化融通和新的文化认同之后的写作跨越。换言之,也正是像郑南川这样走出国门、以笔为鼎、在海外用汉语写作的华人作家们,在呈现移民“现代性、本土性与中国性之间巨大冲突”的同时,也把中国读者与陌生的异域生活相连在一起。

————原文刊载《世界文学评论》2018 年第 2 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华文作家的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研究”(14AZD079)阶段性成果。王玉琴: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访问学者。



 

作者简介:

      郑南川,现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加拿大华人作家、诗人。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会长。加拿大华文著作独立发行人。

      主编和发行(人)文学著作,华文作家作品选《岁月在漂泊》,短篇小说集《太阳雪》、《“普丁”的爱情》,散文集《皮娜的小木屋》,诗歌集《哦,魁北克》等六部。个人出版著作,英中文双语诗歌集《一只鞋的偶然》,诗歌集《堕落的裤裆》《我和“我”的对话》《诗歌里的别墅》和《A Life Mailed Out》。中短篇小说集《跑进屋里的男人》《失忆之后的记忆》《窗子里的两个女人》,微型小说集《琴和她的妮西娜》。非虚构作品文集《在另外一个世界死去》。文论集《郑南川文论集》(印象-记录-评论)。在加拿大、美国、中国和中国台湾等地出版。

 

 

 

 

 

《龙裔文学》集锦0032 长篇传记文学  《道生庄遗闻——顾氏庄园百年兴衰记》 作者:顾尔石



 

作品简介:   

      《道生庄遗闻——顾氏庄园百年兴衰记》描述的是位于江苏张家港地区的百年地主庄园,温柔富贵之地,人文荟萃之乡。顾氏家族前后五代在此发迹、鼎盛、衰退,终至败亡。本书鉴证了这一江南名园的百年兴衰,记录了叠经战乱的颠沛流离,历数了大家族中悲欢离合的恩怨情仇,以及围绕道生庄的勾心斗角、 争权夺利的芸芸众生相。

      闲道来的家长里短、风土人情,在透露出人情世故、炎凉世态,围绕着道生庄传人英雄豪杰身边所发生的人间百态,恰如一幅百年民俗手卷,徐徐展开。看似平淡实艰辛,于舒缓处见奇崛。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以其家族经历的雏形敷衍成书:字字有来历,笔笔见真情,堪可比拟“大宅门”之恢弘。全书文笔洒脱,行文流畅,遣词用句颇见功力,读来绝无枯燥晦涩,被文友方家誉为近年文学传记中最佳文笔和阅读首选。

 精彩片段选登:

                                       楔  子

      顾氏一脉,自高祖顾飞熊开埠常阴沙以来,已历七代,凡一百六十载矣!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顾飞熊在清廷为官,官拜通如海泰盐茶道台,四品实授大员,顶戴花翎,钦赐黄马褂,出门有八抬绿呢官轿,官威清道,回避肃静,好不威风。

      通如海泰是指江苏省境内的南通、如皋、海门和泰兴诸地区。此地紧邻黄海,盛产海盐,天然资源,用之不竭。所谓官盐即是指国家垄断经营的特种行业,不但要为清廷赚银子,还要打击缉拿走私盐贩,以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害。因此盐茶道台衙门还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道台衙门富得流油,权倾朝野,实是官场人人垂涎之肥缺!

      当时长江沿岸,东海出口一带海域不靖,常有强人海盗出没。顾飞熊在一次巡视沿海防卫海堤时,船在长江出口处遇上大风大浪,船倾遇难,随从均亡。他自己也被风浪卷入船底,临危时抓到一块船板,载浮载沉,不知所踪。

      过了三天三夜,顾飞熊方始悠悠甦醒。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一片沙滩之上,金光闪烁照耀之下,忽觉身旁有异,原来是一只巨大的蟾蜍,正瞪着铜铃般的两只大眼睛盯着自己看。当时此处唯有寒鸦沙鸥,芦苇瑟瑟,空无一人。顾飞熊顾不得腹中饥饿,挣扎着爬起,对着那只救命的大蟾蜍拜了三拜。只见那只大蟾蜍微微颌首,一个转身,跳入水中。

      其时顾飞熊饥寒交迫,只得一步一步向岸上走去。蹒跚踉蹡,走走歇歇。几个小时后,才看到屋宇农舍,炊烟裊裊,终于获救。

      顾飞熊回京后向咸丰帝报告了遇难经过。咸丰帝怜其公务辛劳,为国遇险,特着户部登册,将顾飞熊遇难之沙岛赏赐给他。顾飞熊遂将此岛命名为「刘海沙」(即今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镇一带),取「刘海戏金蟾」的含义,用来纪念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那只大蟾蜍。

      有鉴于仕途险恶,官场腐败。飞熊公经此大难后,看透人生,万念俱灰,遂有急流勇退,归隐林下之意。

      长江中下游的地貌是冲击平原,因为水流和潮汐,以及地球的自转因素,往往会造成西岸坍塌,东岸涨升的地势。浩浩长江从高山雪原转徙万里,奔腾跌荡,直到下游入海处水势才变得温婉柔顺。同时携带而下的亿万吨泥沙则沉积在河口,堆砌成沙洲陆地。这种大自然自发的造地运动,每隔若干年就一定会发生。当地人将之筑坝挡水,圈地围田,遂而形成了长江下游,东海之滨的万顷良田,鱼米之乡。世人称誉此地为长江三角洲的一颗璀璨明珠。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不明了这种必然的地理趋势。而飞熊公郄是福至心灵,敏锐地察觉到孤岛刘海沙以东地区将大有可为。虽然目前这里尚是一片沼泽泥沙,芦苇丛生,螃蟹横行,野雁群飞。潮汐一来则沉入江水之中无影无踪。但他预测到这片沙滩日后必将涨成良田,古话中的沧海桑田,就在眼前。顾飞熊凭籍自己在官场中的人脉关系,向清政府申请购买这片方圆数百里的沙滩。以一块银洋百亩范围的代价,一次购买了刘海沙以东的大片沼泽芦滩。果如所愿,没几年刘海沙东南角方向的江水逐年下沉,沼泽浮出水面。

      随后,飞熊公回到南通、海门,启东,打出优惠移民的旗号。凡愿意去刘海沙开恳新田的农家,许以免费搬迁和安家。到达目的地后,每个家庭可以认耕沙田20亩,三年免租,两年减半。在当时农地不足,税赋严重的苏北农村,无异是一大喜讯。于是前后陆续有数万家农户跟着飞熊公,离乡背景,奔向这块神奇的土地。在当时还真算掀起了一股地域性的移民热潮。

      顾飞熊在此建庄三十六,围圩七十二。次第与横墩、关丝、登瀛、文兴各沙连接。三兴镇处于十二圩,为飞熊公属园所在地,即为道生庄之前身。

      以后湍急的长江水流团绕着刘海沙,一年又一年的东涨西坍,范围越来越大,逐渐连接了苏南的常熟和江阴两县,后人遂取常熟的第一个字,江阴的后一个字,将刘海沙易名为「常阴沙」。



作者简介:

      顾尔石,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上海新闻界记者,编辑多年。继任职上海社会科举院外国文学研究室。八十年代末赴美留学,获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即就职于美国世界日报社记者和专刊编辑三十年至今。早年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曾出版长版译作《神秘的高墙》《来自地狱的女人》《花花世界》《麦克唐纳学校系列丛书》,并发表其他散文、随笔、记实文学等近百万字。来美后专职从事新闻报导,并出版长篇传记文学《道生庄轶事》《道生庄遗闻》。 2020年避疫期间与友人合作出版长篇小说《食魔》。

《龙裔文学》集锦0031 纪实文学《翻开泛黄的记忆》 作者:邱跃辉




 

 

作品简介:

        本书描述了女主人公光耀在中国大地经历过的四十多年的风雨人生,曲折坎坷崎岖不平的旅程。书中人物光耀从逆境中奋起拼搏,从万丈深渊中走向人生巅峰,不慎又被群魔打回原形。经历生与死磨难的女人,是一个不服输的"女汉子"。 主人公一生中几经波折,又从零开始,即便所历一败涂地,但是,心中充满了对亲人的爱和社会责任感,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力与命运抗争,最后奋起拼搏,走出国门。 

精彩片段:

         我来到河边,这条河是被大山夹在山中间的河流,不算太宽 但也不算太窄,河面可能有十几米宽。四周一片静寂如死,只有 河水哗哗作响的声音。我望着清澈透明的河水,想让纯洁的河水 洗净我的身体,洗掉我生命的创伤,净化我的灵魂,来世再来报 答亲人们对我的养育之恩。

         脱掉鞋,一步一步慢慢地向急流向死亡走去。泪水流淌下来 溶入河水中,同河水一道流向远方。代走我所有的伤心的泪。这 时,我眼前突然出现幻觉:我看见奶奶、爷爷、妈妈正在对岸沙 滩上抱着我的遗体撕心裂肺地痛哭。耳畔响起妈妈喘不过气的呼 唤:“我的幺女呀,我的耀耀呀,你为什么要死,你死了妈也不 活了。”这声音如一把锋利的刀子,深深地刺进了我的心,我的 双眼早已被泪水淹没,模糊不清。心里感觉,我选择一死了之, 几乎要了妈妈的命,见她哭得有气无力,气哽在妈妈的心肺。感 觉妈妈心痛的同时,我的心塞到接近闭气。

         朦胧中的感觉,泪眼模糊中出现一片悲惨的场面。我的神智 从亲人们的啼哭声和深爱中清醒过来。爱把我从迷迷糊糊的死亡 中唤醒。是家人们情感需要我留下来,是母爱让我起死回生,是 爱为我捡回一条生命,妈妈伟大的爱让我重获第二次生命。

          我感到生命不属于我,她属于生我养我疼爱我的亲人们, 我收回死的权利。体会了一次没有成功的死亡,我感悟到死并不 是那么容易: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无情,才能亲手消灭自己的 生命。

          …….

         回家的街上,在一家小商铺买了一张华西都市报,看见一则 中介公司介绍出国的小广告,不经意间打电话问了问,无心插柳 柳成荫,这家公司的负责人郑女士为我包装,前后为我准备了三 个月的包装资料,911刚过一个多月,签证成功率只占百分之一 二,我居然被这命运安排远渡重洋⋯⋯

         这几个月中的每一天,倍感身心疲惫,心灵憔悴,要走异 路,什么都能放下,千万个不舍放不下的是自己年迈古稀的父 母,尤其是妈妈有心脏病,这一走可能成为终身遗憾,成为再 也不见的永别。不走又怎能改变现状,自古以来没有两全其美之 事,狠心的我还是下定决心走,请问亲爱的朋友们有谁知道我的 心?有谁理解在这诀别里包裹着多少心酸,艰难和勇气并存,包 含着多少无奈和无言可诉撕心裂肺的隐痛。

         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反复在心里问自己,去?留?留?去? 每晚躺在床上,彻夜难眠,大半个人生所历,如屏幕上悲喜交织 的电影画面,一桩桩一幕幕浮现于眼前,总归悲多喜少。但是,坚信上天绝对不会亏待一个善良的人,最后勇气加自信让我走出了国门。

 

作者简介: 

      邱跃辉 YUEHUI HERON (笔名:青竹), 经济管理学士、美籍华人、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 、海外凤凰诗译社编委,在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香港台湾网 络平台和纸刊发表一百多篇(首)文学作品。其中有上百篇诗 歌、散文、随笔、小小说、纪实文学作品等,分别发表在“英国文学”、 “海外凤凰诗译诗社” 、以及更多的发表在“江山传媒”、诗情 太平洋”、“百荷花开的声音”、“天边紫云烟”、“北美蓝紫 传媒”、“长江诗歌”、“诗殿堂”、“凤凰诗社”、“清荷 花语”、“南国红豆诗刊”、“名师名家名人坛”“薇风fm” “多彩生活文苑”“诗湘苑”“半岛诗刊”“美国中文作家协会 网站”。入围“国际名师名家名人名言”。

 

《龙裔文学》集锦0030 《全球华语语法》作者:郭熙




“全球华语语法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过5年的努力,研究团队完成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三个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洛杉矶)三个国家的调查,并将调查研究的成果编著成六卷《全球华语语法》。

这套书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邢福义担任总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汪国胜担任副总主编,并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近日推出的是郭熙教授主编的《全球华语语法·马来西亚卷》。本卷力求对马来西亚华语语法进行系统的描写,勾勒出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基本面貌。

以下是我们对本书的介绍,让读者对其有一个初步地了解。
全书内容分为绪论、综合考察和专题考察三个部分。

一、绪论

绪论主要介绍马来西亚华语研究的背景和理论部分,讨论了马来西亚华语的形成和特点、研究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理论方法以及一些初步的结论。在长期的发展中,马来西亚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华人社会,系统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化,并呈现出一系列“域化”特点。马来西亚华语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全球华语的角度看,除了自身发展的因素,还可以看到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的重要影响。马来西亚华语既不同于普通话,也不同于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的华语变体。马来西亚华语口语是在汉语方言和现代汉语白话书面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的主要特点

(1)具有自己的特有腔调;

(2)拥有丰富的汉语南方方言和非华语成分;

(3)常有语码夹杂和语码转换的情形;

(4)存有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

(5)有正式和非正式变体之分。

马来西亚华语书面语总体上和中国现代白话文一致,但因文体而异,两极分化相当明显。正式华语是指教学、广播电视和相对正式的场合所使用的标准华语,类似于标准普通话。非正式华语是指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华语,非正式华语也因人而异,有的相对标准,有的则带有浓重的方言色彩。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的“同”占主导地位。尽管语法的一致性很高,但马来西亚华语也有独特的方面。例如,单音节语素独立成词,前缀“阿”使用广泛,后缀“儿”不发达,双音化倾向明显,有构形重叠形式。中国南方方言的一些结构形式进入了马来西亚华语。

二、综合考察

综合考察部分从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首先是构词法。主要讨论单纯词、合成词和缩略词。然后分别讨论了各类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区别词和副词。虚词部分对马来西亚华语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逐一进行了描写。短语部分则从基本短语、虚词短语和特殊短语三个角度进行了讨论。句法方面讨论句型、句式、句类系统以及语序特征。跟一般的语法描写不同,本书还研究了马来西亚华语的篇章,包括篇章关系的表达、话语引介形式、篇章评价词和篇章回指等。

三、专题考察

专题研究部分共有13篇文章,内容包括:马来西亚华语词汇语法多样性的表现、成因及其研究意义;马来西亚华语的“词项特色词”“义位特色词”“搭配特色词”“频率特色词”,以及海外华语特色词分类的意义;运用普—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方法对马来西亚华语动词、形容词进行分类;以全球华语为视角,对马来西亚华语“优越”一词的搭配情况进行描写,指出搭配差异应该成为海外华语研究的一个着力点;以个案式的考察方法对马来西亚华语名物性形状量词的使用特点进行描述,讨论了“间”“款”“粒”“条”的泛用,指出量词使用源于粤语和闽南话等的影响;采用语料库检索和对比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马来西亚华语介词、助词的变异情况进行研究,指出使用频率和使用方法是变异的两大表现;讨论马来西亚华语中几个较为特别的篇章回指成分,分析马来西亚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归纳马来西亚华语篇章相对显著的“文白夹杂”风格;讨论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研究中的资料搜集和整理问题,概括海外华语口语研究的方法,指出本土影视剧的作用和重要性;以马来西亚华语电影文本和马来西亚日常生活为对象,分析不同场景下的语码转换现象;以表示疑问的“做么”为例谈马来西亚华语口语语法结构的形成及其规范问题,讨论其用法和语法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来源;分析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的“酱”的用法。本书概括了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如下特点:

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特点

(1)语法结构相当稳定;

(2)词法类型相对一致;

(3)句法差异主要体现在同现选择及其多样性上;

(4)口语和书面语互嵌式发展;

(5)语法变异呈现自然稳态。

本书对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全面描写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共时差异的新视角。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为视角可以通过共时差异看历时演变过程,而各地华语的共时差异则提供了一个观察标准语发展过程的窗口。

《全球华语语法•马来西亚卷》总主编邢福义、副总主编汪国胜、主编郭熙。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同源异流,平行互动发展,一致性很高;同时,由于国情不同,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它与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华语也有许多差异,具有鲜明的语法特点。本卷力求对马来西亚华语语法进行系统的描写,勾勒出马来西亚华语语法的基本面貌。共分两编,上篇为综合考察,下篇为专题研究。

☆  目    录  ☆

上编  综合考察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语言背景和语言政策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和马来西亚华语的发展      

第三节  华语变体与华人的语言使用      

第四节  马来西亚华语的特点   

第五节  马来西亚华语研究      

 

第二章  构词法 

第一节  单纯词   

第二节  合成词   

第三节  缩略词   

 

第三章  实词 

第一节  名词      

第二节  动词      

第三节  形容词   

第四节  数词      

第五节  量词      

第六节  代词      

第七节  区别词   

第八节  副词      

 

第四章  虚词 

第一节  介词      

第二节  连词      

第三节  助词      

第四节  语气词   

 

第五章  短语

第一节  基本短语      

第二节  虚词短语      

第三节  特殊短语      

 

第六章  句法

第一节  句型      

第二节  句式      

第三节  句类      

第四节  语序特征      

 

第七章  篇章 

第一节  篇章关系的表达   

第二节  话语引介形式      

第三节  篇章评价词   

第四节  篇章回指      

 

下编  专题研究

第一章  马来西亚华语词汇语法多样性考察及相关问题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语词汇语法多样性的表现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语词汇语法多样性的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第三节  结语      

 

第二章  马来西亚华语特色词的分类及其意义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语的“词项特色词”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语的“义位特色词”    

第三节  马来西亚华语的“搭配特色词”    

第四节  马来西亚华语的“频率特色词”    

第五节  海外华语特色词分类的意义      

 

第三章  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的及物性分类      

第三节  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的意义分类   

第四节  马来西亚华语动词的重叠   

第五节  结语      

 

第四章  基于对比与定量统计的马来西亚华语形容词研究  

第一节  状态形容词   

第二节  性质形容词   

 

第五章  马来西亚华语形容词“优越”搭配研究

第一节  马来西亚华语“优越”搭配情况的描写

第二节  大华语视角下“优越”的名词性成分搭配表

第三节  结语      

 

第六章  马来西亚华语形状量词泛用情况考察   

第一节  “间”的泛用    

第二节  “款”的泛用    

第三节  “粒”的泛用    

第四节  “条”的泛用    

 

第七章  马来西亚华语介词的变异 

第一节  介词类别      

第二节  介词词频      

第三节  介词用法      

 

第八章  马来西亚华语助词的变异   

第一节  助词范围      

第二节  助词词频      

第三节  助词用法      

 

第九章  马来西亚华语的篇章回指成分 

第一节  代词回指      

第二节  名词性回指   

第三节  结语      

 

第十章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语法研究中的调查和比较 

第一节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结语      

 

第十一章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的语码转换现象考察

第一节  《天天好天》和马来西亚日常生活   

第二节  不同场景下的语码转换      

第三节  结语      

 

第十二章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的疑问成分“做么”

第一节  研究的材料   

第二节  “做么”的使用

第三节  “做么”的来源

第四节  从“做么”看马来西亚华语的语法规范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三章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的“酱”和粤语中的“咗” 

第一节  “酱”的用法    

第二节  “咗”的用法    

 

作者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教授,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等国内外多所大学客座/兼职教授,《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主编,《语言战略研究》执行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及其他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中国社会语言学》《华语研究录》《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150余篇。

 

 

《龙裔文学》集锦0029 吕红学术专著《身份认同与文化建构——华人文学跨文化特质》作者:吕红



作品简介:

本书从身份认同这个角度切入,以个体的现实身份、群体的族裔身份、性别身份、语言身份和艺术身份等几方面来透析海外华人文学的跨文化特质,阐释存代表性作家的个性特征、群体与流派之形成、发展与影响,其作品主题、风格之变化等等。通过对海外移民作家作品的观照,结合传统文本细读批评和文化研究的方法,分析在异域多元语境中文化建构之意义。人类不断的智慧探求呈现了人性刚柔并济的广度和深度,那些释放心灵能量创造出交织着充沛的激情与生命力的煌煌巨作,展现出一部人类精神文化成长的史诗与命运交响曲。

导语: 张炯先生序(节选)

本书探讨华人作家身份焦虑与认同危机,揭示五种典型的身份认同:个人现实的身份、语言的身份、族裔的身份、艺术的身份、性别的身份,进而论述海外华人作家及其文学的跨文化影响,指出华文文学家的许多视域与多国文化融合的态势和移民作家在世界文坛的突起,阐述他们如何开采文化资源以及在海外的生存策略。全书引证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谨,语言通达。 



作者简介:

吕红,文学博士。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红杉林》美洲华人文艺总编。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高校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高研院特聘作家。俄亥俄大学研究学者。著有《美国情人》《世纪家族》《女人的白宫》《午夜兰桂坊》《红颜沧桑》《智者的博弈》《曝光》《让梦飞翔》等。主编《女人的天涯》《新世纪海外女作家获奖作品精选》《跨越太平洋》《蓝色海岸线》等。在《文艺评论》《广东社会科学》《福建论坛》《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世界文学评论》《中外论坛》《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Chinese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等刊发论文;获多项学术论著社会人文科学奖。

精彩片段:

著名诗人 卡里•纪伯伦 的经典名句——“当爱召唤你时,跟随它,虽然它的道路艰难而险峻……爱虽可为你加冕,但也能将你钉上十字架。”文化人浪迹天涯海角,孜孜不倦所求的,即是文学和生命之爱。

在整理书稿时翻找资料,似灵光乍现,几页字迹潦草的发言提要,从资料累积的文件夹中忽然闪现。从美东幽静学府来到美西大都会,初识金山草根文群,与他们切磋文学、编辑报刊,深入社会人生……多少文化人在异乡打拼、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世界华人文学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长起来。

从大的方面看,世界局势急剧变化,加上科学飞速发展,技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也不断派生不停嬗变……新世纪大批的移民、留学生的涌入,增加了文学的新鲜血液。全开放或多方位的转型,无疑使文学内涵更丰富,审美特性更繁复;少数族裔文化与意识形态主流,还有技术性现代性并行不悖互补交融;网络文学悄然而起也是契机。然而对于海外创作及研究,无论纵向或横向来看都有空白点,都有待突破。

首先,与国内专业作家条件及环境不同,新移民要在生存压力解决温饱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文学创作。其次,由于远离本土文化及母语语境,在异域作为“边缘”的华文文学,社会效应、经济效应自然也不如母国那么强。其三,由于时空的关系和自身环境压力,新文学思潮对老作家创作影响力滞后。反差对比,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固然重要,但吸收现代表现技巧,对于拓展文学表现力的空间也是推陈出新的途径。

经过东西方文化洗礼的新移民文学,创新意识可以说是非常之强的,作为一种离散族裔文化表征的海外移民文学置身于各种思潮的旋涡中,艺术取向的差异也造成了文本表述的巨大分野。纪实性风格更多地体现在显性的题材、主题层面;而现代主义倾向的文本则渗透在语言的肌理血脉中,变形夸张、扭曲或佯装复古等处心积虑的语言策略,其深处,同样诉说着文化身份的焦虑。并且,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在形形色色艺术形式的探寻之路上。

性别、种族、文化之间各种思维碰撞融合,各种边界被打破;艺术创新不仅表现在思维语言上,还表现在结构与表述方式上,正所谓“创造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对过去、现在的超越,意味着对他人、自我的超越,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重构 ”。

就像 本雅明 的一句名言,他宣称自己的“最大野心”是“用引文构成一部伟大著作”。而本雅明“对时代以及人在这个时代的处境的洞察,以及他的思想方式和表达方式的独特超出了同时代人的理解力,更确切地说,超出了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承受力”。

也正是建立在“痛苦的思考”及创作上的“野心”,所呈现的,是杂糅切身体验、感受和文化碰撞的交融。各种文体实验、多种话语体系,也铸造了华文文学的世界性及跨文化延伸。也建构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跨越东西方艺术视域的文化身份。

著名学者 乐黛云 教授说:“今天世界的纷争虽不完全是由文化冲突引起,但也绝非与文化冲突无关。因此,是增强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为文化隔离和冲突而导致战争,决定着21世纪人类的命运。”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互用,以避免日益尖锐的文化冲突酿成争端,华人文学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就成为作家学者努力的方向。

当年会议宣言依然铿锵有力:“睁开眼睛,打开心扉,拥抱世界”。人生历程真是一种“马拉松”的竞赛,精神的远征,在商业社会走文学道路,更须坚忍不拔、不断历练。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寻找对象的意义,寻找自身的意义。支撑着我思考和有限的言说。二十年间各种语境的变化,更能使我看清这种意义寻找之外的意义。时光荏苒,蓦然回首,现场留存的文字印证了多年来的思考与探求。

感谢从文以来一路支持与鼓励我的老师、亲友和同道。导师 黄曼君 教授生前对本人学业上的督促与鞭策,深深铭记。尤其感谢 张炯 先生始终关注世界华人文学研究,热忱提携后学为本书作序;特别感谢陕西师范大学高研院 李继凯 院长,还有 李胜振 副院长以及文学院 程国君 教授多位学者专家等以不同形式关注过本人的学术研究,深以铭记。非常感谢社科出版社 郭晓鸿 主任及其同仁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诸多辛劳,在此一并表示谢忱。从薄薄数页笔记衍化而印成纸本厚厚的

《龙裔文学》集锦0028 李岘长篇纪实作品《飘在美国》作者:李岘



内容简介:    

   

      这部电视纪录片追踪采访了住在美国同一条街道上的四个美籍华人家庭,再现出两代人是如何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磨擦中,重新认定自我存在意识的心理历程。该片在美国主流社会及华人社区引起极大反响。许多美国大学图书馆都收藏该片的DVD和该书作为亚洲研究的教学资料。该片自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连续在美国公共教育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在中国广东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2009年李岘获得美国亚裔传承奖中媒体与影视奖。

      纪录片推出后,美国劳工部部长赵晓兰(Elaine L. Chao )、圣地亚哥市市长Dick Murphy以及美国国会议员Susan A. Davis 都分别致函祝贺。圣地亚哥市长亚裔顾问委员会登报声明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向社会推荐该片。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杨洁篪大使及兰立俊公使亲笔致函总编导兼制片人李岘,高度赞扬了《飘在美国》为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中文版的《世界日报》、《华美时报》、《华人》杂志、《文艺报》、《黑龙江日报》,英文版的《亚洲时报》、《圣地亚哥社区报》、《亚洲读者报》、《西班牙裔报》、《菲律宾裔报》、《学院报》等都分别介绍了《飘在美国》的节目内容、形式及社会意义。




长篇纪实作品《飘在美国》节选文字 
上篇:做梦

      许多人都有梦想,但是能让梦想成真的人不会太多——原因是梦的遥不可及。明知故犯。一个梦想,在我那不安分的脑海里搅动了两年,终于在2000年10月的这一天付诸行动。

第一章:只能不信邪

我的未来不是梦(2000年10月3日星期二)

       我?真的是我自己要做一个十二集的电视节目?编、导、摄、加制片?我不是在做梦吧?刚刚花了五千多美元,买了一架SONY牌的半专业摄像机。我之所以把这架摄像机定位在“半专业”上,那是因为它真的没办法与电视台所用的昂贵机器相媲美;加上我从今天起不仅要承担编导的角色,而且还要兼当摄像师。我这个“半专业”水平的摄像师,也只能与这“半专业”的摄相机匹配了。

    ……

中篇:惊梦

          人不能没有梦想。尽管美梦使人患得患失,噩梦使人魂丢胆破,然而,追梦的人仍然愿意相信——梦想会使人的生命旺盛,情感饱满。(二零零一年)

出师不利2001年10月)

        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刚刚过去一个月。虽然纽约上空的硝烟已随风飘逝,但是笼罩在美国人心头上的哀痛和不安却没有在一个月之后有所减轻。人们已经惧怕乘坐一切交通工具,特别是随时都有可能成为恐怖分子攻击目标的飞机。一向喜欢旅游的美国人,恨不得不用出门才好。我,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份子。可是,我却不能不在这时乘坐飞机。并且是国际航班!

    ……

下篇:圆梦

   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从2000年10月开始,至今已经快五年了。用五年的时间来推动一部电视片,可见我这个追梦人的一路风尘。然而,看到这两年的时光像时间隧道一样地把《飘在美国》送到千家万户,喘息之间,我为自己宽容地下了一个定义:也算是梦想成真了吧!(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五年)

魂牵梦绕,天涯路,友情筑通途(2004—2005)

       原以为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完成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片,已经是创下了电视周期之长的纪录。谁知,一晃又是两年,居然年年都有一些大事小情把我与这部片子拴在一起。朋友笑言说:这部片子会跟随你一辈子!现在我明白了,那个跟随我一辈子的重担不是片子本身,而是要为这部电视片量身订做的商业市场。如何开发市场,就象是点中了我的“命门”一样,让我想一想都会紧张。

   ……

阅读全书请点击:http://www.chinesewritersusa.org/piaozaimeiguonew

听书可点击喜马拉雅“旅美作家CWAA有声频道”洪萍演播的《飘在美国》https://www.ximalaya.com/youshengshu/51336778/434389839





作者简介 

     李岘(Maria Lixian Gee-Schweiger)美籍华人、文学博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移民美国前在中国黑龙江省电视台任电视剧责任编辑、编剧十一年。移民后除在多所美国大学任教,还撰写出版了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微时代VS青春祭》,文集《感受真美国》《飘在美国》,教科书《美国律师说汉语》等著作。编导出品十二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主编文集《心旅》和《心语》。并著有《美国加州地区华语使用状况研究》《浅析电视语言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等理论专述。在中、美以及港台地区的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并荣获多种奖项。

评论文章(1)
走向圆融
——寄语《飘在美国》正式播出

贾 非

     佛语“圆融”所展示的人间美好境界,已为当代世人引伸为世界“和合”文化情境的最高期待。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合、融汇,是人间消除心智隔隙、行为冲突、走向圆融、步入美好的基本途径和必经过程。然而,“大圆融”境界能否在当代人类社会成为现实?不同方家学界,向来观点有异。因是未来的世事,本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高论的。但是由美国NL影视股份责任有限公司制作,由美籍华文作家李岘新近编导、摄像、独立制片的十二集电视专题片《飘在美国》,却以生动的美洲生活图像,独到的文化合流理念,从小社会、小视角、小情趣出发,透析出了不同族群在现代文化交合社会绵衍发展中,必然走向“大圆融”的大趋势。该节目在广东全省境内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飘在美国》以新移民现象为契机,以四组异族跨国婚姻组合的全新家庭为采访对象,一年中美国的十二个节日为专题拍摄内容,结构成半小时一集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

     节日是不同国度、不同族群最具文化意韵,文化内涵,文化品类,色彩斑烂的吉庆日子。在这样非同寻常的日子里,把摄录的笔触伸向不同世代,不同族态相濡以沫的四个家庭,自然会跃动起玩味不尽、情趣激扬的层层浪花。电视片中选择了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同一条街道上的四户有华人背景的家庭——广东老移民,大陆新移民,台湾新老移民,以及这些家庭与其他族裔组合构成的新生代中有纯中国血统、欧亚混血儿等等。在这组极具典型意义的家庭结构的生活演释中,作者以大量感人的生活细节,多彩的画面,展示出不同的人生故事,心灵世态,风土人情。勾画出一幅幅多元色体组合的人文画卷。独自抚养女儿的Julia,在“父亲节”这一天毫无怨言地送女儿给前夫过节;独身父亲的沈先生,在含辛茹苦地抚养三个儿子的同时,却不得不叫来警察将大儿子撵出家门;传统的中国女性Fun嫁了一位“白人”,便产生了三代人的隔阂和相濡以沫的故事:被别人收养为子、尝尽人间酸辛的Gin,而今又收养别人为子,并且情同血缘。于是,四个背景不同的中国家庭,构成了十二个节日的故事情节。

     作品不只旨在介绍美国十二个节日的风情热闹、绚丽多彩,更着意展释外来族裔文化在家庭中与美国本土文化由碰撞、磨合,到融会、和合,从而更新了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的多姿色彩。

     在第一集《天涯无处不飞红》的情节中,我们看到海外华人与国内过“春节”的区别。“除夕夜”吃饺子,放鞭炮,休息养生,探亲访友,对国内的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习俗。然而,编导李岘别具匠心地在这一集里通过四家人各以不同方式在美国过“除夕夜”的情景,通过展现四家人带着工作一天的疲惫煮冻饺子吃、沈家的两个混血儿在单身父亲做好晚饭时扬长而去的细节,让我们深深体会一曲《昭君出塞》,烘托出海外游子远离故乡的无奈,同时也有吟古喻今之巧妙。《昭君出塞》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是一种人生悲剧,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毕竟是将大汉民族的文化带给了“胡人”。我们在这一集里看到华人社区的庆祝活动中,美国人对于“春节”的热衷。并且从美国人兴高采烈地用中国话说“恭喜发财”的细节中,体会到本集的精髓所在: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会有中国的新年!

     作品同时也揭示了这种文化碰撞及心灵磨合,是个悲苦和喜乐交加的奇异过程。四家人的故事《游子吟》是十二集中的第五集。该集以“母亲节”为背景,通过两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和心情过节的特写,展示了海外华人父母是如何苦心积虑地,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下一代了解传承祖国的文化,让自己的父母体谅、原谅他们不能为年迈体衰的父母养老送终的遗憾。在这一集里,编导精心地将一首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情结“游子吟”贯彻整个第五集。童稚的歌声随着华人父母送自己的孩子去中文学校学习的情节,我们不难觉察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的衣”的亲情。强烈地体现出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恋。

     另外,以“复活节”为背景的第四集《青青芳草地》,展现出苦乐人生和宗教之间的相互包容;以“万圣节”为背景的第十集《只能不信邪》,反映了传统观念所遭受的冲击:以美国国庆节为背景的第七集《移民情节》,通过中美两国的大事件,说明移民情结的心结所在:以“圣诞节”为背景的第十二集《身在异乡不是客》,展现了特定的社会形态所形成的特殊文化心态。

     总之,这些故事不只发生在圣地亚哥城,系结出了大洋两岸的“太平洋文化圈”。诚如作者的一句话,由“身在异乡为异客”转而为“身在异乡不是客”,正是她的立意之一。这是一种文化融合、心身兼汇的极佳境界。如今此种佳境的来临,早已不只限于小小的家庭。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必将大大加速人类在世界范围实现文化圆融的步伐。此言之可以成立,恰好可以《飘在美国》做为见证。一部十二集的电视纪录片,以小家庭的多彩生活说解大世界文化圆融的必然走向,表述出普天同祈的福愿,这恰是《飘在美国》的价值与精彩所在。

                                                                    《华美时报》文艺副刊2003年8月1日首发

作者简介

贾非,世界和平文化节国际协会创会执行委员。暨南大学教授、长篇小说家、资深剧作家、中国书画美学家长篇小说和影视作品代表作有:《百越图腾》《冰雪摇篮》《山林之神》《天地男女》《百越九龙》《走出上海滩》等。





评论文章(2)
试析美国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研究的意义
——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引发的思考
 余惠芬

         [摘要] 本文试对12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所反映出的当代美国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研究的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了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研究的意义。文章认为,华侨华人重视自身的研究,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意识、加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增进各族群之间的了解,乃至改善国际关系、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

                                   发表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6期

详情请阅:http://www.chinesewritersusa.org/yuhuifen-blog/2016/1/5

作者简介

余惠芬,原暨南大学教授。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主编及主讲人。曾赴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多所高校进行短期讲学或学术交流访问。现为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英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荣誉顾问。

评论文章(3)
花在他乡红,根在故乡生
——《飘在美国》观感
喻权中

根据贺卡上的信息,我怀着好奇心打开了网址www.nlfp.com。记忆随着网上图文并茂的信息清晰起来。我不得不承认,去国多年的李岘已经不再仅是一名清纯多梦的文人,她已经透过人间沧桑和对文化的思辨,来反思生活,认识生活。特别是当我怀着这种猎奇的心情,将六个小时的DVD一气呵成地看完之后,我对这部十二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的总编辑兼制片人李岘,因何把这部反映海外华人的电视片以“飘”字命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本文刊登在美国《华人》月刊杂志2003年8月

详情请阅:https://www.chinesewritersusa.org/piaozaiameiguoblog/2021/3/19

作者简介

喻权中,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龙裔文学》集锦0027 梧桐长篇小说《铁血容闳传》作者:任国平(梧桐)



作品简介

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东香山县南屏村少年容闳进入澳门马礼逊学堂学习。1847年赴美国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成为第一个中国留美学生。他带着强国之梦回国,投入洋务运动,一个美国籍的中国人,看着灾难深重,民不聊生,政府腐败无能的中国,竟然可以放弃美国的安谐生活,多少次地来到中国。他希望成为律师为中国人打官司、希望能找到救国的途径,他冒险去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去曾国藩处建议中国必须工业化。他为筹建江南制造局赴美采购机器。他用教育作为改良这个国家的途径来救中国百姓于水火。他的理想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实现。1872年率幼童120人赴美留学。他奉命率学生30人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1875年,并任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副大臣。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容闳教育强国之梦破灭。他一个美国籍的华人代表中国向各国行使驻美副使的职责。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提出筹款购舰长期对日作战。甲午战争失败,容闳参加二十四年参加变法维新活动,失败后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二十六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主持的张园会议,称中国国会,被推举为会长。自立军起义被镇压,遭清政府通缉,辗转流亡美国。后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1912年病逝于美国。

作品节选

这时, 里面出来一个将军,是丹尼尔!丹尼尔穿着神气的将军服。丹尼尔想不到在这里见到容闳,热烈地拥抱容闳。

丹尼尔:“打仗十分残酷, 你死我活。你以前打枪都怕,现在怎么有这样的胆量了。”

容闳:“ 你是在吓唬我, 以为我不敢豁出生命为真义而死?”

丹尼尔十分感动:“你还是铁打的容闳。你在为自己的祖国在美国购买机器,去强大自己的祖国,中国更需要你, 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更需要你去解救。”

丹尼尔:“我让你看一个人, 你就会明白胜利是属于真理, 这人对你很好, 在快死的时候还在念叨你的名字, 真的, 你一定要坚强些。”

他们走进一个挂有红十字旗的楼, 穿着浅蓝色的大褂的医生护士们进进出出。

这是临时野战医院。迎面来了一个戴着护士帽,穿着护士大褂的女人。容闳一下就认出她。“米奇儿!”

米奇儿眼神射出从前对容闳爱慕的光, 可她嘘了一声, 容闳随她来到病房,他被里面的一幕给惊呆了,病床上躺的人简直是个木乃伊,全身都裹着绷带,但容闳清晰地记得这双带着恐惧的眼睛眼睛。他叫出声来:“是戴文!”戴文听到容闳在喊他,微微张开眼睛,眼角滚下一颗很大的泪珠。他努力张开嘴。容闳听到戴文轻轻地说:

“容闳, 谢谢你,我在报答你们对我救命之恩, 上前线打仗。”

米奇儿轻轻擦去戴文眼角上的泪珠,说:“亲爱的, 安静地躺着, 你会没事的。”

戴文颤抖着嘴唇用细细的声音说: “闳, 如果我死了, 求你们一件事行吗?”

容闳点点头,眼里含着泪水。

“别难过,人总有一死。要没有你们救我,我早就死了。现在, 我还能为消灭奴隶制而死, 我值得。我亲爱的妻子、儿子再也不会成为奴隶。”米奇儿轻轻地为戴文脸,转身去拿药。戴文微微睁开眼:“容闳, 告诉米奇儿, 把我葬到小山后她家的坟地里, 只有躺在那里我才会感到永远的安全, 因为有你们保护着我。”

米奇儿听完戴文的一席话, 冲出门外, 捂着脸痛哭。容闳坚定地说:“我们答应你。”容闳转身看米奇儿,容闳看出她的疲劳, 可她的那张脸还是那么美好。容闳注视她。无话。

丹尼尔说:“闳, 既然你把美国当成第二个母亲, 你以为娘家无人了? 你娘家的人要你为你的第一个母亲而战, 把这里给你娘家的人。这里也有好汉。看,连我老婆, 一直崇拜你的米奇儿都视死如归。你就放心吧。你还想我们用决斗的方法来决定你去留吗? 为米奇儿, 我可以这样做, 可为了你的祖国, 我用不着这样做,因为你比我还明白,你的祖国不仅需要这批机器, 更需要的还是你这个人。不过你临走前,我还是要委托你办一件事。你们不是答应戴文, 将他送到米奇儿家的山上坟地安息吗?大夫说戴文过不了一天。你代我把他安顿好! ”

容闳点点头。

几天后,容闳带着覆盖着联邦旗的戴文的棺木来到米奇儿家的山坡坟地。杜曲尔牧师主持了葬礼。愿戴文的英灵永生。

同治四年八月,新式机器从纽约港口运往上海。



 

作者简介

任国平,笔名梧桐,美籍华人,世界华文文学会会员,北美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休斯顿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出生中国宁波,毕业于杭大学。九三年赴美,毕业后在美国高中教书。目前已出版长篇小说四部《墓碑镇的中国玛丽》(暨南大学)、《铁血容闳传奇》(社科)、《泪洒芝加哥》(社科)、《爱你,刻骨铭心》(美国Sycamore Books)。两部长篇由作者改编电视剧共六十六集。短篇小说《玛蒂娜》等若干。中英文电影美国获奖剧本七部。动画剧本一部。

 

 

《龙裔文学》集锦0026 杭松长篇幻想小说《魂国志》作者:葛杭松



作品简介

《魂国志》长篇幻想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魂国世界中的探索与追寻,抗争和守护。全书由小及大,由浅入深,刻画了近百个人物,描绘了数十个奇境。《魂国志》三部曲从个体对逆境的抗争,写到群体对命运的回应,直至书写人对宇宙的窥测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魂国志:猎魂之刃》讲述了主人公易辰罹患绝症后获得了一把能够夺人寿命收为己用的匕首。他怀揣着匕首邂逅了神秘少女唐馨,进入魂国开启了另一段人生。本册描绘了普通人对逆境的抗争,探讨了生命的重量和人在绝境中的善恶抉择。

《魂国志:命运之门》延续第一部的故事,讲述了寻宝人舜夏和易辰、唐馨在命运的牵引下由普通人成长为三位改变世界的领导者,描绘了普通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成长与担当。本册探讨境遇对人的改变,以及小如蝼蚁的人群如何对轰鸣向前的命运做出回应。

《魂国志:天机之谜》延续第二部的故事,讲述了舜夏经受命运洗礼后协同野心家司马印成决定毁灭现世,创造一个新的乌托邦世界。易辰和唐馨则和原世界的人们站在一起,成为了原世界的守护者。这是一场守护和毁灭的争锋相对,一场“世界脏了便该推翻再来”还是“世界脏了就该擦拭干净”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当一切归于虚无,《魂国志》的最终命题便也浮现出来。

作品节选

不知听谁说过,人之将逝总会看到心中所想。那幻象可能是其一生所愿、一生所念,也可能是其一生所恨、一生所惧。

他大声呼唤着母亲。他不知道,从今往后,还会不会有人踮起脚尖摘去他嘴边的烟,用不太灵巧的手编织黑色的线。

“你多久没和她好好说过话了?”易苒这么问他。他默然,只是吸烟。

“我去找工作。”他站起来,走过医院狭长的走道。

“明天我申请退学,赚钱让你交了最后一年学费。你好好毕业,赚钱给妈治病。顺便,养我。”

“我不许你再提那两个字!”第二天黄昏,当易苒把退学申请书拿到易辰面前时,他毫不犹豫地将它撕了个粉碎,“你到底想做什么?”

易苒露出超越她年龄的笑容:“你以为呢,妈下岗都快半年了。你以为你现在吃的用的是谁给你的?”易苒头也不回地坐上一辆铮亮的奔驰。她看到易辰努力地拍打着车窗玻璃。她身边的男人伸手揽过她的腰:“苒,那个男人是谁?”

易苒嗔笑道:“我们学校的一个穷小子而已,不用理他!”

那一天,易苒第一次看见易辰哭,在车子的后视镜里。她看着他追着车子连滚带爬的样子红了眼眶,却忍住泪水对身边的男人挤出无懈可击的笑容。

她庆幸他没有看见自己这幅模样。她知道,她的样子一定会让那个从小宠溺她、心疼她的哥哥心如刀绞。

那个黄昏特别暗,易辰像犯了烟瘾一样呆坐在马路牙子上喘息。他给易苒发信:哥对不起你。

他仿佛看见一条河流在天空中淌过。也许生命也就像一条河流,倘若波澜不惊平平淡淡,坐在船上的人就只能仰望一成不变的天空,一直发呆一直发呆,直到驶向生命尽头那个无底的巨大瀑布。

不知听谁说过,安逸让人麻木,只有惊涛骇浪才能让人铭记我曾来过。那种铭记,叫挣扎。

经典语录

我们走进命运之门,看尽了世事,尝遍了冷暖。到头来无非是,木已成舟,夏已成秋。

我们参悟天机之谜,超越了吉凶,看淡了生死。到最后才发觉,物是镜中花,人是笼中鸟。

人们只看到了光明的坦途,争相爬向那火光照耀到的明天。可也不要忘了那高举火把的人,是他,孤单地站在黑暗中呢。

命运是个谜,让我们背靠背猜了一生。时间的洪流里,你是否还像磐石般站在我的背后,忍受着漫长的告别和弥久的遗忘。

命运的残酷不是让人受不了,而是叫人舍不得。

年华匆匆,你的影子摇晃摇晃,拼凑成了整个未来和曾经。

世间没有不谢的桃花不变的人;世间亦没有永恒的对错和不碎的承诺。能亘古绵延的只有天道昭昭,命运轮转。世间众生如风中花瓣身不由己。风吹而起,风止而落,直到化为一抔香泥长眠树下。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贩夫走卒被碾为尘土,英雄豪杰随着命运向前。古往今来,何人能够改变命运的轨迹?说白了,你我都只是命运掌中的活傀儡,演着一场又一场无休无止的是非对错与爱恨情仇。



作者简介

杭松,男,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南加州大学硕士,建筑事务所总监,现居旧金山硅谷。著有《魂国志》,《我们的青春横跨中美》等作品。

 

《龙裔文学》集锦0025 郑南川短篇小说集《窗子里的两个女人》作者:郑南川




作品简介

郑南川短篇小说选目录

1)癌症患者和他的爱人

2)窗外的那片风景

3)寻找丢失的记忆

4)跑进屋里的那个男人

5)“得得”之死

6)十三号楼的奇怪声音

7)“我爱你”

8)我是谋杀者吗

9)墓志铭

10)手背上的“翠花”

11)为什么不把钥匙还给我

12)妈妈,让我走吧

13)遗骨的秘密

14)平庸主义者

15)自首人

16)琴和她的妮西娜

17)剩下半个饥饿的肚子

18)“性格病”患者

19)为什么地铁的火车不休假

20)“一块钱店”的礼物

21)窗子里的两个女人

22)死了,也要活过来领彩

23)赫拜的“健康”画像

24)摇椅

25)醉酒的最后时光

26)鼠弟,猫哥,和他

27)墓地的秘密

28)赤裸的小屋

29)(附录)文化身份认同与北美“新移民文学”若干问题的再思考

 

 

精彩篇章

Pourquoine m’a-t-il pas rendu la clé?

为什么不把钥匙还给我    (小说---法中文对照) 

作者:郑南川      译者:陈怡龄

Ce samedi-là était un jour de joiepour Zhou Yu, car son petit enfant, un nouveau-né, rentrerait de l’hôpital. Sabelle-fille canadienne avait donné naissance à un bébé très joli. Grand-pèrepour la première fois, il se dépêcha de partir en voiture de bonne heure pourrendre visite à la famille de son fils.

Son fils demeurait dans une petiteville où il était déjà allé il y a quelques mois. Il se souvenait encore de lalocalisation de l’immeuble, mais pas du numéro civique. La circulation étaitbonne et il arriva rapidement. Stationnant la voiture au bord de la rue, il ensortit beaucoup de cadeaux, y compris des fruits que sa belle-fille adorait,des raviolis que son fils aimait, des vêtements pour son petit-fils, ainsiqu’une enveloppe rouge contenant cent dollars que Zhou Yu avait préparé pourson petit-fils. Depuis toutes ces années passées au Canada, était enfin venu lemoment où il retournerait en Chine pour une visite traditionnelle père-fils.Cela le rendait très heureux.

Devant le bâtiment, Zhou Yu réfléchità quelle porte il s’agissait. C’était un nouvel immeuble. L’agencement de tousles appartements était identique. Heureusement, sur les deux côtés de la porte,il y avait deux portes-fenêtres. Zhou Yu décida de les vérifier une à une, caril reconnaîtrait l’intérieur de chez son fils. En plus, cela lui permettrait dese renseigner auprès des voisins. Apparemment, la deuxième laissait paraître unappartement ressemblant un peu plus à celui de son fils. Zhou Yu voulut jeterun coup d’œil à l’intérieur en tournant la poignée, qui resta verrouillée. Maisen y regardant de plus près, ça ne ressemblait pas non plus à chez son fils.Tenant beaucoup de sacs à la main, il n’était pas très agile. Il songea àtéléphoner simplement à son fils, mais se souvint tout à coup de l’estampe duNouvel An qu’il avait accroché à une porte-fenêtre lors de sa dernière visite.Sur l’estampe, il y avait un singe, son signe zodiaque chinois. Avançant dequelques pas, il vit l’appartement de son fils.

La famille de son fils l’attendait.Zhou Yu leur présenta un à un les cadeaux qu’il avait apportés. L’arrivée dugrand-père plaisait à tout le monde. Ensuite, il se hâta de prendre sonpetit-fils dans ses bras en l’embrassant. Sa belle-fille lui donna une mission: comme c’était l’heure de nourrir le bébé, le grand-père pouvait profiter dubonheur d’être avec son petit-fils. Il prit le biberon et le nourrit tout en leregardant. Le fils parla de leur ménage, du bonheur et des difficultés d’êtrede nouveaux parents. Zhou Yu les bénissait. L’évolution de son fils le satisfit: il avait du travail et un enfant. En tant que père, cela le rassurait. Aubout d’un moment, sa belle-fille servit des raviolis à table. On se mit àdîner.

Quand Zhou Yu eut pris seulement deuxbouchées de raviolis, son téléphone sonna. La police l’appela. Un agent voulaitle rencontrer au stationnement. En présumant tout de suite qu’il aurait uneamende à cause d’un mauvais stationnement, il se dépêcha à demander à l’agentce qu’il s’était passé. La police répondit :

- On a trouvé des clés, qui sontpeut-être les vôtres.

- Quoi ? Ce n’est pas possible !Stupéfait, Zhou Yu se souvenait très bien qu’après avoir verrouillé la porte,il avait bien vérifié la poignée de la voiture, en la tirant avant de laquitter. Pourtant, la police était certaine que les clés trouvées étaientcelles de la voiture de Zhou Yu. Perdu, il se hâta à se chausser et partir voirla police.

Un agent de police l’attendait et luidemanda :

- Comment vous appelez-vous ?

- Zhou Yu.

- Ce sont vos clés ? 

- Oui. Est-ce qu’elles étaient parterre ? 

- Quelqu’un les a trouvées, réponditl’agent de police. C’est votre véhicule ? 

- Oui.

L’agent de police lui réclama sonpermis de conduire ainsi que la carte d’immatriculation. Ensuite, il interrogea:

-  Qu’est-ce que vous faites ici ? 

- Je suis venu voir mon petit-fils,il rajouta,  c’est ma première visite après sa naissance.

L’agent de police continua soninterrogation :

- Votre fils habite-t-il dans cetimmeuble ? 

- Oui, c’est la troisième porte.

- Mais pourquoi êtes-vous allé auxportes des voisins et avez-vous tourné la poignée ? 

Zhou Yu ne comprit pas la question.Au bout d’un moment, il répondit :

- Parce que je ne me rappelais pas lenuméro civique de mon fils, je me suis trompé de porte.

- Pouvez-vous appeler votre fils ? Jevoudrais lui parler.

Zhou Yu, ennuyé, pensa :

- Comme il a vérifié tous mesdocuments, il peut me rendre mes clés, non ? Pourquoi rend-on si compliquée unechose pareille ? 

Mais il n’avait pas le choix etappela son fils. À sa surprise, l’agent de police interrogea son fils plus loinde lui. Zhou Yu, accroupi, sortit une cigarette de sa poche. Il fuma enattendant. Au bout d’un moment, il en alluma une autre. Lorsqu’il avait presquefini, il vit venir l’agent de police qui lui sourit, sans l’interroger, mais enlui disant ceci : « Je souhaite une bonne santé à votre petit-fils. Bonnechance ! », en lui rendant ses clés.

L’agent de police partit. Tout perdu,Zhou Yu demanda à son fils :

- Qu’est-ce qu’il t’a dit ?

-Il voulait être sûr du fait que tues venu chez moi.

- C’est ridicule, là ! C’est quelquechose de personnel, je lui ai bien dit.

- Parce que tu es allé à la porte desdeux autres voisins et tu as tourné la poignée. La police voulait comprendreton intention, répliqua son fils.

Zhou Yu fut surpris :

-  Pourquoi avaient-ils une idéepareille ? Ce n’est pas possible ! 

- Tu as perdu tes clés au moment oùtu tournais la poignée. Le voisin t’a vu. 

- Puisqu’il m’a vu, il aurait puouvrir la porte et m’aider un peu, en me demandant qui je cherchais et merendant les clés. Mon fils, c’est son voisin, non ? Pourquoi n’était-il passympa ? 

- Il a appelé la police en disant quequelqu’un avait tenté d’entrer chez lui. Selon la loi, il fallait faire uneenquête pour savoir la motivation derrière cet acte. Heureusement, ce qu’on luia raconté est vrai.

Zhou Yu se tut. À leur retour, lesraviolis avaient refroidi et n’avaient plus de goût. Il trouva difficiled’expliquer à son fils qu’il n’avait pas compris cet incident. Pour lui,c’était complètement inutile de chercher des histoires. Le voisin était maladeet ennuyant. Il pensa que c’était là, la diversité culturelle.

En secouant la tête, il dit à sonfils et sa belle-fille :

- Je ne comprends pas pourquoi lapersonne ne pouvait pas me rendre mes clés.

 

为什么不把钥匙还给我   (小说---法中文对照版)    

Pourquoi ne m’a-t-il pas rendu la clé?

作者:郑南川      译者:陈怡龄

周六,是周雨特别高兴的日子,刚出生的小孙子从医院回家了,洋媳妇给家里生了一个“洋娃娃”,特别好看。第一次当上爷爷,一大早匆忙开车出门,去儿子家探访。

儿子住在一个叫巴比诺的小镇子上。几个月前曾经去过,大楼的位置还记得,只是具体的门牌号说不出来,一路顺利,很快就到了。在路边停下车,从车里拿出大包小包的东西,有媳妇爱吃的水果,儿子喜欢的饺子,给孙子买的新衣服。周雨还准备了一个红包,放了一百块钱,这是孙子的压岁钱。他出国也有些时候了,感觉这会儿很像回到了中国,像老子看儿子的传统方式,心里乐滋滋的。

站在大楼前,周雨想了一下,到底是那道门呢。这是新盖的大楼,每个套房的格局都一样,好在每道门旁边都有两扇落地窗子,周雨决定挨个“查看”。儿子家里的摆设是知道的,再说,也可以顺便问一下邻居。第一道门显然不是,屋里的格局都不一样。第二道门比较相似,周雨往里看了看,顺手扭了一下门,是锁着的,也不太像。手上这么多东西,感到有些不方便。他想到干脆给儿子打电话,不过,又突然想起,儿子家的门窗上有一个中国年画图,是上次来时贴上去的,正好是自己的本命年属相猴子。想到这,他又往前走了几步,果真看到了,找到了家门。

儿子一家正在等着呢。周雨把带去的东西一一作了介绍,爷爷进门也图个大家欢喜。接着赶快把小孙子抱在怀里,亲了又亲。媳妇也安排了他的“差事”,正好该给孙子喂奶了,爷爷可以感受一下爱孙的幸福。于是,他拿着奶瓶盯着孩子喂了起来。儿子说起了他们的家事,做新父母的甘苦。周雨也一再祝福,对儿子的成长是满意的,工作不错,有了孩子,做老人的也放心了。时间过的很快,媳妇给大家准备好了饺子,大家开始了午餐。

刚吃下两个饺子,周雨的手机响了。对方说是警察局的,要他到停车的地方见面。他立刻想到可能停车错位罚款了,急忙问有什么事。对方说,捡到了一串钥匙,可能是你的。什么,周雨愣住了,怎么可能,他记得非常清楚,锁了车门后,还专门用手拉了一下才离开的。不过,警察说的很确定,那把钥匙是开周雨车门的。这下子他全糊涂了,赶紧套上鞋出门去见警察。

警察正等在那里。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周雨。警察说,这是你的钥匙吗。周雨说是的,请问,是我失落在地上了吗。警察说,有人捡到的,这是你的车吗。周雨说,是的。警察要了他的驾照,行车证等做了登记。接着说,你到这里干什么。周雨说,看小孙子,又补充了一句,生下来后第一次到儿子家来。警察说,你儿子住在这幢楼里。周雨说,是的,第三道门进去。警察说,那么你为什么会去到其它家门前,还扭动了人家的门。周雨有点蒙了,想了一会说,因为记不得具体的门牌号,所以,走错的门。警察说,你能把你儿子叫出来吗,我想和他说一说。周雨感到有点烦躁,心想,已经看了所有证件,把钥匙给主人不就完了,怎么那么复杂。他没有选择,只好把儿子叫了出来。没想到的是,警察把儿子喊到一边单独询问起来。周雨蹲下了,从包里拿出一根烟吸着,他无可奈何地等着,不一会,他又情不自禁地点了第二支烟,快吸完的时候,看见警察走过来对他笑了笑,没有再询问什么,只说了一句话,祝福你家小孙子健康,祝你好运。把钥匙递给了周雨。

警察走了,感到困惑的他追问起儿子,他都问你什么。儿子说,他们要证实你到我这里来这一事实。周雨说,真有点荒唐,这是人家个人的事,说的很清楚了。儿子说,因为你到了另外两户人家的门前,还扭动了人家的门,这个动机警察要搞明白。周雨一下子惊呆了,他们怎么往这方面想呢,不可思议啊。儿子说,你的钥匙就是在扭动门的时候掉下的,屋里的人看见了。周雨说,既然他看见了,可以打开门帮助一下,问我找谁,把钥匙给我,儿子就是邻居呀,这人怎么这样不友善呢。儿子说,人家打电话给警察了,说是有人想进他们的家。按照法律规定,这种行为在没搞清楚动机前,要立案调查的。还算好,我们的事实都很真实。

周雨顿时无语了,回到家,那盘饺子也都冰凉了,没有心情再吃。他想对儿子解释这个让他很难理解的事实,后来还是没有说出来。儿子是在加拿大长大的,他对警察的做法不会感到奇怪,对他来说,这完全是无事找烦恼,那个邻居真有毛病,无聊透顶了,他想,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周雨摇了摇头,对着儿子媳妇说,真搞不懂,那人为什么不可以把钥匙还给我。




作家简介

郑南川,旅加华人作家,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长,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会长,加拿大华语文学著作独立出版发行人。

主编和发行(人)文学著作:加拿大魁北克首部华文作家作品选《岁月在漂泊》;加拿大华文作家短篇小说集《太阳雪》《“普丁”的爱情》;散文集《皮娜的小木屋》;诗歌集《哦,魁北克》;加拿大中国二十人英中文诗歌选《一根线的早晨》,均在加拿大出版,并指定为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收藏图书。

个人出版书物:英中文双语诗歌集《一只鞋的偶然》,加拿大出版,入围2015年美国最大的纽约“独立出版人图书奖;诗歌集《堕落的裤裆》,台湾秀威出版社;诗歌集《我和“我”的对话》,美国南方出版社;中短篇小说集《跑进屋里的男人》,美国南方出版社;小说集《窗子里的两个女人》,台湾秀威出版社;微型小说集《琴和她的妮西娜》,山东人民出版社与四川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非虚构作品文集《在另外一个世界死去》,台湾秀威出版社;文论集《印象-记录-评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

个人的文学作品及学术论文曾发表在在《台港文学》、《香港文学》、《文综》、《诗林》、《流派》、《世界日报》、《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思想战线》、《关东学刊》等报刊。本人为中国诗歌流派“海外新移民诗歌群”主要成员。获得多项小说,散文和诗歌专业评选奖。



自序

转眼之间,在加拿大生活近三十多年了。

日子就像家里摆放的衣服,越来越多。整理一下,新旧衣物成了一个个故事,挑挑拣拣,写了不少文字。

近一两年来开始写一些短篇,感觉这也顺手,生活的经验就是片断和故事,就记录下来。

和以前写作不同的是,这些不长的文稿有了新的跨越,笔下的人物事件,不再仅仅是我和我个人经历的本身,而是看到了我身边的所有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和区域生活,是一个东西方生活整体下的图景。这是一个奇妙的尝试,因为有了多年的移民生活坏境,自己成了新国家的一员,也就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写作。不过,当我叙述那些鲜活的故事时,思维和创作的视角变得有些不同,甚至对很多故事讲的也有些“另样”,其实,这正是一种“边缘人”的写作,在写着一种“夹缝”的文学,开创着一种独特的文学领域,这也是生活的必然。在加拿大提倡的多元文化精神,就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构成必然的结果,我们的写作同样是这个国家文学的一部分。

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有在中国几十年的生活过程,这对于“睁眼看世界”有着先天的优势,我们关注着身边的人,更关注着我们这些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学跨越着国度,同样,也书写着中国人海外文学的一部分。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简短,真实和可读性强的作品,会更容易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接受。

 郑南川

于蒙特利尔

 

《龙裔文学》集锦0024 贾非和长篇史诗玄奇小说《百越图腾》作者:贾非



 

作品简介:

时空情景录——南越王者赵佗,河北正定县人,刺秦反救驾意外获御封,公元前218年率秦军进岭南,绝境中筑灵渠、开耕植、踞客家,改战船为商船,合辑百越,联通岭南中原神脉,营造中华天下一统,合体九龙图腾龙玺,百越中华和合,史诗缘巧玄奇。



 

精彩片段:

一道道霹雳巨闪。通天接地。

      一声声“轰隆隆、轰轰隆隆……”发着震耳欲聋的巨大声响。

      这是他小时候多次做过的一个梦。直到他多次被这梦中的响声惊醒。

      他起坐朝窗外望去。北天的夜空正悬着一只勺子形的星座。老奶奶说那是北斗七星。

     那道雷闪的巨神光影,正飞驰着融进那勺子的魔幻星座里;长大了他梦一般来到南方,才又听一位老者说道,那是龙行、龙声、龙语、龙风——龙的先祖缘起……

      是谁,把它挂到天上去的?

      后来又是谁,把老奶奶、老爷爷、老祖宗们几百代、几千代讲说的九大神兽合体成了天上的雷闪、北斗七星?又是怎样回落到人间世事成了“龙神图腾”的?

      也许他——唯有他赵佗,是能够用甘苦难言的风云一生说得清楚的一个……

      “河北出了个南越王!”

     “岭南是王者客家乡!”

      大南大北两方人士,讲说着黄河岸边人赵佗当年率秦军从河北客行岭南,从平民罪裔到百越王者的传奇种种、玄妙连连。越世千载,难得人解。

      岭南百越族人自古部落瀪多,寮寨村居无可数计,散处丛簿山林。踪迹时聚时散。其神兽崇拜令其所居以诸如狮山、虎岭、鹰崖、凤巢、鹿峰、珠澳、豹湾、鬼角等等命名。并形之以图腾标示,悬置于寮寨、村首,且以心会形与部落族人傩面,戴之以图腾为妆具。或祭或庆、或礼或典、歌之舞之、悲也喜也皆成傩面图腾之禧戏。成俗成风。上溯自九黎八部首领蚩尤大帝算起,亦不过是浩大部落联盟的盟主,下巡春秋有三几位被周天子分封为“土豪”地王的之外,向无邦国无王者可言。

      然而百越偌大族群,却是举世罕见的图腾王国。




作者简介:

       贾非,暨南大学教授、编审,原《剧作家》杂志主编。列传于首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长篇小说家、资深剧作家、书画美学家、世界和平文化学者。前后创作长篇小说《冰雪摇篮》、《山林之神》(上海文艺出版社)、《天地男女》(花城出版社、美国中文《侨报》连载)、《澳门之子》、《澳门湾纪实》、电影电视剧本、歌剧多部;随笔、散文、美学论文、编辑部文章等行业篇章数百计。现为澳门电影电视协会剧本委员、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特邀顾问。

书评:

《中华和平文化的一炬千年亮火》

 李岘

      这是一部探源中国“龙风”文化合体、讲述中华和谐、大同、一统“大天下”人文精神的长篇小说。是二千多年前广州等古城创始人物、百越王者赵佗的一部“和平文化生命”传奇史诗。

      作家贾非教授,原本是中国北方长篇小说界、编剧界、影视文化界有影响、有作为的一位。作为百越王者赵佗的河北同乡祖籍人士,27年前为避升迁,他一路寻巡王者足印调任广州暨南大学,为矢志著述使命,竟然做起学府“隐者”。至使岭南文化业界至今少有认知此公者。此种“大隐闹市”、淡泊名位的学人著述精神,窃以为与赵佗的“平民”情怀是一脉相源的。  

      在北方他曾以《冰雪摇篮》、《山林之神》、《密林奇客》、《雪茫茫》等多部长篇作品,扬起北部山林文学的风帜;“客隐”南方以来,起笔长篇小说《天地男女》的同时,投身于“百越王者”系列《百越图腾》创作。开启“百越乐土”人文精神建设的创意实践。作者一反历史题材常规,独开史上和平文化观念新视角,彰扬岭南赵佗和合文化胜迹。叙写一曲驱除阴谋、智平陷阱、文心融汇、百越合和、遏止分裂、华夏一统的大中华式传奇。诠释了二千余年前中原——岭南的种种玄秘历史符号。同时通过一个人物赵佗,讲说广州等多个城市的经济文明创始期史情。

      文化合流与生命辑合,构筑和平文化,是人类生存史上时时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城史文化经济组合发展的千古主题。探究完成这个和平文化课题,更是对岭南广东、广西,乃至云贵、湘湖、港澳等百越故地,迄今少见有作家认真做过的大事。贾非教授的长篇系列《百越图腾》,第一次完成了一部和平文化的玄奇精品。

      赵佗发兵岭南于绝境中遇有智者喻导,探秘得到大舜帝先祖合盟神髓,移兵西进,修造灵渠,连通了中原湘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灵脉。塑造成了赵佗这位“一改战船为商船”的“太平大将军”、和平大长老的“另类王者”形象。成就了中国秦代历史上“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继开紫鹊界梯田的人文奇迹。本书对百越部族的人文精神轴心——炎、黄、蚩尤三帝结盟“三圣界”的认定;对大舜先帝南巡为启的中国龙文化的岭南之源与赵佗客属文化流脉的全新叙解与定位。都属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发现。以文学形象宣示史学价值,更为难能可贵。

      赵佗驻足南海(番禺-广州)、龙川,为赢得百越同心,深入“合辑百越”(《史记》语),又奏请秦皇批准遣派中原妇女二万余移民入岭南,与秦兵和婚。同时亦准秦、越通婚,落地生根。构成中国移民史上第一次有政令和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赵佗成为营造中华客属移民首次落地生根于“百越乐土”的王者。诠释出赵佗是岭南客家中原文化先祖的史学定位;引发了毛泽东早有的风趣之语: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本书以百越的多“图腾部族”被赵佗以先帝大舜神髓统和进入中华“九兽神龙”合体,着意展示赵佗归秦汉的“大天下”、“大中国”、“大一统”情结的渊源;为当今时代“龙的传人”、“中华儿女”和谐精神,提供着全新的启迪和思考。

     与此同时,“和平将领”赵佗依然被来自朝中争王势力的重重离间陷阱所纠结。战事反而乌云密布、悬念迭起。和平与战争两个魔幻旋风的此起彼伏,构成了别开生面的史情。而作者以独创的“时空情景录”文学样式,简约凝练的叙事风格,大度囊括百年长史为一薄卷。也是作者文学功力之所在。

      本人相信读者会有荡步文化人格长廊、吸纳天地人文美韵的审美感受。

(本文作为“序言”刊登在本书中。李岘: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

 

《龙裔文学》集锦0023 李岘和她的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作者:李岘

作品简介:

女主人公小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出国潮”中,被邂逅相遇的老同学吴修利用和要挟,牵出了小雪与初恋情人咏冬、丈夫于泉、主编山人和美国教授之间的情感纠葛。书中的人物都有自由平等的个性,情节走向自然生动、起伏跌宕,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对原本盖棺论定的观念产生的疑惑。作者力图通过小人物的个人情感经历,表现出一个大时代的变迁。这是一部以心理走势自然形成的“女性文学”佳作——通篇思绪纵横,文慧妙发,有气势磅礴处,亦有情怀微冥处。该书由美国《华美时报》副刊1994年至1996年连载,由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出版发行。




章节选读

三月,虽然已是初春时节,但是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哈尔滨市,仍然处于乍暖还寒的季节。此刻,覆盖着整个城市的冰雪已经消融,然而象征着春天的绿色还在蕴育之中,城市一片灰褐色。如果此刻游人到这里旅游,一定奇怪为什么哈尔滨被中国人奉为“东方的莫斯科”、“东方的小巴黎”?只有当他在熟人的引荐下,穿过几条本世纪初用石头砌成的“马路”,凝神于“马路”两旁那些在亚洲国家并不多见的欧洲风格的建筑和耸立于街头巷尾的东正教大教堂时,他才能领悟出为什么哈尔滨人喜爱用啤酒、面包、小肚来招待客人,并且享有“喝啤酒像灌溉,吃面包像锅盖”的传奇之称。其实哈尔滨人吃的面包的确与众不同,它也确实形如锅盖,一个就重达三斤。不过只有哈尔滨人知道它不叫面包,而叫“咧巴”。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从未有人追究过。因为自从本世纪初第一条从中国东北通往俄国的“中东铁路”竣工之后,便有许多俄国人涌向哈尔滨,从此“咧巴”便印在了哈尔滨人的脑海里。

至于何以称哈尔滨为“东方的小巴黎”便很难找出历史依据了。因为这里既没有法式建筑又无巴黎那宜人的季节,如果说有一点联系的话,那就是哈尔滨人注重衣着打扮闻名于全国,可以使人联想到闻名于世的法国时装表演。总之,哈尔滨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它拥有太多的故事。也许就中国大陆而言,这里是边疆极地,故而历次“政治运动”波及到这里仅剩下余波,所以被称为“神经末梢”。风靡全国的“出国热”也是几年后才涉及到这座东北大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知识阶层的一小部分人中来的。也许我和她属于这一小部分人之中的一分子吧?我是在遇到她之后才得出这一结论的。

是的,就在三月份的一个下午,我在办公室接到她打来的电话:“嗨,小雪,我是吴修啊! 还记得我吗?”

我一时语塞。因为来不及从记忆里查出这个陌生的姓名。但是,叫我小雪的人并不多,因为这是小名。自从到电视台工作便没有人叫过。

“喂!你是不是想不起我了?我现在在你们电视台会客室里给你打电话,因为门卫不让进,一定要你下楼接我才行。”电话里的声音似乎多了几分熟识。

“好,我马上就来。”尽管我每天最不喜欢做的一件事情便是上下11层楼把来访者接到办公室,但是此刻却很高兴利用乘电梯的机会从记忆中找出这个吴修来。




作者简介:

李岘,文学博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移民前是黑龙江省电视台电视剧文学编辑和编剧。移民美国先后任教于圣地亚哥大学、梅萨学院、M.C学院及T.J法学院,并著有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微时代VS青春祭》,文集《感受真美国》、《飘在美国》、《美国律师说汉语》等著作。编导出品了十二集电视纪录片《飘在美国》及多部电视剧。在中、美、港、台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百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并荣获多种奖项。

 

书评:

个人和历史对话的回声

——评女作家李岘的长篇小说《跨过半敞开的国门》

作者:廖中强

它,不是一部史书,却记载着许多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它,不是一部传记,却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的困惑。

《跨过半敞开的国门》一书,以作者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而感性地再现了闭关锁国达几十年之久的中国人,在打开尘封锈锁的国门后,那种骤然间失控而产生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心态——旧有的观念被打破,新生的思想尚未完善,人们在惶惑中不安地以自己的接纳方式去重新认识“情欲、金钱、权力”的价值观。作品成功之处也在于作者不对这种困惑的对与错做出评判,不去刻意美化和粉饰她笔下的主人公小雪,她让小雪的内心世界在故事的发展中顺其自然地流露,她把小雪和她周围不同心态的人纽结在一起,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表现一个大时代的变迁。

我们不难看出,全书的主线是以小雪的婚变和出国这两条线纽结而成的。但是,作者的笔墨并没有仅止于这样一个爱情故事,而是通过一波三折的情感历程和周围人的恩恩怨怨,透过社会的表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不妨从“性、钱、权”三方面对书中人物作一下剖析。

对“性”的重新认识

雪,一个傅统思想浓厚、却又被反傅统思想所困扰的女人。她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下,在惶惑和仿徨之中对早已盖棺定论的道德伦理观重新反思;她在灵魂裂变的巨痛中,寻找着自己人格的定位;她在社会“角逐场”上的挤压下,寻求着一个人的生存空间;她在爱和被爱的感情撕扯中,追寻着爱的轨迹。她从最初是一个认可传统婚姻观、漠视个人性欲存在的女性,到最终以自己的反传统行为打开了心灵的桎梏,嫁给了她所爱的那名美籍华人教授。这漫长的心理路程,包含了作者对“性”文化的反思。

作者似乎在不经意中,通过小雪身边的人物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反思——

山人,一个杂志社的主编。小雪曾忘情地迷纞过他,而这位一生都在压抑着自己情欲的男人,在无法改变自己、无法改变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自我放逐,遁入“无欲无求”的道教。

咏冬,一个弃学经商的总经理。他在苦恋小雪多年之后,一改他坚信的“柏拉图”式的恋爱方式,在几次出国考察后,以西方最开化的方式追求小雪,结果,他在传统和现代的“两极”都失败了。

于泉,一个有学识的工程师,却对“性”舆“爱”困惑不解。他的蛮荒和无知使他最终失去了他所应该拥有的家庭,失去了已经觉醒的小雪。

教授,一个说不好中国话,却苦恋祖国文化的美籍华人。他融合了许多东西方文化,对“性”字有着客观的评价。他的真实、真挚和大胆,最终征服了小雪。

三郎,一个硕士毕业生,中俄混血儿。虽然他极其崇拜西方文化,最终实现了去美国的愿望,结果他还是避免不了传统的道德观,终因怀疑儿子不是自己的骨血而与相爱的妻子分手。

吴修,一个把出国的成功建立在别人家庭废墟上的老姑娘,她从没思考过“性”的真正内涵,她只把它当成一种手段去达到她想达到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深刻地感觉到现代人在两种文化交融中产生的心灵震撼。

对“钱”的重新认同

中国自古以来“重文抑商”。经歴了“文革”洗礼后的人们,很容易把“金钱”和“铜臭”联系在一起。作为经济杠杆的“钱”字,使有思想的人要对它重新认同——书中对此有多么维妙维肖的描写:

小雪对咏冬弃学经商抱有藐视,认为他财大气粗,但她最终还是参予了以赞助的方式制作电视节目。咏冬则在一方面主动提出资助小雪去日本,一方面又无法认同金钱的客观存在而迷失了感情,放弃了对小雪的追求。他认识到经济救国,同时又背负着金钱的十字架。

山人因为体制改革,杂志要刊登广告,他忍受不了这种“艺术和金钱搞到一起”的做法,放弃了主编职位,遁人深山。

于泉认为有钱就能“拴住媳妇”,结果是辛苦、甚至于冒着生命危险赚来的钱,对夫妻关系的破裂丝毫没有帮助。

徐倩为了钱,为了能够在日本生存,她委身依靠一个已有家室的日本男人,然而,她最终又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人。

 作者没有在书中给“金钱”二字明确定义,但我们却不难看出人们在它面前表现出来的困惑,和必须去面对它的现象。这是特殊时代形成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作者显然是想以理性而冷静的姿态把这种困惑写出来,而不是主观地强加给读者的某种理念。

对“权”的重新评估

在一个习惯了“集权”的国度里,权力便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然而,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

小雪在经历了许多事之后,放弃了自己“无冕之王”的记者生涯,远离了权力之争的是非之地。同时,她也带有万般的留恋离开了她曾视为生命一般的专业。

山人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然而,他在经历了许多的政治运动之后,希望远离权势,回归自然。

咏冬喜欢权力,他想用金钱来帮助他申张理念,然而,他的理念却总是不能与他拥有的金钱成正比。

向红一向认为“权就是钱”,结果她在丈夫丢掉权力之后,必须重新调整生存的方式。

不言而喻,这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时期所形成的特定情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没有明确这些情节的走向,而是留有许多想象的余地,让读者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做最后的评判。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作者的灵魂所在,那么,灵敏、忧郁、感性和思辨的创作风格,就形成了这部书的文学意境。作者刻意以真实的历史时空和女性的内心独白,扩大着个人和历史对话的感染力。正如作者在全书结尾处所写到的:我们这一代人不论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不都经历过这种文化错位的冲击吗?……既然认识到了,那么,离纠正还远吗?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延续,人的命运也在不断地适应、改变、整合。《跨过半敞开的国门》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一个悠远的徊声,启迪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


作者简介:
廖中强先生生前是美国《华美时报》和《新报》总编辑。

 

《龙裔文学》集锦0022 鲍十和他的小说《岛叙事》作者:鲍十




内容简介 《岛叙事》通过一座方圆不到两平方公里的海岛——“荷叶岛”数十年间的传奇故事,书写了几代岛民命运的变迁和浮沉,叙事宏阔,笔力遒劲。在社会、经济、人伦、资本等种种力量的作用之下,小岛在不断发展、变化,也难以避免地被侵扰,乃至被“全岛覆盖”式地开发,在旅游业日渐发达的同时,原住民却必须面临背离故土的遭遇。其中滋味,欲说还休。



章节选读

在绝食的第三天和第四天,云姑婆又抓紧时间,清理了二楼的三个房间以及厨房,还有她的“海岛旅游纪念品商店”。

因为连续几天没有吃饭,在最后清理“海岛旅游纪念品商店”的时候,她已经感到非常疲乏了。

这天傍晚,云姑婆离开了商店,慢吞吞地向家里走去,路上没有碰到一个人(有个乡亲后来说,他曾经在窗口看见了云姑婆,也看出她非常的虚弱,但他当时并没有多想)。

回到家,她首先洗了个澡。

洗完澡,又在木椅上坐了一会儿。

她在脑子里回想着,还有没有需要做而不曾做的事情——说来,这是她多年养成的习惯了,每天睡觉之前,她都要这样想一想的。

不过,她感觉自己的脑子已经越来越迟钝了。

所以她想了好久。她从楼上想到楼下,又从客厅想到厨房,一直想到天都黑下了,才悄悄地对自己说:哦,没有了,没有什么要做的了。

她这才过去锁好了房门,又摸索着爬到床上,和衣躺下来,闭上了眼睛。

刚躺下的那一刻,她顿时觉得浑身上下一阵轻松。她甚至不由自主地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不过,她同时也感觉到了疲乏,那是极度的疲乏,疲乏到连动一动手指的力气都没有了……

入夜了,四周正在渐渐地安静下来。整个荷叶村都安静下来。人安静下来,风也安静下来。静得仿佛没有一丝丝声音……

不知何时,云姑婆的耳朵里,忽然听到了远处传来的海浪声。

“哗……嘘……”

“哗……嘘……”

在持续不断的海浪声中,她仿佛感到有一些人正轮番来到她的脑子里。其中有她的阿爸云莲生和阿妈云程氏,有阿昌伯,有云方和云正,有梁海宽、梁海平、梁海妮,有大嫂二嫂,有外孙女丫丫,有孙子梁飞、孙女梁爽、另一个孙子梁成,有女婿高尚,有红姐,有周成伯。他们有的只在看着她,有的在对她微微地笑,有的还跟她说了几句话(但她始终没听清他们说的是什么)。他们来了走了,走了来了,就像走马灯一样。她很想留住他们,留住每一个人,不让他们走。可是,最终却谁也没留住,一个一个都走了、走了……

这样不知过了多久,云姑婆终于深深地安静地睡着了。

在她睡着几分钟后,便见有一滴晶莹的泪珠,悄悄地溢出了她的眼角,沿着脸颊滑落下来,滑到一半时,却又停住了,停在了一道深深的皱纹里……

这一天,恰好是××年7月22号,大暑日。

远处的海浪声,依然在响着。

“哗……嘘……”

“哗……嘘……”




 

作者简介:

鲍十,原籍黑龙江省,现居广州。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拜庄》《生活书:东北平原写生集》《芳草地去来》《纪念》,长篇小说《痴迷》《好运之年》,日文版小说《初恋之路》《道路母亲·樱桃》等,另有《子洲的故事》《葵花开放的声音》《冼阿芳的事》《西关旧事》《秋水故事》等中短篇小说被译为日、俄、意文发表。中篇小说《纪念》被改编为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书评1:

借一方小岛凝结历史风云

——关于鲍十的小说《岛叙事》

王春林

读过作家鲍十《岛叙事》(载《钟山》杂志2018年第1期)已经很久了,一直想着要为这个小说写点什么,但却总是因为杂务缠身而腾不出手来。虽然一时上不了手,但内心里却又总是放不下这个小说。现在,终于有机会写下我的一点感受了。问题在于,同时期过目的小说可以说数量很多,为什么单只是鲍十的这部《岛叙事》令我念念不忘呢?细细想来,或许与这部小说的历史容量大因而艺术饱满度高紧密相关。在很多小说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注水而过度膨胀的艺术弊端的当下时代,如同《岛叙事》这样高度浓缩,在相对不长的篇幅内,差不多要包容近一个世纪时间跨度的小说,除了鲍十的这部《岛叙事》之外,其他类似的小说作品可以说非常少见。面对这个中篇小说,首先引起我们关注的,就是作品标题的由来。“岛叙事”这个标题,很容易给读者造成的一种错觉,即这是一部以那个孤悬在海中状似荷叶的荷叶岛为叙事者的实验性小说。实际上,只有在读完全篇之后,我们方才明白,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方式的小说作品,那个荷叶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看作是一个拟人化之后的叙事者。结合文本所欲传达的差不多长达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变幻来看,鲍十的本意其实是想要这个荷叶岛作为历史风云变幻的自始至终的在场者或者见证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妨把“岛叙事”理解为以荷叶岛为中心的一种历史叙事。

虽然《岛叙事》的叙事时间长度差不多长达一个世纪,从女主人公云姑婆也即云英珠尚属幼年时的1930年代,一直写到了已然是市场经济的当下时代。到这个时候,云姑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但深谙小说写作规律的鲍十,却没有平均使用力量,他只是睿智地抓住了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就再现了近百年来真正可谓是变幻无常的历史风云。首先一个历史节点,是抗战时期。这个时候的云家,尚属荷叶岛上的殷实之家:“有自己的宅院(原址就在祠堂的边上,几十年前拆掉了),有部分田产,有渔船,有十数名雇工。云莲生接管家业后,又在岛上开了一家商行,经营一些岛上居民常见的物品,各类渔具、柴米油盐、灯油火蜡、针头线脑、衣裳鞋帽等等。定期驾船到陆地的商行上货,再卖与岛上渔民。因为物品相对齐全,有时候,甚至其他岛上的人,也会摇着舢板,到他的商行来买东西。”既然家境殷实,那把自家孩子送出去读书求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到了云姑婆五岁的那一年,也即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她的两个哥哥云方和云正,就被父亲云莲生送出去读书了。云莲生根本不可能想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两个活蹦乱跳的儿子,竟然会一去而不复返。兄弟俩读书接受教育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家国情怀的养成。时值抗战时期,投笔从戎以积极报效国家,自然也就成为他们家国情怀的直接体现。就这样,只是给父母写了一封告知辞别的信函,兄弟俩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抗日的战场。没想到,兄弟俩投笔从戎的结果,竟然是双双为国捐躯。只不过,他们俩为国捐躯的消息,要一直等到云姑婆十七岁,也即1949年的时候,方才从他们的战友梁久荣那里得到确切的证实。

与梁久荣的到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第二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了。具体来说,这个节点就是1949年后的土改运动。查阅百度百科,可以得知,全国范围内的土改运动,始自1947年冬,终结于1952年冬,前后历时五年时间。或许与荷叶岛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有关,这座岛上的土改运动从时间上说是比较滞后的。梁久荣1949年来到荷叶岛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处于从根本上颠覆改变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土改运动期间。梁久荣的到来,一方面确证了云方与云正的死讯,另一方面却也为他与云姑婆的最终联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这一历史节点,有两个细节不容忽视。其一,是梁久荣的被迫更名。在决定与云姑婆成亲后,云莲生向他提出了更名的要求:“还有一件事……我想让你改个名字……”那云莲生为什么一定要梁久荣更名呢?“云莲生说:‘听你讲,毕竟你是跟他们打过仗的……依我看,这以后的形势……也许什么事情都没有,也许有事情……是不是?不到非说不可,最好别说你当过兵……’”毫无疑问,云莲生之所以要求梁久荣更名为梁玉昌,主要还是因为他曾经在国民党的部队里当过兵。其二,是时过不久之后云莲生和云程氏莫名其妙的双双亡故:“对阿爸阿妈的死,云姑婆一直觉得不解。她也一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死的,是发生了意外,还是他们有意那样做?”那一年九月的一天,云莲生与云程氏一起驾着一只小舢板到海上去了。虽然出门时说是去看一个熟人,但却从此就下落不明了。那么,云莲生夫妇为什么要自我失踪呢?却原来,他们的失踪,也与那个时代的背景紧密相关。首先,是工作队的进驻荷叶岛:“工作队有男有女,身上都背着或长或短的‘火器’,暂住在她家的祠堂里,每天进进出出的,动不动就召集岛上的乡亲开大会,会上不停地大声喊口号,还在村里各处贴了好多的标语,有的贴在住家儿的山墙上,有的贴在院门口,有的贴在窗框上。”而且,在云姑婆的记忆中,父亲曾经对她说过自己家财产即将被瓜分的事情:“他们要分我们的家产了,商行、田地都要分,屋也分,都分给村里的人,过些日子就要分了,分就分吧……”只要我们将工作队来到荷叶岛的细节,与云家财产即将被瓜分的细节联系在一起,就不难明白云莲生夫妇为什么要不无神秘地自我失踪。窃以为,他们夫妇很显然是在以如此自我失踪的方式来向他们认为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做法表明一个态度。这里,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问题是,云家两个正当盛年的儿子乃是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毅然捐躯的。如果他们地下有知,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会以这样一种被迫无奈的方式惨然弃世,他们是不是有可能后悔自己当初作出的选择呢?!

第三个历史节点,就到了所谓市场经济的当下时代。如果说前一个历史节点云姑婆们感受到的乃是来自于某种时代力量的压迫的话,那么,到了这个历史节点,压迫着云姑婆们的就是一种经济力量了。一方面,我们当然应该为经济的强劲发展表示充分肯定,但在作出如此一种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意识到它对文化传统造成的那种冲击与破坏。这一方面,也有两个细节不容忽视。其一,是由张千主导的荷叶岛首次拆迁。那一次,面对着一些不愿意被拆迁的住户,张千们所使用的,竟然是一种肆意折磨整治的无赖手段。先是深夜时分把“钉子户”的窗玻璃打破,紧接着便是人为的经常性停电。一番折腾下来,这些“钉子户”只好被迫同意搬迁了。其二,是后来老况联手晏宁宁所主导的拆迁。倘若说此前张千的拆迁带有明显的暴力色彩,那么,这一次拆迁就“温柔敦厚”了许多。然而,不管开发者所采用的态度如何地“温柔敦厚”,强制性地迫使原住户搬走,却毫无疑问是他们的终极目标。面对着他们彬彬有礼的步步紧逼,如同云姑婆这样已经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当然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只能乖乖地就范。但也就在被迫就范的同时,云姑婆却一直在为已然存在了很多世代的祖宗祠堂的被拆除而耿耿于怀,而心有不甘:“云姑婆静默了片刻。然后突然红了眼睛,哽咽着说:‘要是都拆了……你说那祠堂,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痛,一揪一揪地痛……就说你外公外婆吧,有一天我死了,我都没脸去见他们……’”毫无疑问,假如我们可以把云姑婆心心念念的祠堂理解为文化传统的一种象征的话,那么,云姑婆们反对拒绝拆迁的行为,自然也就变成了对于文化传统的自觉维护。其意义和价值绝对不容低估。

就这样,一座很不起眼的小海岛,三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个已然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构成了鲍十的小说《岛叙事》。九九归一,在一部篇幅不算很大的作品中,能够借一方小岛而艺术地凝结表现百年历史风云,所充分见出的,其实是作家鲍十非同寻常的思想艺术才能。

 

                           2018年6月12日晚上21时24分许

                                 完稿于山西大学书斋

作者简介

王春林,著名评论家,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

书评2

当一切坚固的正烟消云散时:《岛叙事》与鲍十的抵抗性书写

杨汤琛

从东北平原写生到岛叙事,鲍十一直游走于时代漩涡的边缘,以旁观的姿态秉持思考的自由,他间或驻足回眸,间或沉默静观;时代滔滔向前,曾经坚固的一切正在烟消云散,而鲍十就是那逝水边的咏叹者,旧事物消散里顽强的收藏人,《岛叙事》以冷静而内敛的文字为盾,抵抗着这席卷性的、挟持了人类巨大欲望的现代性暴力结构,为消费时代的当代写作增加了新的精神重量。

谈论一部小说的精神能量首先离不开它的文本形态,就表层叙事效果而言,《岛叙事》无疑是一部结构精巧、叙事扎实的小说。鲍十以交错的编织方式交替呈现了的小岛过去与现在,家族记忆与时代现实、历史波折与个人命运纵横交错,其间不仅凸显了抗日战争、土改运动等历史节点,也展现了当下市场经济的时代面影;鲍十还串珠成链,不同时段的历史面影主要通过云姑婆的穿针引线绾合而成,小岛故事也大多在她的回忆与经验之下徐徐展开,云姑婆生于荷叶岛、长于荷叶岛,终老于荷叶岛,可谓荷叶岛的见证者与守护人,一出生云姑婆就经历了海岛大旱,父母开仓赈灾助乡亲度过难关,及其长成,云姑婆的两个哥哥为了抗日救国,加入国民党军队壮烈牺牲,云姑婆一家以行动乃至生命阐释了仁义的传统底色;然而,历史变幻间,随着政治生态的日趋严酷,哥哥们为国捐躯的光辉历史却不得不刻意隐匿,哥哥的旧时战友梁久荣也在政治运动的威慑下被迫改名,才得以与云姑婆成亲,随后,云姑婆的双亲为了后人的安全而自动失踪、与世诀别,云姑婆成为云家唯一的传承人,孤独地守护着家族祠堂。《岛叙事》以云姑婆为叙事之经脉,将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落实到个人时间之上,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主体性来建构历史的主体性,这类书写意识类似海德格尔的历史观“世界历史事物并非由于历史学的客观化而具有历史性;而是:它作为那以世内照面的方式是其自身所是的存在者而具有历史性。”(《存在与时间》),由此,个体的感受与经验被给予了最大的尊重,鲍十以实写、乃至浓墨重彩的方式呈现云姑婆的经验感受与个人命运,而时代之变迁、历史之荒谬则被推至远处、虚处,以虚笔加以隐隐绰绰的勾勒,小处清晰、大处浑然,叙事疏密相间,这一笔法神似汪曾祺所言“苦心经营的随便”的结构方式。

如果说,对于小岛的历史节点,鲍十多采用留白、虚写的叙事手法,冰山式书写赋予了小说内部广阔的历史想象空间,举重若轻地勾勒了小岛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那么,与之相对,关于小岛的当下,鲍十则展开了巴尔扎克式全景扫描的现实主义叙事,小岛酒店的来龙去脉,资本家的勾心斗角、小岛开发计划的执行、岛民们的生活方式等纠缠为小岛的当下社会形态,并以直面的方式指向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博弈与撕裂。可以说,从小岛的历史到小岛的现在,从云家命运到小岛命运,《岛叙事》均给予了清晰的交代,其自由穿插、虚实互映的叙事手法也充分证明了鲍十结构小说的书写能力,复杂的叙事编织与时代面影、个体命运被结合在一个有机的话语场中,形成了坚实而平衡的小说形态。

《岛叙事》不仅是鲍十作为小说手艺人的一次炫技,更是他作为一名虔诚写作者实现其文学抱负的一次精神跋涉,这种深植于鲍十书写伦理中的“抱负”让我想起秘鲁作家略萨所谈及的“文学抱负”,“关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怀疑态度,即文学存在的秘密理由—也是文学抱负存在的理由,决定了文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特定时代的唯一的证据。”[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挟带着资本、工业、消费的现代性笼子无可争辩地降落,鲍十始终保持了谨慎的怀疑与自觉的疏离,从《芳草地来去》到《岛叙事》,抵抗成为他一脉相承的书写态度,这种抵抗,对于鲍十而言,并非激烈的对抗,而是对于应然与必然的质疑,是对现代性阴影下日益孱弱之传统的频频回眸,所以,《芳草地来去》以逃遁的方式构筑了一个沈从文式供奉了美与人性的芳草地,它作为一个自足而平静的空间,与现代都市生活构成了一种抵抗性存在,呼唤着现代游子的归去来;至《岛叙事》,鲍十则直视现代性暴力,谱写了一曲哀悼传统之消亡的挽歌,暴露了传统被现代性全面覆盖后所残留的巨大黑洞。

小说中的荷叶岛偏居一隅、风光秀丽、人情淳朴,云家在其中世代繁衍,天人合一的社会形态与芳草地类似,可谓鲍十心中的人间净土,核心人物云姑婆是小岛历史的召唤者,亦是传统的象征物,一如幽暗寂静的云家祠堂,一人与一祠,不仅保存了云家的家族记忆,也保留了小岛的文化之根,更是传统的肉身之所在;然而,随着现代资本的急剧膨胀,小岛的自足性被打碎了,云姑婆被强制迁徙,祠堂也即将遭遇拆毁的命运,小岛的人与物均作为资产的一部分被纳入了资本的逻辑链条,成为现代性自我确证、自我扩张的一个成果,小岛的全覆盖计划要消灭小岛过去的一切,以全新的规划再造一个现代桃花源,“要有一个广场,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椭圆形的,地面铺设大理石,四周放座椅、植树木。广场后面,则是别墅群。每幢别墅均有院落,不必打,几十个平方米就够了…………”现代资本以冰冷的技术理性斩断了历史、摧毁了传统,它以开发、发展的名义消除小岛的历史性与丰富性,过去、历史在不断要求发展的欲望洪流中成为被简化的阴影,如昆德拉所言“人类处在一个真正的简化的漩涡之中,其中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彻底地黯淡了,存在最终落入遗忘之中。”[2]显然,含恨而去的云姑婆与消失的祠堂成为现代化进程下被消除的牺牲品,小岛历史最终将失落于遗忘之渊。

值得注意的是,《岛叙事》以一种相对温和、客观的方式讲述了小岛开发过程中的拆迁事宜,其间没有激烈对抗,没有吸引读者眼球的戏剧化情节,整个拆迁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与平静,只见资本权力步步得逞、岛民们安之若素,在拆迁事件的书写上,我认为鲍十凸显了他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时代敏感度与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鲍十摈弃了庸俗的、因袭的情节炮制,以真诚的现实主义态度对拆迁过程娓娓道来,甚至就某些细节精雕细琢,平静而精细的叙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资本权力的柔性奴役与当代人如何自我规训的时代场景,暴露了当代资本全新的权力逻辑,全岛覆盖计划是现代资本权力对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态的赤裸裸的吞噬,然而可悲的是,身处其中的岛民们是同意乃至欢迎的,“这几天来,荷叶村的所有人,似乎都在谈论房子的事。好像随时随地都在谈。关键是大家的态度,也都越来越清楚了。云姑婆感觉到,现在村里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认同酒店方面的说法了。”因为,小岛的覆盖计划允诺了岛民们更现代、更时髦的生活方式,新房换旧房“就跟城里的房子一个样,还装了电梯,上楼下楼,一按按钮就行了,又快又方便”,现代资本暴力不再是专横的禁止与强迫,它以柔性的诱惑让人们自觉服从,借助现代性渴望刺激人类自我变化、自我抛弃的冲动,并以迎合人类欲望的方式实现其权力欲望。鲍十的拆迁书写击中了资本权力运作的内在秘密,揭示了消费时代一种新的权力结构的形成,如韩炳哲所指出的“设法让人们法子内心地屈从于环境威力的权力技术才是更有效的。它愿意积极发动、激发动力并力争尽善尽美,不愿意制造障碍或者压制他人。因此,权力的效率不是通过禁止和撤销而是通过赞扬和成全来实现的。权力试图使人们对自己产生依赖而不是让他们变得顺从。”[3]显然,这类友好而彬彬有礼的权力更具遮蔽性与蛊惑性,被现代化前景所迷惑的小岛居民们无不对小岛的覆盖计划主动配合乃至欢欣鼓舞,相形之下,对祠堂及小岛风物念念不忘的云姑婆则形影单只,面临现代资本的席卷性权力、岛民们的滚滚欲望,不愿苟同、又无力阻拦的云姑婆只好以死明志,云姑婆的死,是决绝的告别、无奈的反抗,她以一己的生命无声地抗议着现代资本的暴力侵蚀、顽强地守护着那即将烟消云散的历史传统。

《岛叙事》作为一个体积不大的作品,不仅内有丘壑,完整呈现了历逾半个世纪的海岛史,也是一首哀而不伤、低徊幽怨的咏叹调,引而不发的悲愤始终萦绕字里行间,这是鲍十式的抵抗,它安静、顽固,并不头角峥嵘,其中却有着让人不安的力量。毕竟,一马绝尘、朝向现代性集体狂奔的现实并未兑现有关现代乌托邦的美好许诺,家园的离散、人心的迷失、欲望的全面释放,让人窥见了现代深渊处的重重暗礁。对于人类而言,是否真的需要一种加速前进、无限进化的社会结构?鲍十对于传统的哀悼、朝向资本权力的嘲谑,不啻为针对现代资本权力之笼的不竭抵抗,他唯美而悲伤的“岛叙事”成为这个消费时代决绝而优美的反抗之物。

注释:

[1]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页。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23页。

[3]韩炳哲:《精神政治学》,中信出版社2019年版,20-21页。

 

 

作者:杨汤琛,教授,文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

 

 

《龙裔文学》集锦0021 曾晓文和长篇小说《移民岁月》作者:曾晓文

长篇小说《移民岁月》发表于《百花洲》2013年第2期,单行本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2013年4月出版,在全国书博会三亚分会场首发,被多伦多大学多年指定为高级中文课程“阅读中文,全球视野”的通读作品。

故事梗概

《移民岁月》是曾晓文关注移民现实生活的一部力作。小说借鉴柴可夫斯基的《F小调四交响乐》的结构,围绕宋代名作水墨画《桃花潭水》,从新移民陆滨在多伦多的事业逆转展开主线情节,从小留学生丽贝卡自叙寄住经历引入副线情节,复调式地展现了两代移民的精神成长历程,以及他们与加拿大白人欧文家族之间如歌如泣的友谊。作品在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背景下,探讨奋斗、命运、金钱、幸福等永恒主题,探讨亲情、友情、爱情的真谛,寻觅精神上的“伊甸园”。



有关评论

“作家以平和的心态,用平视看待各族裔人的生存境遇。小说中没有大起大落的尖锐予盾冲突事件,而是在写一个多族裔融合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精神生活状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小说中写到的两个家族:当年罗杰一代人远赴贫困的中国援助、拯救中国的老百姓,今天陆滨这代人走出国门移居加拿大,在命运沉浮中领悟人生的真谛,都是一种生命价值的坚守。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超越族裔、超越文化的人类共同的终极目标。”

 -——摘自《曾晓文:移民人生与美国梦的深度沉思》,作者: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写作理论家 

《移民岁月》主题深刻,情节曲折,叙述流畅,情景和心理描写生动、贴切,人物塑造丰满感人,可谓实力派海外作家曾晓文的“后留学阶段”的代表作。

——摘自《当代加拿大华裔作家作品赏析》,多伦多大学马竞松博士、吴小燕教授编著



作者简介

曾晓文,作家、编剧、翻译,南开大学文学硕士、美国雪城大学理学硕士。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著有长篇小说《梦断德克萨斯》《移民岁月》、中短篇小说集《重瓣女人花》等11部。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江南》《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花城》等,被各大选刊选载、收入海内外多种文集;两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获联合报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华侨华人文学奖、北京广电局优秀剧本奖、全球华文散文大赛奖等。

章节选读

 

“现在只有你能救我和北北了,”邱霜带着哭腔,“实话跟你说,我赌马把家底儿全输了……”

陆滨愣住了。在这原本应该享受喜悦的时刻,邱霜兜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对她的失望,像一群蚂蚁经年累月不声不响地在心底打着穴洞,洪水终于来临,在这一刻击溃了堤坝。他问:“你这么做,怎么对得起北北?”

“我的愿望是好的。”她竭力为自己辩护。

“通向地狱的道路,常是由良好愿望铺成的。”陆滨抢白道,挂断了电话,叹出一口气。他和邱霜,像拉着同一辆车的两匹马,奔向不同的两个方向,总把对方拖拽得筋疲力尽。

他随后打通了卓悦的手机,向她报告关于名画《桃花潭水》的新闻。卓悦毕竟是生意场上的人,反应比邱霜要平静得多,问:“你不会看错吧?”

“不会。邱霜让我干脆把它拿回家,反正是我祖上的东西。”他诚实地回答。

“蠢女人就会出蠢主意。她想让你进监狱是不是?”卓悦说到邱霜,言语里永远藏着针尖;她尽量压抑语调中的狂喜,“把《桃花潭水》放到原处,把门锁好,先回来。我立刻找安迪谈。我想,他不知道《桃花潭水》的真正价值,只要他出个价,我就会把它买下来,再转手拍卖。你我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挂断电话,陆滨与《桃花潭水》默默相对,像面对一个涉过千山万水寻找的情人,却无法拥她入怀。他突然委屈得想哭。罗杰似乎就坐在露台上,安详地望着他。罗杰的目光永远洞察一切却原宥一切。在这样的注视下,他没有勇气采取任何行动。这时祖母兰斯珺穿一身纯白的护士服,向他走来。她把头发一丝不苟地掖进护士帽里,露出光洁的额头,还有额头下一双和善的眼睛……他像一个笨拙的猎人,煞费苦心地编织一个圈套,可是当猎物近在咫尺时,却不忍下手了。他怎么可以欺骗罗杰的后代,他的好友安迪和苏菲?他有什么权利占有不属于他的东西?金钱究竟能不能带给他幸福,对这个灼烤他一生的问题,他似乎终于有了答案。

他恋恋不舍地把《桃花潭水》放回了原处。

在驾车回多伦多的路上,他心神不定,终于下定了决心打电话给安迪,说要到他家里拜访,安迪答应了。他开车到了安迪家门口,心里突然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牺牲梦想的壮烈感。

天气有些闷,安迪邀他坐到门廊的藤椅上,还给他端来一杯冰茶。门口的小街颇为安静,半晌也不见一个行人。陆滨用尽可能平静的语调讲了《桃花潭水》的来龙去脉,请他到道格拉斯家的度假屋取回属于欧文家族的这幅名画。安迪惊讶万分,不停地观察他的眼神,想判定他究竟是在讲述真实,还是在滑向精神病边缘时说着白日梦话。

陆滨站起身,喃喃地说:“相信我……”他做出了抉择,虽然这让他筋疲力尽。他回到家,打电话把自己的决定先后告诉了邱霜和卓悦。邱霜暴跳如雷,嚷道:“姓陆的,我给你做了那么多年的饭,喂出了一头白眼狼。狼还护子呢,你怎么就不替你儿子想想?”卓悦也暴跳如雷,当场摔碎了黑莓手机。在此之前甩出的最后一句话是:“陆滨,你真是烂泥扶不上墙!”这句话她是从邱霜那儿学的,在节骨眼上用来骂他,是最解恨不过了。

两个女人,一对天敌,竟空前绝后地不谋而合。

(节选自“第四乐章,终曲/第一部分:主部主题 蝉变”)

作品原刊于《钟山》杂志,先后被《中华文学选刊》和《小说月报》(大字版)转载,并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18年度的小说排行榜。

 

《龙裔文学》集锦0020 李景宽和《我心空的星》作者:李景宽


长篇自传《我心空的星》,李景宽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5年2月第1版。




章节选读

 第十章  夕照灿烂(片段)

十三、李默然老师带头鼓掌

从(1993年9月)10日晚开始,到19日晚,皆是利用晚上时间,把第三稿写完了。这期间,惟有18日晚间不得不停笔,因为那天晚上艺校音乐舞蹈专业开学典礼,由我主持。

20日上午,我乘40次特别快车赴沈阳,晚上十九时四十五分抵达。李旗山接站,下榻于沈阳皇姑区林业宾馆。

21日上午,我心里没底,特意请闫清秀到我住的房间看这部修改稿,她看完后,认为剧本有突破,剧中两个人物从空中楼阁落到了实地,画家年轻时“毁画”而不是“毁容”,老女人回来“寻梦”而不是“复仇”,真实可信。听她这样一说,我心稍安。但是,心里仍然没底,怀疑她是为了安慰我,才说出这样肯定的话。

下午三时,在王继厚老师办公室讨论《夕照》第三修改稿。李默然、周虹、刘喜廷、王继厚、闫清秀、贾华、刘玉山等参加。面对众多的大艺术家,我读剧本依然情绪饱满。

可是,当我读到剧本的三分之一时,我的眼睛余光发现刘喜廷导演站起来了,在屋里来回踱步。我想:坏了,刘导演听不进去了。但我仍然坚持有感情地朗读,读到“剧终”时,屋里鸦雀无声。我心想:完了完了,没有任何反应。

这时,只见李默然老师把两手一拍,起身站起来鼓掌,顿时,屋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我的眼泪“唰”地流下来了,我知道成功了。

刘喜廷导演第一个发言,他说:“我听到三分之一时,就激动了,坐不住了。如果说,最初的本子有三流作品嫌疑的话,那么,这一稿我敢肯定,它是一流的。我的导演构思,也初步形成了。”

然后,大家又提了一些具体意见。李默然老师说:“原定这个戏在天津开幕式上首场演出,现在改为在闭幕式上演出。《新剧本》杂志要为这次展演编辑小剧场剧本专辑,《夕照》定为专辑中的重点剧本,大会组委会催着要最后定稿剧本,要译成英文。”

会后,我又做了精心地修改,重点修改了高潮部分,重写了老画家的核心独白。然后,和刘玉山老师把这个修改本送到附近的打字社打字。

27日,贾华团长把写给齐齐哈尔市文化局并戏工室的信交给了我,这封信实际上是给我做的鉴定。




 李景宽简介

李景宽,194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东市。1968年于肇东一中毕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编剧。2016年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聘任为教授。

创作舞台剧、广播剧、影视剧百余部,荣获国家、省级奖励六十余项。

散文200余篇,其中《晚秋的夕阳》《小阳天礼赞》《蝴蝶雨》《伞》《甘霖》《明月岛传说》《剥核桃》等七篇选入由国家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主题阅读首选读本《伴悦读.语文素养核心读本》丛书(长春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出版长篇传记《我心空的星》、理论专著《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V电影.V广播剧.V戏剧编剧技巧》、戏剧集《夕照》等。

品鉴

美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我心空的星》代序 

                           孙天彪

     从“一鸣惊人”到“樱桃红了”,李景宽以苍凉的情怀,细腻的笔触,详实地记叙了自己六十多年的坎坷人生,尤其是四十多年的创作甘苦。

   景宽是共和国同龄人,我比共和国小一岁。这部传记让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经历惊人地相似,更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我们祖籍都是山东,先祖都是闯关东来到东北;都出生于贫寒的大家族;上小学时都戴过“三道杠”,都喜欢语文和作文;同样考上了县一中初中和高中,同样在这时爱好文艺;同样参加过文化大革命;毕业后同样因为爱好写作舞文弄墨,与县文化馆和县剧团结缘;然后一起走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挤上了高考“末班车”,同样拖家带口,名列前茅,考进省艺术学校编剧大专班;之后同样从事戏剧工作。1997年,景宽凭借人品和才华,被省戏剧工作室由齐齐哈尔调入,从事《剧作家》编辑工作。期间,我们既是上下级关系,更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此前此后,我欣赏过他的全部戏剧作品,颇为赏识他的创作才能与特色,曾为之撰写过长篇专题论文:《发现生活美,创造剧诗美——李景宽剧作论》,还为他的话剧《天鼓》和《鞋匠世家》,以及长篇电视剧《庄稼院里的年轻人》,发表过剧评。此外,又为他的专著《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写过序。

由于以上这些特殊因缘,加之传记写的独特,所以,我读景宽的这部传记,分外感同身受,读来津津有味。当合上这部传记时,真是不胜感叹,感慨系之!

我最深切的感慨对象,是这部传记的主人公——李景宽其人,是这个人的人品,这个人的精神。传记总要写经历,尤其是独特的经历;必须写事情,尤其是趣闻轶事;当然还要写成就,尤其是重要成就。这些经历和事情乃至成就,对作者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珍贵回忆,对读者而言当然也是观照人生的重要情境。但经历和事情以及成就,毕竟是过眼云烟;惟有其中的人,人的人品与精神,才是历久弥新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那么,传记里的李景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景宽是一个大智若愚的聪明人。他是世俗生活中的笨人,却是人生旅途上的智者。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戏剧创作。他做这件事,源于对文艺和戏剧创作的酷爱。酷爱给他以勤奋,给他以智慧,更给他以人生的乐趣和幸福。他在自传尾声中说:“这辈子干了我自己乐意干的工作。”这句话不可小看,它诠释了人生的最大欣慰与幸福。须知,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多数人只是为谋生和责任而辛苦劳作,其劳作并不是“人的第一需要”,即个人所喜欢的;只有少数被上帝眷顾的幸运儿,才一辈子从事着“自己乐意干的工作”。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之”指的是“仁”,推而广之,五行八作皆是如此。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由衷地“好之”“乐之”,谁就是幸运的幸福的人。快乐原则是人生的普遍原则,孔子的话是人生的大智慧。俗话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景宽爱人早就看透了:你是非干这一行不可了。景宽半辈子干了编剧这一行,虽然付出了不少牺牲,遭受了不少磨难,但既然“好之”“乐之”,那就是宿命,就该满足了,就该欣慰了。

景宽是一个恒久勤奋的有心人。优秀的文艺创作,需要天才,需要灵感,更需要勤奋与恒心,需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天才是天赋与勤奋的结晶;灵感是长期积累的馈赠。天才与灵感使创造成为可能,只有勤奋和恒心才会把可能化为现实。景宽的勤奋,他的恒心与“有心”,在作家中是罕见的。有三件事让我敬佩的五体投地。一是他坚持写生活积累札记,四十年多年如一日,试问几人能够?二是他坚持写日记四十多年不间断,请问谁能做到?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札记和日记,不仅有用于当年,而且成就了这本自传的真实与详实,独特与生动。这也印证了“只要耕耘,必有收获”。三是他保存了全套《剧作家》杂志。这点他自传里没写。据我所知,惟有他是《剧作家》最完整的收藏者。我在任《剧作家》编辑部主任期间,写过四十来篇卷首语,前些日子收集以往的写作资料,发现自己竟然缺少期间的十多期杂志,于是立即向景宽求助,结果他将十多篇卷首语复印件,完完整整地交到我手中。景宽如此有心,令我佩服,也令我汗颜。

更重要的是,景宽创作极其勤奋,从爱好写作那天起,他基本上是笔耕不辍,尤其是成为优秀专家之后,更是夜以继日奋笔疾书。退休以后不仅没有封笔,反而写的更多了。他具有多方面创作才能,不仅创作了十多部大型优秀舞台剧,还创作并播出两部长篇电视剧,三部电视电影。在广播剧创作方面,更是硕果累累,他是黑龙江广播剧创作的领军人物。他的小品创作也成就斐然。他还写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曲艺、广播小说、栏目剧等,出版了剧作集《夕照》,理论专著《小品编剧理论与技巧》,这部洋洋洒洒的自传也即将问世。其创作之勤奋,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景宽在读书学习方面同样十分勤勉。他为人虚怀若谷,千方百计抓紧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在生活拮据时,挤出柴米油盐钱买书看,数十年如一日书山览胜,艺海泛舟。他多年来抓住一切机遇,向恩师请教,向名家请教,向朋友请教。数年来他像一只辛勤忙碌的蜜蜂,奔波于知识的原野,采集百花酿为甜蜜,营养自己创作的大脑。《文心雕龙》要求文学家,必须终身加强艺术修养,不间断地读书学习,以便“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然后方能在写作时匠心独运,游刃有余。景宽深谙此道矣。

景宽在生活、创作、学习方面的勤奋、恒心、有心之举,让我们更加坚信:天道酬勤;天道酬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功夫不负有心人!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惟有像景宽一样持之以恒,方能大器晚成。

景宽更是一个志存高远拼命硬干的人。景宽搞创作,以艺术为生命,用生命投入创作。他在创作上志存高远,追求极致,精益求精,匠心独运。传记中有几件事,让我颇为感叹。一件事是,他创作话剧《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一边写戏一边排戏,连续一个多月夜以继日,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因为心里压着戏不可能睡好,结果到第三十二天时,因为劳累过度,突发神经性耳聋,住院一个月未能痊愈,此后双耳失聪,靠助听器维持听觉。当朋友们戏称他“真龙天子”时,他憨厚地苦笑,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再一件事是,多次因为拼命写戏和改戏,血压陡增,引发冠心病发作,最严重的几次是在修改话剧《夕照》,以及宣布《夕照》荒唐的评审结果时,可他只是一个人到药店,默默地买了点牛黄降压丸服下了事。太危险太可怜了,这不是在玩命吗?另一件事是,他退休后与爱子晨雨合作创作长篇电视剧《樱桃》,因为被反复推翻,反复修改,过度劳累,过度紧张,致使血压升高,罹患腔隙性脑梗,幸亏老伴发现及时,抢救及时,才基本痊愈。

景宽用这种拼命精神,追求极致的精神,硬是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夕照》根据名家意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数易其稿后,化蛹成蝶,终成精品。该剧主演李默然先生,对景宽改戏的韧劲与巧劲很是佩服,说他“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话剧《天鼓》出手后,被朋友们否定了。但十年后,他重新构思,多次打磨,终于点铁成金,把《天鼓》敲响了!长篇电视剧《樱桃》的创作,更是历尽艰辛,多少次“山重水复疑无路”,几回回“柳暗花明又一村”,父子二人多次穿梭哈尔滨,屡次奔波北京城,希望与失望交集,痛苦与欢乐交融。历经三年,八易其稿,终于让《樱桃》红了。真个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除了这几块硬骨头,还有几个香饽饽,也是他用心蒸出来的。他奉命创作过纪实话剧《孔繁森》、《师魂》和《生命之光》等。一般来说,这类遵命行事的纪实剧,大多是应景之作。但景宽全身心投入激情,投入智慧,把创造性发挥到极致,力求让这样的戏是个戏,是好戏。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三部戏均演出超百场。

景宽的确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竹精神;更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牛精神。毛主席说。人要有一点精神。人类有多种精神。能有景宽身上这两种精神,我看就很了不起了。

景宽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大好人。景宽性格内向,质朴憨厚,外拙内秀,幽默睿智,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他做事认真,做事低调。景宽为人诚信。与他共事,无论公事还是私事,他从不“掉链子”。景宽有一颗感恩的心。传记里念念不忘他的恩师,还有一切有恩于他的恩人们。更要提及的是,景宽孝敬父母老人,友爱兄弟姐妹,也是模范丈夫,慈祥的父亲。同事和朋友们喜欢他,亲人们更是喜欢他。熟悉他的人,都说景宽是个大好人。景宽身上仿佛有一种磁场,在他身边你会被这种磁场所裹挟,感到亲切,平和,安详,舒适。他身上没有戾气,没有浊气。这是前世修来的吧?

景宽的人品,源自朴素的家教,尤其来自父亲的遗传,也来自他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就我的阅历来看,像景宽这样的大好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尤其在今天。开个玩笑,我建议把他的人品,列入黑土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老实人往往吃亏,正如自传所载,景宽在毕业分配,奖励住房,奖励工资,职称评定,创作稿酬,作品获奖等诸多事情上,多次吃亏,甚至蒙冤受屈,尽管他为此郁闷过,但最终还是看淡了,放下了。放下得大自在。吃亏是福。佛教认为:只要一心向善,一生行善,敦伦尽份,一心敬业,那么,你不必刻意追求得到什么,你最终所得到的,差不多就是你需要的。佛家无妄语。景宽现在不正是这样吗?如今,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颐养天年了。

以上是景宽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一部作家的传记,本书大量篇幅是记叙创作甘苦的,其中隐含着诸多创作启示。比如,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创作必须源于生活,最好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作家必须加强人格修养和艺术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并超越自己;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规律锐意创新,以鲜明的个性与特色创造精品;创作务必要“为情而造文”,切莫“为文而造情”;创作过程即不断修改的过程,好戏是反复多次改出来的。等等。这些问题比较专业,不宜在这篇序里多唠叨,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感悟更多。更难能可贵的是,景宽将他的读书、积累生活、写作等的“秘籍”和盘托出,并把一些代表性作品从素材来源到艺术构思,以及写作心理历程如实奉告,这在作家传记里是罕见的,一般是不为外人道的,这对写作爱好者是雪中送炭,对文学研究者是意外课题,对一般读者是大开眼界。

我在这里,想着重谈及景宽创作的突出特点,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他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什么样式,都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创造沁人心脾的美感,给人以清新的健康向上的审美力量。这不是所有作家都能达到的境界,这美的境界不仅源自自然与生活,更须源自作家的人格美和心灵美。由前文所述,我们知道,景宽恰好是一位保有人格美和心灵美的作家。景宽自己便是美的化身,他的作品能不美吗?文艺创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如其人,百试不爽。综观景宽全部创作,他正是用真诚的人格美与心灵美,去发现自然美与生活美,创造出人性美和艺术美。一个美字,涵盖景宽的人与文,贯穿于这部传记。使之成为景宽其人的灵魂,其作品的灵魂,其传记的灵魂。

我十分赞赏景宽在传记尾声中的这一审美理想:

人应该是具有人性的,那么,在任何环境下生存的人群中都有人情美、人性美的存在。让我们用天使之笔,去大胆地发掘吧,不要浅尝辄止,往深探进,再探进,真善美就在假恶丑的层层包裹之中。提炼,再提炼;用心,再用心……

景宽是当之无愧的灵魂工程师,因为他有菩萨心肠,因为他是美的天使。

以上就景宽的人品和作品谈了我个人的感受。但为传记写序,不能离开“文本”胡说八道。但我一开头就离题万里,写了一篇跑题的文章,这要是考学的话,只能得个大鸭蛋。现在我必须回头扣题,就这部传记作品说几句话了。传记有悠久的历史,是颇受读者青睐的很重要的文学体裁,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首先以其中的传记而著称。传记,指记录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叙事视角,有自叙与他叙,篇幅有短篇、中篇、长篇。传者,传也。传记了不得,它要传之后世。靠什么传下去?靠三点。一靠真实,二靠价值,三靠文学。价值随时代而变化,没准;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无恒;惟有真实,可靠。真实,不是真理,不是哲学,既是真善美,也是假恶丑。但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传记,真实而已。真实到赤裸裸,就是最好的传记。但有些传记不是赤裸裸,而是羞答答,甚至东施效颦,沐猴而冠。景宽这部传记,对人对己,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是苦还是乐,是失还是得,是英雄还是狗熊,都是赤裸裸的。我看过不少传记,包括古今中外所谓的什么什么,有的不过是欺世盗名的“传奇”,有些传记“名著”也不过如此。还有些传记,实在就是文字垃圾。《我心空的星》,别的我不敢说,敢说的是,真实,真诚。

                                      2014年11月18日于哈尔滨

孙天彪简介

   孙天彪,笔名:林泉。研究馆员。先后任《剧作家》杂志理论编辑、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省戏剧工作室副主任,多次出任田汉戏剧奖评委。曾撰写发表戏剧、文艺、文化、美学论文约200万字。主要戏剧研究论文和戏剧评论文章50余篇收入2001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孙天彪论文选《北疆戏剧论集》。

 

《龙裔文学》集锦0019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者:张雅文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著名作家张雅文的传世之作长篇小说《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由许晴主演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已于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热播,好评如潮。

    五十多年前,女主人公为追求科学与理想,从中国到比利时留学。不料战争爆发,比利时被德国纳粹占领。主人公从此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斗争。以她的人格力量,感化了德国将军,使其未泯的良知得以复苏,从盖世太保的枪口下挽救了上百名反战人士的生命。战争结束后,比利时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人民誉她为“比利时母”。

    主人公传奇般的经历激动人心,感人肺腑。在她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的品质,体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也体现了正义对邪恶、生命对死亡、人性对兽性的殊死较量。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真人实地的采访,获取大量珍贵翔实的资料,再现“二战”历史,再现主人公当年的生活场景与情感经历。通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解读了一位巾帼英雄心底的秘密。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讲述钱秀玲夫人和冯罗泰的真实故事,展示中国女人巾帼英雄形象,同时也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德国占领军头子霍夫曼将军的反面人物形象。该作品于2002年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搬上荧屏。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金玲正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飞机的轰鸣声扰乱了课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德军入侵比利时。在西蒙教授的推荐下,年青的外科医生维克多收留了金玲在诊所当护士。维克多决定离开布鲁塞尔的诊所,带着金玲前往家乡多蒙镇。途中他们遇到德国驻比利时军政总督冯.霍夫曼将军的入城仪式,金玲的两位化学系同学加里和克莱尔用自己制造的炸弹袭击了德军部队。维克多医生被德军请去抢救伤员。金玲邂逅霍夫曼,霍夫曼认出她是旧友之女。原来霍夫曼曾在中国任事,与金玲一家相交甚笃,金玲婉言谢绝霍夫曼的帮助。加里死了,克莱尔被交与军方处置。金玲内心感到深深地内疚与不安,因为他们制造炸弹的硝酸铵是金玲提供的。临近多蒙镇,美丽、活泼的乡村姑娘玛格丽特乘维克多的马车,很快地成为金玲的朋友。玛格丽特是克莱尔未婚的嫂子,她和她一家的命运,在整个战争期间几乎和金玲一直维系在一起。克莱尔的父亲豪特,哥哥罗杰和村民们得知克莱尔发生的事情后,纷纷请求维克多帮忙,却遭到维克多的拒绝,这引起金玲对维克多的失望。

 



                                                       德国记者格里摄

张雅文简介:

张雅文,女,著名作家。从事过专业速滑运动员、银行会计、编辑、文学创作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政府津贴享受者。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传记、报告文学集《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绿川英子》、《爱献给谁》、《玩命俄罗斯》、《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出版了英文版)等多部作品;发表《走过伤心地》、《4万:400万的牵挂》、《香魂》等报告文学及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其中《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在2015年作为国礼被习近平主席赠与比利时国王。 [1] 

2017年11月20日,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为了生命的权利》获得第九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优秀奖。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钱秀玲 

2002年,央视曾热播《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剧中讲述的是二战德国占领比利时期间,在比利时留学的主人公钱金玲利用自己和德国占领军长官的交情,拯救无数比利时人的故事。这部剧改编于真实历史,其历史原型是一位名叫钱秀玲的中国女子,她因在二战中拯救了数百名比利时人民的生命,战后,为表彰其义举,比利时国王授予其“国家勋章”,她也被誉为“比利时人的中国母亲”。



1929年,钱秀玲前往比利时鲁汶大学化学系读书,并结识了医学系学生葛利夏,并与之结婚。婚后,钱秀玲夫妻二人在比利时的一个偏僻小镇艾海德蒙开设诊所,钱秀玲在诊所里当护士。二战爆发后,1943年5月,德军占领了比利时,比利时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活动。当时,一位名叫罗杰的青年因破坏德军的交通运输线被德国人判处绞刑,罗杰父母四处活动,甚至通过比利时国王向德军求情都没用。钱秀玲闻讯后,听说德军驻比利时和法国北部战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将军,此人曾在中国担任过军事顾问,是钱秀玲堂兄国防部第一厅厅长钱卓伦的好友,并且此人极具正义感。于是,钱秀玲连夜修书赶往布鲁塞尔,恳求能赦免罗杰的死刑。几天后,法肯豪森将军下令释放了罗杰。





    1944年6月,在钱秀玲所居住的小镇,有几名地下组织成员暗杀了三个德国盖世太保,于是德国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们逮捕了90个比利时青年,要求交出凶手,否则全部处死。此时,已经怀孕的钱秀玲再次驱车找到法肯豪森将军,而法肯豪森却十分为难,他向钱秀玲表示,自己因为多次释放抵抗成员,已经被盖世太保暗中监视。但是,法肯豪森看到钱秀玲如此执着,最终还是冒着风险将被逮捕的青年全部释放。没过多久,法肯豪森被调回柏林,此后,他因涉嫌参与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遭到盖世太保逮捕。






二战结束后,为表彰钱秀玲拯救数百名比利时国民的生命,比利时国王授予她“国家勋章”。不过,她的老朋友法肯豪森因曾经担任过德军驻比利时最高行政长官,被送到比利时受审。钱秀玲没有忘记法肯豪森将军,她四处奔走呼吁,告诉大家自己能拯救那么多比利时人,正是因为法肯豪森将军冒着生命危险的帮助,虽然他是侵略者,但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最后,法肯豪森免于一死,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在服刑三周后就被因证明曾拯救无数犹太人和比利时人而无罪释放。

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钱秀玲都对当年的义举只字不提,甚至婉拒记者的采访。1999年末,中国新华社刊登了钱秀玲拯救比利时的国民的事迹,2002年,央视播出了以钱秀玲为原型的电视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她的义举这才让广为国人所知。2008年8月1日,曾在法西斯枪口下拯救近百名比利时国民的义士钱秀玲女士在比利时去世,享年96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转载自《搜狐——历史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如原作者不同意刊登,请与我们联系。

WX:george138

 

 

 

《龙裔文学》集锦0018 顾尔石长篇传记文学《道生庄轶事》作者:顾尔石



目录

一     楔子

二     常际阴沙地域归属之正名

三     辛亥前后

四     施倪顾三大家属

五     英雄豪杰 虹霞满天

六     地主庄园

七     齐爹的辉煌岁月

八     洋表兄见色起意

九     俏表妹魂归离恨天

十     一代精英长眠异域

十一   道生庄过年

十二   大倌娶亲风头一时无两

十三   家贼难防 祸起萧墙

十四   三百根金条买平安

十五   攀龙附凤政治联姻

十六   沙田沙霸

十七   道生庄的地下宝藏

十八   奇人趣事 闲言碎语

十九   兵败如山倒 树倒猢狲散

二十   退守台湾 飘泊海外

二十一 把弟乃鹉的潦倒一生

二十二 国共两兄弟

二十三 姜氏双昆仲

二十四 云千老兄的不肖子孙

二十五 贫下中农同地富分子

二十六 大倌的三家村四家店

二十七 难兄难弟的苦难历程

二十八 小市民的挣扎人生

二十九 六妹的婚事

三十   幽默恢谐 游戏人生

三十一 英雄豪杰 牛鬼蛇神

三十二 光宗耀祖 后继有人



作者简介:

顾尔石,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上海新闻界记者,编辑多年。继任职上海社会科举院外国文学研究室。八十年代末赴美留学,获商业管理硕士学位。后任职于北美世界日报社工商记者和专刊编辑二十余年至今。早年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曾出版长版译作《神秘的高墙》、《来自地狱的女人》、《花花世界》、《麦克唐纳学校系列丛书》,并发表其他散文、随笔、记实文学等近百万字。来美后专职从事新闻报导,并出版长篇传记文学《道生庄轶事》及合作出版了长篇小说《食魔》。

 

《龙裔文学》集锦0017 贾非的长篇小说《天地男女》作者:贾非

作品简介:

长篇小说《天地男女》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并在美国《美华日报》《侨报》连载。此书出版十年内,在中国文学网络蜂拥一时中,突遭22家文学网站不打招呼同时全书刊载。曾经风行热闹一时。2015年作者为美国中文作家协会网站再次修订该稿连载。

 

精彩片段:

引子: 

       假如世界上没有女人,这类事就不会发生——世人有这么说的;

       假如世界上没有男人呢?——世人也有这样问的。

       其实,大千世界,男男女女,无非是阴阴阳阳,有离有合的事。天生地阴、地出天阳,古书里就这么写着。

       天是从地下升上去的,地是从天上沉下来的。远古洪荒,天地本是混沌一片。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有清有浊,才有升有沉,才分出阴阳、天地。实际上天地阴阳至今也是分不开的。只是一个在上边,一个在下边;一个在里头,一个在外围。

       人也一样。男人、女人。都是从娘胎里出来的。结胎之初,无非是两滴混合的液体,和天地阴阳造物一个样,清清浊浊、升升沉沉。育化一番之后,才出落成男人女人来。

       没有天就没有地,

       没有我哪会有你……

       连歌里也是这么唱的。

       说什么“假如没有男”、“假如没有女”之类的话哩?这些话题本来是闲人们聊天聊地的闲扯。与本书宏旨并无多大相关。无非是引出男、女二字来。

       男、女二字写起来简单,说起来容易。可是人间百态、世事推移,生生死死,都是由这男男女女们营造出来的。造福、造孽的;造喜、造悲的;造爱、造恨的;无奇不有。哥白尼发现地球是圆的,据说也是从女人拾来鸡蛋获得启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传也是缘于心中的女人消逝在海洋的彼岸;从拿破仑到彼得大帝,从希特勒到墨索里尼,从秦始皇到成吉思汗,这些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所造就的辉煌或罪孽,或战争,或屠杀,身后都有一个或几个女人。

       有人舞文弄墨,写了书,立了传。他们是大男人、大女人。

       而千千万万、万万千干的小男人、小女子们,却没有这份身价和荣耀。但是他们所营造的人间悲喜、大大小小的战事、五花八门的情事,并非不生动,也并非不精彩。

只是芸芸众生事,鲜为天下知罢了。

      这等小男人、小女子们聚在一个地球上,也觉不出有什么声势,而居住在一个不大不小、不南不北的小镇子里,就会热闹非凡。祖祖辈辈以来所营造的那许多悲悲喜喜、浮浮沉沉、虚虚幻幻也不亚于那些大人物。拿破仑营造出个法兰西帝国的名目,而小镇里的人却也推出个风流镇的雅号。你道得出二者的区别吗?虽然大小无法相提并论,但都是个独立王国。都有营造人间世事的能量。这不也是个案例吗?

       在死亡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男欢女爱之类,所有的人都一样。大人物、小人物,都是那么个干法,就那么两下子。而这档子事儿大人物往往不如小人物能量大。因此世界上的事,很难说谁是绝对的大,谁是绝对的小。

       说起风流镇,你没办法在地图上找到它。它太小了。它是个多省交界的边地。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刚好在中国版图的中间地带。中国之中,中字里头加一个“横”便是个“申”字。占了地支第九位的时辰——过午三四点钟。“日落西山红,水来金银生”。风水先生们都这么说的。小镇西边有一条流金河,既连长江,又通黄河,说不清是谁的支流。河畔是无数架大山,约许是大巴山的余脉。本地人称风流岭。这里的山从哪儿起,水向何处流,向来无人过问。世人眼中关心的,只是流金河边、山湾子里的肥沃土地。也许正为这,于人不知鬼不觉说不清的何年何月里,冒出个人烟适中的小村,进而变成小镇来。这小镇把两个流字合起来,头上顶着个风字,风流镇自然也就人不知鬼不觉地得了名。这里八面来风,住户也是四面八方、五江四省悄悄移来的。加之各省边地多少年无人过问,倒很有些印第安人生发美洲西部的味道。山高皇帝远,水草粮米也还丰足。“日斜山红,满河生金”,人人都说这块地风水好。又占了“申”字,和大上海在一个吉祥时辰上平起平坐,谁敢说这里日后不会发达、不会扬名于世呢?

       “风流镇出美女。”

       早些年这里就已经出了名。至少那些相邻并不相近的关系村、县都有耳闻。这里山青水秀,水土养人。土生土长的大姑娘、小媳妇,都出落得桃花面、柳腰身。说起话来多半是山南海北口音混合出来的特异乡音。别有一番莺燕呢喃的韵味。土不土,洋不洋,让人说不清道不明是何方灵秀降世。奇怪的是这里的男儿身却大相径庭。粗粗壮壮有余,腰身总是长不起来。木匠们说不够尺寸。丑怪型多,顺眼的难找。俗语云“好汉无好妻,赖汉娶花枝”。这里的丑怪男人们格外走运,一到成家的岁数,闭上眼睛拉一个,娶到家里就是一朵花儿炕上坐。而女人们也无所挑剔,因为没有几分选择余地,进了门过日子,生儿养女,一辈一辈走过来。日子倒也一向过得太平。直到那年知青上山下乡的时候,这风流镇里男性队伍的质量,才有所均衡。

       好些男青年,不知不觉间陷入桃花女们的包围。为着表示与贫下中农结合一辈子,当时真的有在这风流岭下成了家、落了户的。后来“大返城”了,真离婚、假离婚的事儿出了几起,至今也还留下许多牵肠挂肚的事情。

       风流镇里的人物很多,都是外乡过来的混合移民和混合种的后代子孙们。它所包容的地方好多,南起广东、湖北,北至河南、陕西,东起江浙、安徽,西自四川,都有乡民移入。这里所出的奇人奇事,很难用一个小地域的风土人情来看待。小镇里几百户人家,祖上多是山民、村民出身,没有打入上流社会的能量,却也通连着九省八江。这里的传播渠道,主要靠亲情关系内外走动通风。信息虽然缓慢,比不得大中城市里的现代传媒,然而积年累月,风流镇的大事小情也并非与世隔绝。只是这里是非多,麻烦更不少,临近的下水县、下水镇也一向没有余暇来过问它。长期以来,这小镇自发自蔓中,各色人物,倒可以凭借这一方风水宝地自由自在地营造那许多遗迹传名的风流事。

       在这风流小镇居民们的口碑档案里,风流人物一大群。最为风光的要数小镇的镇长。所谓镇长,并非当今的上级政府行政任命。当初还不成镇的时候,小村的村民们就推选出了头行人,打从那年月起就叫镇长了。好像这地方指定有一天会成大山里独一无二的重镇。其实是一户从梅州桃花镇来的赶马车的人,这辈子他见过的最大的官员就是镇长,于是他头一个开口称当选的头行人为镇长,村民也就跟着叫起来。这一叫就是五十多年,半个世纪过去了。而今这位新镇长刚刚上任十余年,从他祖父、父亲到其本人,已经三世单传,纯属世袭了。

       镇长四十岁出头,本是个知青插队户。十多年前老爹老镇长抱病,才轮上他登临宝座。说是老爹,实际是岳丈,这里有一段弯弯曲曲的事,留作后话。他在任这些年里,正赶上中国的好时候。风流镇也今非昔比。镇长年轻,又是个虎年出生、丙寅肖虎的人。天生有胆,凡事敢做敢为。这被大山四面围拢起来的小镇,虽然比内陆还内陆,可是河里有金,山上有宝,遇上个属虎的人在这打头,没出几年,这里便发春梦一般富了起来。居然成了观光休闲的胜地,连那男男女女的风流佳话也越传越盛。

       俗语云:“穷在身边无亲认,富在天外有人寻”。三边四省、县县区区的上级们都来视察、参观。竟为这风流小镇的行政归属权问题争争执执,延续了两三年,这一来,小镇却不再闭塞,经常都要迎来送往。风流镇若干年来的风流底细都让他们给摸得个一清二楚。但最惹人们关注的,当属属虎的镇长居然有七八个年轻貌美的情人,平均一年发展一个山里山外的“桃花女”,那关系说不清道不明。这消息,被外来人员给一夜之间就用“大哥大”等现代玩艺向山外的那个世界曝了光。

       小镇不小了,终于和大世界在“风流”二字上又加多了一层关联。

        于是,小镇里传出又一个惊人的消息——镇长——镇长失踪了。

      “镇长失踪了!”

       一阵小旋风,刮慌了风流镇。

 



 

作者简介:

    贾非,美国中文作家协会顾问,暨南大学教授、长篇小说家、资深剧作家、中国书画美学家、世界和平文化节国际协会创会执行委员。长篇小说和影视作品代表作有:《百越图腾》《冰雪摇篮》《山林之神》《天地男女》《百越九龙》《走出上海滩》等。其中《天地男女》由美国《侨报》《美华日报》全书连续转载。

 

《龙裔文学》集锦0016 依然诗集《自那以后》作者:甘芳名(依然)

 



作品简介

我们不容易真正认识自己,除非有心灵的撞击来反反复复提醒。这就像是一个活在内心深处的我一次次来敲门,她一意孤行要来告诉我她想要说的,她心里所想的,她眼里所看见的。

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她随时出现在门前,伸出手急促地敲着门,那么任性,那么自我。她有足够的耐心造访,也有足够的耐心离去,她从来不抱怨不理不睬,却从不放弃某一日门突然打开,她登堂入室的希望。

这是我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因为那个内在的我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她不厌其烦来挑衅我世俗的生活,不厌其烦来告诉我她的存在。

终于在某年某月某一天的某一刻,我开始提笔记录这些撞击心灵的声音,记录那个内心深处的我迫不及待到来的消息以及她分享的点点滴滴。她是为辩护美而来的。即便关于彷徨,即便关于伤感,她也仅会关于美。

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些记录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意义。因为那一刻,我双手捧住了这些来自内心深处的原来倏尔即逝的声音。虽然它们都是些小小的旋律,我却是怀着各种不同的心情捧住了这些如飞花般飘过的不同的片刻,记录了内心深处的我的只言片语。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于是尼采的这句话,我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那些生命起舞的日子,就用这些小小的旋律记下了,永远也谈不上消逝。

 

精彩文字 

寂静潮水

 

这一方的潮水是寂静的

寂静得没有人的脚印

这黑色的礁石是万年的心事

就这样无悔于搁浅此地

出发是曾经有过的梦想

停留是曾经有过的彷徨

最后都一起寂静了

走过的人不再闲聊

她静静地看着潮起潮落

她静静地听着海的声音

又轻声数算了一遍

回家的日期

 

 

 

元宵

 

在目光恰好的距离

绿是古旧的,风如牧场

天边最后的云彩暗淡

时间在窗前停泊

如果生出远方的怀念

今夜我可以写出哀伤的诗篇

可这夜的辽阔

共拥了寒冷星月和万家灯火

我这多情般的忧伤

如夜幕下弃置的码头

穿过一夜一夜之后

不再说起相守

 

 

老屋

 

两年前的夏天

稻穗的清香已经改变

我刻意避开你,独有的秘密哀愁

远眺,低头,

都尽己所能,去触碰你宿命般的温柔

那座无法跳过时光之河的

安静的,孤独的老屋

还有掉落在夜里,掉落于星空的蜘蛛

一并拆毁,我走过时

所剩的墙脚正好,不知历经了多少时光

青草就那样,静悄悄

淹没了旧时声响

梧桐树还在河岸,却让一切都成了高墙

成了不再相识的街头尾巷

呵故乡,我与你

从那时到如今

从未近于一首诗的距离

 

 

三月的诗歌

 

充足的耐心和等候之后

才能打开时间

没有伤的手

需要一秒一秒,愈合伤口

在这还不能打开的时间里

我记起母亲年轻的锁骨

现在她老了

幸好她还健在

因此我尚未领受风霜

我轻轻的,如栀子花开的手

又是它——

托住梦想的时候

托住馨香的容颜

 

 

后院

 

这木头台阶

忍受杳无踪迹的孤独之后

泛绿了,青苔如故事一般

锄地的铁锹在一旁相伴

一个冬日的早晨,后院竟然这样荒凉

曾经从春入夏,从夏入秋——

留下频频追忆,种种时光

恰好在今晨,恍如隔世

如果牵强谈起过往

播种那一天和收获之日

如梦一场

 

 

时光

 

夜的降临如鸟儿飞落

没有发出半点声音

这个季节,听不见虫鸣

既然窗外如此安静

安静如时间俊美的精灵

那和平的鸽子之翼

朝我轻轻颤动,它说

我不能只顾歌颂爱情

也不能执着于太长的遗忘

一切都要充分,然后得体

呵,昨夜

昨夜我拍摄的照片

头轻轻靠在多少相册之上

那样美

那样随了流动的时光

 

 

情人节

 

二月降临的夜空慢了

嘴里的话少了

二月的黄昏

沉静如暮色里的窗口

心不再沾染哀愁

等夜的火苗慢慢燃起

等薄暮悄悄更替

等明晨早春的消息

二月翻动的书签,一页页近了

当我逐渐遗忘

谢谢你带着疼痛的眼神

在记忆里寻找绵长的方向

那么远,呼唤我的诗行

 

 

故乡

 

刚刚下起的雪,骤然停了

风摇动松树的枝条

一步步沉入黄昏,沉入整夜的寂寥

故乡的炊烟飘向我

那么准时,燃起的天边灶火

没有礁石的故乡,迎来新年的浣衣女人

没有风雪的故乡,爬满山坡的深秋藤萝

我的祖母,有她永恒的居所

杜鹃花博动的芬芳又近了

年年去祭奠她的父亲老了

故乡,慢慢地沉没了

沉没在夜里浮动的暗香

沉没在湛蓝星空的怀想

 

 

自那以后

 

想不起昨夜的梦

在哪里中断

就像想不起你我

在哪里分开

自那以后,安置于心灵,于深处

没有询问之前

就像伤口幽静

可是与你

从未存在过破碎

从未存在过伤

这些年

别人为我作过多种描述

现在与你相逢

谢谢你——

凡你所记起的,都是我自己

 



 

作者简介

甘芳名,笔名依然,出生于中国江西省,定居美国普林斯顿。文学硕士,美中作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写作题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大量作品发表于各种期刊以及网络并入选多种版本文集。出版散文集《情可枕》,诗歌集《自那以后》、《布法罗的春天》等等。

 

《龙裔文学》集锦0015 郑茹菁《赌城打工皇后》作者:郑茹菁



作品简介

 

《赌城打工皇后》的故事叙述一位平凡女子独自面对生命的大风大浪,几度生死交关,所幸都能否极泰来,超级乐天的她用诙谐的文字带领读者走入她峰回路转的人生。

综观其前半生,可谓崎岖。幼年家庭生活,父亲与生母离异,继母进门,她已能知事记事,其“母女”之间的相处,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生活体验;及至婚后,又因遇人不淑而备受屈辱,在之后的单亲生活中独力抚养女儿,离婚后为还债而身兼数职,因疯狂打工而落下病根,七年四次手术,三次被宣布不治。继而其父逝世,秉父命奉养继母,帮助两位幼弟成家立业。

在她眼里凡事都变得”有趣“,居住在赌城的她如此描述赌徒:“嗜赌之辈大多迷信,不仅怕人家送‘书’(担心赌博失利,会‘输’),又怕人家碰他的‘背’(害怕运气就此‘背’了),也有人边赌边低头看地,深怕有人踩了他的椅脚,害他因此气走财神,赢不到钱;总之,举凡输钱都不是赌徒之个人过失,如果不是有人坏了他的好事,就是‘风水’不好!”

《赌城打工皇后》由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出版,发行78,000本。郑茹菁希望自己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能鼓励仍在逆境中奋斗的朋友,能让被命运百般折磨的天涯沦落人破涕而笑。如果她的故事能收一点点的效果或笑果,那就是她今生今世最大的安慰了!

 

精彩文字 

魂断赌城

2003年元月,因右大腿浮肿如象脚,经层层检查被告知是骨癌,医师要我立即请假住院,先截肢再接受化疗半年。

我向医师要求两周时间“准备后事”,立下生前信托、分配好寿险理赔。在我“等死”的那两周,接获台湾旅客陈道明在米高梅赌场发生脑溢血、已被送医急救的消息,我第一次穿上蓝天白云衣服赶到医院,为不谙英语的家属翻译。

三名家属一见到我,好似见到海外的亲人,他们说:“慈济的师姊来了,我们就不害怕了!”经我翻译沟通,医师告知病人因大出血而休克,需家属签署同意书,内视镜检查结果正常,医师继续以鼻管探测鼻腔,清除血块后也没发现出血位置。医师表示须暂停检查,因为病人太虚弱,任何移动都可能失去生命迹象,一切等隔天再说。

隔日上午十一时三十分,陈道明血压急速下降,医师面告病危,请家属有心理准备。我打了越洋电话通知台湾亲属,他的女儿陈文彩在电话中泣不成声。

两位志工带着陈妈妈去帮陈道明买礼服。看着陈妈妈细摸着衣料,用心挑选最后一套衣物,志工忍不住一阵心酸,跑到外面偷偷地哭了。

当医师宣布脑死,志工领着家属帮陈道明净身、穿衣,仔细擦去干掉的血渍;

当天下午四时,我离开医院去见自己的医师,准备为自己办理住院手续。开车途中,接到陈文彩的电话:“我爸爸真的没救了吗?”她哭着在电话中问我:“我可以叫你姊姊吗?”

那一连串的饮泣令我心痛,我虽尽力安抚,却无力安慰悲伤的女儿于万一。若有所失地前往已预约的门诊,准备入院截肢,当我坐在候诊处等候医师宣判之时,担心的不是我可能失去右腿,而是隔着太平洋哭泣无助的文彩。

三位医师联合会诊,指着挂在灯罩上的X光对我说:“郑小姐,我们不知道怎么向你解释?”我想,难道已恶化到连截肢都救不了吗?没想到医师指着两周前的片子说:“这里有大约十公分肿瘤。”再指着新拍的片子说:“肿瘤不见了!”

就在医师宣布这个喜讯时,我的手机响起,得知陈道明刚刚拔管,脑门顿时一片空白,莫非他是专程飞到美国救我小命?世间真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巧合吗?此后我更珍惜生命,更用心把握每个付出的机会。

送走陈道明之后,陈妈妈坚持到出事地点招魂,带他回家。我一大早带着一行人去米高梅赌场。浩浩荡荡地捧着香炉走进去,我与赌场警卫交涉:“这是台湾习俗,我们若是不把他接走,他就会日日夜夜在此徘徊。”

取得赌场方同意后,一行人开始在赌场大厅招魂、烧香祭拜,两位警卫、两位职员随侍在旁。陈妈妈痛哭失声,闻者莫不肝肠寸断。祭拜完成,一行人一路喊着陈道明的名字,流着眼泪带他回家。

 



 

作者简介

郑茹菁,美国中文协会会员,中国台湾人,曾任台大医院及市立阳明医院医事检验师。26岁移民来美,曾任报社记者十余年,目前是拉斯韦加斯威尼斯度假赌场宴会部经理。17岁开始摇笔杆赚稿费,35岁加入慈济报真导善,从赚钱到赚欢喜。着有《美国台湾人》、《赌城打工皇后》、《当西方大哥遇见东方佛法》、《舍得欢喜》、《Emily的幸福学堂》、《Beacon in the Dark》及《My Road to Happiness》等。

 

《龙裔文学》集锦0014 吴恩和 史学专著《解开古吴国之谜》作者:吴恩


 



作品简介:

《解开古吴国之谜》:越王勾践用了九年时间,再度攻入吴国的国都之后,从此中国历史再没有任何的记载!直到几百年后,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情况下,人们居然可以臆测出几百年前的吴越事件并且写成详细的“历史”!但几个不同版本的“历史”记载,各说各的吴越“历史”故事!究竟真相如何?这就引起笔者的兴趣!为了要彻底破解这个谜团,笔者先从铭文、甲骨文开始研究,并亲自到达古吴越事件的各地遗址和博物馆,又从中国各类文献中,尽量找出有关的答案。之后笔者和本书的编撰到日本各大图书馆,翻查日本古代文献、地理志和有关记载,笔者奉献出十多年的青春,务求要找个水落石出为止!又到日本的荒山野岭去,寻找已被遗忘的吴王夫差和他后代的古迹和证据,由于要通中国和日本的古文,要懂中国和日本的语言、地理位置、和要有大量时间和经费之下,完成这本作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本作品完成之后,马上成为“谷歌”的世界热搜:“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世界最多搜索的书”、“中国、日本、香港、美国⋯网上最受欢迎的作家”、“日本、中国、美国、香港⋯网上最多搜索的书”......其他的例如中国无锡《杨子晚报》(9/16/2017)对此书有正面的评价!此书亦被香港大学图书馆、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等等机构所收藏!      



 

精彩片段:

公元前473年,11月,一个很寒冷的深秋,越王勾践倾尽全国所有的军队,过太湖入吴国。当时吴国的国都早已人去楼空,都搬走了。因为三年前的笠泽之战,大势已去的吴军,无力再抵抗越军而惨败,勾践撤退时亦说过他会再回来的。九年前,吴王夫差带尽吴国所有精兵北上黄池争霸,奉命守都城的太子友违背父命,开城门与勾践交战而被偷袭,越兵入吴都,抢光烧光,吴国从此一蹶不振。         

那个寒冷的深秋之后,中国历史里再没有提起吴国,那一次应该是越王勾践的最后一次入吴。之后吴国究竟怎样了?二千四百多年来,仍然是个谜。这就引起笔者的好奇心和兴趣,于是花了多年的心血,想一探究竟,目的是为了要解开这个谜团。翻查了无数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发现很少有提及吴越事迹的,就算有亦记载得不详尽或可信度极低,较有权威性的历史小说有《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是吴越之后四五百年间㝍的历史小说。《史记》没有交代清楚究竟吴国最后是怎样了,《资治通鉴》只用一句「吴亡⋯⋯子庶入海为倭」作为吴国的终结而矣。        

这个二千多年来的历史谜团,笔者经过数载寒窗,在日本翻阅过无数日本古代的历史文献,(例如在东京国立国会图书馆内,有些日本古代文献只能在图书馆内阅览,不能外借的),在那一大堆杂乱无章的古代日本历史记载中,花了多年时间整理之后,终于找到些蛛丝马迹,来破解这个千古谜团。             

鹿儿岛地区,是日本古代历史的发源地,正统日本文献记载:日本开国者是天孙(日本天皇的祖先,天照大神的孙),带领日本的开国者共六十四人,渡海坐大船降临(抵达)此地区。要知道当时能造大船的国家,只有齐国、越国,和吴国,唯有吴国要离开本土,坐大船撤退到倭(吴)地的另一边,即今日的日本九州岛岛,到九州岛岛是没有陆路可走,只有坐大船的。那六十四人的名单,日本文献有详细记载,他们大多数有个"命"字,表示他们都是重要人物,例如王子,公子等等。亦证明当时渡海到古代九州岛岛的六十四人,和居住在高千穗山的人,多数是古吴国王族的命脉。      

天孙们到达今之鹿儿岛県雾岛市,在高千穗山脉停留并居住下来。天孙娶了山神(山区)的女儿,后来在高千穗山脉生了二子,长子名海幸(彦),次子名山幸(彦)(彦是王子的意思),天孙及开国者们,就在高千穗山脉地区设下住处(后来称为高千穗宫)       

哥哥(长子)海幸彦的后代,就是隼人。日本最早的原住民熊袭人和隼人都是同一族人,哥哥海幸彦是古代日本最早原住民隼人的祖先,由此亦可以证明,吴王夫差们比任何人都先到达古代的日本!(参考日本古文献“古事记”,记载到海幸彦的出生,和记载到海幸彦乃隼人“阿多君”之祖先)。后来他们的部份族人往北上,到了熊本及福冈一帯,建立政权,笔者称之为九州岛岛的「西倭吴国」。乃吴王夫差的「后」吴国!




 

作者简介:

吴恩,祖籍汕尾海陆丰人,香港出生,在美国居住了五十年。念完书之后从商,后来在美国航空界工作了三十年。自小就酷爱文学、绘画和考古,是一名业余考古研究人。最近出版的作品《解开古吴国之谜》是一本长篇文学作品,成为谷歌的世界热搜。